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系膜上動脈的相關介紹
腸系膜上動脈(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發自腹腔干的稍下方,經胰頭與十二指腸水平部之間,進入腸系膜根內,斜向右下行至右髂窩,其主要分支有: 空腸動脈與回腸動脈 空腸動脈與回腸動脈行于腸系膜內,有13~18支,反復分支并吻合形成2~5級動脈弓,從最后一級動脈弓發出直行小支進入腸壁,分布于空腸和回腸。 回結腸動脈 回結腸動脈是腸系膜上動脈右側壁發出的終末支,分布于回腸末段、盲腸、闌尾和升結腸的起始部,并發出一支闌尾動脈行于闌尾系膜的游離緣內至闌尾尖端,分布于闌尾。 右結腸動脈 右結腸動脈在回結腸動脈上方發出,分布于升結腸。 中結腸動脈 中結腸動脈起自右結腸動脈的上方,進入橫結腸系膜內,分支分布于橫結腸,并與左、右結腸動脈的分支吻合。......閱讀全文
腸系膜上動脈的相關介紹
腸系膜上動脈(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發自腹腔干的稍下方,經胰頭與十二指腸水平部之間,進入腸系膜根內,斜向右下行至右髂窩,其主要分支有: 空腸動脈與回腸動脈 空腸動脈與回腸動脈行于腸系膜內,有13~18支,反復分支并吻合形成2~5級動脈弓,從最后一級動脈弓發出直
腸系膜下動脈的相關介紹
腸系膜下動脈(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約在第3腰椎平面發出,向左下方進入乙狀結腸系膜內,其分支有: 左結腸動脈 左結腸動脈橫向左側,分升支、降支,與中結腸動脈和乙狀結腸動脈吻合,分布于降結腸。 乙狀結腸動脈 乙狀結腸動脈行向左下方,分布于乙狀結腸,其與左結腸
腸系膜上動脈多發動脈瘤破裂出血病例報告
?患者女性,69歲。5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腹痛,以上腹部為主,為絞痛伴腰背部放射痛,病初解黑黃色大便,近2天大便未解,有肛門排氣。1天前開始出現惡心、嘔吐,為胃內容物,少許血絲,伴胸悶、氣喘,乏力、納差,畏寒、發熱;1年前有類似發作史一次;入院后行體格檢查:體溫36.5℃,血壓100/65mmHg。?
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腸系膜上動脈栓塞診斷中的應用
腸系膜上動脈栓塞是由于栓子堵塞腸系膜上動脈引起腸壞死的一種急性病變,由于起病急驟,臨床需要早期準確診斷,以避免不可逆轉的腸壞死。本文回顧性分析了經超聲檢查發現并經血管造影證實的8例腸系膜上動脈栓塞患者聲像圖表現,旨在探討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診斷該病中的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腸系膜動脈栓塞的癥狀
在多數病人發病急驟,突然發生腹部持續性劇烈絞痛,伴有頻繁嘔吐。初起時腹軟,壓痛不明顯,腸鳴音存在,與腹痛程度不相稱。往往當病人嘔吐血性水樣物或排出暗紅色血便而腹痛有所減輕時,卻出現腹部壓痛、反跳痛、腹肌緊張,直至發生休克,腹腔穿刺抽得血性液體時,才想到本病的可能性,為時已晚。后期則出現腹脹、脈速
關于小兒肝硬化的選擇性腸系膜上動脈造影檢查
經股動脈插入導管,行選擇性腸系膜上動脈造影。正常情況下,門靜脈在10~20秒即可顯影。當門靜脈血栓形成時,門靜脈不能充盈,在伴有海綿狀血管瘤樣變異的患兒,于閉塞的門靜脈周圍可見有許多細小的側支血管形成。可能存在的血管影像還有:門靜脈血流逆向流動,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及其他部位門體間分流。
腸系膜動脈栓塞的基本概述
疾病名稱:腸系膜動脈栓塞 其他名稱: 疾病編碼:ICD-9:557.008 ICD-10:K55.003 腸系膜動脈栓塞是腸系膜上動脈突然被栓子完全阻塞所致的疾病,本病男性較女性多見。年齡在40~60歲之間,大多數病人有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心房顫動或動脈硬化史。此種疾病臨床少見,臨床表現各
腸系膜動脈栓塞的臨床診斷
1 診斷依據 1.1 50歲以上,有心臟、血管病史者,突然出現急性腹痛,嘔吐、腹瀉、血便應考慮本病。 1.2 實驗室檢查可見白細胞計數明顯增高,血液濃縮和代謝性酸中毒表現。 1.3 腹部X線平片發現小腸,或腹腔穿刺見血性物有助于診斷。腹部X線平片見大小腸或結腸充氣或有液平,晚期由于腸腔和腹
一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腸系膜上動脈瘤診療分析
患者男,58歲。20年前一次乘飛機途中,突發右上腹絞痛、全身無力、頭暈,繼而腹瀉,20 min后自行緩解。10年前因繼發性右上腹絞痛、腹瀉,無便血,無發熱,行腸鏡未發現異常。?此次體檢,行超聲檢查顯示:腸系膜上動脈起始部右側可見無回聲區,大小約2.16 cm×1.47 cm×2.22 cm,內壁
一例營養療法治愈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病例分析
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SMAS)又稱Wilkie病、壓迫性十二指腸梗阻,系指由于腸系膜上動脈壓迫十二指腸水平部引起十二指腸部分或完全梗阻而出現的一系列癥狀[1]。上消化道鋇餐、腹部CT有助于診斷和分析病情嚴重程度。SMAS的發生與營養不良有密切關系。正常情況下,腸系膜上動脈與腹主動脈之間的夾角內有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