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脂肪瘤的病因
脂肪組織發生于胚胎第14周,第24周時已基本形成脂肪小葉結構。脂肪細胞的發育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原始間質細胞、前脂肪細胞、成脂肪細胞和成熟脂肪細胞。脂肪瘤中可出現上述各個不同發展階段的脂肪細胞,但主要為成熟脂肪細胞組成。......閱讀全文
胃脂肪瘤的治療
無癥狀的病例可不予處理,但由于本病術前診斷困難,大多數病例需手術切除以除外惡性病變。根據病變具體情況決定手術方式,可作腫瘤局部切除或連同部分胃壁的楔形切除,多發腫瘤可行胃部分切除術。如疑有惡變,術中應作冰凍切片檢查,視病變性質及部位而決定切除范圍。近來有經內鏡將息肉樣腫瘤切除的報道。較小的腫瘤可
胃脂肪瘤的鑒別
需與胃癌、異位胰腺、類癌或肌原性腫瘤相鑒別。 1.慢性胃炎:最常見的表現是上腹痛與飽脹。疼痛無明顯節律性,可于進餐或空腹時加重。此外,還可出現噯氣、反酸、惡心、早飽、上腹不適或燒灼感等癥狀。部分病人有食欲不振、乏力及消瘦等表現。合并胃黏膜糜爛者可出現上消化道出血,以黑糞為主,少數可嘔血。慢性萎
胃脂肪瘤的病因
脂肪組織發生于胚胎第14周,第24周時已基本形成脂肪小葉結構。脂肪細胞的發育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原始間質細胞、前脂肪細胞、成脂肪細胞和成熟脂肪細胞。脂肪瘤中可出現上述各個不同發展階段的脂肪細胞,但主要為成熟脂肪細胞組成。
胃脂肪瘤的診斷
由于胃脂肪瘤無特殊表現,多被誤診為慢性胃炎、潰瘍病或惡性腫瘤,故主要依靠X線和胃鏡檢查來發現。 X線檢查顯示胃內有圓形充盈缺損,邊緣光滑,周圍黏膜正常,胃蠕動波不受影響。在受擠壓或胃收縮期時,腫瘤大小、形態可稍有改變,密度較淡,稍有透亮感。 胃鏡檢查具有黏膜下腫瘤的特征,漿膜下的巨大脂肪瘤在
胃脂肪瘤的介紹
胃脂肪瘤(liparomphalus of stomach)是胃良性間質性腫瘤,發病率低,進展緩慢,惡變極少,預后良好。胃脂肪瘤多見于中年人,男女發病率無顯著差異。胃脂肪瘤發生率極低,約占胃腫瘤的0.1%~0.3%,胃良性腫瘤的30%。胃脂肪瘤在尸檢中發生率略大于0.01%。脂肪瘤在胃腸道的分布
胃脂肪瘤的發病機制
胃脂肪瘤可發生于胃體和胃竇,以胃竇部多見,90%源于黏膜下生長,腫瘤向胃腔突出形成胃內型;10%于漿膜下生長,向胃外腹腔內突出形成胃外型。 1.大體觀察:80%~90%的胃脂肪瘤為單個腫瘤,10%~20%可多發,腫瘤常為無蒂的球形腫塊,亦可呈分葉狀,少數病例可有蒂,多發性胃脂肪瘤腫瘤間可以有連
胃脂肪瘤的輔助檢查
1、X線鋇餐檢查 上消化道鋇餐能發現直徑大于2cm的腫瘤,可見邊緣清晰、圓形或卵圓形充盈缺損,鋇餐能提示包塊位于黏膜下,但不能區別脂肪瘤與其他黏膜下病變。壓迫腫瘤時其形狀發生變化是脂肪瘤的特征,但只有較大的腫瘤才能表現出來。胃脂肪瘤除有胃黏膜下腫瘤的共同特征外,由于脂肪組織密度低,質軟更具其獨
胃脂肪瘤的臨床表現
胃脂肪瘤一般無明顯癥狀,僅在有合并癥時才出現癥狀。位于賁門附近者,可出現咽下困難;位于幽門區者可并發幽門梗阻癥狀。如腫瘤表面有潰瘍,可出現胃部不適、疼痛等類似胃潰瘍或慢性胃炎的癥狀,約50%的病例可有出血。胃脂肪瘤偶有惡變者。體檢時較大的腫瘤可在上腹部觸及質地較軟、活動、邊界尚清的腫塊。
胃脂肪瘤的并發癥
胃脂肪瘤一般無明顯癥狀 僅在有合并癥時才出現癥狀。當腫瘤表面黏膜可出現糜爛乃至潰瘍形成,患者多有腹痛及消化道出血,常為黑便,少有嘔血。長期慢性失血患者可有貧血。
胃脂肪瘤的病因及發病機制
