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A嘗試回答“人類在宇宙中是否孤獨”
......閱讀全文
新模型顯示地球在宇宙中真的很孤獨
瑞典和美國科學家組成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設計出一個已知宇宙的計算機模型,來評估系外行星的數量及其存在生命的可能。結果發現,目前眾多系外行星中沒有一顆與地球相似,地球或許比人們此前認為的更為獨特。 這篇即將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志上的論文,已經先期公布在了預印本網站arXiv上。論文中,該團隊介
我國參建的SKA有望再現“宇宙黎明”
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南非以及南部非洲的8個國家,2020年將開始建設世界最大綜合孔徑望遠鏡——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SKA由全球十多個國家計劃合資建造,中國是發起國之一。目前,面向全球的項目布局、科學準備、工程技術研發、人才培養等工作正全面推進。我國部署的SKA前期數據處理系統建設和
6個國際團隊爭相回答宇宙最深處的問題
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一個天花板極高的庫房內,6個競爭性的實驗正在爭先恐后地賽跑,以了解宇宙中最難琢磨的一種物質的特征。這些實驗相隔僅數米,從所處位置看,它們幾乎堆疊在一起,每個設備與另一個設備泛出的金屬光澤像購物中心的電梯一樣縱橫交錯,其數噸重的混凝土支架有些可怕地懸在頭定。 “我
SKA:沙漠里的科學奇觀
? 飛機降落在堅硬的紅色沙土地上,艷陽高照,四周一片荒蕪。老鷹在低空盤旋,地面上散落著巨大的蟻穴,偶有好奇又膽大的袋鼠站在樹下,遠遠地盯著我們這批闖入者。 這里幾乎保存著澳大利亞腹地最原始的樣貌。但就在這里,西澳大利亞州默奇森郡沙漠區,全世界人煙最稀少的地區之一,國際天文界將建造可能是有史以來最
“水世界”在宇宙中或許很常見
據英國《獨立報》網站近日報道,美國哈佛大學科學家研究認為,“水世界”在整個宇宙中或許很常見,這意味著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比我們認為的更大,并將對科學家在宇宙中其他地方找到生命產生重大影響。 哈佛大學曾離(音譯)博士領導的團隊,通過分析已知質量的鄰近系外行星發現,這些系外行星的質量可用大量水來
人類竟一直在改造宇宙空間環境
發表在最新一期《空間科學評論》上的研究報告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范艾倫探測器發現了一個人造的“太空屏障”正在向外推動范艾倫輻射帶。這一驚人事實意味著,我們人類不僅在改造地表,也在改造近太空環境。 范艾倫輻射帶由被地球磁場捕獲的帶電粒子構成,是環繞地球的高能輻射帶,經常因太陽
世界最大規模射電望遠鏡陣列進入倒計時 中科院專家解讀
在2024年,我們就能更精確地監測外星人了! 目前,由中國、澳大利亞、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全球20個國家的科學家們籌劃建造的,全世界最大規模的射電望遠鏡陣列()已經進入倒計時。 據悉,SKA項目由3000臺直徑大約15米的較小天線組成。按照計劃,SKA項目工程將于2016年開工,在
武向平院士展示中國射電天文的下一個雄心
“追溯宇宙演化的長河,隨著138億年前大爆炸的余輝逐漸散去,宇宙曾經歷過一段漫長的黑暗時期。忽然有一天,在宇宙深處誕生了第一代發光天體,這些天體的光芒逐漸照亮了整個宇宙,從此給宇宙帶來了蓬勃的生機。” 對于自己所熱愛的宇宙,中國科學院院士武向平不僅不吝于用最美好的辭藻去形容,也在用自己的實際行
中國科學家嘗試用“利器”破解宇宙元素起源之謎
我國核物理科學家將通過利器重離子加速器研究裝置,探究宇宙中的元素起源和X射線暴現象的產生之謎。記者4日從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獲悉,由中科院近物所牽頭,聯合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等4家單位,共同申請的天體環境中關鍵核反應過程研究項目,最新獲十
丁肇中:AMS太空實驗結果顛覆人類對宇宙線認識
當地時間12月8日,北京時間12月9日凌晨兩點,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美籍華人科學家丁肇中教授主持的阿爾法磁譜儀(AMS)項目在歐洲核子中心(CERN)發布了五年太空實驗的結果,部分結果顯示:AMS通過準確測量鈹-硼流強比例,得到關于宇宙線在星系間傳播時間的信息,測得銀河系宇宙線的年齡大約是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