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肝癌的預后簡介
隨著原發性肝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和肝外科手術技術的進步,總體療效有所提高。但肝癌即使獲得根治性切除,5年內仍有60%~70%的病人出現轉移復發,術后用AFP檢測及超聲波檢查定期觀察,以盡早發現肝癌的復發和轉移。......閱讀全文
原發性肝癌硬腦膜外轉移病例分析
?1.病例資料?28歲男性,因發現頭部包塊15年入院。15年前無意間發現右側頂部一黃豆大小質軟包塊,活動度差,無壓痛,未予特殊處理。近一年來,自覺包塊較前增大,無壓痛,活動度差,入院前1周在外院行頭顱CT平掃檢查示右側顳頂葉占位、顱骨侵蝕明顯。?入院體格檢查:神志清楚,右側頂部可及大小約6 cm
關于原發性肺動脈高壓的預后介紹
30年前原發性肺動脈高壓患者的預后是災難性的,癥狀出現后平均只能生存2~3年。近來,通過血管擴張藥物的急性試驗和長期治療已發現20%左右患者的病情有所緩解或停止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預后;單肺移植的成功使器官移植的遠期生存率明顯提高,這些都給原發性肺動脈高壓患者的治療帶來希望。 持續胎兒循環
關于原發性脾淋巴瘤的預后介紹
PSL的預后與首發部位、分期、病理類型等因素有關。病理類型:低、中度惡性者其3年、5年生存率分別為75%和60%,高度惡性者3年生存率30%。臨床分期:1~2期者2年、5年生存率分別為71%和43%,而3期者則分別為21%和14%。脾門淋巴結或脾臟以外部位是否受累是最重要的預后不良因素。
關于原發性膀胱輸尿管返流的預后介紹
1.輕度膀胱輸尿管返流有自然消退趨勢,兒童期的先天性膀胱輸尿管返流,如病情較輕或穩定者,宜觀察治療,因為隨著年齡增長,返流有自然消退的可能。 2.輕度(Ⅰ~Ⅱ級)患者可用內科治療 ①小劑量抗生素長期治療,療程應在半年以上,直至尿培養陰性。 ②排尿訓練:多次排尿,縮短排尿間隔時間。中(Ⅲ級)
關于小兒原發性免疫缺陷病的預后介紹
大多數原發性免疫缺陷病源于遺傳,終生患病.其預后變化很大,某些免疫缺陷病可用干細胞移植治療,大多數抗體缺陷或補體缺陷的患者若能及早診斷,正規治療,不伴有慢性疾病(如肺部疾病)有較好的預后,壽命與正常人相仿。其他免疫缺陷病人如吞噬細胞疾病,聯合缺陷病或抗體缺陷疾患的慢性感染會影響其壽命。大多數患慢
腦干腫瘤的預后簡介
腦干腫瘤的預后與許多因素有關:腫瘤的部位、病理性質、治療選擇等。中腦區腫瘤相對好于腦橋腫瘤;Ⅰ-Ⅱ級星形細胞瘤預后優于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CT掃描表現為Ⅰ型者預后較好,Ⅲ型預后差。腫瘤大小亦與預后有關,腫瘤越大,預后越差。
原發性腦瘤簡介
原發性腦瘤是大腦中的起源腫瘤。轉移性腦瘤是從大腦擴散到身體的另一部分的癌細胞并形成腫瘤。腦腫瘤在身體的不同位置有很大的不同,細胞類型的影響,和嚴重程度。有些是由一個基因突變不斷在身體產生惡性細胞。
專家論壇 | 原發性肝癌的早期篩查及診斷
我國是肝癌的主要高發區,因其起病隱匿,病程短,預后差,不僅嚴重影響公眾健康,也對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負擔。本文對我國原發性肝癌的現狀、發病因素、預防以及早診、早治做一綜述。 一、原發性肝癌的危險因素 (一)HBV和HCV感染 有研究發現HBsAg陽性者罹患肝細胞癌(HC
關于肝細胞肝癌的簡介
原發性肝細胞肝癌遠較ICC常見,絕大多數的肝細胞癌病例有乙肝/丙型肝炎的證據(90%左右) ,以及有肝硬化表現(80%左右) ,多數有AFP升高。CT平掃絕大多數病灶為低密度,邊界較清,病灶內出現鈣化極為少見;增強掃描,特別是螺旋CT雙期掃描具有特征性,在動脈期表現為高密度,而在門脈期則為低密度
小兒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預后
急性ITP的85%~90%患者于6個月內自然痊愈,約10%轉為慢性,病死率約1%,主要死于顱內出血。慢性ITP病兒在1年至數年后仍有部分可自發緩解,有50%~60%的病例不必繼續治療或切脾最終能夠穩定下來。
關于原發性心肌病的預后處理介紹
