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敗血癥的檢查方式介紹
1.外周血常規 白細胞總數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細胞中桿狀核細胞比例增加,血小板計數增加。 2.細菌培養 (1)血培養; (2)腦脊液培養; (3)尿培養; (4)其他分泌物培養。 因新生兒抵抗力低下以及培養技術等原因,培養陰性結果也不能除外敗血癥。 3.C反應蛋白測定 細菌感染后,C反應蛋白6~8小時即上升,當感染被控制后短期內即可下降,因此還有助于療效觀察和預后判斷。......閱讀全文
新生兒敗血癥的 檢查方式介紹
1.外周血常規 白細胞總數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細胞中桿狀核細胞比例增加,血小板計數增加。 2.細菌培養 (1)血培養; (2)腦脊液培養; (3)尿培養; (4)其他分泌物培養。 因新生兒抵抗力低下以及培養技術等原因,培養陰性結果也不能除外敗血癥。 3.C反應蛋白測定 細菌感染后
關于敗血癥的檢查方式介紹
1、血液檢查 白細胞總數大多顯著增高,達(10~30)×10/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增高,多在80%以上,可出現明顯的核左移及細胞內中毒顆粒。少數革蘭陰性敗血癥及機體免疫功能減退者白細胞總數可正常或稍減低。 2、病原學檢查 血及骨髓培養陽性,如與局部病灶分泌物(膿液、尿液、胸水、腦脊液等)培
新生兒敗血癥的檢查
1.周圍血白細胞計數 高低不一,也可正常,因此意義不大,但桿狀核白細胞與中性粒細胞之比≥0.2有參考價值。 2.培養 最好在用抗生素前作血培養,皮膚消毒和操作必須嚴格無菌,以免培養出污染菌。如已用過青霉素或頭孢霉素治療可用高滲培養基作L型細菌培養。遷移性病灶的膿液培養如陽性,有很大診斷意義
關于新生兒低血糖的檢查方式介紹
1.血糖測定 高危兒應在生后1小時內監測血糖,以后每隔1~2小時復查,直至血糖濃度穩定。 2.持續性低血糖者 應酌情選測血胰島素、胰高糖素、T4、TSH、生長激素、皮質醇、血、尿氨基酸及有機酸等。 3.高胰島素血癥 可作胰腺B超或CT檢查,疑有糖原累積病時可以做相應的檢查。
新生兒敗血癥的臨床表現介紹
可分為早發型和晚發型。早發型多在出生后7天內起病,感染多發生于出生前或出生時,病原菌以大腸桿菌等G-桿菌為主,多系統受累、病情兇險、病死率高。晚發型在出生7天后起病,感染發生在出生時或出生后,病原體以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常見,常有臍炎、肺炎等局部感染病灶,病死率較早發型相對低。 新生兒敗血癥
新生兒敗血癥的診斷和治療介紹
診斷 根據病史中有高危因素(如母親產前和產時有發熱、血白細胞增高或產期胎膜早破等)、臨床癥狀體征、外周血象改變、C反應蛋白明顯增高等可考慮本病診斷,確診有賴于病原菌或病原菌抗原的檢出。 治療 1.抗生素治療 依據細菌培養結果和藥物敏感試驗選用敏感抗生素。 用藥原則:早用藥,合理用藥,聯
新生兒敗血癥的診斷
根據病史中有高危因素(如母親產前和產時有發熱、血白細胞增高或產期胎膜早破等)、臨床癥狀體征、外周血象改變、C反應蛋白明顯增高等可考慮本病診斷,確診有賴于病原菌或病原菌抗原的檢出。
新生兒敗血癥的概述
新生兒敗血癥(neonatal septicemia)指新生兒期細菌侵入血液循環,并在其中繁殖和產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有時還在體內產生遷移病灶。仍是目前新生兒期很重要的疾病,其發生率約占活產嬰兒的1‰~10‰,早產嬰兒中發病率更高。菌血癥(bacterimia)指細菌侵入人體循環后迅速被清
關于新生兒敗血癥的簡介
新生兒敗血癥是新生兒時期一種嚴重的感染性疾病。當病原體侵入新生兒血液中并且生長、繁殖、產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炎癥反應。新生兒敗血癥往往缺乏典型的臨床表現,但進展迅速,病情險惡成為新生兒敗血癥的特點。 由于新生兒免疫系統未成熟,免疫功能較差,極易發生感染,發生感染后很難局限而導致全身廣泛炎性反應
新生兒敗血癥的鑒別診斷
本病需與新生兒顱內出血相鑒別。新生兒顱內出血是新生兒期常見的嚴重疾患,主要表現為硬腦膜下出血、蛛網膜下出血、腦室周圍一腦室內出血、腦實質出血、小腦出血及混合性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