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小腸鏡術的注意事項介紹
1.小腸鏡進鏡方式以旋轉進鏡為主,沿腸腔進鏡,應熟練運用滑鏡技術。 2.利用鉤拉技巧將內鏡構建成同心圓結構,以方便內鏡進入深部小腸。 3.內鏡進入深部小腸出現進鏡效率降低時,應反復多次鉤拉,改變腸管排列方式。 4.操作時避免過度注氣。 5.退鏡過程中同樣采用氣囊輪流放氣、充氣方式,避免內鏡過快大段滑脫,減少疾病漏診。 6.小腸鏡前應對患者可能存在的疾病進行篩選性檢查,作為進鏡方式的參考,提高病變檢出率。 7.有腹部手術史者應了解手術方式,通過合理的腹部按壓、改變體位可提高進鏡效率。 8.小腸鏡檢查時間較長且操作可能引起患者不適,故檢查可在全麻下進行。......閱讀全文
關于小腸鏡術的注意事項介紹
1.小腸鏡進鏡方式以旋轉進鏡為主,沿腸腔進鏡,應熟練運用滑鏡技術。 2.利用鉤拉技巧將內鏡構建成同心圓結構,以方便內鏡進入深部小腸。 3.內鏡進入深部小腸出現進鏡效率降低時,應反復多次鉤拉,改變腸管排列方式。 4.操作時避免過度注氣。 5.退鏡過程中同樣采用氣囊輪流放氣、充氣方式,避免內
關于小腸鏡術的基本介紹
小腸鏡術是經口、經肛或經口和經肛對接的方式進鏡,完成全小腸無盲區式檢查以診治小腸疾病的方法。雙氣囊電子小腸鏡(DBE)和單氣囊電子小腸鏡(SBE)應用于臨床,二者統稱為氣囊輔助式小腸鏡(BAE),此外還有螺旋管小腸鏡。通過小腸鏡可觀察腸道情況、進行組織活檢、治療,對黏膜及部分黏膜下病變有良好的診
關于小腸鏡術的操作步驟介紹
1.將外套管安裝于內鏡鏡身,檢查各氣囊膨脹和導管連接情況。 2.內鏡插入體內,將外套管沿內鏡滑入體內并固定。 3.將內鏡盡量前插,重復此動作,直至內鏡前端進入十二指腸。 4.外管套前端的氣囊充氣膨脹,撐開小腸壁,隨后內鏡繼續前進。 5.將內鏡前端氣囊充分充氣,使其與小腸壁相對固定,并將外
關于小腸鏡術的禁忌癥介紹
1.重要器官功能嚴重異常者,如嚴重心肺功能不全。 2.有高度麻醉風險者。 3.無法耐受內鏡操作或無法配合者。 4.相關實驗室檢查提示有明顯異常者,如中度以上貧血、出血和凝血功能異常、嚴重低蛋白血癥、重度電解質紊亂等。 5.完全或不完全性小腸梗阻不能完成腸道準備者。 6.多次腹部手術合并
關于推進式小腸鏡檢查的注意事項介紹
住院患者術后可回病房觀察,門診患者應在內鏡室觀察。觀察指標包括生命指征、有無腹痛等,如有異常,應進一步檢查血象、腹部透視等。 小腸鏡檢查并發癥較少,主要是穿孔和出血。穿孔可因盲目進鏡引起,也可因小腸有粘連,轉角過大,內鏡通過時造成小腸漿膜面撕裂而致穿孔。較少見的并發癥有賁門黏膜撕裂以及滑管引起
簡述小腸鏡術的臨床意義
1.診斷小腸疾病 (1)腫瘤:包括上皮性腫瘤、黏膜下腫瘤、血管或淋巴管腫瘤。 (2)炎癥性病變,包括各種潰瘍、糜爛和非特異性炎癥改變。 (3)黏膜彌漫性病變。 (4)先天結構異常。 (5)非腫瘤性血管病變。 (6)腸道感染性病變。 (7)腸壁或腔外壓性疾病導致的狹窄、梗阻和扭曲。
簡述小腸鏡術的適應癥