病因 脂肪組織發生于胚胎第14周,第24周時已基本形成脂肪小葉結構。脂肪細胞的發育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原始間質細胞、前脂肪細胞、成脂肪細胞和成熟脂肪細胞。脂肪瘤中可出現上述各個不同發展階段的脂肪細胞,但主要為成熟脂肪細胞組成。 發病機制 胃脂肪瘤可發生于胃體和胃竇,以胃竇部多見,90%源于黏
胃脂肪瘤的診斷及鑒別診斷
診斷 由于胃脂肪瘤無特殊表現,多被誤診為慢性胃炎、潰瘍病或惡性腫瘤,故主要依靠X線和胃鏡檢查來發現。 X線檢查顯示胃內有圓形充盈缺損,邊緣光滑,周圍黏膜正常,胃蠕動波不受影響。在受擠壓或胃收縮期時,腫瘤大小、形態可稍有改變,密度較淡,稍有透亮感。 胃鏡檢查具有黏膜下腫瘤的特征,漿膜下的巨大
胃脂肪瘤的并發癥及診斷
并發癥 胃脂肪瘤一般無明顯癥狀 僅在有合并癥時才出現癥狀。當腫瘤表面黏膜可出現糜爛乃至潰瘍形成,患者多有腹痛及消化道出血,常為黑便,少有嘔血。長期慢性失血患者可有貧血。 診斷 由于胃脂肪瘤無特殊表現,多被誤診為慢性胃炎、潰瘍病或惡性腫瘤,故主要依靠X線和胃鏡檢查來發現。 X線檢查顯示胃內
磁共振成像診斷胃脂肪瘤病例分析
患者,男,47歲,既往體健,上腹部疼痛1月余,疑為膽囊炎行超聲檢查,超聲結果示腹部未見明顯異常,遂來我科行磁共振成像(MRI)檢查。MRI軸位平掃:胃竇部后壁黏膜下可見新月形異常信號影,T1WI、T2WI不壓脂序列均呈高信號(圖1、2),脂肪抑制序列病灶呈低信號(圖3、4),證明瘤體為脂肪成分,冠狀
胃脂肪瘤的發病機制及臨床表現
發病機制 胃脂肪瘤可發生于胃體和胃竇,以胃竇部多見,90%源于黏膜下生長,腫瘤向胃腔突出形成胃內型;10%于漿膜下生長,向胃外腹腔內突出形成胃外型。 1.大體觀察:80%~90%的胃脂肪瘤為單個腫瘤,10%~20%可多發,腫瘤常為無蒂的球形腫塊,亦可呈分葉狀,少數病例可有蒂,多發性胃脂肪瘤腫
胃脂肪瘤的臨床表現及并發癥
發病機制 胃脂肪瘤可發生于胃體和胃竇,以胃竇部多見,90%源于黏膜下生長,腫瘤向胃腔突出形成胃內型;10%于漿膜下生長,向胃外腹腔內突出形成胃外型。 1.大體觀察:80%~90%的胃脂肪瘤為單個腫瘤,10%~20%可多發,腫瘤常為無蒂的球形腫塊,亦可呈分葉狀,少數病例可有蒂,多發性胃脂肪瘤腫
胃血管球瘤合并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病例分析
患者男,61歲。患者于3周前無明顯誘因出現上腹部疼痛不適癥狀,為間斷性絞痛,無惡心、嘔吐、便血。體格檢查及實驗室檢查無明顯異常。超聲胃鏡:胃角-竇部粘膜下可見隆起性病變,大小約4.0 cm×2.5 cm,頂端可見潰瘍,病變位于固有基層,回聲不均勻,低回聲為主,部分向腔外生長,考慮間質瘤,神經內分泌腫
怎樣預防小腸脂肪瘤
1.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戒煙限酒。吸煙,世界衛生組織預言,如果人們都不再吸煙,5年之后,世界上的癌癥將減少1/3;其次,不酗酒。煙和酒是極酸的酸性物質,長期吸煙喝酒的人,極易導致酸性體質。 2.不要過多地吃咸而辣的食物,不吃過熱、過冷、過期及變質的食物;年老體弱或有某種疾病遺傳基因者酌情吃一些
小腸脂肪瘤的診斷
小腸脂肪瘤早期多無癥狀,后期可因腸梗阻、出血等并發癥而出現癥狀,但缺乏特異性,診斷頗為困難,需要X線、CT、組織病理學等檢查協助診斷。 1.臨床表現。 2.實驗室及其他輔助檢查。 3.剖腹探查 對疑有腸道腫瘤或觸診捫及腫塊而各項檢查未發現病灶者,可行剖腹探查以明確診斷,去除病灶。
小腸脂肪瘤的檢查
1.血常規檢查:腫瘤反復出血時,可有小細胞性貧血表現。 2.大便潛血試驗:可為陽性。 3.組織病理學檢查:肉眼見呈鮮黃色,圓形,有包膜,凸向黏膜面,直徑多在數厘米以內,呈息肉狀,無蒂或有蒂,切面分葉狀,黃色、有油膩光澤。鏡檢見,腫瘤由分化成熟的脂肪細胞構成,內有不規則分布的結締組織間質。
