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膠細胞的研究歷史
19世紀的德國神經學家弗朗茨·尼斯是第一個發現并描述小膠質細胞的學者。19世紀80年代,研究者通過染色的方法確認了小膠質細胞與巨噬細胞之間的關聯性。1897年,羅馬尼亞病理學家維克多·巴貝什(Victor Babe?)在對狂犬病的研究中首次發現小膠質細胞的活性化,以及由小膠質細胞形成的網狀細胞簇。不過,直到1920年,西班牙學者皮奧·戴爾·里奧·霍爾特加(Pío del Río Hortega)才正式將這種以前描述過的細胞定名為小膠質細胞。之后,霍爾特加通過研究,證明小膠質細胞能對腦損傷做出反應。因為霍爾特加對小膠質細胞研究的獨特貢獻,他被后人冠以“小膠質細胞之父”之名。......閱讀全文
微膠細胞的研究歷史
19世紀的德國神經學家弗朗茨·尼斯是第一個發現并描述小膠質細胞的學者。19世紀80年代,研究者通過染色的方法確認了小膠質細胞與巨噬細胞之間的關聯性。1897年,羅馬尼亞病理學家維克多·巴貝什(Victor Babe?)在對狂犬病的研究中首次發現小膠質細胞的活性化,以及由小膠質細胞形成的網狀細胞簇。不
微膠細胞的形態特征
盡管存在一些爭議,但目前學界一般認為小膠質細胞發育起源于中胚層間充質系細胞,后遷入中樞神經系統,是一種適應了中樞神經系統中特殊微環境的巨噬細胞,表面分子大都與骨髓源性巨噬細胞相同。小膠質細胞的形態變化很大,能與中樞神經系統中的神經元與非神經元細胞發生細胞間的相互作用。此外,作為一種免疫細胞,小膠質細
微膠細胞的臨床意義
小膠質細胞與阿爾茲海默癥(老年癡呆)、帕金森氏癥、艾滋癡呆綜合征,以及視網膜變性等疾病有關。小膠質細胞功能異常會導致其分泌活性氧自由基等物質破壞周圍神經細胞,造成神經退行性病變。由小膠質細胞分泌的炎性因子很可能是使帕金森氏病患者體內神經退行性病變惡化的因素之一。小膠質細胞的類似機制也可能使阿爾茲海默
微膠細胞的基本信息
小膠質細胞(Microglia)又稱微膠細胞,是一種存在于腦與脊髓中的神經膠質細胞,約占腦細胞數量的10-15%。作為存在于中樞神經系統中的巨噬細胞類群,小膠質細胞是中樞神經系統中反應最快、也是最主要的免疫屏障。小膠質細胞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分布區域通常與其他神經膠質細胞(如星形膠質細胞)互不重疊。小膠
細胞的研究歷史
細胞(Cells)是由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Robert Hooke,1635~1703)于1665年發現的。當時他用自制的光學顯微鏡觀察軟木塞的薄切片,放大后發現一格一格的小空間,就以英文的cell命名之,而這個英文單字的意義本身就有小房間一格一格的用法,所以并非另創的字匯。而這樣觀察到的細
細胞的研究歷史
細胞(Cells)是由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Robert Hooke,1635~1703)于1665年發現的。當時他用自制的光學顯微鏡觀察軟木塞的薄切片,放大后發現一格一格的小空間,就以英文的cell命名之,而這個英文單字的意義本身就有小房間一格一格的用法,所以并非另創的字匯。而這樣觀察到的細
細胞的研究歷史
細胞(Cells)是由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Robert Hooke,1635~1703)于1665年發現的。當時他用自制的光學顯微鏡觀察軟木塞的薄切片,放大后發現一格一格的小空間,就以英文的cell命名之,而這個英文單字的意義本身就有小房間一格一格的用法,所以并非另創的字匯。而這樣觀察到的細
細胞凋亡的研究歷史
1. 凋亡概念的形成 1965年澳大利亞科學家發現,結扎鼠門靜脈后,電鏡觀察到肝實質組織中有一些散在的死亡細胞,這些細胞的溶酶體并未被破壞,顯然不同于細胞壞死。這些細胞體積收縮、染色質凝集,從其周圍的組織中脫落并被吞噬,機體無炎癥反應。1972年Kerr等三位科學家首次提出了細胞凋亡的概念,宣告了對
溶細胞素的研究歷史
術語“溶細胞素”(Cytolysin)或“溶細胞毒素”(Cytolytic toxin)最初由阿蘭·伯恩海默引入,目的是對有溶解細胞能力的膜破壞性毒素(MDT)進行描述。第一種被發現的溶細胞素能夠作用于某些敏感物種(如人類)的紅細胞,從而使得他/它們發生溶血反應。因此,“溶血素”(Hemolysin
成體干細胞的研究歷史
成體干細胞的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人們對造血干細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HSC)的研究。HSC 是目前研究得最為清楚、應用最為成熟的成體干細胞,它移植治療血液系統及其他系統惡性腫瘤、自身免疫病和遺傳性疾病等均取得令人矚目的進展,極大促進了這些疾病的治療,同時也為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