擴張型心肌病病程長短不一,短者在發病后1年內死亡,長者可存活20年以上。約50%患者在3~5年內因心衰和心律失常而死亡。凡心臟明顯擴大,心力衰竭持久或有頑固性心律失常者預后不良。尚有不少患者發生猝死。 肥厚型心肌病病程發展較緩慢,預后不定,可以穩定多年不變,但一旦出現癥狀可以逐漸惡化。猝死和心力
小兒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的預后介紹
1.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 多為腺瘤,可考慮手術摘除,但須預防術后低血鈣及因切除過多而造成甲狀旁腺功能減退。 2.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 則須針對病因治療,在此基礎上,可參考原發性對癥治療。
關于小兒原發性膀胱輸尿管反流的預后介紹
反流自然消失與小兒的年齡和反流的程度有關。如果感染被控制,反流自然消失率Ⅱ級為63%、Ⅲ級53%、Ⅳ級33%。如靜脈尿路造影顯示輸尿管口徑正常,原發反流85%可自然消失。即使是嚴重反流的小兒,完全消失也有一定比例。反流的自然消失與反流累及的范圍也有關系,單側反流自然消失率可達65%;雙側反流,輸
原發性肝癌直接胸壁侵犯病例報告
原發性肝癌是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腫瘤之一。其中,肝癌肝內與肝外轉移是影響腫瘤預后的重要因素。肝癌最常見的轉移途徑為肝內轉移,肝外轉移的主要途徑為血行轉移與淋巴轉移。肝外轉移的部位以肺最多見,其次為淋巴結、骨及腎上腺等。原發性肝癌直接胸壁侵犯罕見,病例報道多為醫源性操作造成的種植性轉移。本文就本院就診的
脊柱原發性腫瘤的簡介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脊柱腫瘤的診斷和治療有了相當大的進步。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專門用于脊柱的腫瘤分級系統的建立,以及更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的應用,脊柱腫瘤病人的短期和長期療效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血清聯合檢測在原發性肝癌診斷中的臨床價值
近期,永嘉縣人民醫院研究人員發表論文,旨在探討血清甲胎蛋白(AFP),a-L-巖藻糖苷酶(AFU),同型半胱氨酸(Hcy)和總膽汁酸(TBA)聯合檢測在原發性肝癌(PHC)診斷中的臨床價值。研究指出,AFP、AFU、Hcy和TBA四項參數的高表達與PHC關系密切,聯合檢測可明顯提高PHC的檢出率
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病程及預后
急性型的病程短,有自愈趨勢,約80%患者可以緩解。50%患者可在6周內恢復,其余的在半年內完全恢復,6~20%可轉為慢性,病死率1%,多在發病1~2周時。慢性型有10~20%可以自愈,多數病程較長,發作與緩解相間隔,有的呈周期性發作。個別嚴重患者,血小板極度減少,有顱內出血危險,后者為本病的致死
關于原發性慢性肉芽腫病的預后介紹
嚴重感染是CGD致死的主要原因,美國的隊列研究顯示X-CGD病死率(21.2%)高于AR-CGD(8.6%)。歐洲隊列研究的結果為,X-CGD平均生存期為37.8歲,AR-CGD為49.6歲。盡早診斷、持續預防、積極治療細菌和真菌感染,可顯著改善CGD患兒的預后。
關于原發性單克隆球蛋白病腎損害的預后
本病預后主要視其是否發展成其他惡性病變如MM、原發性巨球蛋白血癥或惡性淋巴增生性疾病,另外一個因素決定于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半數以上預后良好,MGUS可能惡變為MM的危險因素包括: 1.IgG每增加10g/L危險性增加2.4倍。 2.可檢出輕鏈蛋白尿,危險性增加3.5倍。 3.年齡>70歲,
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與腎病的預后介紹
PHPT經手術治療一般預后良好,術后1~2個月內血鈣可恢復至>2mmol/L(8mg以上)或經替代治療后血鈣突然升高,提示甲狀旁腺功能已恢復正常;骨病逐漸恢復,完全康復需1年以上;新生腎結石減少,腎鈣化不再發展。但術前的腎功能大多難以恢復。若術后3天以上血鈣>2.5mmol/L(10mg/dl)
