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干細胞移植的移植優點及臨床問題
移植優點 費用低,效益好 造血及免疫功能恢復快,移植的費用/效益之比優于BMT。 不管是自體還是異體PBSCT,移植后的植活時間 (白細胞>1.0x109/L,中性粒細胞>0.5x109/L和血小板>20×109/L) 大都在2周左右,比BMT至少提早1周;如果在移植后加用G-CSF或GM-CSF,則植活時間可以縮短至10天左右。 由于PBSC中含有大量淋巴細胞,為骨髓10倍,故移植快速重建免疫。 由于PBSCT后造血免疫功能恢復較快,移植后的感染等并發癥及移植相關死亡率明顯降低,抗生素及血制品等支持治療減少,住院時間縮短,因而其費用及效益優于BMT。 采集干細胞安全簡便 采集PBSC可以避免采集骨髓干細胞時的麻醉及由麻醉引起的意外,也可避免采髓穿刺的痛苦。對于異體移植而言,動員供者采集PBSC可能比獻髓更易被接受,有可能擴大供者尤其是無關供者的隊伍。 對于部分晚期MM和腫瘤患者,由于 骨質......閱讀全文
外周血干細胞移植的移植優點及臨床問題
移植優點 費用低,效益好 造血及免疫功能恢復快,移植的費用/效益之比優于BMT。 不管是自體還是異體PBSCT,移植后的植活時間 (白細胞>1.0x109/L,中性粒細胞>0.5x109/L和血小板>20×109/L) 大都在2周左右,比BMT至少提早1周;如果在移植后加用G-CSF或GM
外周血干細胞移植的移植優點
費用低,效益好 造血及免疫功能恢復快,移植的費用/效益之比優于BMT。 不管是自體還是異體PBSCT,移植后的植活時間 (白細胞>1.0x109/L,中性粒細胞>0.5x109/L和血小板>20×109/L) 大都在2周左右,比BMT至少提早1周;如果在移植后加用G-CSF或GM-CSF,則
外周血干細胞移植的移植問題
1、收集的外周血干細胞可能混雜有腫瘤細胞; 2、移植物中存在大量T細胞,可能誘發嚴重GVHD ; 3、初步的結果表明,PBSCT急性GVHD的發生率與骨髓移植相似,但慢性GVHD為Allo—BMT的2-3倍; 4、重組細胞因子作為動員劑對供者的安全有待于觀察。
外周血干細胞移植的臨床問題
1)外周血干細胞數量采集困難,不能滿足移植所需數量。 2)收集的外周血干細胞會混雜有腫瘤細胞。 3)異基因外周血移植物中存在大量T細胞,可能誘發嚴重GVHD,初步的結果表明Allo-PBSCT急性GVHD的發生率與骨髓移植相似,但慢性GVHD顯著高于Allo-BMT。 4)PBSCT后腫瘤
外周血干細胞移植的臨床問題及應用趨勢
臨床問題 1)外周血干細胞數量采集困難,不能滿足移植所需數量。 2)收集的外周血干細胞會混雜有腫瘤細胞。 3)異基因外周血移植物中存在大量T細胞,可能誘發嚴重GVHD,初步的結果表明Allo-PBSCT急性GVHD的發生率與骨髓移植相似,但慢性GVHD顯著高于Allo-BMT。 4)PB
骨髓移植及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
(1)自體骨髓移植(ABMT)或自體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APBCT):ABMT和APBSCT治療CML的目的主要是延長慢性期或使晚期病人重新回到慢性期,從而延長病人的生存期。 (2)同基因骨髓移植:此種BMT是對CML病進行BMT治療和最早嘗試。 (3)同種異基因骨髓移植:同種異基因骨髓移
外周血干細胞移植的現狀
1979年Goldman等為一組加速期或急變期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移植初診時采集凍存的外周血細胞,使患者重新回到慢性期,開始了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PBSCT)的臨床應用。 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細胞分離機性能提高,1990年以后G—CSF應用于PBSC動員獲得成功之后,PBSCT得到迅速發展
外周血干細胞移植的采集時間
一般情況下,惡性腫瘤患者大劑量化療+造血生長因子動員PBSC時,外周血白細胞>1.0x109/L、血小板>(20 -50)x109/L、CD34+細胞>1%時開始采集,根據血象的恢復速度連續或隔日采集,至血象達到高峰時止,一般采集1—3次。 健康供者用G-CSF動員時,雖在4-6h即可見白細胞
外周血干細胞移植的采集指標
目前多數醫生主張用CD34+細胞數作為采集PBSC時的質量指標。也有作者認為,用處于DNA合成期的MNC數作為 PBSC的質量指標,它比用CD34+細胞更快捷更穩定。
外周血干細胞移植的應用趨勢
動員的外周血移植較骨髓移植可獲得更快的造血和免疫重建,還可以使大劑量化療更安全,現已成為自體移植的主要細胞來源。動員的異基因外周血移植在快速重建造血的 同時,伴有較高慢性GVND,因此目前尚不能判斷從Allo-PBSCT是否能得到廣泛應用。所以今后的發展趨勢: 1) 細胞因子和化療方案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