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二氧化鈦的制備方法介紹
1、氣相氧化法 用干燥的氧氣在923K-1023K進行氣相氧化: TiCl4+O2=TiO2+2Cl2 2、硫酸法 首先用磨細的鈦鐵礦和硫酸(濃度≥80%,溫度343K-353K)在不斷通入空氣并且攪拌的條件下反應,制得可溶性硫酸鹽: FeTiO3+H2SO4=TiOSO4+FeSO4+2H2O 由于這一反應是放熱的,反應劇烈時溫度可達473K。 制取二氧化鈦時,關鍵點一步是使鈦液水解: TiOSO4+2H2O=TiO2·H2O↓+H2SO4 鈦液的濃度、酸度‘溫度都會影響水解反應的進行,濃度越小,酸度越小,溫度越高,反應越容易發生。為了升高溫度,反應常常在加壓的情況下進行,這樣也可以使沉淀顆粒比較緊密,讓產品有更好的物理性能。 3、制取二氧化鈦時鈦含量的測定 測定時首先往鈦液中加鋁片,把Ti(IV)還原為Ti3+,Ti3+的還原能力比Sn2+強,它可以還原Fe3+。因此測定時用KSCN做指示劑,用標準......閱讀全文
關于二氧化鈦的制備方法介紹
1、氣相氧化法 用干燥的氧氣在923K-1023K進行氣相氧化: TiCl4+O2=TiO2+2Cl2 2、硫酸法 首先用磨細的鈦鐵礦和硫酸(濃度≥80%,溫度343K-353K)在不斷通入空氣并且攪拌的條件下反應,制得可溶性硫酸鹽: FeTiO3+H2SO4=TiOSO4+FeSO4
關于二氧化鈦的分級介紹
Ⅰ類:二氧化鈦干磨和未處理,Ⅰ類二氧化鈦具有低表面積和低吸油值。 Ⅱ類:為Ⅰ類二氧化鈦經過處理,并進行濕法研磨,去除大顆粒,并用4%量的硅-鋁包覆,它具有最低表面積和最低吸油值。 Ⅲ類:為典型的超細包覆級,并有有機包覆。 Ⅳ類:大包覆量,又可分為Ⅳa和Ⅳb,其包覆量在5~10%之間。Ⅳb主
關于納米二氧化鈦的基本介紹
納米二氧化鈦是白色疏松粉末,屏蔽紫外線作用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耐候性。可用于化妝品、功能纖維、塑料、涂料、油漆等領域,作為紫外線屏蔽劑,防止紫外線的侵害。也可用于高檔汽車面漆,具有隨角異色效應。 納米級二氧化鈦,亦稱鈦白粉。直徑在100納米以下,產品外觀為白色疏松粉末。具有抗線、抗菌、自潔凈、
關于二氧化鈦的防曬機理的介紹
按照波長的不同,紫外線分為短波區190~280nm、中波區280~320nm、長波區320~400nm。短波區紫外線能量最高,但在經過離臭氧層時被阻擋,因此,對人體傷害的一般是中波區和長波區紫外線。 二氧化鈦的強抗紫外線能力是由于其具有高折光性和高光活性。其抗紫外線能力及其機理與其粒徑有關:當
關于二氧化鈦的基本信息介紹
二氧化鈦是一種無機物,化學式為TiO2,白色固體或粉末狀的兩性氧化物,分子量79.9,具有無毒、最佳的不透明性、最佳白度和光亮度,被認為是現今世界上性能最好的一種白色顏料。鈦白的粘附力強,不易起化學變化,永遠是雪白的。廣泛應用于涂料、塑料、造紙、印刷油墨、化纖、橡膠、化妝品等工業。它的熔點很高,
簡述鋰電材料納米二氧化鈦的制備方法
制備納米TiO2的方法很多,基本上可歸納為物理法和化學法。物理法又稱為機械粉碎法,對粉碎設備要求很高;化學法又可分為氣相法(CVD)、液相法和固相法。 物理沉積 物理氣相沉積法(PVD)是利用電弧、高頻或等離子體等高穩熱源將原料加熱,使之氣化或形成等離子體,然后驟冷使之凝聚成納米粒子。其中以
關于苯酚的制備方法的介紹
苯酚最早是從煤焦油回收,目前絕大部分是采用合成方法。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采用異丙苯法生產苯酚、丙酮的技術路線,已發展占世界苯酚產量的一半,目前采用該工藝生產的苯酚已占世界苯酚產量的90%以上。其他生產工藝有甲苯氯化法、氯苯法、磺化法。我國的生產方法有異丙苯法和磺化法兩種。由于磺化法消耗大
關于鋰電材料納米二氧化鈦的殺菌功能介紹
在光線中紫外線的作用下長久殺菌。實驗證明,以0.1mg/cm3濃度的銳鈦型納米TiO2可徹底地殺死惡性海拉細胞,而且隨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添加量的增多,TiO2光催化殺死癌細胞的效率也提高。對枯草桿菌黑色變種芽孢、綠膿桿菌、大腸桿菌、金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牙枝菌和曲霉的殺滅率均達到98%
關于薄膜蒸發制備方法的介紹
使液體形成薄膜而進行的蒸發叫作薄膜蒸發。薄膜蒸發能加速蒸發的原理是在減壓條件下,液體形成薄膜而具有極大的汽化表面積,熱量傳播快而均勻,沒有液體協壓的影響, 能較好地防止物料過熱現象。它具有使提取液受熱溫度低、時間短、蒸發速度快、可連續操作和縮短生產周期等優點。薄膜蒸發的進行方式有兩種: 一是使濃
關于酪蛋白的制備方法介紹
(1)新鮮牛奶脫脂,加酸(乳酸、乙酸、鹽酸或硫酸),將pH調至4.8,使干酪素微膠粒失去電荷而凝固沉淀。用這種方法得到的干酪素稱為酸酪蛋白,加酸的種類不同得到的酸酪蛋白卻幾乎毫無區別。酸酪蛋白是白色至淡黃色粉末或顆粒,稍有奶臭和酸味。在水中只是溶脹,若加入氨、堿及其鹽時,則可分散溶解于水中。可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