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魚也是碳匯
象島冰山前的長須鯨 圖片來自:Dan Beecham應對氣候變化的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采取了促進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保護的整體方案。雖然許多努力都集中在植樹或恢復濕地上,但研究人員認為還應了解地球上最大的動物——鯨魚的碳封存潛力。他們探索了這些海洋巨人如何影響空氣和水中的碳含量,以及有助于大氣二氧化碳的整體減少。相關論文12月16日發表于《生態學和進化趨勢》。“了解鯨魚在碳循環中的作用是一個動態的新興領域,可能有利于海洋保護和氣候變化戰略。”由美國阿拉斯加大學東南分校生物學家Heidi Pearson領導的作者團隊寫道,“這需要海洋生態學家、海洋學家、生物地球化學家、碳循環模型專家和經濟學家之間的跨學科合作。”鯨魚體重可達28噸、壽命超過100歲、有大型飛機那么大。像所有生物一樣,它們巨大的生物量主要由碳組成,研究人員認為鯨魚可能是遠洋中最大的生物碳庫,負責儲存地球總碳量的22%。“巨大的體型和較長的壽命使鯨魚對碳循......閱讀全文
鯨魚也是碳匯
?象島冰山前的長須鯨 圖片來自:Dan Beecham應對氣候變化的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采取了促進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保護的整體方案。雖然許多努力都集中在植樹或恢復濕地上,但研究人員認為還應了解地球上最大的動物——鯨魚的碳封存潛力。他們探索了這些海洋巨人如何影響空氣和水中的碳含量,以及有助于大氣二氧
鯨魚也是碳匯
?象島冰山前的長須鯨 圖片來自:Dan Beecham 應對氣候變化的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采取了促進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保護的整體方案。雖然許多努力都集中在植樹或恢復濕地上,但研究人員認為還應了解地球上最大的動物——鯨魚的碳封存潛力。他們探索了這些海洋巨人如何影響空氣和水中的碳含量,以及有
背景資料:碳匯和碳匯造林
碳匯是指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和機制。 碳匯造林是指在確定了基線的土地上,以增加碳匯為主要目的,并對造林及其林分(木)生長過程實施碳匯計量和監測而開展的有特殊要求的營造林活動。
什么是碳匯?
碳匯(carbon sink),是指通過植樹造林、植被恢復等措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從而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的過程、活動或機制。
首次揭秘深淵沉積黑碳碳匯
近日,《自然》旗下新期刊《通訊—地球與環境》(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在線刊登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科學學院研究員許云平團隊關于深淵黑碳的最新研究成果,全球首次報道了深淵沉積黑碳的來源、分布和埋藏通量。張曦在做實驗? ? ? ? 受訪者供圖? ? 黑碳是生
首都碳匯林項目啟動
位于北京市惟一的純山區――門頭溝區的首都碳匯林項目4月6日正式啟動。這是引導企業參與、投資地區生態環境建設,承擔綠色環保社會責任的又一新舉措。 森林具有巨大的固碳功能,對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減緩氣候變化具有重要作用。碳匯造林是指在確定了基線的土地上,以增加
陳濤:碳減排應與碳增匯并舉
根據《京都議定書》,世界上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現在都把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作為自己政府的重要職責。中國政府更是把節能減排作為考核各級政府必須完成的重要指標,并已取得很大成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是拯救地球,挽救包括人類在內的地球生命的最重要措施。《京都議定書》不僅規定了各國政府在規定時間內減
美衛星成功捕捉植物碳匯
照射在植物上的光約有1%會再發射出一種微弱的熒光,它可以作為光合作用的一種測量方法。近日,在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會議上,科學家公布了一幅由極軌碳觀測者衛星2號測量的熒光圖(如圖,來源于今年8月~10月的平均數據)。 美國宇航局(NASA)的這顆衛星于今天7月份發射,其目標是繪制大氣層中的碳元素凈含
廣東林業碳匯計量監測中心成立
???????? 經國家林業局認定,昨日上午,廣東省首家林業碳匯計量監測中心在省林業調查規劃院掛牌成立。該機構將為我省企業進行林業碳匯交易提供一個碳匯計量與監測平臺,對廣東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結構減排產生重要影響。
江蘇省首發“森林碳匯”數據
