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甲型病毒性肝炎的介紹
1.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把住“病從口入”關。食品要高溫加熱,一般情況下,加熱100℃一分鐘就可使甲肝病毒失去活性。 2.對一些自身易攜帶致病菌的食物如螺螄、貝殼、螃蟹,尤其是能富集甲肝病毒的毛蚶等海、水產品,食用時一定要煮熟蒸透,杜絕生吃、半生吃以及腌制后直接食用等不良飲食習慣。 3.接種甲肝疫苗,可以提高人群免疫力,預防甲肝的發生和暴發流行。 4.對密切接觸者,包括當傳染源已明確(如食物或水)的所有已暴露者,已流行甲肝的學校、醫院、家庭或其他單位中的成員,可及時給予丙種球蛋白注射。注射時間越早越好,最遲不宜超過接觸感染后7~10天,免疫效果可以維持35天。對密切接觸者應進行醫學觀察45天。 5.食源性感染應檢查廚師的抗HAV-IgM,確診后應隔離治療。 6.發現甲肝病人應及時報告當地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采取有效措施隔離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控制傳染病的流行,早期報告對控制疫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閱讀全文
預防甲型病毒性肝炎的介紹
1.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把住“病從口入”關。食品要高溫加熱,一般情況下,加熱100℃一分鐘就可使甲肝病毒失去活性。 2.對一些自身易攜帶致病菌的食物如螺螄、貝殼、螃蟹,尤其是能富集甲肝病毒的毛蚶等海、水產品,食用時一定要煮熟蒸透,杜絕生吃、半生吃以及腌制后直接食用等不良飲食習慣。 3.接種甲
治療甲型病毒性肝炎的介紹
甲型肝炎是自限性疾病,治療以一般及支持治療為主,輔以適當藥物,避免飲酒、疲勞和使用損肝藥物。強調早期臥床休息,至癥狀明顯減退,可逐步增加活動,以不感到疲勞為原則。 急性黃疸型肝炎宜住院隔離治療,隔離期(起病后3周)滿,臨床癥狀消失,血清總膽紅素在17.1umol/L以下,ALT在正常值2倍以下
甲型病毒性肝炎的基本介紹
甲型病毒性肝炎,簡稱甲型肝炎、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以肝臟炎癥病變為主的傳染病,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臨床上以疲乏,食欲減退,肝腫大,肝功能異常為主要表現,部分病例出現黃疸,主要表現為急性肝炎,無癥狀感染者常見。任何年齡均可患本病,但主要為兒童和青少年。成人甲肝的臨床癥狀一般
預防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介紹
接種疫苗是預防疾病最經濟最有效的方式,2002年國家將乙肝疫苗納入免疫規劃,2008年國家將甲肝疫苗納入免疫規劃,極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國乙肝和甲肝的發病。2012年全球的第一支戊肝疫苗在我國誕生,中國成為了全球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擁有戊肝疫苗的國家。
關于甲型病毒性肝炎的預后介紹
甲型肝炎以急性肝炎為主,無慢性化,預后好。同時感染或重疊感染其他嗜肝病毒時,病情可加重甚至可以發生重型肝炎。重型肝炎占全部甲肝病例的0.2%~0.4%,病死率高。患過甲肝或隱性感染者,可獲得持久的免疫力。
甲型病毒性肝炎的臨床表現介紹
甲型肝炎病初,病人會出現疲乏無力、不思飲食,小便顏色加深,有時伴有發熱等癥狀,嚴重時鞏膜、皮膚發黃。臨床分為顯性感染和無臨床癥狀的隱性感染兩種類型。成人感染后多表現為顯性感染,而兒童或老人感染后易表現為隱性感染。 1.急性黃疸型 (1)潛伏期 甲型肝炎潛伏期為15~45日,平均持續30天。
甲型病毒性肝炎的實驗室檢查介紹
血尿常規:外周血常規白細胞計數一般減少或在正常范圍,可伴有輕度淋巴細胞或單核細胞比例增高,病程早期尿中尿膽原增加,黃疸期尿膽紅素及尿膽原均增加。肝功能檢查以血清ALT、AST、總膽紅素水平檢測最為有用,有研究顯示甲型肝炎患者的ALT平均峰值可達1952IU/L,AST可達1442IU/L,多數顯
甲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分析
甲型肝炎病毒HAV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一員,為嗜肝RNA病毒屬。HAV經口進入體內后,經腸道進入血流,引起病毒血癥,約過一周后到達肝臟,隨后通過膽汁排入腸道并出現糞便中。糞便排毒能維持1-2周。病毒侵犯的主要器官是肝臟,咽部和扁桃體可能是HAV肝外繁殖的部位。HAV引起肝細胞損傷的機制尚未明確,
怎樣預防甲型流感病毒?
預防流感,除接種流感疫苗外,還需注意個人衛生習慣: 1、注意保持個人衛生,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勤洗手、勤洗澡、不要共用毛巾、口杯等日常用品,做到不隨地吐痰,以防接觸傳播流感病毒。 2、居室和辦公室,都要經常通風,減少室內聚集的細菌和病毒數,保持室內清新的空氣。 3、疾病流行期應盡量避免
甲型病毒性肝炎的病毒學指標檢查
(1)抗-HAV IgM 發病后1周左右即可在血清中測出。其出現與臨床癥狀及化驗指標異常的時間一致,第2周達高峰。一般持續8周,少數患者可達6個月以上。但個別病人病初陰性,2-3周后方檢出陽性。所以臨床疑診甲型肝炎,而抗-HAV IgM陰性,應重復1-2次,以免漏診。當前,抗-HAVIgM是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