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間接測熱法的基本信息介紹
間接測熱法是指測定人體消耗掉的氧氣量和生成的二氧化碳量和排出的尿氮量可以計算出人體所生成的熱能的方法。 由于食物在人體內氧化時,需消耗吸入空氣中的氧,生成二氧化碳,釋放出能量。因此,從測定時用氣袋收集一定時間內受試者的全部呼出氣,分析呼出氣中的含氧量和二氧化碳量,將呼出氣與吸入的空氣對比,即可算出此段時間內機體所消耗的氧量和二氧化碳生成量。同一時間內二氧化碳生成量與氧耗量之比,稱為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RQ) [1] 。呼吸商不同,每消耗1L 氧所消耗的糖和脂肪比例不同,因此所產生的熱能也不同。此外,根據尿氮量可以分析出所消耗的蛋白質,得到蛋白食物所產生的熱量,進而可以加總得到總的產熱量。......閱讀全文
關于間接法測抗體的介紹
間接法是檢測抗體最常用的方法,其原理為利用酶標記的抗體以檢測已與固相結合的受檢抗體,故稱為間接法。操作步驟如下: ⑴將特異性抗原與固相載體連接,形成固相抗原:洗滌除去未結合的抗原及雜質。 ⑵加稀釋的受檢血清:其中的特異抗體與抗原結合,形成固相抗原抗體復合物。經洗滌后,固相載體上只留下特異性抗
關于熱分析的基本信息介紹
1977年在日本京都召開的國際熱分析協會(ICT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rmal Analysis)第七次會議對熱分析進行了如下定義:熱分析是在程序控制溫度下,測量物質的物理性質與溫度之間關系的一類技術。 最常用的熱分析方法有:差(示)熱分析(DTA)
關于咽結膜熱的基本信息介紹
咽結膜熱是一種表現為急性濾泡性結膜炎,并伴有上呼吸道感染和發熱的病毒性結膜炎,多見于4~9歲兒童和青少年,常于夏、冬季節在幼兒園、學校中流行。病原體為腺病毒3型、4型、7型,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熱、咽炎、結膜炎三大癥狀。 臨床表現 前驅癥狀為全身乏力,體溫上升至38.3~40℃。自覺流淚、眼紅和
關于免疫熒光的技術的間接法測抗體的原理介紹
⑴基本原理 染色程序分為兩步,第一步,用未知未標記的抗體(待檢標本)加到已知抗原標本上,在濕盒中37℃保溫30min,使抗原抗體充分結合,然后洗滌,除去未結合的抗體。第二步,加上熒光標記的抗球蛋白抗體或抗IgG、IgM抗體。如果第一步發生了抗原抗體反應,標記的抗球蛋白抗體就會和已結合抗原的抗體
關于燃燒法的基本信息介紹
燃燒是一種放熱發光的化學反應,也就是化學能轉變成熱能的過程。專業定義:燃燒是可燃物與氧化劑作用發生的放熱反應,通常伴有火焰、發光和(或)發煙的現象(特點)。燃燒法是一種化學生產中的工藝。在化學中常常用來對物質進行成分分析。燃燒法也可以來鑒別紡織纖維或者用來處理廢棄物。生活垃圾一般可以通過燃燒進行
關于間接磺化的基本介紹
間接磺化: 有機化合物分子中碳原子上的鹵素或硝基比較活潑時,如果與亞硫酸鈉作用可被磺基所置換; 磺化反應器以硫酸、氯磺酸或三氧化硫在液相磺化時一般用釜式反應器。以氣態三氧化硫使十二烷基苯磺化時用膜式反應器。以SO2+Cl2或SO2+O2使烷烴磺氯化或磺氧化時,用氣液鼓泡反應器。 產品
關于熱重分析(TGA)的基本信息介紹
熱重分析法(TG)是在程序控制溫度下測量物質質量與溫度關系的一種技術。許多物質在加熱過程中常伴隨質量的變化,這種變化過程有助于研究晶體性質的變化。如熔化、蒸發、升華和吸附等物質的物理現象,也有助于研究物質的脫水、解離、氧化、還原等物質的化學現象。 當被測物質在加熱過程中有升華、汽化、分解出氣體
關于干熱滅菌法的相關介紹
細菌的繁殖體在干燥狀態下,80℃~100℃ 1小時可被殺死;芽胞需要加熱至160℃~170℃ 2小時才殺滅。干熱滅菌的方法有①焚燒:用火焚燒是一種徹底的滅菌方法,破壞性大,僅適用于廢棄物品或動物尸體等;②燒灼:直接用火焰滅菌,適用于實驗室的金屬器械(鑷、剪、接種環等)、玻璃試管口和瓶口等的滅菌;
間接碘量法介紹
1)剩余碘量法剩余碘量法是在供試品(還原性物質)溶液中先加入定量、過量的碘滴定液,待I2與測定組分反應完全后,然后用硫代硫酸鈉滴定液滴定剩余的碘,以求出待測組分含量的方法。滴定反應為:I2(定量過量)+ 還原性物質→2I + I2(剩余)I2(剩余)+ 2S2O32-→S4O62-+2I-2)置換碘
關于旋光法的基本信息介紹
利用物質的旋光性質測定溶液濃度的方法。許多物質具有旋光性(又稱光學活性),如含有手征性碳原子的有機化合物。當平面偏振光通過這些物質(液體或溶液)時,偏振光的振動平面向左或向右旋轉,這種現象稱為旋光。偏振光旋轉的角度稱為旋光度,旋轉的方向與時針轉動方向相同時稱為右旋,以“+”號表示;如與之相反,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