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中科院院士張亞平課題組的王國棟博士和公安部昆明警犬基地程魯光合作,對昆明犬毛色人工選擇開展研究,揭示了平衡選擇是品種化過程中的一種重要驅動力,為家犬人工選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線索。該研究日前在線發表于國際刊物《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 據王國棟介紹,家犬的毛色極富多樣性,是研究人工選擇的最佳對象。家犬的毛色由黑色素細胞產生,通過色素開關通路合成紅色或黃色的褐色素以及黑色或褐色的黑色素。 程魯光認為,公安部昆明警犬基地培育的昆明犬擁有狼青、黑背和草黃3種不同毛色的品系,主要顏色成分為黑色和黃色,是研究該信號通路3個關鍵基因人工選擇的最佳模型。 “我們以昆明犬的狼青和黑背品系為研究對象,通過比較3個基因的序列信息,發現黑皮質素受體1基因在兩個昆明犬品系中都經歷了平衡選擇。”王國棟說,同時,群體差異分析表明,黑皮質素受體1基因在兩個群體中存在顯著的遺傳差異。 ......閱讀全文
5月14日,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在家犬起源進化合作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論文在最新一期《自然·通訊》在線發表。該研究成果從全基因組層面上闡述了狗的起源進化,并首次將其進化歷史和人類的近期演化聯系了起來。 在昆明動物所張亞平教授和基因組所吳仲義教授的帶領下,昆明動物
家犬作為人類最親密的朋友,在人類歷史上一直扮演者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家犬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家養動物,由于其經過了馴化和品種培育兩個重要的群體歷史階段,并且在家養哺乳動物中形成了最具多樣性的品種,因此家犬一直是研究人工選擇和自然選擇的重要模式生物。中國最為家犬的馴化地,不僅遺傳多樣
澳洲野犬(Canis lupus dingo)英文名dingo,分類學上屬于犬屬,灰狼種,澳洲野犬亞種,是澳大利亞特有的一種野生動物。它也是一種非常有趣的動物,首先,它生活在與外界孤立的澳大利亞,卻不是澳洲的原生物種,由于澳洲的特殊地理位置,澳洲野犬只會是人類遷移澳洲攜帶過去的,因此研究澳洲野犬
犬類生殖器傳染性腫瘤(CTVT)是一種可以在犬科動物中傳染生存的腫瘤,作為最初患瘤個體(CTVTfounder)的活化石,其基因組記錄了一只古代犬科動物的遺傳信息。近10年來,科學家們反復討論了CTVT的起源和腫瘤進化過程。目前,通過對全球范圍的現代家犬和部分古代家犬化石的全基因組測序,CTVT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遺傳資源與進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動物進化與遺傳前沿交叉卓越創新中心張亞平團隊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開展合作,第一次系統地構建了家犬在馴化中的結構變異(Structural Variations)圖譜、探討了新基因在馴化中的作用、并指出了大尺度基因組變異在馴化
簽字儀式 4月30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與玉龍縣雪山藏獒育種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擬成立“云南中科藏獒種質資源開發技術有限公司”。旨在充分利用優質的藏獒資源,采用先進的基因分析技術,提供藏獒基因鑒定標準,培育符合國際名犬標準的藏獒品系及規模化養殖。致力于形成國際品牌的藏獒品種與企業,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張亞平院士團隊首次揭示家犬在伴隨人類的過程中適應非洲炎熱自然環境的遺傳機制,為今后非洲人群瘧疾研究工作提供重要靶點和參考,這是該研究團隊在推動萬犬基因組計劃發展中取得的又一新成果。相關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分子生物學與進化》上。 家犬約在3萬多年前從東亞的灰狼馴化而來,并于
記者8月27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獲悉,該所張亞平課題組與云南大學、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青海大學等合作發現,藏犬群體表現出與藏族人群非常相似的高原適應性模式。相關成果發表于《基因組生物學與進化》雜志。 據了解,家犬自古以來跟隨人類活動遷徙和擴散,即使在海拔超過3500米的青藏高原上,依然表現出與
家犬作為人類生活和工作中的伙伴,其進化研究一直是遺傳學研究中的一個熱點。然而目前使用的家犬參考SNP數據集,不僅數量少,采樣地不夠廣泛,而且測序覆蓋度差異大,SNP數據主要只來源于兩個品種的兩個犬只,并不利于家犬的群體遺傳研究。 目前,二代測序產生了大量高質量的家犬和其祖先物種灰狼的全基因數據
生物醫學研究取得了許多進展,不僅證實了人類和其他動物之間存在“延續性”,而且進行相關研究的目的很明確——為了人類更美好的未來。目前研究者正致力于在動物體內培養腎臟、肝臟等器官。研究者試圖找出哪一物種的遺傳指紋足夠接近智人的遺傳指紋,進而被人類受體的免疫系統接納,同時也能代替受體的受損器官發揮功能