1.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者。 2.疑診小腸病變者。 3.不明原因腹痛者。 4.胃腸道改道手術后出血、梗阻等并發癥者。 5.普通全結腸鏡無法完成的全結腸檢查。 6.已確診小腸疾病的隨訪。 7.既往有小腸惡性腫瘤病史患者的復發情況篩查。 8.頑固性乳糜瀉患者評
簡述小腸鏡術的并發癥
1.診斷性操作的并發癥發生率為1%~3%。最常見的并發癥是腹痛,常見于檢查當天或次日,其他并發癥主要為腹痛、咽喉腫痛、黏膜損傷、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消化道穿孔、腸系膜根部組織撕裂等。 2.治療性操作的并發癥發生率為6%~8%。主要為消化道穿孔、出血、病灶處理不徹底。
關于纖維小腸鏡的基本介紹
雙氣囊小腸鏡是在原先的推進式小腸鏡外加上一個頂端帶氣囊的外套管,同時也在小腸鏡頂端加裝一個氣囊。在通常情況下可抵達回腸中下段,部分可達末端回腸,檢查范圍大大擴展,如果進口或經肛側分別進鏡的方式相結合就可能使整個小腸得到全面、徹底的檢查。電子小腸鏡具有視野廣、圖像清晰,并可行內鏡下活檢及相關治療。
關于纖維小腸鏡的未來展望介紹
小腸疾病雖然比較少見,但由于其診斷上的困難,一直是臨床上的難題。近幾年隨著膠囊內鏡和雙氣囊電子小腸鏡的出現,使得小腸鏡技術有了突破性的進展,我們可以很方便的觀察到全部小腸,極大提高了小腸疾病的檢出率。患者對兩種檢查手段耐受性良好,安全性值得肯定。二者還具有一定的互補性,膠囊內鏡適于作為初步檢查手
關于纖維小腸鏡的操作方法介紹
1. 雙氣囊小腸鏡可分為經口進境和經肛進境。經口進境方法類似胃鏡檢查, 直視下送鏡,依次經過食管、胃、十二指腸球部及降部。當內鏡頭端進入至十二指腸水平段后,先將小腸鏡的內鏡氣囊充氣,使內鏡頭部不易滑動,然后將外套管沿鏡身滑插至內鏡前部,隨后將外套管氣囊充氣,此時兩個氣囊均已充氣,內鏡、外套管與
關于雙氣囊電子小腸鏡的基本介紹
雙氣囊小腸鏡是在原先的推進式小腸鏡外加上一個頂端帶氣囊的外套管,同時也在小腸鏡頂端加裝一個氣囊。在通常情況下可抵達回腸中下段,部分可達末端回腸,檢查范圍大大擴展,如果進口或經肛側分別進鏡的方式相結合就可能使整個小腸得到全面、徹底的檢查。電子小腸鏡具有視野廣、圖像清晰,并可行內鏡下活檢及相關治療。
關于推進式小腸鏡檢查的方法介紹
患者取左側臥位,固定牙墊,待鎮靜藥物起效后,開始插鏡。用雙氣囊滑管者,在插鏡前,須在鏡身上涂潤滑油,將滑管套在鏡身上。按常規胃鏡檢查法對食管、胃、十二指腸各部進行觀察。進鏡至十二指腸懸肌(屈氏韌帶)后,將鏡身拉直,沿鏡身將滑管插至十二指腸降部。然后尋腔進鏡,在空腸進鏡時,方法似結腸鏡檢查,即尋腔
關于纖維小腸鏡的禁忌癥的介紹
1. 明確或可疑的小腸穿孔。 2. 腹腔廣泛粘連者。 3. 精神障礙患者不能配合。 4. 急性心肌梗死及嚴重呼吸功能障礙者。 5. 血液動力學不穩定。 6. 有凝血功能障礙。 7. 有其它內鏡檢查禁忌癥者。
小腸鏡檢查的過程介紹
