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完成世界上首例從海底成功采取天然氣
日本資源能源廳今天發表消息稱,在愛知縣渥美半島近海成功開采新一代替代能源“甲烷水合物”,也稱“可燃冰”。這是世界上首例從海底成功采取天然氣的事例。 甲烷水合物也稱“可燃冰”,是甲烷氣體和水分子形成的籠狀結晶,將二者分離,就能獲得普通的天然氣。日本政府的“天然石油氣?金屬礦物質資源機構”今年1月份開始在水深1000米的海底打井鉆探,計劃在海底深挖260米以上,以獲取“可燃冰”的樣本。該機構計劃在兩周內對如何穩定獲取能源進行調查。這次鉆探采取成功,有巨大的商業利潤,并解決日本國內的能源不足的問題。 這次發現的甲烷水合物可供日本使用14年的天然氣。資源能源廳計劃在5年后將開采技術商業化。......閱讀全文
寓火于冰: 人造可燃冰或成天然氣儲運新方式
有句俗語叫“冰火不相容”。北京化工大學化學工程學院教授張建文團隊,正在開展的一項研究則是寓火于冰——研制人造可燃冰。近日,在項目中期驗收會上,張建文介紹了該項研究的進展。 人造可燃冰是一種天然氣水合物。天然氣水合物是由天然氣中的氣體分子在一定溫度和壓力條件下,與游離水結合形成的結晶籠狀固體。天
我國天然氣水合物試開采取得歷史性突破
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官方網站消息,我國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試采實現連續超過7天的穩定產氣,取得天然氣水合物試開采的歷史性突破。 據悉,本次試采工作由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負責,5月18日,天然氣水合物試采現場會在南海神狐海域召開,宣告我國進行的首次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成功!
可燃冰:未來能源愈行愈近
圖為二0一七年六月九日,我國在位于廣東珠海市東南三百二十千米的南海神狐海域進行試采可燃冰的作業平臺。 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是水和天然氣在高壓低溫情況下形成的類冰狀結晶物質。 俗話說水火不相容。但是有這樣一種冰,不僅可以燃燒,其熱值還比石油多10倍,燃燒后很清潔,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儲
我國陸域發現350億噸油當量可燃冰
我國陸域發現可燃冰 遠景資源量350億噸油當量 新華網北京9月25日電(劉軍) 國土資源部25日公布我國在青海省祁連山南緣永久凍土帶成功鉆獲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并對樣品進行了室內鑒定,獲得一系列原始數據,這是我國繼2007年5月在南海北部鉆獲天然氣水合物之后的又一重大突破。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
中國可燃冰開采技術獲進展 達國際先進水平
中國可燃冰開采技術獲得突破性進展!據新華社近日消息,經10余年技術攻關,吉林大學科研團隊研發出陸域天然氣水合物冷鉆熱采關鍵技術,填補了國內該領域空白,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此外,該技術還獲得了2016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可燃冰 資料圖 可燃冰分布于深海沉積物或陸域永久凍土中,是由天然氣與水
可燃冰產業化生產再進一步,可燃冰國家重點實驗室揭牌
可燃冰( 天然氣水合物 )產業化生產再次邁出關鍵一步。第一財經記者獲悉,中海油牽頭的天然氣水合物戰略研究啟動會近日在北京中國海油大廈舉行。以中海油作為依托單位申報的天然氣水合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已獲得國家科技部批準建設,并在會上舉行了天然氣水合物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揭牌儀式和天然氣水合物技術創新聯盟
解析:可燃冰是一種危險能源 開發利用難
可燃冰的形成有兩條途徑:一是氣候寒冷致使礦層溫度下降,加上地層的高壓力,使原來分散在地殼中的碳氫化合物和地殼中的水形成氣—水結合的礦層。二是由于海洋里大量的生物和微生物死亡后留下的遺尸不斷沉積到海底,很快分解成有機氣體甲烷、乙烷等,這樣,它們便鉆進海底結構疏松的沉積巖微孔,和水形成化合物。
可燃冰將掀起能源革命 2030年或實現商業開采
就中國的情況看,南海地區預計有680億噸油當量的“可燃冰”,青海地區也有350億噸標準油當量的可燃冰 盡管上證綜指表現低迷,但12月18日的資本市場卻不乏亮點——“可燃冰概念股”神開股份、黃海機械和天科股份等呈現上漲態勢,其中,神開股份更是以漲停收盤,報收于12.57元/股。 他們的
可燃冰國家重點實驗室揭牌 產業化生產再進一步
? 可燃冰( 天然氣水合物 )產業化生產再次邁出關鍵一步。第一財經記者獲悉,中海油牽頭的天然氣水合物戰略研究啟動會近日在北京中國海油大廈舉行。以中海油作為依托單位申報的天然氣水合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已獲得國家科技部批準建設,并在會上舉行了天然氣水合物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揭牌儀式和天然氣水合物技術創新聯盟
我國將于2015年開發“可燃冰”
由中國地質調查局與中國科學院主辦的第八屆國際天然氣水合物大會29日在北京開幕,記者從大會上獲悉,我國計劃于2015年在中國海域實施天然氣水合物的鉆探工程,將有力推動中國“可燃冰”勘探與開發的進程,引發中國能源開發利用的“革命”。 天然氣水合物因外觀像冰且遇火即燃,俗稱“可燃冰”,主要分布于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