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作新與鳥類研究:深谷尋飛鳥,不覺夕陽斜
學人小傳鄭作新(1906—1998),福建福州長樂人。鳥類學、動物分類學研究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26年畢業于福建協和大學生物系,獲學士學位,并考入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院生物系,1930年獲博士學位后回國,任福建協和大學生物系教授、系主任等職。1950年任中國科學院標本整理委員會委員,1953年后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曾兼任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山東大學等校教授,中國動物學會理事長,中國鳥類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副會長,世界雉類協會會長。著有《中國鳥類名錄》《脊椎動物分類學》《中國鳥類區系綱要(英文版)》等。 1998年8月16日,第22屆國際鳥類學大會在南非德班開幕。一個多月前,大會名譽主席、中國科學家鄭作新不幸與世長辭。臨終前,睡夢中的他還在喃喃說著自己為大會準備的英文賀詞。開幕式上,大會主席宣讀了鄭作新的賀詞,全體與會者起立,為鄭作新和世界其他已逝鳥類學家默哀。 又是一個候鳥南飛的......閱讀全文
鄭作新與鳥類研究:深谷尋飛鳥,不覺夕陽斜
學人小傳鄭作新(1906—1998),福建福州長樂人。鳥類學、動物分類學研究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26年畢業于福建協和大學生物系,獲學士學位,并考入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院生物系,1930年獲博士學位后回國,任福建協和大學生物系教授、系主任等職。1950年任中國科學院標本整理委員會委員,1953年后
舒紅兵院士、鄭海學博士發表免疫研究新成果
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武漢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口蹄疫病毒結構蛋白VP3降解JAK1抑制了IFN-γ 信號傳導通路。這一研究成果發布在2月25日的《Cell cycle》雜志上。 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舒紅兵(Hong-Bing Shu)教授,和中國農業科學院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副研究員
鄭儒永:為國家再作一點貢獻
4月2日一大早,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會議室擠滿了人,其中不乏慕名而來的年輕面孔,他們在等待一位耄耋老人。 上午9時許,88歲高齡的真菌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鄭儒永在老伴黃河研究員的攙扶下,緩步走了進來,在場的人紛紛起立鼓掌。當天,這對科學伉儷將畢生積蓄150萬元,捐贈給中國科學院大學教育
朱作言 鄭永飛:如何辦好中國科技期刊
有感于某些外國科技期刊 郭紅松繪 我國已成為世界重要的研發活動中心之一,正加速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邁進。然而,我國當前的科技創新體系還存在著一個非常突出的短板——科技類學術期刊(以下簡稱“科技期刊”)。因為我國科技期刊數量和質量遠不能滿足科研成果產出的需要,導致大量的本土優秀科學論文“交錢發出去”
鄭靜晨院士:時代呼喚戰略科學家
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會議指出,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胡錦濤總書記曾在2010年中國科學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會
鄭南寧院士:用教育教學傳承人文精神
??? 鄭南寧,教授,1952年生于江蘇南京,1975年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電機工程系,1981年獲西安交通大學工學碩士學位,1985年獲日本慶應大學博士學位。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3年起擔任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美國電子與電氣工程師協會會士(IEEE Fellow)。現兼任
鄭儒永院士捐款150萬元設立獎學金
88歲的鄭儒永院士和她90歲的丈夫黃河研究員,2日將150萬元捐給中國科學院大學教育基金會,設立“鄭儒永黃河獎學金”,用于激勵青年科研工作者勤奮學習努力創新。 鄭儒永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生導師,我國著名的真菌學家。在國際上她首次發現高等植物中的內生毛霉,首次報
鄭永飛院士:成功是興趣和特長的融合
鄭永飛每天十幾個小時泡在實驗室里,2009年11月,當獲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消息傳來時,這位剛過完50歲生日的科學家正埋頭實驗室搞科研。 作為當年入選的最年輕院士,鄭永飛很謙遜:“我依舊是一名普通的教師和科研工作者。” 遭遇過挫折困頓,從高考落榜生奮起,鄭永飛更愿意向青年一代分享,一代人有一
鄭蘭蓀院士:化學本科教育質量堪憂
作為教育部高等學校化學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院士鄭蘭蓀一直對高等化學的教學質量非常關心。 日前,他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高校化學專業教師隊伍建設問題突出,本科化學教育質量堪憂。”優秀教師須加強鼓勵 在幾十年的科研生涯中,鄭蘭蓀一直都沒有離開過講臺。作為廈門大學化學化
歐陽自遠院士應邀到新疆作報告
7月20日至21日,歐陽自遠院士應邀到新疆參加自治區黨委統戰部和新疆留學人員聯誼會共同組織的“同心·留學人員為民服務”活動啟動儀式以及新疆自治區科協組織的“新疆科學大講堂”院士專題報告會,分別在烏魯木齊和石河子市作了三場題為《嫦娥工程——中國人的探月夢》的報告。來自兩市政府機關的干部職工、服務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