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望治療耐藥菌感染,納米“光鑷”可捕獲和操縱噬菌體
近日消息,瑞士和法國科學家攜手,開發出一種芯片上的納米“光鑷”,能以最小光功率捕獲、操縱和識別單個噬菌體,有望加速甚至改變基于噬菌體的療法,治療具有抗生素耐藥性的細菌感染。相關研究論文發表于最新一期《Small》雜志。 抗生素耐藥性對人類健康的威脅與日俱增,科學家正在不斷尋找治療耐藥菌感染的新方法,噬菌體成為“救星”之一。噬菌體是一種捕食細菌的病毒。但利用噬菌體對抗細菌感染的相關療法面臨一大挑戰,即為特定感染找到合適的噬菌體就像大海撈針。目前的方法不僅涉及繁瑣的培養程序,而且分析也極其耗費時間。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法國格勒諾布爾核能研究中心和洛桑大學醫院的科學家,開發出一種芯片上的納米“光鑷”,其能用最小的光功率捕獲和操縱單個細菌及病毒粒子,并實時獲取被捕獲微生物的信息。 這種納米“光鑷”利用高度聚焦的激光束,捕獲和操縱病毒粒子等微觀物體。光會產生梯度力,將粒子吸引到高強度的焦點,有效地將其固定在適當位置,而無需物......閱讀全文
有望治療耐藥菌感染,納米“光鑷”可捕獲噬菌體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8111.shtm
有望治療耐藥菌感染,納米“光鑷”可捕獲和操縱噬菌體
近日消息,瑞士和法國科學家攜手,開發出一種芯片上的納米“光鑷”,能以最小光功率捕獲、操縱和識別單個噬菌體,有望加速甚至改變基于噬菌體的療法,治療具有抗生素耐藥性的細菌感染。相關研究論文發表于最新一期《Small》雜志。 抗生素耐藥性對人類健康的威脅與日俱增,科學家正在不斷尋找治療耐藥菌感染的新
新型光鑷可捕獲納米顆粒
光鑷是一項正在飛速發展的技術,近年來,圍繞光鑷的新型應用層出不窮。光鑷是用高度聚焦的激光束的焦點捕獲粒子,從而使研究人員無需任何物理接觸即可操縱物體的技術。目前,光鑷已被用于捕獲微米級的物體,然而研究人員日益渴望將光鑷的應用擴展到納米級粒子上去。由法國雷恩第一大學Janine Emile和Oli
利用噬菌體成功治療一名感染耐藥性細菌的患者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比利時伊拉斯謨醫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噬菌體療法和抗生素的組合,成功地治療了一名感染了耐藥性細菌的成年女性。他們描述了使用這種療法的原因以及它在其他情況下可能使用的方式。相關研究結果于2022年1月18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論文標題為“C
特殊分子可幫助傳統抗生素抵御耐藥性細菌感染
來自制藥巨頭默克公司的一組研究人員曾經研究發現了一種特殊方法,可以促使抗微生物制劑失去殺滅特殊類型細菌的能力,使得細菌變得更加厲害;而近日刊登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的一項研究報道中,這組研究者描述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文章中研究者發現了一種特殊分子可以
AEM:噬菌體可擴散抗生素耐藥性
近日,來自維也納獸醫大學(University of Veterinary Medicine)的研究人員通過對從奧地利超市、街邊市場等處購買的50份雞肉樣本進行分析,發現有將近一半的樣本都被噬菌體污染了,而且這種噬菌體還有能力將抗生素耐藥性基因從一種細菌轉移到另一種細菌;相關研究發表于Appli
細菌如何獲得抗生素耐藥性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揭示了抗生素耐藥性是如何能在抗生素存在的時候在細菌細胞間傳播的,而這些抗生素理應能阻止細菌生長。這些結果揭示,先前對藥物敏感的細菌能夠在長時間接觸抗生素時存活下來以表達其剛剛獲得的耐藥基因,進而有效地讓它們不受抗生素的影響。 這一過程的基礎機制——包括一個在幾乎所有細菌中都被發
光鑷的簡介
光鑷是采用以芯片為基礎的光子共振捕獲技術的光阱,能對納米至微米級的粒子進行操縱和捕獲,利用NanoTweezer顯微鏡納米光鑷轉換裝置可把現有顯微鏡升級改造為光鑷。注:NanoTweezer顯微鏡納米光鑷轉換裝置,是個顯微鏡附上裝置。該裝置使研究人員使用現有顯微鏡能夠捕獲、操縱納米級微粒。
光鑷的原理
