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鑷技術的產生
光鑷技術是美國科學家于1986年發明的。光鑷又稱為單光束梯度光阱。簡單的說.就是用一束高度匯聚的激光形成的三維勢阱來俘獲,操縱控制微小粒子。自誕生以來,光鑷技術已經在微米尺度量級粒子的操縱控制,粒子間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69年.Ashkin通過理論計算認為聚焦的激光能推動尺寸為幾個微米的粒子,并實現了用聚焦的氬離子激光使懸浮在水中的透明膠粒(直徑0.6-2.5μm)沿著光軸方向加速推離。他發現接近光束的微粒也出乎意科地被吸入光束中推離。在通過用氣泡與液滴反復實驗后,Ashkin認為光束對折射率比周圍介質高的微粒具有橫向吸力,但對折射率比周圍介質低的微粒具有橫向推力。1970年.Aahkin等首先提出能利用光壓(optical pressure)操縱微小粒子的概念。一直到1986年,Ashkin才發現只需要一束高度聚焦的激光,就可以形成穩定的能量阱能將微粒穩定俘獲。這標志著光鑷的誕生,正因為如此.光鑷的正式......閱讀全文
旋光現象的旋光現象產生的原理
偏振光通過某些晶體或物質的溶液時,其振動面以光的傳播方向為軸線發生旋轉的現象,稱為旋光現象。具有旋光性的晶體或溶液稱為旋光物質。最早是發現石英晶體有這種現象,后來繼續發現在糖溶液、松節油、硫化汞、氯化鈉等液體中和其他一些晶體中都有此現象。有的旋光物質使偏振光的振動面順時針方向旋轉,稱為右旋物質,反之
激光共聚焦拉曼光鑷顯微鏡檢測優勢
檢測優勢單細胞水平檢測和分析無需標記無侵入破壞無需大量樣品? (100 到500個細胞即可)廣泛適應性(貼壁細胞、懸浮細胞、組織切片、3D組織)等集成光鑷(實現溶液中懸浮細胞/顆粒的分析)
有望治療耐藥菌感染,納米“光鑷”可捕獲噬菌體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8111.shtm
偏振光的產生機理
方法一通過反射、多次折射、雙折射和選擇性吸收的方法可以獲得平面偏振光。可采用具有選擇吸收的偏振片產生平面偏振光。方法二偏振片是用人工方法制成的薄膜,是用特殊方法使選擇性吸收很強的微粒晶體在透明膠層中作有規則排列而制成的,它允許透過某一電矢量振動方向的光(此方向稱為偏振化方向),而吸收與其垂直振動的光
物理所光鑷驅動Janus粒子可控旋轉研究取得進展
上個世紀90年代起,隨著納米科技走進人們的視線,宏觀世界中的器件走向微納世界成為世界潮流。微型馬達由于能廣泛應用于微機電、微流、生物醫藥等領域而倍受青睞,而光場、電場和磁場常常作為動力來智能地操控微型馬達。傳統的光驅動的旋轉微馬達可以通過向具有雙折射性質的物體傳遞角動量或向形狀不對稱的物體傳遞動
三種x光機x光的產生方式
三種方式可產生X光:軔致輻射(Bremsstrahlung)、電子俘獲、內轉換,x光機產生X光的機理屬于軔致輻射。 電子俘獲: β衰變包括3種方式:β-衰變、β+衰變和電子俘獲(EC).其中電子俘獲(EC)這種衰變可以表示為即母核俘獲1個核外軌道電子使核內1個質子轉變為中子,并放出1個中微子
有望治療耐藥菌感染,納米“光鑷”可捕獲和操縱噬菌體
近日消息,瑞士和法國科學家攜手,開發出一種芯片上的納米“光鑷”,能以最小光功率捕獲、操縱和識別單個噬菌體,有望加速甚至改變基于噬菌體的療法,治療具有抗生素耐藥性的細菌感染。相關研究論文發表于最新一期《Small》雜志。 抗生素耐藥性對人類健康的威脅與日俱增,科學家正在不斷尋找治療耐藥菌感染的新
旋光現象產生的機理是什么
總的說來是由于手性原子產生的.分子的旋光性最早由十九世紀的Pasteur發現.他發現酒石酸的結晶有兩種相對的結晶型,成溶液時會使光向相反的方向旋轉,因而定出分子有左旋與右旋的不同結構.當普通光通過一個偏振的透鏡或尼科爾棱鏡時,一部分光就被擋住了,只有振動方向與棱鏡晶軸平行的光才能通過.這種只在一個平
聲鑷轉染技術為細胞治療提供新工具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孟龍等與美國杜克大學團隊合作,在《科學進展》上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并登上該期雜志的封面。該研究利用高能量密度聲鑷誘發細胞產生可控的微米量級形變,提高細胞膜通透性,實現了對原代免疫細胞、干細胞的高效、高通量轉染,為細胞免疫治療、基因治療提供了革新手段。期刊封面聲
國產生態監測設備的“高光時刻”