腮腺脂肪瘤病例報告
1.病例報道?1.1入院基本情況?患者,女性,60歲,因“右側腮腺區無痛性腫物20年”于我院口腔頜面外科就診。患者自述于20年前發現右腮腺區有一腫物,咬物時稍疼痛,無其他不適感,腫物緩慢生長,期間未經任何治療,近三年增長明顯,遂于我院就診。患者既往無重大的系統性疾病,無吸煙史,無飲酒嗜好,否認家族中
小腸脂肪瘤的癥狀
一般無明顯癥狀,有的病人可終生無癥狀,只是在作腹部其他手術或尸檢時才發現。在有臨床表現的病例中,因腫瘤的病理類型的不同而有不同表現,一般表現為腹痛、消化道出血、慢性腸梗阻、腹塊等,50%是以腸套疊而就診。回盲瓣黏膜下層的脂肪瘤又名回盲瓣脂肪過多癥(lipomatosis),在X線檢查時不易與盲腸
小腸脂肪瘤的病因
小腸脂肪瘤主要來自腸壁的黏膜下層,一般不會長的很大,外觀上與身體其他部位的脂肪瘤一樣,由成熟的脂肪組織構成。
牙齦脂肪瘤病例報告
脂肪瘤是一種由正常脂肪細胞增生成脂肪組織的良性腫瘤。腫瘤細胞通常分化程度好,很少發生惡變。脂肪瘤多發生在軀干和四肢的皮下脂肪組織內,在口腔中相對不常見,占所有良性口腔腫瘤約0.5%~5%。口腔頜面部的脂肪瘤多發生于面頰部、口底、頸部等皮下存在脂肪組織的部位,偶可見發生于腮腺等含有脂肪細胞的唾液腺中。
腮腺脂肪瘤病例報告
1.臨床資料?患者女性,45歲,10d前無意間發現右耳前腫物,無痛,進食時無明顯腫脹感,曾口服抗病毒藥物(具體藥名及劑量不祥),未見明顯療效,入沈陽軍區總醫院口腔頜面外科就診。患者既往體健,無手術史、外傷史、飲酒史、吸煙史。?檢查:發育正常,營養良好,右側耳屏前腮腺區可觸及腫物,大小約2.0 cm×
多形性脂肪瘤的疾病概述
多形性脂肪瘤(pleomorphic lipoma)少見,好發于中年以上男性。本病病因尚不明。臨床上和梭形細胞脂肪瘤相似,多發于肩和頸部,直徑1~13cm,生長緩慢,少數近期生長加速。
多形性脂肪瘤的鑒別診斷
1.脂肪肉瘤 呈浸潤性生長,瘤細胞較多胞核,較多不典型,并見不典型核分裂象,多空泡化脂肪母細胞,無增粗膠原纖維束,極少見花瓣形巨細胞。 2.梭形細胞脂肪瘤 梭形細胞占大部分,在多形性脂肪瘤則呈小灶性。
多形性脂肪瘤的檢查方法
組織病理:腫瘤組織境界清楚,瘤細胞具有高度多形性,雖見成熟脂肪細胞區,大多數脂肪細胞大小不一,約半數瘤內見脂肪母細胞或空泡化細胞,存在于少量黏液性間質中,其中有大量致密、交錯的膠原束。瘤細胞內可有多個重疊核,或排列成花瓣形巨細胞。核內染色體分裂象少見,無壞死組織。
小腸脂肪瘤的發病機制
1.好發部位:小腸脂肪瘤以回腸最為多見,國內好發部位順序依次為回腸(50%~60%)、空腸(23.8%)、十二指腸(13.2%);國外為回腸、十二指腸、空腸。近屈氏韌帶的近端空腸,近回盲部的末端回腸是小腸脂肪瘤的好發部位。 2.病理學:小腸脂肪瘤主要來自腸壁的黏膜下層,向腸腔內突出,如息肉樣或
脂肪瘤的臨床表現
淺表脂肪瘤除了局部腫塊外幾乎不引起任何癥狀。可為單發也可為多發,大小可以從幾毫米至幾十毫米不等。腫瘤生長緩慢,質地柔軟,邊界清楚,呈分葉狀,推之活動度良好,活動時可引起皮膚凹陷。很少引起疼痛,出現疼痛常常是由于大的脂肪瘤壓迫外周神經導致的后期癥狀。 深部或筋膜下脂肪瘤可引起各種癥狀,取決于它們
下唇典型脂肪瘤病例報告
良性脂肪腫瘤可發生于任何正常存在脂肪的部位,是最常見的間充質腫瘤之一。據國外學者報道脂肪瘤發生在口腔和頜面部的概率大約是1%~4%,占該區域良性腫瘤的0.1%~5%,口腔脂肪瘤在男性中更為常見,出現在40~60歲。目前國內對下唇脂肪瘤的報道較少,現將我科診治的1例下唇典型脂肪瘤病例結合文獻復習報告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