簡述膽紅素腦病的臨床表現
本病臨床分4期,第1~3期出現在新生兒早期,第4期在新生兒期以后出現。 (一)警告期表現為嗜睡、吸吮反射減弱和肌張力減退。大多數黃疸突然明顯加深。歷時12~24小時。 (二)痙攣期輕者僅兩眼凝視,陣發性肌張力增高;重者兩手握拳、前臂內旋,角弓反張、有時尖聲哭叫。持續約12~24小時。 (三)恢復期大都于第1周末,首先吸吮力和對外界的反應逐漸恢復,繼而痙攣逐漸減輕、消失。歷時2周左右。 (四)后遺癥期常出現于生后2個月或更晚。表現為手足徐動、眼球運動障礙、耳聾、智力障礙或牙釉質發育不良等。......閱讀全文
簡述膽紅素腦病的臨床表現
本病臨床分4期,第1~3期出現在新生兒早期,第4期在新生兒期以后出現。 (一)警告期表現為嗜睡、吸吮反射減弱和肌張力減退。大多數黃疸突然明顯加深。歷時12~24小時。 (二)痙攣期輕者僅兩眼凝視,陣發性肌張力增高;重者兩手握拳、前臂內旋,角弓反張、有時尖聲哭叫。持續約12~24小時。 (三
新生兒膽紅素腦病早期臨床表現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期最常見的臨床表現,即50%-60%的足月兒,還有70%-80%的早產兒,生后都可以出現黃疸。如果是嚴重的高膽紅素血癥,間接膽紅素通過血腦屏障可以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引起中樞神經系統損害,也就是膽紅素腦病。早期表現主要可能嗜睡、反應低下、拒乳、吸乳困難,原始反射減弱,部分孩子可能
膽紅素腦病的簡介
膽紅素腦病,過去稱核黃癥。是指高非結合膽紅素血癥時,游離膽紅素通過血腦屏障,沉積于基底神經核、丘腦、丘腦下核、頂核、腦室核、尾狀核、以及小腦、延腦、大腦皮質及脊髓等部位,抑制腦組織對氧的利用,導致腦損傷。
簡述肺性腦病的臨床表現
早期可表現為頭痛、頭昏、記憶力減退、精神不振、工作能力降低等癥狀。繼之可出現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輕者呈嗜睡、昏睡狀態,重則昏迷。主要系缺氧和高碳酸血癥引起的二氧化碳麻醉所致。此外還可有顱內壓升高、視神經乳頭水腫和撲翼樣震顫、肌陣攣、全身強直-陣攣樣發作等各種運動障礙。精神癥狀可表現為興奮、不安、
治療膽紅素腦病的介紹
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必須及早采取綜合措施,以防止其發展為膽紅素腦病。如注意保暖、糾正缺氧及酸中毒、供給足夠的營養。避免輸注高滲藥物、不使用能引起溶血或抑制肝酶的藥物等。在警告期根據病情及時采用換血、光療、輸注白蛋白等各種措施,盡快降低血中膽紅素濃度。
簡述腦挫傷的臨床表現
1.意識障礙 大多傷后立即昏迷,常以傷后昏迷時間超過30分鐘作為判定腦挫裂傷的參考時限,長期昏迷者多有廣泛的腦皮質損害或腦干損傷。 2.局灶癥狀 傷及額、顳葉前端等“啞區”可無明顯癥狀,傷及腦皮層可有相應的癱瘓、失語、視野缺損、感覺障礙和局灶性癲癇等征象,有新的定位體征出現時應考慮顱內繼發
新生兒膽紅素腦病的危害
什么是新生兒膽紅素腦病呢?相信很多新媽媽都覺得這個名詞很陌生,但其實,它就是導致很多新生兒智力低下,甚至于腦癱的“元兇”,新生兒膽紅素腦病是指出生一周內的新生兒由于膽紅素毒性作用所致的急性腦損傷。 在過去,膽紅素腦病被稱為是核黃癥。現在,由于膽紅素的毒性作用導致的慢性和永久性的腦損傷稱之
新生兒膽紅素腦病的癥狀
第一、癥狀較輕主要表現為嗜睡拒食肌張力減退擁抱反射減弱或消失等抑制癥狀也有表現為呼吸暫停心動過緩約半到一天進入痙攣期。 第二、痙攣期表現為痙攣發熱肌張力增高尖叫慈祥眼球震顫呼吸困難驚厥或角弓反張等興奮癥狀早產兒的痙攣等癥狀可以不明顯幸存者1~2天后進入恢復期。 第三、恢復期,先是吸
膽紅素腦病的發病因素分析
(一)血腦屏障的完整性血腦屏障正常時,可限制膽紅素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對腦組織具有保護作用。當新生兒窒息、缺氧、感染、酸中毒、饑餓、低血糖、早產及應用某些藥物時,可使血腦屏障開放或通透性增加,非結合膽紅素得以進入腦組織而發生膽紅素腦病。 (二)血中游離膽紅素的濃度游離膽紅素是指尚未與白蛋白聯結的
新生兒膽紅素腦病|檢查
腦干聽覺誘發電位(BAER),是一種精確、無創評估腦干聽覺傳導通路的聽神經功能狀態檢查,有學者建議把BAER作為一種識別或預測膽紅素早期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工具。BAER檢查可用于高膽紅素血癥患兒的感音性耳聾,也可作為評估是否需要換血的指標之一。 BAER異常但耳聲發射(OAE)正常表明聽神經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