研究成果明顯改善晚期肝癌患者預后生存
近日,全球癌癥治療領域權威期刊《臨床腫瘤學雜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IF: 44.544),在線發表了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微創介入治療科趙明教授團隊的一項晚期肝癌介入治療領域的III期臨床研究(FOHAIC-1)。 該研究首次在全球范圍內證實基于介入技
我國首個抗原發性肝癌單抗導向藥物進入臨床
已有研究表明,該藥對各期肝癌細胞同樣有治療作用 ?兩年前獲得國家一類新藥證書的我國第一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用于治療原發性肝癌的單抗導向同位素藥物碘[131I]美妥昔單抗,最近正式在上海、廣州兩家醫療機構投入臨床使用。?我國科學家從1987年起開始研制放射性免疫藥物——碘[131I]美妥昔單抗藥物,
關于原發性肺結核的簡介
原發性(型)肺結核為原發結核感染(即初次感染)所引起的病癥,包括原發綜合征及胸內淋巴結結核。原發綜合征在X線上呈現肺部原發病灶-引流淋巴管-肺門或縱隔淋巴結的結核性炎癥的三者組合。有時肺部原發灶和引流淋巴管已吸收或不明顯,X線上僅顯示肺門或縱隔淋巴結腫大,稱為支氣管或氣管淋巴結結核(即胸內淋巴結
關于原發性IgA腎病的簡介
原發性iga腎病(炎)是免疫病理的診斷名稱,它以反復發作性肉眼血尿或鏡下血尿,可伴有不同程度蛋白尿,腎組織以iga為主的免疫球蛋白沉積為特征。
關于原發性骨質疏松的簡介
原發性骨質疏松(primary-osteoporosis,POP)是隨著年齡增長必然發生的一種生理退行性病變,可分為絕經后骨質疏松癥(I型)和老年性骨質疏松癥(Ⅱ型)。
治療原發性心臟腫瘤的簡介
限期手術切除是原發性心臟腫瘤的首選治療手段,切除腫瘤組織的同時解除腫瘤所引起的臨床癥狀,其預后取決于腫瘤的侵及范圍及病理類型。原發性心臟腫瘤一旦確診,應按急診或亞急診手術對待。由于黏液瘤將進行性增大又易碎落形成栓塞,因而一旦診斷明確應盡早進行手術治療以避免產生后果和突然死亡。
一例左肝占位性病變22d病例分析
病歷簡介患者,女,71歲。因“左肝占位性病變22 d”于2014-08-28入院。2010年因直腸癌行直腸癌切除術,術后定期復診。2014年7月查腫瘤標記物示AFP 201.4 μg/L、癌胚抗原(CEA)2.69 μg/L。腹部CT示肝SIV段見類圓形稍長T1稍長T2信號影(圖1a,病灶位置已用黑
上海交大創新性成果或找到肝癌預后新指標
上海交大醫學院細胞分化和凋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陳國強領銜的課題組在干預肝癌組織新生血管生成研究方面獲得創新性成果,或找到肝癌預后新指標。今天,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癌細胞》。 肝癌的發病率和致死率分別位居我國惡性腫瘤的前列,是影響我國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臨床認為高密度的新生血管生
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簡介
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在臨床上極易被忽略,但當出現不明原因的骨痛、病理性骨折、尿路結石、血尿、尿路感染、高鈣血癥或頑固性消化性潰瘍等情況時,均應想到此病,并做相應檢查以確診。不同病因治療原則不同,原發性甲旁亢宜盡早手術切除腺瘤,不適宜手術者,則應根據并發癥的不同,選擇的藥物亦有不同。繼發性甲旁
超聲診斷原發性肝細胞肝癌右房轉移病例分析
患者女,53歲,丙肝抗體陽性20余年,未監測肝功能和甲胎蛋白,未進行影像學評估。1年前因腹痛1周入院,經腹超聲檢查:右肝見一大小為8.7 cm×6.3 cm的團狀稍低回聲,內部回聲不均勻,邊界不清(圖1),經肘靜脈團注造影劑后,團塊動脈相呈快速高增強,門脈相和延遲相呈低增強(圖2),超聲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