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周圍動脈栓塞的方法介紹
1.急性動脈栓塞的治療 以手術取栓為主,處理的原則是積極控制內科疾病,主要是心衰,盡可能改善心臟功能,以提高手術耐受力;盡快手術,解除肢體缺血;術后密切觀察,減少灌注損傷對全身各系統的影響。 手術并發癥主要是缺血再灌注損傷,患肢出現明顯腫脹,并可能伴有骨筋膜室綜合征表現。并發癥的全身表現包括代謝性酸中毒、高血鉀癥、心肺功能不全、急性腎衰竭等。 2.截肢 對缺血嚴重已出現不可逆性肌肉壞死征象,小腿肌肉僵硬、腫脹和皮膚壞死的患者宜緊急截肢。 3.溶栓治療 對部分患者,無法耐受手術,可行股動脈穿刺置管溶栓。 4.介入治療 采取微創方法吸栓或機械取栓。 5.內科治療 可予以抗凝、擴張血管、解痙等治療,緩解患肢癥狀。......閱讀全文
治療周圍動脈栓塞的方法介紹
1.急性動脈栓塞的治療 以手術取栓為主,處理的原則是積極控制內科疾病,主要是心衰,盡可能改善心臟功能,以提高手術耐受力;盡快手術,解除肢體缺血;術后密切觀察,減少灌注損傷對全身各系統的影響。 手術并發癥主要是缺血再灌注損傷,患肢出現明顯腫脹,并可能伴有骨筋膜室綜合征表現。并發癥的全身表現包括
周圍動脈栓塞的檢查方式介紹
1.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 明確肢體缺血嚴重程度,判斷栓塞大致部位。 2.磁共振血管造影 判斷閉塞段遠端動脈流出道,為動脈旁路手術準備。 3.血管造影或數字減影血管造影 它可以提供最為詳盡準確的病情資料,例如病變部位、范圍、程度,為血管成形手術或手術方式的選擇提供依據。 4.心電圖與X線
周圍動脈栓塞的臨床表現介紹
周圍動脈的血栓栓塞的臨床表現取決于栓塞的部位、持續時間及嚴重程度,急性動脈栓塞可以發生于任何年齡。風濕性心臟瓣膜病引起的栓塞發病年齡較年輕,冠心病引起者發病年齡較大,在急性肢體動脈栓塞中,最常見的是下肢髂股動脈栓塞,好發部位在髂股動脈分叉處及股動脈遠端。 1.疼痛 疼痛是最早出現的癥狀。半數
周圍動脈栓塞的病因分析
周圍動脈栓塞指周圍動脈被來自某個部位的血栓或栓子堵塞,繼而造成遠端發生急性缺血,表現為急性缺血性疼痛和壞死,并直接影響生活的自主性。 引起急性周圍動脈栓塞的主要原因是動脈栓子(血栓或其他類型栓子),心臟是栓子最常見的來源,合并心房纖顫或二尖瓣狹窄時,左心房血流紊亂,流速減慢,容易形成左房血栓。
急性肺動脈栓塞的治療方法介紹
目的為幫助患者度過危急期,緩解栓塞所致的心肺功能紊亂,盡可能多的恢復和維持循環血量及組織供氧,并防止復發。病后二天最危險,應嚴密監護,監測呼吸、心率、血壓、靜脈壓、心電圖、血氣變化,大面積PTE可收入監護病房。 (1)絕對臥床保持大便通常,避免用力。 (2)煩躁、驚恐者可予鎮靜劑,疼痛者給止
肺動脈栓塞的溶栓治療方法介紹
(1)目的溶解肺動脈內血栓,迅速降低肺動脈壓,改善右心功能;減少或消除對左室舒張功能影響,改善左心功能及心源性休克;改善肺灌注,預防慢性肺動脈高壓及遠期預后;溶解深靜脈血栓、防止反復栓塞。 (2)適應證經V/Q、CT、MRI、肺動脈造影確診的大面積或次大面積肺栓塞,本次癥狀加重或證實栓子脫落在
關于周圍動脈栓塞的診斷與鑒別診斷
根據患者存在血栓形成的基礎疾病(如二尖瓣狹窄、心房纖顫,機械瓣植入術),動脈栓塞的病史,突發的臨床癥狀和相應的缺血體征,診斷周圍動脈栓塞一般不困難。診斷時需要明確:是否動脈栓塞,栓塞的部位,皮膚感覺消失的部位。主要鑒別診斷是急性動脈血栓形成。
肺動脈栓塞的抗凝治療介紹
(1)目的防止血栓發展和形成新血栓。 (2)適應證經V/Q、CT、MRI、肺動脈造影確診的非大面積、非次大面積肺栓塞,本次癥狀加重或證實栓子脫落在2月之內,年齡≤75歲,無溶栓禁忌證;臨床疑診PTE時也可先應用。 (3)禁忌證年齡>75歲;大面積PTE,次大面積PTE;妊娠;近期內腦出血、活
怎樣治療動脈栓塞?
1、非手術治療 主要適用于早期,肢體功能障礙較輕,栓塞不完全的患者,或者作為手術的輔助治療。 由于急性動脈栓塞基礎上可繼發血栓形成,因此可以使用肝素、華法林等藥物抗凝治療,防止血栓形成加重病情。抗血小板治療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釋放反應。解除血管痙攣治療,積極處理原發病如房顫、心梗等。肌腎代
肺動脈栓塞的治療方法肺動脈血栓摘除術簡介
適用于經積極的保守治療無效的緊急情況。 適應證:大面積PTE:肺動脈主干或主要分支次全堵塞,不合并固定性肺動脈高壓者;有溶栓禁忌證;經溶栓或其他積極的內科治療無效。 慢性肺動脈栓塞 慢性栓塞性肺動脈高壓的治療: (1)重者,若阻塞部位在肺動脈近端,可行肺動脈血栓內膜剝脫術。 (5)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