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分析
甲型肝炎病毒HAV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一員,為嗜肝RNA病毒屬。HAV經口進入體內后,經腸道進入血流,引起病毒血癥,約過一周后到達肝臟,隨后通過膽汁排入腸道并出現糞便中。糞便排毒能維持1-2周。病毒侵犯的主要器官是肝臟,咽部和扁桃體可能是HAV肝外繁殖的部位。HAV引起肝細胞損傷的機制尚未明確,一般認為HAV不直接引起肝細胞病變,肝臟損害是HAV感染肝細胞的免疫病理反應所引起的。 1.傳染源 甲型肝炎患者和無癥狀感染者為傳染源,甲型肝炎患者僅從糞便中排出病原體,血液中HAV主要出現在黃疸發生前14-21天,在此期患者的血液有傳染性,有報道通過輸血傳播,但黃疸發生后患者血液通常無傳染性。患者在起病前2周和起病后1周從糞便中排出HAV的數量最多,此時傳染性最強。但至起病后30天仍有少部分患者從糞便中排出HAV。 2.傳播途徑 甲型肝炎以糞口途徑為主要傳播途徑,糞口傳播的方式是多樣的,一般情況下,日常生活接觸傳播是散發性發......閱讀全文
甲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分析
甲型肝炎病毒HAV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一員,為嗜肝RNA病毒屬。HAV經口進入體內后,經腸道進入血流,引起病毒血癥,約過一周后到達肝臟,隨后通過膽汁排入腸道并出現糞便中。糞便排毒能維持1-2周。病毒侵犯的主要器官是肝臟,咽部和扁桃體可能是HAV肝外繁殖的部位。HAV引起肝細胞損傷的機制尚未明確,
丁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因
自1977年意大利Rizzetto等報告δ抗原抗體系統以來,通過對δ抗原及相關肝炎的深入研究,對δ因子有了充分了解,1984年Rizzetto等建議命名為丁型肝炎病毒(HDV)、δ肝炎抗原(HDAg)、δ肝炎(HD)。為各國學者所公認。經研究表明,HDV為一有缺陷的單股負鏈RNA病毒,必需信賴H
治療甲型病毒性肝炎的介紹
甲型肝炎是自限性疾病,治療以一般及支持治療為主,輔以適當藥物,避免飲酒、疲勞和使用損肝藥物。強調早期臥床休息,至癥狀明顯減退,可逐步增加活動,以不感到疲勞為原則。 急性黃疸型肝炎宜住院隔離治療,隔離期(起病后3周)滿,臨床癥狀消失,血清總膽紅素在17.1umol/L以下,ALT在正常值2倍以下
預防甲型病毒性肝炎的介紹
1.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把住“病從口入”關。食品要高溫加熱,一般情況下,加熱100℃一分鐘就可使甲肝病毒失去活性。 2.對一些自身易攜帶致病菌的食物如螺螄、貝殼、螃蟹,尤其是能富集甲肝病毒的毛蚶等海、水產品,食用時一定要煮熟蒸透,杜絕生吃、半生吃以及腌制后直接食用等不良飲食習慣。 3.接種甲
甲型病毒性肝炎的基本介紹
甲型病毒性肝炎,簡稱甲型肝炎、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以肝臟炎癥病變為主的傳染病,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臨床上以疲乏,食欲減退,肝腫大,肝功能異常為主要表現,部分病例出現黃疸,主要表現為急性肝炎,無癥狀感染者常見。任何年齡均可患本病,但主要為兒童和青少年。成人甲肝的臨床癥狀一般
甲型病毒性肝炎的病毒學指標檢查
(1)抗-HAV IgM 發病后1周左右即可在血清中測出。其出現與臨床癥狀及化驗指標異常的時間一致,第2周達高峰。一般持續8周,少數患者可達6個月以上。但個別病人病初陰性,2-3周后方檢出陽性。所以臨床疑診甲型肝炎,而抗-HAV IgM陰性,應重復1-2次,以免漏診。當前,抗-HAVIgM是早期
甲型病毒性肝炎的臨床診治體會
甲型病毒性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疾病,是一種經過消化道傳播的急性病毒性腸道傳染病。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包括隱性感染和顯性感染兩種,后者會造成明顯肝損害,也就是急性甲型肝炎。雖然甲型肝炎發病較急,但是預后良好,一般主要以適當休息、合理營養和護肝治療等治療為主,一般是不需要進行抗病毒治療。 根據甲
關于甲型病毒性肝炎的鑒別診斷
1.其他各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EBV性肝炎、CMV性肝炎,均可出現急性肝炎的臨床表現,鑒別診斷主要依據特異性血清學檢查,特別是戊型肝炎和甲型肝炎極相似,更需要特異性血清學檢查進行鑒別。 2.中毒性肝炎 各種全身性感染均有可能出現肝腫大、黃疸、肝功能異常等。但均有原發疾
關于甲型病毒性肝炎的預后介紹
甲型肝炎以急性肝炎為主,無慢性化,預后好。同時感染或重疊感染其他嗜肝病毒時,病情可加重甚至可以發生重型肝炎。重型肝炎占全部甲肝病例的0.2%~0.4%,病死率高。患過甲肝或隱性感染者,可獲得持久的免疫力。
丁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及病理
病因 自1977年意大利Rizzetto等報告δ抗原抗體系統以來,通過對δ抗原及相關肝炎的深入研究,對δ因子有了充分了解,1984年Rizzetto等建議命名為丁型肝炎病毒(HDV)、δ肝炎抗原(HDAg)、δ肝炎(HD)。為各國學者所公認。經研究表明,HDV為一有缺陷的單股負鏈RNA病毒,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