在近日召開的“綠色江蘇”推進會上,江蘇省綠委首次發布了我省森林碳匯數據:自2003年啟動“綠色江蘇”建設10年來,江蘇省森林碳匯由7454萬噸增加到1.55億噸,10年新增二氧化碳吸儲能力8000余萬噸。 據介紹,過去統計“綠色江蘇”建設的成就,主要用森林覆蓋率等表示,其對生態環境改善的貢
我國碳匯監測進入衛星遙感時代
我國碳匯監測進入衛星遙感時代 今天成功發射的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可以獲取我國森林碳匯數據,提高碳匯計量的效率和精度,為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撐。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遙感衛星總體部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總體主任設計師 黃縉:碳排放的過程叫從化石燃料里面儲存的碳變到二氧化碳,到
芬蘭開發測量森林碳匯新方法
芬蘭拉彭蘭塔技術大學研究人員在森林碳匯評估方法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將激光掃描、大地遙感和數學模型等跨學科技術結合在一起,可有效測量森林的二氧化碳吸收和儲存能力。 森林碳匯是指森林吸收并儲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據芬蘭媒體日前報道,拉彭蘭塔技術大學研發的這一系統方法不僅可用于測量森林碳匯能力,還有
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宣布首家碳中和企業產生
在今年植樹節到來之際,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正式啟動2011首屆?“綠化祖國?低碳行動”植樹節主題活動。在發布會上,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李育材宣布授予泉州洛江建峰包裝用品有限公司“2010年碳中和企業”榮譽稱號。 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秘書長李怒云介紹說,這是該基金
促進生態碳匯倍增-筑牢“雙碳”戰略“壓艙石
“雙碳”戰略已成為新時代標志性的國家戰略目標。它不單單是中國參與全球環境治理、應對氣候變化的政治承諾,也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系統性變革,更是一場新的科學技術革命。從全球范圍看,“雙碳”行動是中國為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而作出的鄭重承諾。當前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實現可持續
鯨魚正在放棄“高歌”求愛...
澳大利亞東海岸的雄鯨正在放棄歌唱以吸引配偶,轉而與雄性競爭。 昆士蘭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副教授 Rebecca Dunlop 領導的一項研究分析了近 20 年的座頭鯨行為數據,發現歌唱在誘惑方面可能不再流行。 “在 1997 年,與不唱歌的雄鯨相比,唱歌的雄鯨試圖與雌鯨交配的可能性幾乎是后者的兩
踐行“雙碳”目標,畜牧生態科匯館開館
8月10日,國內首家畜牧生態領域共享科技展館——畜牧生態科匯館正式啟動開館發布儀式。該館坐落于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農業圖書館1層,由國內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龍頭企業“河北誠鑄機械集團”與農業資源環境一體化解決方案專家“中農創達”牽頭打造,以科技、生態、共享賦能畜牧行業。 未來如何推動畜牧業轉型升級
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今天成立
我國首家以應對氣候變化、增加森林碳匯、幫助企業志愿減排為主題的全國性公募基金會――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8月31日在京成立。全國政協副主席白立忱出席成立大會。 白立忱在講話中指出,在全球提倡低碳經濟、低碳發展的今天,通過植樹造林吸收二氧化碳、保護森林減少碳排放,是國際
我國碳匯監測將進入天基遙感時代
在不久前舉行的第十四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上,在太空中進行在軌測試的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以下簡稱“碳星”),以模型形式與公眾見面。 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以下簡稱五院)遙感衛星總體部抓總研制的“碳星”,是世界首顆森林碳匯主被動聯合觀測遙感衛星,它將使我國碳匯監測進入天基遙感時代。 “
新疆生態所確認沙漠下的隱匿碳匯
陸地上極端干旱缺水的地區會形成沙漠(比如塔克拉瑪干沙漠)。沙漠是沙的世界,放眼望去,不見綠色,不見生命,但見黃沙;沙丘起伏綿延,似乎延展到世界的盡頭。然而,誰又能想得到,這浩瀚的沙海下,居然隱藏一個咸水的“海洋”(地下咸水)。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一項最新研究確認,這個咸水“海洋”,和
我國首個林業碳匯國家標準發布實施
