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溫樣丘疹病的常見癥狀及檢查
常見癥狀 發病年齡為1~64歲,多好發于21~30歲之間,皮損為多個或單個色素性丘疹,其大小不等,直徑2~10mm,為肉色或紅褐色,呈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境界清楚,丘疹表面可光亮呈天鵝絨外觀,或輕度角化呈疣狀,皮損散在分布或群集排列成線狀或環狀,甚至可融合成斑塊,皮損好發于腹股溝,外生殖器及肛周的皮膚黏膜,男性多好發于陰莖及龜頭,女性多發生于大小陰唇及肛周,一般無自覺癥狀,部分病人有瘙癢或燒灼感,病程慢性,少數病人的皮損可自然消退,但可復發。 檢查 病理變化:典型Bowen病的表現為表皮細胞結構混亂,有很多核大,深染,成堆的異形的鱗狀上皮細胞,亦有角化不良,多核的及異形核分裂像的角質形成細胞,極少數病人同時或同一損害中見有鮑溫樣丘疹及尖銳濕疣兩種病理改變共存的現象。......閱讀全文
鮑溫樣丘疹病的常見癥狀及檢查
常見癥狀 發病年齡為1~64歲,多好發于21~30歲之間,皮損為多個或單個色素性丘疹,其大小不等,直徑2~10mm,為肉色或紅褐色,呈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境界清楚,丘疹表面可光亮呈天鵝絨外觀,或輕度角化呈疣狀,皮損散在分布或群集排列成線狀或環狀,甚至可融合成斑塊,皮損好發于腹股溝,外生殖器
鮑溫樣丘疹病的常見癥狀
發病年齡為1~64歲,多好發于21~30歲之間,皮損為多個或單個色素性丘疹,其大小不等,直徑2~10mm,為肉色或紅褐色,呈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境界清楚,丘疹表面可光亮呈天鵝絨外觀,或輕度角化呈疣狀,皮損散在分布或群集排列成線狀或環狀,甚至可融合成斑塊,皮損好發于腹股溝,外生殖器及肛周的皮膚
鮑溫樣丘疹病的檢查
病理變化:典型Bowen病的表現為表皮細胞結構混亂,有很多核大,深染,成堆的異形的鱗狀上皮細胞,亦有角化不良,多核的及異形核分裂像的角質形成細胞,極少數病人同時或同一損害中見有鮑溫樣丘疹及尖銳濕疣兩種病理改變共存的現象。
鮑溫樣丘疹病的檢查及鑒別診斷
檢查 病理變化:典型Bowen病的表現為表皮細胞結構混亂,有很多核大,深染,成堆的異形的鱗狀上皮細胞,亦有角化不良,多核的及異形核分裂像的角質形成細胞,極少數病人同時或同一損害中見有鮑溫樣丘疹及尖銳濕疣兩種病理改變共存的現象。 診斷鑒別 本癥呈良性多形性改變,故常誤診為扁平苔蘚,銀屑病,環
鮑溫樣丘疹病的介紹
本癥首先由Lloyd于1970年所描述,他稱之為多中心性色素性鮑溫病,以后相繼有可逆性女陰異型、生殖器多中心鮑溫病、伴原位變化的色素陰莖丘疹等名稱,公認以鮑溫樣丘疹病較為簡練。本癥特點為在生殖器部位發生多發性斑丘疹,良性經過,可自行消退,而病理組織呈原位癌樣改變。
鮑溫樣丘疹病的診斷鑒別
本癥呈良性多形性改變,故常誤診為扁平苔蘚,銀屑病,環狀肉芽腫,色素性乳頭瘤,脂溢角化癥,尖銳濕疣等,但有特殊的原位鱗癌的組織像,可資鑒別。 與Bowen病區別之點是本病發病年齡輕,皮損多發,有色素沉著傾向,而Bowen病多發生于老年人,皮損常在龜頭,為單個大斑塊,斑塊緩慢地離心性增大并有浸潤。
鮑溫樣丘疹病的發病原因及發病機制
(一)發病原因 本病電鏡檢查發現其皮損的表皮角質形成細胞中有病毒顆粒。 (二)發病機制 Gross等利用免疫細胞化學技術發現病損組織切片中有HPV結構抗原,同時采用核酸雜交技術分型,發現有HPV-16型相關序列。
陰部鮑恩樣丘疹病的檢查及診斷
檢查 免疫學檢測、人乳頭瘤病毒的聚合酶鏈反應、單純皰疹病毒的聚合酶鏈反應等檢測、陰道鏡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 診斷 根據病史、臨床表現、體征、實驗室檢查及病理所見可以明確診斷。
陰部鮑恩樣丘疹病的檢查
免疫學檢測、人乳頭瘤病毒的聚合酶鏈反應、單純皰疹病毒的聚合酶鏈反應等檢測、陰道鏡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
陰部鮑恩樣丘疹病的臨床表現及檢查
臨床表現 陰部鮑恩樣丘疹病多見于女性外陰及陰唇,男性龜頭及陰莖,病灶為多發性微突出于皮膚的小丘疹,呈棕紅色到紫色,有少許鱗屑,嚴重者融合成斑片狀,皮損表面似天鵝絨狀或疣狀,無潰爛。女性外陰及肛周有粉紅色或棕紅色小丘疹如疣狀,直徑0.2~1.0厘米。常與尖銳濕疣共存,病變范圍小,無潰瘍、結痂,不
陰部鮑恩樣丘疹病的介紹
陰部鮑恩樣丘疹病是一種發生于年輕人外生殖器的多發性扁平丘疹,組織病理為低度惡性鱗狀上皮原位癌的病變。鮑恩樣丘疹病常與HPV(人類乳頭瘤病毒)感染同時存在,已歸為性傳播性疾病。
鮑恩樣丘疹病如何治療?