(1) 患者取左側臥位,類同胃鏡檢查操作將小腸鏡插入胃內腔后,少量注氣、胃腔略張后再進鏡。 (2) 經幽門進入十二指腸球內,此時靜脈注射山莨菪堿10mg或解痙靈20mg,以減少小腸蠕動,必要時靜注地西泮(安定)10mg或哌替啶50mg。 (3) 按ERCP方式送入內鏡,進入十二指腸降部,采用
關于雙氣囊電子小腸鏡的治療應用介紹
除了小腸疾病的診斷,雙氣囊電子小腸鏡也用于內鏡下治療,目前已有專門的治療用雙氣囊小腸鏡專用的治療器械問世。 1. 止血治療:血管畸形是引起小腸出血的主要病因,雙氣小腸鏡可通過鈦夾、電凝等方法治療小腸血管畸形,與藥物和手術治療相比,具有明顯優勢。 2.息肉切除:雙氣囊小腸鏡可用于小腸多發息肉患
關于雙氣囊電子小腸鏡的應用展望介紹
小腸疾病雖然比較少見,但由于其診斷上的困難,一直是臨床上的難題。近幾年隨著膠囊內鏡和雙氣囊電子小腸鏡的出現,使得小腸鏡技術有了突破性的進展,我們可以很方便的觀察到全部小腸,極大提高了小腸疾病的檢出率。患者對兩種檢查手段耐受性良好,安全性值得肯定。二者還具有一定的互補性,膠囊內鏡適于作為初步檢查手
關于雙氣囊電子小腸鏡的術前準備介紹
1. 術前簽署知情同意,使患者明確小腸鏡檢查的目的、收益及相關風險。 2. 病人在術前需禁食12小時,并作碘過敏試驗,以便需要時作造影檢查。術前肌注山莨菪堿10mg、安定5mg,口服消泡劑,咽部行局部麻醉,多需要在鎮靜或麻醉后作內鏡檢查。 3. 檢查前將外套管套入小腸鏡鏡身,兩個球囊均抽氣至
雙氣囊小腸鏡注意事項
不合宜人群: 對年齡較大或有嚴重心、肺、肝、腎功能不全者不宜使用檢查前禁忌:飲水和進食。檢查時要求:時間較長,不適者及時報告。
關于推進式小腸鏡檢查的準備工作介紹
推進式小腸鏡檢查基本同胃鏡檢查術前準備(禁食6h以上),咽部麻醉,靜脈注射鎮靜藥物和解痙藥,可以選用哌替啶(度冷丁)、地西泮(安定)、山莨菪堿(654-2)、咪達唑侖(咪唑安定)、α芬太尼、異可利定(解痙靈),劑量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規定。如由麻醉醫師在場實施鎮靜或麻醉管理,按麻醉常規進行。由于
關于推進式小腸鏡檢查的禁忌癥介紹
1.有胃鏡檢查禁忌證者。 2.急性腸梗阻、急性腹膜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膽道感染等。 3.腹腔廣泛粘連。 4.嚴重的心、肝、腎功能不全。
關于推進式小腸鏡檢查的適應癥介紹
臨床懷疑小腸疾病,而其他常規檢查方法不能明確者,或臨床醫師確定須行小腸鏡檢查者。如: 1.原因不明的腹痛,經X線鋇餐檢查無陽性發現或疑有小腸病變者。 2.原因不明的消化道出血,疑小腸病變者。 3.疑小腸良、惡性腫瘤者。 4.小腸吸收不良綜合征。 5.疑小腸淋巴管擴張癥。
關于雙氣囊電子小腸鏡的操作方法介紹
1. 雙氣囊小腸鏡可分為經口進境和經肛進境。經口進境方法類似胃鏡檢查, 直視下送鏡,依次經過食管、胃、十二指腸球部及降部。當內鏡頭端進入至十二指腸水平段后,先將小腸鏡的內鏡氣囊充氣,使內鏡頭部不易滑動,然后將外套管沿鏡身滑插至內鏡前部,隨后將外套管氣囊充氣,此時兩個氣囊均已充氣,內鏡、外套管與
