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桿菌的相關信息介紹
鼠疫的病原菌。純培養中大多數分散存在,在宿主體液中可成雙排列。在新分離菌株及動物體液中呈兩極濃染。在慢性病灶、陳舊培養物或3~4%食鹽瓊脂培養基中呈明顯多形態,可見大小不一的球形、桿形、酵母形和啞鈴形等。在宿主體內形成類似莢膜的表面粘液層,具有抗吞噬作用。生長溫度以25~30℃最佳。適宜pH為6.9~7.2。在普通培養基上培養48小時后,長出中心厚而致密、周圍薄、邊緣不整齊的無色透明、細小、圓形、粗糙型菌落。在肉湯培養基中48小時后形成菌膜,菌膜下懸垂粘性棉絮狀生長物,此特征具有鑒定價值。抗原組成復雜,有20種以上。其中V、W和包膜組分Ⅰ3種抗原與毒力有關。本菌至少含有內毒素(endo-toxin)和鼠毒素(murinetoxin)。鼠疫在人群流行之前,常在鼠類中先流行。鼠蚤失去宿主后就叮咬人群,人類鼠疫有腺型、敗血型和肺型等。人患鼠疫后,可通過人蚤或呼吸道(肺型)引起人間傳播。可用減毒活菌苗預防。用鏈霉素、磺胺藥等治療。......閱讀全文
鼠疫桿菌的相關信息介紹
鼠疫的病原菌。純培養中大多數分散存在,在宿主體液中可成雙排列。在新分離菌株及動物體液中呈兩極濃染。在慢性病灶、陳舊培養物或3~4%食鹽瓊脂培養基中呈明顯多形態,可見大小不一的球形、桿形、酵母形和啞鈴形等。在宿主體內形成類似莢膜的表面粘液層,具有抗吞噬作用。生長溫度以25~30℃最佳。適宜pH為6
鼠疫桿菌介紹(二)
? (二)免疫性 人體對鼠疫桿菌無天然免疫力,容易感染。患過鼠疫病愈者可獲得持久性免疫力,很少再次感染。 三、微生物學檢驗 鼠疫桿菌的檢驗必須嚴格執行烈性菌管理規則,注意防止氣溶膠感染或防蚤叮咬。動物實驗應有防護設備,實驗用過培養物及器材應及時消毒。 取檢材涂片,用甲醇或酒精乙醚混合液固定5
綠膿桿菌的相關信息介紹
綠膿桿菌,又稱銅綠假單胞菌(學名:Pseudomonas aeruginosa),1882年首先由Gersard從傷口膿液中分離到,是一種革蘭氏陰性菌、好氧、呈長棒形的細菌,只有單向的運動性。它是一種機會性感染細菌,且對植物亦是機會性感染的,感染后因膿汁和滲出液等病料呈綠色,故名。 綠膿桿菌,
鼠疫桿菌(一)
? 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屬于耶爾森氏菌屬(Yersina)。是引起烈性傳染病鼠疫(Plague)的病原菌。也是帝國主義使用的致死性細菌戰劑。 一、生物學特性 鼠疫桿菌為短小的革蘭氏陽性球桿菌,新分離株以美蘭或姬姆薩染色,顯示兩端濃染,有莢膜(或稱封套)。在病灶標本中及初代培
敗血型鼠疫的基本信息介紹
敗血型鼠疫又稱暴發型鼠疫。可原發或繼發。原發型鼠疫因免疫功能差,菌量多,毒力強,所以發展極速。常突然高熱或體溫不升,神志不清,譫妄或昏迷。無淋巴結腫。皮膚粘膜出血、鼻衄、嘔吐、便血或血尿、Dic和心力衰竭,多在發病后24小時內死亡,很少超過3天。病死率高達100%。因皮膚廣泛出血、瘀斑、紫紺、壞
治療敗血型鼠疫的相關介紹
凡確診或疑似鼠疫患者,均應迅速組織嚴密的隔離,就地治療,不宜轉送。隔離到癥狀消失、血液、局部分泌物或痰培養(每3日1次)3次陰性,肺鼠疫6次陰性。 (一)一般治療及護理 1.嚴格的隔離消毒患者應嚴格隔離于隔離病院或隔離病區,病區內必須做到無鼠無蚤。入院時對病人做好衛生處理(更衣、滅蚤及消毒)
分子變化鑄成“殺手”鼠疫桿菌
科學家一直試圖弄清楚,著名的“殺手”細菌——鼠疫桿菌是怎樣一步步“煉”成的?《自然—通訊》雜志近日公開的一項遺傳學研究顯示,能造成鼠疫的細菌鼠疫桿菌,首先形成可以造成致命肺病的能力,然后才形成其高度傳染的性質。而決定二者之間轉變的是相對簡單的分子變化,說明其他呼吸道病原體也可以通過一個相似的路徑
敗血型鼠疫的病原學相關介紹
鼠疫桿菌屬耶爾森氏菌屬。為革蘭染色陰性短小桿菌,長約1~1.5μm寬約0.5~0.7μm,兩端染色較深。無鞭毛,不能活動,不形成芽胞。在動物體內和早期培養中有莢膜。可在變通培養基上生長。在陳舊培養基及化膿病灶中呈多形性。 本菌的抗原成份:①莢膜FI(fraction I)抗原,分為兩種,一種是
不動桿菌的基本信息介紹
不動桿菌屬(Acinetobacter)分為7種,即醋酸鈣不動桿菌(A. calcoaceticus)、魯菲不動桿菌(A. lwoffi)、鮑曼不動桿菌(A. baumanii)、溶血不動桿菌(A. haemolytius)、瓊氏不動桿菌(A. junii)、約翰遜不動桿菌(A. johnson
結核桿菌的相關介紹
結核桿菌侵入人體后引起的結核病是一種具有強烈傳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它不受年齡、性別、種族、職業、地區的影響,人體許多器官、系統均可患結核病,其中以肺結核最為常見。90%以上的肺結核是通過呼吸道傳染的。肺結核患者通過咳嗽、打噴嚏、高聲談笑,使帶有結核桿菌的飛沫噴出體外。健康人吸入結核桿菌后便會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