局部治療:常用的局部治療藥物包括外用激素類藥物、5-氟尿嘧啶(5-FU)、冷凍療法等。其中,外用激素類藥物是最常用的治療方法,可以減輕癥狀和控制病情進展。5-氟尿嘧啶(5-FU)和冷凍療法則可以直接破壞病變組織。 全身治療:對于病情較為嚴重或局部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考慮采用口服或注射免疫調
陰部鮑恩樣丘疹病的發病因
1.與HPV感染有關: Gross(1985)報道鮑文樣丘疹病損害中有與HPV密切相關的特異性DNA序列,證明此種病毒感染在鮑文樣丘疹病發病中起一定作用,外生殖器鮑文樣丘疹病63%檢測出HPV16,Crook(1991)報道HPV16的致癌性是病毒編碼的E6和E7蛋白與宿主細胞的p53抑瘤蛋白結
陰部鮑恩樣丘疹病的發病機制
陰部鮑恩樣丘疹病組織學上似鮑文病,但不完全相同,鏡下見表皮角質層角化不全,棘層增生,部分細胞不典型增生,細胞大小不一,核質比例增大,細胞核不規則堆積,呈“風吹倒”樣改變,有絲分裂活躍,出現成簇的有絲分裂相,奇異核或多核,表層內有少數空化細胞,釘腳下伸增寬,真皮毛細血管擴張和淋巴細胞浸潤。
陰部鮑恩樣丘疹病的診斷介紹
根據病史、臨床表現、體征、實驗室檢查及病理所見可以明確診斷。
陰部鮑恩樣丘疹病的治療介紹
本病在生物學上屬良性病變,一般為保守治療,避免過分治療,無需行根治性手術。在治療病變時,盡量保持外陰的外觀及功能。 1.手術切除 如皮損面積大,數目少,可采用手術切除方法。 2.二氧化碳激光治療 在排除外陰浸潤癌的情況下,采用二氧化碳激光治療,效果較好。 3.液氮冷凍。 4.局部用藥
陰部鮑恩樣丘疹病的鑒別診斷
1.鮑文病 多發于中年以上,身體任何均可發生,病灶較鮑恩樣丘疹病大,常超過1cm以上。呈暗紅色斑塊,境界清楚而不規則表面常覆蓋角化鱗屑,有糜爛結痂及肉芽組織形成,鏡下瘤細胞異形性較明顯,核分裂象多見,病變波及末端毛囊、外毛根鞘、皮脂腺導管,易發展成浸潤性癌。 2.尖銳濕疣 多發于青年,部位
陰部鮑恩樣丘疹病的發病因及發病機制
發病原因 1.與HPV感染有關: Gross(1985)報道鮑文樣丘疹病損害中有與HPV密切相關的特異性DNA序列,證明此種病毒感染在鮑文樣丘疹病發病中起一定作用,外生殖器鮑文樣丘疹病63%檢測出HPV16,Crook(1991)報道HPV16的致癌性是病毒編碼的E6和E7蛋白與宿主細胞的p5
陰部鮑恩樣丘疹病的并發癥及治療
并發癥 外陰、陰道合并其他細菌感染。 治療 本病在生物學上屬良性病變,一般為保守治療,避免過分治療,無需行根治性手術。在治療病變時,盡量保持外陰的外觀及功能。 1.手術切除 如皮損面積大,數目少,可采用手術切除方法。 2.二氧化碳激光治療 在排除外陰浸潤癌的情況下,采用二氧化碳激光
陰部鮑恩樣丘疹病的臨床表現
陰部鮑恩樣丘疹病多見于女性外陰及陰唇,男性龜頭及陰莖,病灶為多發性微突出于皮膚的小丘疹,呈棕紅色到紫色,有少許鱗屑,嚴重者融合成斑片狀,皮損表面似天鵝絨狀或疣狀,無潰爛。女性外陰及肛周有粉紅色或棕紅色小丘疹如疣狀,直徑0.2~1.0厘米。常與尖銳濕疣共存,病變范圍小,無潰瘍、結痂,不浸潤皮下組織
鮑恩樣丘疹病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局部治療:包括外用激素類藥物、5-氟尿嘧啶(5-FU)、冷凍療法等。其中,外用激素類藥物是最常用的治療方法,可以減輕癥狀和控制病情進展。5-氟尿嘧啶(5-FU)和冷凍療法則可以直接破壞病變組織。 全身治療:對于病情較為嚴重或局部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考慮采用口服或注射免疫調節劑、維生素A類藥
陰部鮑恩樣丘疹病的病因是什么?
