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甲型病毒性肝炎的鑒別診斷
1.其他各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EBV性肝炎、CMV性肝炎,均可出現急性肝炎的臨床表現,鑒別診斷主要依據特異性血清學檢查,特別是戊型肝炎和甲型肝炎極相似,更需要特異性血清學檢查進行鑒別。 2.中毒性肝炎 各種全身性感染均有可能出現肝腫大、黃疸、肝功能異常等。但均有原發疾病的臨床表現及實驗室證據,且隨原發病痊愈而恢復,血清抗-HAV、IgM陰性等特點可鑒別。......閱讀全文
關于甲型病毒性肝炎的鑒別診斷
1.其他各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EBV性肝炎、CMV性肝炎,均可出現急性肝炎的臨床表現,鑒別診斷主要依據特異性血清學檢查,特別是戊型肝炎和甲型肝炎極相似,更需要特異性血清學檢查進行鑒別。 2.中毒性肝炎 各種全身性感染均有可能出現肝腫大、黃疸、肝功能異常等。但均有原發疾
關于戊型病毒性肝炎的鑒別診斷
戊肝與甲肝相比,具有以下幾個突出特征。 1.易發季節 多發于高溫多雨季節,尤其在洪澇災害造成糞便對水源廣泛污染的地區。 2.潛伏期較長 多在2~9周之間,平均為6周。 3.患者發病年齡較大 以20歲以上的青壯年人發病率最高,在兒童中可能為臨床感染。 4.糞便檢查 患者早期糞便中可
戊型病毒性肝炎的診斷鑒別
實驗室檢查發現程度不同的膽紅素增高(主要是直接膽紅素),血清丙氨酸轉肽酶、天冬氨酸轉肽酶和r-谷氨酰轉肽酶活性顯著升高,以及血清堿性磷酸酶輕微升高。轉氨酶升高的程度并不與肝臟損害的程度相關。 1、特異性抗體檢測:抗HEV,即戊型肝炎抗體,包括抗HEV-IgM和 IgG。在急性期血清中可測出高滴
關于甲型病毒性肝炎的預后介紹
甲型肝炎以急性肝炎為主,無慢性化,預后好。同時感染或重疊感染其他嗜肝病毒時,病情可加重甚至可以發生重型肝炎。重型肝炎占全部甲肝病例的0.2%~0.4%,病死率高。患過甲肝或隱性感染者,可獲得持久的免疫力。
關于急性肝炎的鑒別診斷
急性黃疸型肝炎 1.黃疸前期:應與上呼吸道感染、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風濕熱及胃腸炎等相鑒別。 2.黃疸期:應與其它可引起黃疸的疾病相鑒別,如藥物性肝炎,鉤端螺旋體病、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膽囊炎、膽石癥等。 無黃疸型肝炎 應與可引起肝(脾)腫大及肝功損害的其它疾病相鑒別,如慢性血吸蟲病
病毒性肝炎的診斷鑒別
病毒性肝炎的診斷是在肝炎臨床表現的基礎上結合流行病學史,并檢測到病毒特異性標志物。 甲型肝炎確診的標記物是抗-HAVIgM陽性,通常在發病后1周左右即可在血清中測出。乙肝肝炎確診的標記物是乙肝五項(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中至少有2-3項陽性(大三陽:HBs
戊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生理及鑒別診斷
病理生理 戊肝病毒經口感染,由腸道侵入肝臟復制,于潛伏期末及發病初期由糞便排出病毒。其病理變化似甲型肝炎,有肝細胞氣球樣變,點狀或灶性壞死及匯管區炎性細胞浸潤。主要為淋巴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有明顯膽汁淤積。通過電鏡觀察,表明本病肝細胞損害可能與T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有關。 臨床表現 戊型肝炎
關于戊型病毒性肝炎的診斷方式介紹
應根據臨床特點、肝功能檢查,參考流行病學資料。排除HAV、HBV、HCV感染和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肝損害。 1.急性戊型肝炎的診斷 (黃疸型/無黃疸型) (1)病人接觸史或高發區居留史:發病前2~6周內接觸過肝炎病人或飲用過被污染的水、外出用餐、到過戊肝高發區和流行區。 (2)持續一周以上
甲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分析
甲型肝炎病毒HAV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一員,為嗜肝RNA病毒屬。HAV經口進入體內后,經腸道進入血流,引起病毒血癥,約過一周后到達肝臟,隨后通過膽汁排入腸道并出現糞便中。糞便排毒能維持1-2周。病毒侵犯的主要器官是肝臟,咽部和扁桃體可能是HAV肝外繁殖的部位。HAV引起肝細胞損傷的機制尚未明確,
治療甲型病毒性肝炎的介紹
甲型肝炎是自限性疾病,治療以一般及支持治療為主,輔以適當藥物,避免飲酒、疲勞和使用損肝藥物。強調早期臥床休息,至癥狀明顯減退,可逐步增加活動,以不感到疲勞為原則。 急性黃疸型肝炎宜住院隔離治療,隔離期(起病后3周)滿,臨床癥狀消失,血清總膽紅素在17.1umol/L以下,ALT在正常值2倍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