凜冬將至:能源危機令北歐進入“戰時狀態”
本輪歐洲能源危機源于多重因素,雖然近期歐盟成員國天然氣庫存率已近安全目標,但當地分析人士稱,在天然氣發電需求得到有效替代之前,歐洲國家將繼續面臨能源緊張困局。如果俄羅斯未來限制天然氣供應,今年冬季歐洲的“氣荒”會加劇。當前,該地區國家面臨著與日俱增的能源危機壓力,為了能過冬,各國政府正在竭盡所能制定和出臺應對舉措和政策。 今年以來,歐洲電價和天然氣價格持續上漲。一輪接一輪的歐盟對俄制裁措施不斷發酵,市場恐慌情緒同時推動著能源價格不斷飆升。根據歐洲能源交易所數據,近期多個波羅的海沿岸國家明年交付的電價水平突破歷史記錄,最高達到前一年同期價格的12倍。9月9日,歐洲中央銀行理事會成員兼愛沙尼亞銀行總裁馬迪斯·穆勒對媒體表示,未來幾個月能源價格的上漲會加速,這會顯著影響通脹增長的速度。 日前,芬蘭總理桑娜·馬林對媒體表示,當前的能源危機前所未有,迫使芬蘭進入“戰時經濟”狀況。近日,芬蘭輸電網絡運營商FINGRID警告說,電力市場充......閱讀全文
歐洲能源危機重創科學研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9/486085.shtm ?荷蘭低頻陣列射電望遠鏡的能源預算已經達到極限。圖片來源:LOFAR/ASTRON Jessica Dempsey于2021年12月成為荷蘭射電天文學研究所(ASTRO
歐洲能源危機美國獲暴利!歐洲深陷斷供焦慮
為了給即將到來的冬季做準備,歐洲多國正競相填滿儲氣庫。據德國能源新聞網站IWR 8月30日報道,截至8月28日歐盟成員國天然氣儲存水平為79.94%,已接近到11月1日達到80%的目標。在俄羅斯液化天然氣(LNG)供應大減之際,歐洲不計成本般地從美國增購天然氣,為美國天然氣供應商帶來前所未有的利潤,
歐洲能源危機愈演愈烈 各國焦頭爛額
德國限電限熱水、西班牙禁止空調設置低于27℃、意大利選擇部分停課…… 歐洲能源危機愈演愈烈 各國焦頭爛額 2022年以來,歐洲的能源危機問題持續發酵,許多國家的天然氣價格屢創新高,導致生活成本飆升,在這期間,歐洲對進口能源高度依賴的脆弱性暴露無遺,各國政府和居民紛紛表示難以招架。 加之今年夏天
歐洲能源危機,重大科研項目被迫提前中斷
歐洲的能源危機不僅影響了普通人的生活及工業生產,還影響到了科研活動——日前全球最大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被迫提前關閉,就是為了省電,而且2023年運行時間也會削減。據報道,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為省電于11月28日關閉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比原本計劃時間早兩周。此前,歐洲核研究組織發布
俄利用歐洲能源危機作為武器發揮影響力?普京回應
綜合報道,近期,國際能源價格快速上漲,歐洲各國政府壓力增大。歐盟13日公布了應對能源價格飆漲的一系列短期措施,并探討未來歐盟是否聯合購買天然氣。另一方面,俄羅斯總統普京13日表示,俄羅斯不會利用天然氣作為武器,已準備好幫助緩解歐洲能源危機。 能源價格飆漲 歐盟助成員國應對 歐盟13日公布應
歐洲面臨能源危機,誰才是其中的最大受益者?
今年歐洲的天然氣供應危機毫無疑問將令歐洲的冬天格外寒冷。但是會有人從中受益嗎?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氣出口商Cheniere Energy的共同創始人和前首席執行官、美國能源大亨Charif Souki在9月8日周四表示,隨著歐洲面臨“許多悲慘的冬天”中的第一個,美國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他說歐洲大陸的能
歐盟啟動“歐洲核聚變”新項目
歐盟委員會日前宣布,歐盟成員國以及瑞士的聚變研究實驗室共同啟動一個名為“歐洲核聚變”的新項目,旨在推動聚變能技術研究。 2012年末,上述聚變研究實驗室一致通過了2050年前聚變能發展路線圖。研究人員希望,“歐洲核聚變”項目能解決路線圖初始階段的重要科學和技術挑戰,重點之一就是為正在法國建造的
歐盟將于9月9日召開緊急會議應對能源危機
據路透社報道,當地時間29日,捷克工業部長西科拉表示,歐盟各國能源部長將于9月9日召開緊急會議討論能源問題。 近期,由于歐洲能源危機不斷加深,歐盟國家普遍受到能源價格上漲困擾,民生、工業受到嚴重影響,引發廣泛擔憂。 26日,德國的電力期貨價格飆升至每兆瓦時850歐元,在法國則突破1000歐元,遠
[歐洲]歐盟統計局公布冰淇淋產量排名
歐盟統計局網站8月26日數據顯示,歐盟國家中,德國冰淇淋年產4.94億噸,占28國總產量的15.5%,排名第一,其次為法國(4.51億噸,14.1%)及意大利(4.35億噸,13.7%)。
歐盟研究委員談歐洲科學地平線
Máire Geoghegan-Quinn圖片來源:歐盟 歐洲科學家正在慶祝歐盟科研旗艦計劃“地平線2020”為他們帶來的意外之財。該計劃將在未來幾年中提供大約800億歐元,這一數額相比“第七框架計劃”提高了約30%。近日,該計劃的“總設計師”,歐盟研究、創新與科學委員Máire 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