近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最新消息,我國第一個林業碳匯國家標準《林業碳匯項目審定和核證指南》正式實施。 據悉,這是我國明確提出2030年“碳達峰”與2060年“碳中和”目標后發布的首個涉及林業碳匯的國家標準。 這個
唐啟升:發展碳匯漁業搶占藍色低碳經濟技術高地
隨著全球環境問題和氣候問題的日益突出,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各國政府應對當前日益嚴重的氣候變化的戰略選擇,而發展低碳經濟的核心是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含量。就目前來說,主要有通過節能降耗等措施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和通過工業手段或者生物固碳來固定并儲存大氣中的溫室
新一屆全國綠色碳匯好新聞揭曉
2016年全國綠色碳匯好新聞評選4月18日在京揭曉。組織評選的北京林業大學綠色傳播中心發布的報告稱,我國媒體報道綠色碳匯的總體數量呈上升趨勢。隨著對氣候變化的重視,綠色碳匯逐漸成為媒體報道的熱點之一。 志愿者通過多種渠道搜集到的綠色碳匯新聞報道數量比上一年增加了35%。其中,地方媒體報道數量超
我國首個碳匯漁業實驗室在青島成立
我國首個碳匯漁業實驗室日前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掛牌成立,實驗室主任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啟升研究員擔任。 我國是世界上率先提出漁業碳匯概念和倡導發展碳匯漁業的國家。漁業碳匯是指通過漁業生產活動促進水生生物吸收水體中的CO2,并把這些已經轉化為生物產品的碳移出水體的過程和機制
退耕還林(草)工程提高土壤碳匯能力
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鄧蕾與導師上官周平研究員日前發現,總體上來說,大尺度退耕還林(草)工程的實施將會顯著提高我國土壤碳匯能力。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全球生物變化》。 我國于1999年啟動了建國以來投資規模最大的生態建設工程——退耕還林(草)工程。大規模的生態恢復工程能增加陸地
森林碳匯與倍增計劃高端論壇在沈陽召開
4月15日,森林碳匯與倍增計劃高端論壇暨碳匯提升能力建設培訓會在沈陽召開,論壇由遼寧省科學技術廳、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聯合主辦,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沈陽生態所)、撫順市人民政府聯合承辦。 據悉,本次論壇旨在聚焦森林碳匯功能及其潛力提升,通過全面系統分析我國東北地區森林碳庫建設的
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推出系列新舉措
自2010年7月成立以來,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已募資9680萬元人民幣;成立了北京、浙江等五大專項基金;與國家林業局合作,資助在9個省(市)開展了碳匯造林試點。同時基金會還成立了包括:成立中國首家碳匯研究院、成立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志愿者工作委員會、發布中國第一批 “碳匯公益禮品卡”系列。這是1
濱海濕地碳匯功能等研究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濱海濕地具有高初級生產力、低有機質降解速率以及高碳沉積埋藏速率,是全球“藍碳”資源重要貢獻者,在緩解全球氣候變化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第24次締約方大會把“藍碳”碳匯列為應對氣候變化六大措施。同時,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也在推動“藍碳”納入氣候變化談判和本國應對氣候變化政策。 近
我國科學家發現沙漠下隱藏的“碳匯”
記者28日從中科院獲悉,該院新疆生態與地理所的一項最新研究確認,在地球上浩瀚的沙漠下,隱藏著大量的地下咸水,這個咸水“海洋”和真正的海洋一樣,是一個“碳匯”,正是全球相關科學家苦苦尋求的“迷失碳匯”的一部分。 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彥介紹說,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部
劉再華及其團隊:另辟蹊徑探碳匯
劉再華及其團隊在普定水碳通量模擬試驗場 近年來,經濟發展和人類活動不斷加劇全球變暖,隨著氣溫逐年升高以及海平面逐年上升,碳減排和低碳環保生活已成為了當今世界的潮流。然而,作為全球變化研究的熱點之一,全球大氣CO2匯的位置、大小、變化和機制至今仍不確定,各國科學家對此觀點迥異,爭議很大。 目
中國草原年產生碳匯1300萬噸成為重要固碳庫
記者從此間召開的中國草原論壇上獲悉,目前中國草原植被通過光合作用年均吸收二氧化碳約21.7億噸,年均碳匯約1300萬噸,草地生態系統就是一個巨大的“固碳庫”,碳匯功能明顯。 據了解,碳匯主要是指森林、草原、湖泊等生態系統從空氣中固定二氧化碳的凈增量。生態環境良好和完整的生物多樣性系統是碳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