光鑷技術基于光輻射壓力與單光束梯度力光阱。光輻射壓力光照射物體時,由于電磁波具有能量,也有動量,所以,在物體表面形成反射和吸收,同時會對表面形成壓力作用,成為光壓(光輻射壓力)。通過激光的引進,使得光壓效應在現實應用中有了很大的作用,特別是科學研究中。梯度力圖1 單光束梯度力光阱
光鑷的產生
最近,小編被我司的工程師小姐姐安利了一部據說是英國最長壽的科幻劇《神秘博士》(Doctor Who)。在2018年底剛剛回歸的十一季中,新上任的第十三任Doctor造出了一件亮眼的神器——升級版音速起子,可謂是上可打外星人,下可開防盜門,有點無所不能的意思。 十三姨和她的起子而在咱們現實的物理學
光鑷的定義
由于激光聚集可形成光阱,微小物體受光壓而被束縛在光阱處,移動光束使微小物體隨光阱移動,借此可在顯微鏡下對微小物體(如病毒、細菌以及細胞內的細胞器及細胞組分等)進行的移位或手術操作。光鑷?,又被稱為單光束梯度力光阱,日常,我們用來挾持物體的鑷子,都是有形物體,我們感覺到鑷子的存在,然后通過鑷子施加一定
光鑷技術介紹
光鑷技術是美國科學家于1986年發明的。光鑷又稱為單光束梯度光阱。簡單的說.就是用一束高度匯聚的激光形成的三維勢阱來俘獲,操縱控制微小粒子。自誕生以來,光鑷技術已經在微米尺度量級粒子的操縱控制,粒子間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69年.Ashkin通過理論計算認為聚焦的激光能推動尺寸
什么是光鑷?
光鑷是采用以芯片為基礎的光子共振捕獲技術的光阱,能對納米至微米級的粒子進行操縱和捕獲,利用NanoTweezer顯微鏡納米光鑷轉換裝置可把現有顯微鏡升級改造為光鑷。
光鑷揭示肺黏液阻止納米粒子通過機理
德國科學家發現了肺黏液中特殊的凝膠結構,揭示了肺黏液阻止納米粒子通過的原因。該研究加深了對呼吸系統疾病,尤其是感染的理解,將有助于吸入式新藥的開發。相關成果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 通常被稱之為“痰”的黏液黏附在人體呼吸系統氣道的內表面。這種黏性凝膠滋潤肺部并防止小顆粒的滲入
基因編輯、噬菌體療法與抗生素耐藥性
一項概念驗證研究提出,噬菌體療法可能提供一種方法從而解決長期以來難以處理的抗生素耐藥性問題。以瞄準病原細菌的定制病毒為基礎的噬菌體療法可能幫助應對抗生素耐藥性的激增,但是這種策略也受到一些缺點的影響,尤其是向受感染組織提供噬菌體的困難,以及耐噬菌體基因在細菌之間的頻繁轉移。Udi Qimron及
Tweez250si高速多光阱納米光鑷膠體操縱應用
手性向列膠體中可重構的打結和連接(2011 Science文章)對高聚物,大分子或者復雜材料中的缺陷線的打結或構建微尺度環是材料科學中富有挑戰性的任務。通過使用激光鑷作為一個顯微操控工具,將手性向列液晶膠體中的微觀拓撲缺陷線進行了任意復雜程度的打結和連接。所展示的所有結和連接包括霍普夫連接,大衛之星
光鑷技術的產生
光鑷技術是美國科學家于1986年發明的。光鑷又稱為單光束梯度光阱。簡單的說.就是用一束高度匯聚的激光形成的三維勢阱來俘獲,操縱控制微小粒子。自誕生以來,光鑷技術已經在微米尺度量級粒子的操縱控制,粒子間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69年.Ashkin通過理論計算認為聚焦的激光能推動尺寸
光鑷的技術特點
光鑷是對單光束梯度力光阱的形象的稱呼,因為它與宏觀的機械鑷子具有相似的操控物體的功能。但與宏觀的機械鑷子相比,或者與傳統的操控微納米粒子的顯微微針或原子力顯微鏡等相比,光鑷具有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光鑷對微粒的操控是非接觸的遙控方式,不會給對象造成機械損傷。這使得光鑷在生物學研究特別是單細胞單分子研究領
光鑷技術的特點
光鑷是對單光束梯度力光阱的形象的稱呼,因為它與宏觀的機械鑷子具有相似的操控物體的功能。但與宏觀的機械鑷子相比,或者與傳統的操控微納米粒子的顯微微針或原子力顯微鏡等相比,光鑷具有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光鑷對微粒的操控是非接觸的遙控方式,不會給對象造成機械損傷。這使得光鑷在生物學研究特別是單細胞單分子研究領
光鑷技術的應用
光鑷的發明使光的力學效應走向實際應用,使人們在許多研究中從被動的觀察轉而成為主動的操控,同時光鑷對于捕獲微小粒子、測量微小作用力及生產微小器件等許多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現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介紹光鑷的研究及應用?。光鑷在生物細胞上的應用研究對細胞操控的研究光鑷操控細胞,可以高選擇性的分選細胞或細胞
