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目標下專家共探如何加速邁向零碳中國
2022零碳中國杭州峰會11月19日-20日在浙江杭州舉行。院士專家、企業等齊聚,共議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能源創新發展路徑,共探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助推加速邁向“零碳中國”。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長趙天壽認為,直接利用太陽能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可為未來提供足夠、清潔、可持續的能量。若要實現太陽能的規模化利用,亟須解決能源供需不匹配問題。 儲能成為破題之道。他表示,實現碳中和目標對儲能技術提出了諸多要求,如規模化、長時間、無地域限制、安全穩定、低成本等。然而現有儲能技術各有優勢與局限性,需研發變革性儲能技術。 趙天壽表示,電燃料儲能正是一種新方法,與傳統儲能方式相比,有著不少優勢。“電燃料儲能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對于推動能源綠色轉型,實現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金紅光看來,在“雙碳”目標中,能源是重中之重,碳減排是根本。于中國而言,電力行業是碳減排的主戰場,要科學有序創新驅動碳......閱讀全文
“能源化學云論壇”舉辦 院士專家為雙碳支招
中新網北京8月2日電 (記者 張素)中國化學會能源化學專業委員會日前在線舉辦首期“能源化學云論壇”,中國科學院院士包信和、中國科學院院士趙東元應邀參加,為如何走好“雙碳”之路解題支招。 包信和在論壇上表示,實現“碳中和”目標,需要國家經濟社會達到一定的條件和水平。他進一步指出,我國沒有時間
40多位院士專家獻計“雙碳”戰略與智慧城市
沙龍對話現場。袁仕聯 供圖 “智慧城市涉及領域很多,涉及的專業非常細,不同領域、行業、技術學科,要交叉融合、形成合力,要形成可行的工程邏輯。”11月1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郭仁忠在深圳說。 當天,由廣東院士聯合會牽頭舉辦的2022西麗湖論壇的平行論壇——大灣區
院士專家熱議“雙碳”背景下氫能產業發展
10月19日,“雙碳”背景下的氫能產業發展高端論壇在上海召開。此次論壇由中國科協指導、中國石化集團公司主辦,主題為“‘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的氫能產業、科技與生活”,旨在凝聚發展氫能產業共識,促進氫能領域合作,推動我國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共同打造氫能產業鏈和經濟生態圈,助力國家“雙碳”目標實現。
劉文清院士談“雙碳”,大氣環境探測技術是關鍵
“多平臺、多技術的利用,提高了檢測精準度,可以更好地解決環境和氣候變化問題。” 6月25日,來湖南出席第二十四屆中國科協年會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文清指出,“十四五”是實現我國碳排放達峰的關鍵期,也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攻堅期。其中,大氣環境探測技術應作為碳達峰與碳中和“
“雙碳”戰略下能源高質量發展院士論壇在青島舉辦
“碳達峰、碳中和”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能源的綠色低碳發展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9月29日,由山東省科學技術廳指導、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山東研究院主辦,山東能源研究院/青島能源所承辦的“雙碳”院士論壇在青島舉辦。本次論壇以“‘雙碳’戰略下能源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立足“雙碳”
16位院士專家齊聚合肥 共謀雙碳戰略安徽方案
8月7日,中國工程院院地合作重大戰略研究與咨詢項目《安徽省“雙碳”發展戰略研究》啟動會在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舉行。16位兩院院士、70多位專家學者線上線下共同謀劃“雙碳”戰略安徽方案。 “我國碳排放主要來自煤炭,安徽省碳排放量居全國前列,減碳形勢嚴峻。為此,探究符合省情發展戰略,提出戰略
謝克昌院士:高碳能源低碳利用
近日在以低碳能源為主題的第96期工程科技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指出,我國仍處于工業化發展階段,高碳能源低碳利用是我國現階段“性價比”最高的減排“藥方”。 目前,我國一次能源結構仍以高碳性的化石能源為主,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例高達93.6%;而在以電力為代表的二次能源中,
雙碳之路,還有多遠要走?
氣候變化研究涵蓋的學科發生了變化,能源與燃料、綠色與可持續科技、環境工程和環境研究等新興學科研究占比則持續上升。呈現出科技支撐全球通往碳中和之路的趨勢。 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推動疫情后世界經濟“綠色復蘇”,匯聚起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合力,已在中國社會形成廣泛共識。 然而,我國是
減污降碳協同為“雙碳”目標增效
日前,生態環境部等7部門印發的《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中提出,到2030年,減污降碳協同能力顯著提升,助力實現碳達峰目標。 減污、降碳該如何協同?哪些因素影響著減污降碳實踐效果?在空氣質量達標、“雙碳”目標實現等多重壓力,了解減污降碳協同效應、厘清實現路徑具有重要現實意
數字化+雙碳,施耐德如何實現“雙轉型”?
當下的產業界,數字化和低碳化轉型正成為主流企業的共識。兩者在時代的潮流中不斷尋求融合。數字化技術幫助企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同時實現碳排放的可信任、可追溯、可核查計量,而創新技術也在保證數據的采集、傳輸、留存和處理在各個環節的精準真實。在這個融合的過程中,如何幫助企業平衡經濟效率和能源節約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