病毒感染:鮑恩樣丘疹病可能與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感染有關。HPV是一種常見的性傳播病毒,可引起生殖器疣和某些類型的癌癥。 免疫系統異常:鮑恩樣丘疹病可能與免疫系統異常有關。免疫系統異常可能導致身體對自身細胞產生攻擊,從而引起皮膚病變。 遺傳因素:鮑恩樣丘疹病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有些人可能
陰部鮑恩樣丘疹病的發病機制及臨床表現
發病機制 陰部鮑恩樣丘疹病組織學上似鮑文病,但不完全相同,鏡下見表皮角質層角化不全,棘層增生,部分細胞不典型增生,細胞大小不一,核質比例增大,細胞核不規則堆積,呈“風吹倒”樣改變,有絲分裂活躍,出現成簇的有絲分裂相,奇異核或多核,表層內有少數空化細胞,釘腳下伸增寬,真皮毛細血管擴張和淋巴細胞浸
陰部鮑恩樣丘疹病的鑒別診斷及并發癥
鑒別診斷 1.鮑文病 多發于中年以上,身體任何均可發生,病灶較鮑恩樣丘疹病大,常超過1cm以上。呈暗紅色斑塊,境界清楚而不規則表面常覆蓋角化鱗屑,有糜爛結痂及肉芽組織形成,鏡下瘤細胞異形性較明顯,核分裂象多見,病變波及末端毛囊、外毛根鞘、皮脂腺導管,易發展成浸潤性癌。 2.尖銳濕疣 多發
淋巴瘤樣丘疹病的輔助檢查及診斷
輔助檢查 主要依靠皮膚組織病理學檢查,對本病有診斷和分型價值。病理學表現分為A、B、C型。此三型可同時出現在一個病人身上,或出現于疾病的不同時期,有個別皮損可兼具三型特點。 1、A型(組織細胞型) 真皮內浸潤呈楔形,由散在或群集的間變性大細胞混合較多小淋巴細胞、組織細胞、中性粒細胞及嗜酸性
淋巴瘤樣丘疹病的輔助檢查及診斷
輔助檢查 主要依靠皮膚組織病理學檢查,對本病有診斷和分型價值。病理學表現分為A、B、C型。此三型可同時出現在一個病人身上,或出現于疾病的不同時期,有個別皮損可兼具三型特點。 1、A型(組織細胞型) 真皮內浸潤呈楔形,由散在或群集的間變性大細胞混合較多小淋巴細胞、組織細胞、中性粒細胞及嗜酸性
膠樣粟丘疹的癥狀體征及診斷
癥狀體征 膠樣粟丘疹是真皮膠原纖維和彈性纖維變性的結果。本病分兒童和成人兩型。前者在兒童或少年期發病,至青春期后自行消退,常有家族史。在露出部位發生半透明的淡黃色黃豆大圓形或不整形扁平丘疹,常群集對稱分布。好發于面部和手背。成人型常在長期受日光曝曬后,發生。皮疹好發于前額,眼瞼周圍等。除有半透
關于鮑溫病的病理改變
鮑溫病的病理表現較有特征性:皮損部位表皮明顯增生,棘層肥厚,可見角化亢進和角化不全。全層表皮細胞具有異型性,主要表現為核大小不一、染色深、有絲分裂像多見。還可見角化不良細胞,表現為細胞大又圓,胞漿均一紅染,核固縮或消失。真皮淺層有中等密度的淋巴細胞浸潤。
關于鮑溫病的治療介紹
手術切除術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鮑溫病的細胞學范圍基本與肉眼范圍一致,所以通常擴切3mm至5mm就能夠保證切凈腫瘤。如果是頭面部的鮑溫病,或者軀干四肢的鮑溫病面積較大,出于有利于術后缺損修復的目的,可以考慮行Mohs顯微描記手術。 如果皮損面積不大,或者患者難以接受手術,還可以考慮多次冷凍治療以
淋巴瘤樣丘疹病的輔助檢查
主要依靠皮膚組織病理學檢查,對本病有診斷和分型價值。病理學表現分為A、B、C型。此三型可同時出現在一個病人身上,或出現于疾病的不同時期,有個別皮損可兼具三型特點。 1、A型(組織細胞型) 真皮內浸潤呈楔形,由散在或群集的間變性大細胞混合較多小淋巴細胞、組織細胞、中性粒細胞及嗜酸性粒細胞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