建立全球幼犬祖先基因圖 揭示家狗的起源 研究狗類的系譜圖,不僅有助于研究人員更好的了解狗類,還能幫助他們進一步了解古代人類,我們可以將狗作為研究人類行為的基因標記。 從珍貴的博美犬到患了疥瘡的雜種狗,所有家犬似乎都是歐亞灰狼的后代。然而目前我們還不清楚,我們的好朋友是在什么時候、
第一節 概念及意義 一、概念 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animal model of human disease) 是指各種醫學科學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類疾病模擬表現的動物。
隨著中國農歷新年狗年的臨近,狗正成為熱門話題。狗常被稱為人類最忠實的伙伴,上萬年前人類已經和狗共同生活。那么我們人類對狗究竟有多少認識:狗從哪里來?它像人類一樣有基因圖譜嗎?它與人類的親密關系是如何建立的?致力于研究狗世界的科學家給出了答案。 問:狗從哪里來? 答:多年來,科學家圍繞狗的起源
隨著中國農歷新年狗年的臨近,狗正成為熱門話題。狗常被稱為人類最忠實的伙伴,上萬年前人類已經和狗共同生活。那么我們人類對狗究竟有多少認識:狗從哪里來?它像人類一樣有基因圖譜嗎?它與人類的親密關系是如何建立的?致力于研究狗世界的科學家給出了答案。 問:狗從哪里來? 答:多年來,科學家圍繞狗的起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報道,日前,韓國科學家成功克隆培育出熒光獵兔犬,它們也是世界上第一批轉基因實驗狗。其中包括被科學家命名“魯比-珀皮”(Ruby Puppy)在內的5只獵兔犬在紫外光線都呈現出紅色熒光。 韓國科學家培育的轉基因實驗狗在紫外線下呈現出紅色 這項克隆轉基因研究,將幫助
2016年,來自世界各地的20多位科學家成立家犬基因組聯盟,全面深度探討家犬起源與馴化、人工選擇、疾病機制、醫學模型等重大科學問題。自成立后,科研工作積極有序進行,近期研究聯盟在國際刊物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發表dog10K計劃白皮書。 研究聯盟指出,家犬是行為和表型
通過比較狗和狼的全基因組,來自烏普薩拉大學的研究人員揭示,在野生犬進化為人類最好的朋友這一過程中發生了許多的改變。不出所料的是,這些差異性區域有許多都影響了大腦,這或許可以解釋狼與狗之間的性情差異。此外,這一比較研究還指出了幾個與消化相關的區域,包括幫助分解淀粉的基因。研究論文發表在《自然》(N
據媒體報道,生活在紐約和新澤西州間的哈德遜河中的大西洋小鱈,由于數十年來受到河道中排放的毒性污染物影響,在短短幾十年內就進化出了抗藥性,可以將毒素保存在脂肪中而不會對自身造成損害。科學家認為,雖然一般來講長期進化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但這也是一個污染驅動進化的典型例子。 進化是個漫長的過程,為
據媒體報道,生活在紐約和新澤西州間的哈德遜河中的大西洋小鱈,由于數十年來受到河道中排放的毒性污染物影響,在短短幾十年內就進化出了抗藥性,可以將毒素保存在脂肪中而不會對自身造成損害。科學家認為,雖然一般來講長期進化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但這也是一個污染驅動進化的典型例子。 進化是個漫長的過程,為什么
(一)不同種屬動物 1.靈長類動物:從種系發生上看,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與人類的親緣關系最近,它們也會發生各種形態上和生物學性質上與人的腫瘤相似的病變。已知,它們的腫瘤發病率與動物的種屬、性別、年齡及捕養的時間有關。在實驗室條件下,獼猴的自發性腫瘤發病率較高。在動物園內,獼猴的腫瘤發生率約為
(一)不同種屬動物1.靈長類動物:從種系發生上看,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與人類的親緣關系最近,它們也會發生各種形態上和生物學性質上與人的腫瘤相似的病變。已知,它們的腫瘤發病率與動物的種屬、性別、年齡及捕養的時間有關。在實驗室條件下,獼猴的自發性腫瘤發病率較高。在動物園內,獼猴的腫瘤發生率約為1%。在老年
來自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云南大學、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通過收集來自世界各地58個犬科動物的基因組序列,揭示出了家犬的自然史。這一重要的研究成果發布在12月15日的《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雜志上。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張亞平(Ya-Ping Zhan
進一步將其雜交第一代(F1-hybrid)與劍尾魚回交,就可以產生自發黑色素瘤的帶瘤雜種。 (二)不同類型的實驗動物 1.近交系實驗動物:應用這一類型實驗動物的腫瘤研究者,主要著眼于實驗動物腫瘤方面的遺傳性狀。不同近交品系動物的有著不同的遺傳性狀,其自發瘤發生率有明顯的不同,對同一致癌物質的
同種異體移植物(allograft)移植后常發生免疫排斥反應,引起這種排斥反應的抗原稱為移植抗原或組織相容性抗原。動物和人具有多種組織相容性抗原,根據引起排斥反應的移植抗原的強度將組織相容性抗原分為:(1)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系統,編碼這一組抗原的是一組連鎖基因,稱為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aj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