纖維小腸鏡的術前準備介紹
1. 術前簽署知情同意,使患者明確小腸鏡檢查的目的、收益及相關風險。 2. 病人在術前需禁食12小時,并作碘過敏試驗,以便需要時作造影檢查。術前肌注山莨菪堿10mg、安定5mg,口服消泡劑,咽部行局部麻醉,多需要在鎮靜或麻醉后作內鏡檢查。 3. 檢查前將外套管套入小腸鏡鏡身,兩個球囊均抽氣至
關于腸套疊復位術的術中注意事項介紹
1.腸套疊復位術主要是用手指套疊腸段自套疊遠端向近端持續推擠,用力要持續、柔和、均勻,任何情況下切忌用力猛拉,以免撕裂腸管。如復位困難,可用擴張鞘部、切開鞘部等法,耐心堅持,多可獲得成功。 2.套疊還納后,應注意檢查盲腸壁(或回腸壁)有無凹陷部分,如有則必須使之復原,否則套疊可在短期內復發。
關于腹腔鏡探查術的基本介紹
腹腔鏡探查術:通過實驗室檢查和多種影像診斷技術檢查難以確診時,腹腔鏡就顯示其獨特精確的診斷作用,可以彌補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的不足。腹腔鏡探查術并發癥少、痛苦輕,不僅能直接觀察正常臟器和病變組織,能在直視下活檢、取得病檢的證據、外科醫師進行準確的評估,而且可以輔助治療。對病變確診后者,立即可行
關于腹腔鏡探查術的特點介紹
腹腔鏡手術就是我們老百姓常說的“打孔”手術。其實腹腔鏡不光是用來手術的。腹腔鏡在外科領域同時具備以下三個特點為:即可以用腹腔鏡來診斷、治療同時還有微創的特點。腹腔鏡幾乎無孔不入,95%以上的腹部及盆腔各臟器的手術幾乎均可以在腹腔鏡下完成。腹腔鏡將外科醫生的視線在不用打開腹腔的情況下延伸至腹腔內,
關于內鏡下硬化術的基本介紹
內鏡下硬化術(EIS或EVS)是通過內鏡下注射硬化劑治療急性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及預防再出血的方法。硬化劑注入靜脈內損傷血管內皮,局部形成無菌性炎癥,白細胞浸潤,形成血栓性靜脈炎,血栓機化導致曲張靜脈閉塞。常用硬化劑有5%魚肝油酸鈉、無水乙醇、0.5%~1.0%乙氧硬化醇、5%油酸氨基乙醇等。內鏡下
雙氣囊電子小腸鏡的基本介紹
小腸是人體中最長的消化管道,位于消化道的中段,成人全長約5~7米,距口和肛門都很遠,小腸管腔長而游離、迂曲,使內鏡進鏡和觀察均很困難。小腸的特殊解剖結構給疾病的診斷帶來一定的難度。過去小腸疾病的診斷主要依賴影像學檢查,全消化道鋇餐、小腸氣鋇雙重造影、核素掃描、選擇性動脈造影、B超、CT、MRI、
關于纖維小腸鏡的并發癥和治療應用的介紹
并發癥? 1. 腸道穿孔和出血。 2. 粗暴插鏡引起食管、胃或小腸黏膜損傷。 3. 注入大量氣體,引起術后腹痛和腹脹。 4. 損傷瓦特壺腹誘發術后胰腺炎。 治療應用? 除了小腸疾病的診斷,雙氣囊電子小腸鏡也用于內鏡下治療,目前已有專門的治療用雙氣囊小腸鏡專用的治療器械問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