? “多年以來,我們所研發的生態系統關鍵參量監測設備的平均國產化率達到80%以上,且大多數性能指標與國際水平相當,部分甚至領先。”站在祁連山下黑河流域的試驗示范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簡稱青藏高原所)研究員李新指著布設在各處的國產監測設備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著,言語之間,充滿了欣慰和自豪。
周曉光:跨學科產生創新火花
周曉光 ,2011年國家“千人計劃”海外高層次引進人才 周曉光 ,2011年國家“千人計劃”海外高層次引進人才,長期從事生命科學分析手段及高端儀器方面的研究開發工作。現任職于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國家集成光電子學重點實驗室生物信息獲取與傳感技術實驗室。"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
科學家發明光鑷輔助靜態池成像分選技術
OPSI技術服務單細胞多組學研究? ?課題組供圖 單細胞多組學技術已成為生命科學的有力工具,但一個精準、低損傷、廣譜適用、簡捷的目標表型單細胞獲取手段,是靶向性單細胞基因組、轉錄組、蛋白質組或代謝物組分析的先決條件。 近日,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中心發明了光鑷輔助靜態池成
光調制技術的特點
光調制技術就是將一個攜帶信息的信號疊加到載波光波上的一種調制技術。光調制能夠使光波的某些參數如振幅、頻率、相位、偏振狀態和持續時間等按一定的規律發生變化。其中實現光調制的裝置稱為光調制器。
光調制技術的應用
光調制過程本質上就是對極化方向上的單位矢量、振幅、載波頻率和相位中的一種或多種參量進行調制。研究的主要調制方式有偏振位移調制鍵控(PoLSK)、幅移鍵控(ASK)、頻移鍵控(FSK)和相移鍵控(PSK)。光調制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光通信、測距、光學信息處理、光存儲和顯示等方面。
林木種子X光機也會產生輻射嗎?
??? 很多人質疑:農業中用的林木種子X光機有輻射嗎?其實它和車站用的安檢機原理類似,車站安檢機是利用X射線能穿透物品以及物品密度不一樣的特性,得到不同的反射數據,通過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成像,安檢員根據圖像的形狀來判斷是否是違禁物品;而林木種子X光機主要用于農作物病蟲檢測,該儀器能穿透玉米、水稻、桔桿
深圳大學表面等離激元光鑷操控金屬納米線方面獲新進展
近日,深圳大學光電工程學院微納光學研究所袁小聰教授課題組在表面等離激元光鑷操控金屬納米線方面研究取得了新進展。袁小聰教授和閔長俊副教授在國際納米科學技術領域權威刊物《Nano Letters》(2014年該刊影響因子為12.94)發表了題為《Plasmonic Hybridization Ind
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工程建成后將產生“最亮的光”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695.shtm 大科學裝置,指的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我國實現諸多重大科技成果突破和建設科技強國的“利器”。比如大家熟悉的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FAST。五一期間,我國不少大科學裝置仍在施工
光全息技術簡介
全息照相技術制作的光柵,holographic grating 。光全息技術,主要是利用光相干迭加原理,簡單講就是通過對復數項(時間項)的調整,使兩束光波列的峰值迭加,峰谷迭加,達到相干場具有較高的對比度的技術。
為什么顆粒越大,產生的散射光的θ角就越小
如果只是記不起的話,你可以這么想:當光要從光疏介質進入光密介質時,它不是有條法線嗎?你把那條法線作為一個界限的分割線,一條光線過了這里的之后,它受到的阻力就變大了,于是走得比較慢了,也比較走不動了,所以會比原定路線偏左(假定光是從左上方斜射下來)。
光磁電效應的技術原理
光磁電效應,為1931年提出的一條物理學理論,即在垂直光照方向上(z向)再加一磁場,則在半導體的兩側端面間產生電位差,稱為光磁電效應。光磁電效應的機制是光照射到半導體表面后生成非平衡載流子的濃度梯度,使載流子產生定向擴散速度,磁場作用在載流子上的洛侖茲力使正負載流子分離,形成端面電荷累積的電位差和橫
X光成像技術的簡介
