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科學夢”科學家精神電影巡映活動啟動
8月13日,“光影科學夢”2022年度科學家精神電影全國科普場館巡映活動正式啟動,全面開啟科學家電影巡映之旅。 本次巡映活動由中國科技館、黑龍江省科技館、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科普場館特效影院專委會、全國科幻科普電影放映聯盟將共同組織開展,在影片數量和內容上更加豐富,將面向公眾公益展映《星河一葉》《詩與真》《谷魂》《我是醫生》《袁隆平》《錢學森》6部國產科學家電影。這些影片跨越歷史時空,塑造了一個個有血有肉、個性鮮明的科學家形象,再現了科學大師們為推動民族獨立、國家繁榮和人民幸福所建立的卓越歷史功勛。 除了6部影片外,經過近兩年的沉淀與打磨,作為中國科技館向黨的二十大獻禮的《科學偶像》系列7部動畫微電影,將在本次巡映活動中首次與公眾見面。《科學偶像》取材于七位獲得過“共和國勛章”、“人民科學家”、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等國家級榮譽的功勛科學家,包括錢學森、于敏、袁隆平、吳孟超、王希季、屠呦呦和鐘南山,展......閱讀全文
新科學家雜志:科學家首次捕獲原子內部圖像
照片中顯示了碳原子電子云(藍色部分)的幾種組合方式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9月17日消息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網站報道,烏克蘭科學家近日成功捕捉到碳原子內部的圖像,顯示了碳原子電子云(藍色部分)的幾種組合方式。 電子是一種微觀粒子,在原子如此小的空間內圍繞原子核作高速運動,并且其
中國7位科學家獲國際青年科學家獎
日前,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向全球公布首屆國際青年科學家獎獲得者,中國有7名青年科學家當選,分別為南開大學教授胡俊杰,中科院武漢數理所研究員唐淳,清華大學教授顏寧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邵峰、王曉晨、張宏、朱冰,他們將獲得HHMI為期5年的資助,獎金總額為65萬美元。
安捷倫科技公司科學家榮獲杰出青年科學家獎
2016年 2月 22日,北京——安捷倫科技公司(紐約證交所:A)日前宣布北美華人色譜學會已授予王小立博士“青年科學家獎”。 王博士是安捷倫的一位科學家,他在將公司的 Poroshell 120 技術擴展到生物制藥色譜柱以實現更快更精確的單克隆抗體和多肽分析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他還協助將一種全
布魯克經營之道:科學家和科學家間的交流
——專訪布魯克.道爾頓亞太區高級副總裁Rohan Thakur 這家創辦于1960年的德國企業一直對科學和極限產品保持激情,從享譽全球的核磁共振到分辨率達到千萬級的FT-ICR離子回旋共振質譜。BCEIA 2015在布魯克公司的新品發布會上,分析測試百科網記者采訪了布魯克.
臺灣科學家破解苦惱全球科學家20年的"細菌謎團"
新華網臺北4月23日電 據臺灣《聯合晚報》報道,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和基因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馬徹共同領導的研究團隊,成功解構了細菌的保護屏障,突破了苦惱全球科學家20年的“細菌謎團”。 長久以來,醫藥界一直以轉勝肽酶為標的,設計出一系列對抗細菌的抗生素,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盤尼西林;然而,
建設新鄉基地科學家精神展覽館,弘揚科學家精神
5月20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學黨史 憶農科 弘揚科學家精神”主題活動在新鄉綜合試驗基地舉辦。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吳孔明出席并主持座談會。新鄉市縣領導、院機關、研究所相關領導與專家共同回顧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領導農業科技事業發展的光輝歷史,就新鄉基地發展沿革和老一輩科學家的感人故事進行了深入研討交流
師昌緒:從材料科學家到戰略科學家
師昌緒: 材料科學家,1920年生于河北徐水,我國高溫合金開拓者之一,領導研制我國第一個航空發動機空心鑄造鎳基高溫合金渦輪葉片。曾任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中科院技術科學部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等職。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
科學家發明減肥新招
德國研究人員發現,使用藥物同時針對尼古丁(又名煙堿)和冷暴露信號傳導通路,可以降低小鼠體重并改善小鼠的代謝健康。化合物冰素和二甲基苯基哌嗪會刺激食欲抑制通路和產熱促進通路,從而調節全身能量平衡以促進肥胖小鼠減重。 肥胖是代謝疾病(例如糖尿病)的風險因素,對健康構成重大威脅。吸煙和冷暴露是
科學家眼中的2018
水流湍急 位于阿根廷和巴西邊境的伊瓜蘇瀑布是全球最大的瀑布系統。它只是科學家利用衛星圖像測量的諸多淡水水體之一。他們的發現是什么?全球河水溪流占據的地表面積比預期的多45%。根除雅司病 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兒童是雅司病的主要受害者之一。雅司病是一種由梅毒螺旋體引發的細菌感染。梅毒螺旋體通過簡單接觸傳
科學家發現最大黑洞
一篇5日刊載出版的研究論文顯示,天文學家發現有記錄以來最大的兩個黑洞。 法新社援引論文內容報道,這兩個黑洞位于兩個星系的中心,距離地球數億光年,每一個黑洞的質量大約是太陽的100億倍。 天文學界先前所認定最大黑洞的質量是太陽的63億倍。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員工、研究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