光鑷技術的原理
光鑷技術基于光輻射壓力與單光束梯度力光阱。光輻射壓力光照射物體時,由于電磁波具有能量,也有動量,所以,在物體表面形成反射和吸收,同時會對表面形成壓力作用,成為光壓(光輻射壓力)。通過激光的引進,使得光壓效應在現實應用中有了很大的作用,特別是科學研究中。梯度力為了闡明梯度力的概念,以透明介質小球為例說
抗生素失效?用噬菌體“打敗”超級細菌
科技日報北京1月30日電 感染了超級細菌的患者并非無藥可救,噬菌體有望成他們的新救星。據《麻省理工技術評論》網站29日報道,隨著DNA測序和人工智能的發展,美國一些初創公司正將這種“細菌殺手”變成抗生素的替代品。 隨著越來越多的細菌對現有藥物產生了抗藥性,對替代品的需求很迫切。美國每年大約
JBC:打斷細菌間“交談”有望治療耐藥性細菌感染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伊利諾伊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描述了一種能影響鏈球菌細胞間“交流溝通”的信號通路,細菌細胞間的這種“交流溝通”被稱之為細菌群體感應系統(quorum sensing)。圖片來源:UI
AI與超級細菌展開斗爭尋找新抗生素藥物對抗耐藥性感染
麻省理工學院和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一種人工智能算法,發現了一種新的抗生素,可以殺死一種造成許多耐藥性感染的細菌。如果開發出來用于病人,這種藥物可以幫助打擊鮑曼不動桿菌,這是一種經常在醫院發現的細菌,可能導致肺炎、腦膜炎和其他嚴重感染。這種微生物也是造成伊拉克和阿富汗受傷士兵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Mol-Cell:特殊DNA運輸技術或可有效攻克耐藥性細菌的感染
抗生素耐藥性是目前威脅全球公眾健康的主要隱患,其會影響到任何人的健康;如今每年70萬人的死亡都歸因于抗生素耐藥性,2050年這一數字將會增長至1000萬;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Molecular 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成功促進DNA運輸到耐藥性細菌病原
英合成抗生素殺滅超級細菌,不會誘發細菌耐藥性
英國林肯大學研究人員合成一種抗生素,能夠殺滅“超級細菌”,治愈實驗鼠的細菌感染。研究論文刊載于最新一期《醫學化學雜志》。 201803271522130378125.jpg 這種抗生素名為Teixobactin,由美國科學家2015年在土壤中發現,是近30年來第一種新型抗生素,可以殺
細菌如何進化出抗生素耐藥性?
目前,研究人員利用高分辨率的低溫電子顯微鏡,在前所未有的細節上,揭示了導致抗生素紅霉素(erythromycin)耐藥性的細菌核糖體變化。 多重耐藥性細菌病原體,對幾乎所有可用的抗生素都不敏感,是當今一個重大的公共衛生挑戰。各種抗生素的耐藥性是如何發展的?這個問題是德國路德維希 -馬克西米利安
天然抗生素-有望對抗耐藥性感染
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化學研究員最新開發出一種合成和優化天然抗生素化合物的新方法,這種化合物未來有一天可能用于對抗致命的耐藥性感染,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 數據表明,美國每年有200多萬居民飽受抗生物耐藥性感染的折磨。2018年一項研究發現,2015年歐洲有3.3萬人死于
噬菌體療法優于抗生素的方面介紹
在一定的條件下,噬菌體療法非常有效,對比抗生素具有一些獨特的優勢。細菌也會對噬菌體產生耐藥性,但是研發新的噬菌體比研發新的抗生素要簡單得多。獲得新的噬菌體只需要幾周,而獲得新的抗生素卻需要很多年。當細菌產生抗藥性時,相關噬菌體也會自然與之一起發生變化。超級細菌出現時,超級噬菌體已隨之進化。我們要
噬菌體療法重出江湖,會是抗生素耐藥菌的新克星嗎?
利用CRISPR改造的微生物使細菌的免疫應答攻擊其自身。 對病毒進行基因改造,使之引發細菌“自殺”,或許是對抗抗生素耐藥性感染的下一個手段。 根據上周在美國蒙大拿州舉行的2017年度CRISPR大會上的一份報告,多家公司已經利用CRISPR基因編輯系統改造了這類被稱為噬菌體的病毒,使之能夠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