X射線又稱倫琴射線,它是肉眼看不見的一種射線,但可使某些化合物產生熒光或使照相底片感光;它在電場或磁場中不發生偏轉,能發生反射、折射、干涉、衍射等;它具有穿透物質的本領,但對不同物質它的穿透本領不同;能使分子或原子電離;有破壞細胞作用,人體不同組織對于X射線的敏感度不同,受損害程度也不同。因此,
X光成像技術的發展
隨著科技的進步,X線攝影經歷了從最早的攝影干板到膠片/增感屏組合,到目前數字化X射線圖像的各階段的進步。二十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以來,隨著計算機與微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席卷全球的數字化技術和計算機網絡與通信技術已經對X光影像設備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影像設備的數字化和網絡化以及占醫學信
光調制技術的功能介紹
光調制技術就是將一個攜帶信息的信號疊加到載波光波上的一種調制技術。光調制能夠使光波的某些參數如振幅、頻率、相位、偏振狀態和持續時間等按一定的規律發生變化。其中實現光調制的裝置稱為光調制器。
光磁電效應的技術原理
光磁電效應,為1931年提出的一條物理學理論,即在垂直光照方向上(z向)再加一磁場,則在半導體的兩側端面間產生電位差,稱為光磁電效應。光磁電效應的機制是光照射到半導體表面后生成非平衡載流子的濃度梯度,使載流子產生定向擴散速度,磁場作用在載流子上的洛侖茲力使正負載流子分離,形成端面電荷累積的電位差和橫
高分辨光鑷儀器助力發現CRISPRCas12a-Rloop復合體形成機制
2020年1月14日,Chemical Communications雜志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婁繼忠課題組關于CRISPR-Cas12a系統R-loop復合體的分子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題為Direct Observa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CRISPR-Ca
從搬運粒子到近視矯正-激光技術又亮了
“沒有想到是一項技術獲獎。”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并沒有出現在任何一份預測名單當中。 就連獲獎者之一、物理學獎史上第3位女性——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科學家唐納·史翠克蘭(Donna Strickland)在接到諾貝爾獎現場的電話時都激動地說:“首先,必須得說這很瘋狂!” 北京時間10月2日下
研究揭示復雜光流運動視覺錯覺產生的腦神經機制
2月19日,《神經科學雜志》在線發表了題為《隨著光流:真實光流運動向錯覺光流運動轉換的腦神經機制》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中科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視知覺腦機制研究組完成。光流運動(Flow motion)視覺錯覺
研究揭示復雜光流運動視覺錯覺產生的腦神經機制
2月19日,《神經科學雜志》在線發表了題為《隨著光流:真實光流運動向錯覺光流運動轉換的腦神經機制》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中科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視知覺腦機制研究組完成。光流運動(Flow motion)視覺錯覺
研究揭示復雜光流運動視覺錯覺產生的腦神經機制
2月19日,《神經科學雜志》在線發表了題為《隨著光流:真實光流運動向錯覺光流運動轉換的腦神經機制》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中科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視知覺腦機制研究組完成。光流運動(Flow motion)視覺錯覺
關于光離子化檢測儀的產生與發展介紹
光離子化作為一種檢測手段已有三十多年的發展歷史。早在1957年Robinson首先報導了這種儀器的研制。1961年Loveloek評論了色譜分析各種離子化技術,其中包括光離子化和火焰離子化檢測器 (FID)。1984年Devenport和Adlard對光離子化檢測器作了評述。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