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
在自然界中,稀土主要富集在花崗巖、堿性巖、堿性超基性巖及與它們有關的礦床中。稀土元素在礦物中的賦存狀態,按礦物晶體化學分析主要有三種。(1)稀土元素參加礦物的晶格,構成礦物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這類礦物通常稱之為稀土礦物。獨居石(RePO4)、氟碳鈰礦([La、Ce]FCO3)都屬于此類。(2)稀土元素以類質同象置換礦物中Ca、Sr、Ba、Mn、Zr等元素的形式分散在礦物中。這類礦物在自然界中較多,但是大多數礦物中的稀土含量較低。含稀土的螢石、磷灰石均屬于此類。(3)稀土元素呈離子吸附狀態賦存于某些礦物的表面或顆粒之間。這類礦物屬于風化殼淋積型礦物,稀土離子吸附于哪種礦物與該種礦物風化前所含礦母巖有關。稀土元素在地殼中平均含量為165.35×10-6。在自然界中稀土元素主要以單礦物形式存在,世界上已發現的稀土礦物和含稀土元素的礦物有250多種,其中稀土含量ΣREE>5.8%的有50~65種,可視為稀土獨立的礦物。重要的稀土礦......閱讀全文
稀土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
在自然界中,稀土主要富集在花崗巖、堿性巖、堿性超基性巖及與它們有關的礦床中。稀土元素在礦物中的賦存狀態,按礦物晶體化學分析主要有三種。(1)稀土元素參加礦物的晶格,構成礦物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這類礦物通常稱之為稀土礦物。獨居石(RePO4)、氟碳鈰礦([La、Ce]FCO3)都屬于此類。(2)稀土元
關于磷酸鹽的主要存在形式介紹
磷酸鹽是元素磷自然產生的形態,在多種磷酸鹽礦物中可以找到。元素的磷或是磷化物是很難發現的(只有極少量在隕石中可以找到)。在礦物學及地質學,磷酸鹽是指含有磷酸鹽離子的石或礦石。 在北美洲最大型的磷礦粉礦床位于美國的佛羅里達州中部、愛德荷州的索達斯普陵、北卡羅萊那州沿岸區域。而其次的是位于蒙大拿州
酶在體內存在的幾種主要形式(一)
? 一、酶原 有些酶在細胞內合成時,或初分泌時,沒有催化活性,這種無活性狀態的酶的前身物稱為酶原(zymogen)。酶原向活性的酶轉化的過程稱為酶原的激活。酶原激活實際上是酶的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的過程。 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胰糜蛋白酶、羧基肽酶、彈性蛋白酶在它們初分泌時都是以無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
酶在體內存在的幾種主要形式(二)
? 三、變構酶 1.概念 有些酶除了活性中心外,還有一個或幾個部位,當特異性分子非共價地結合到這些部位時,可改變酶的構象,進而改變酶的活性,酶的這種調節作用稱為變構調節(allosteric regulation),受變構調節的酶稱變構酶(allosteric enzyme),這些特異性
共軛亞油酸的主要來源及存在形式
共軛亞油酸主要存在于反芻動物牛和羊的肉和奶中,這是由于在反芻動物腸道中厭氧的溶纖維丁酸弧菌亞油酸異構酶能使亞油酸轉化成共軛亞油酸,主要以c-9,t-11異構體形式存在,故而天然的共軛亞油酸主要以反芻動物的消化道的微生物代謝產物而存在。共軛亞油酸也少量存在于其他動物的組織、血液和體液中。植物食品中也含
油酸的存在形式
油酸與其他脂肪酸一起,以甘油酯的形式存在于一切動植物油脂中。在動物脂肪中,油酸在脂肪酸中約占40%~50%。在植物油中的變化較大,茶油中可高達83%,花生油中達54%,橄欖油中達55~83%,而椰子油中則只有5%~6%。
萜的存在形式
萜類化合物的分子結構是以異戊二烯為基本單位的,因此其分類依據主要是以異戊二烯單位數目的不同為標準來進行。開鏈萜烯的分子組成符合通式(C5H8)n(n≥2),含有兩個異戊二烯單位的稱為單萜,含有三個異戊二烯單位的稱為倍半萜,含有四個異戊二烯單位的則稱為二萜(圖1),以此類推。倍半萜約有7 000 多種
組織蛋白酶的存在形式和主要作用
組織蛋白酶(英文名:cathepsin)是在各種動物組織的細胞內(特別是溶酶體部分)發現的一類蛋白酶,是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的主要成員, 在生物界已發現20 余種,人體中主要存在11 種, 它們與人類腫瘤、骨質疏松、關節炎等多種重大疾病密切相關, 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一類靶標蛋白酶。
細胞分裂素的存在形式和主要生理作用
高等植物細胞分裂素存在于植物的根、葉、種子、果實等部位。根尖合成的細胞分裂素可向上運到莖葉,但在未成熟的果實、種子中也有細胞分裂素形成。細胞分裂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進細胞分裂和防止葉子衰老。綠色植物葉子衰老變黃是由于其中的蛋白質和葉綠素分解;而細胞分裂素可維持蛋白質的合成,從而使葉片保持綠色,延長其
戊聚糖的存在形式
戊聚糖在谷物(如小麥、黑麥、高粱等)中廣泛存在,但含量極少。它是構成植物細胞壁的重要成分;大多數谷物的糊粉層細胞外薄壁和胚乳層細胞外薄壁的60%-70%是由戊聚糖構成。戊聚糖對維持植物生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蔗糖酶的存在形式
該酶以兩種形式存在于酵母細胞膜的外側和內側, 在細胞膜外細胞壁中的稱之為外蔗糖酶(external yeast invertase),其活力占蔗糖酶活力的大部分,是含有50% ~70(質量分數) 糖成分的糖蛋白;在細胞膜內側細胞質中的稱之為內蔗糖酶(internal yeast invertase)
懶氨酸的存在形式
按光學活性分,賴氨酸有L型(左旋)、D型(右旋)和DL型(消旋)3種構型。只有L型才能為生物所利用。L-賴氨酸的有效成分含量一般為77%-79%。單胃動物完全不能自行合成賴氨酸,不參加轉氨基作用。D-氨基酸和L-氨基酸的氨基被乙酰化以后,才可受D-氨基酸氧化酶或L-氨基酸氧化酶的作用而脫氨基,脫氨基
萜類的存在形式
萜類化合物的分子結構是以異戊二烯為基本單位的,因此其分類依據主要是以異戊二烯單位數目的不同為標準來進行。開鏈萜烯的分子組成符合通式(C5H8)n(n≥2),含有兩個異戊二烯單位的稱為單萜,含有三個異戊二烯單位的稱為倍半萜,含有四個異戊二烯單位的則稱為二萜,以此類推。倍半萜約有7 000 多種,是萜類
赤霉素的存在形式
高等植物中的赤霉素主要存在于幼根、幼葉、幼嫩種子和果實等部位。由甲羥戊酸經貝殼杉烯等中間物合成。后證明其中含有一種能誘導細胞分裂的成分,赤霉素在植物體內運輸時無極性,通常由木質部向上運輸,由韌皮部向下或雙向運輸。
過渡金屬的存在形式
大多數過渡金屬都是以氧化物或硫化物的形式存在于地殼中,只有金、銀等幾種單質可以穩定存在。最典型的過渡金屬是4-10族。銅一族能形成配合物,但由于d10構型太穩定,最高價只能達到+3。靠近主族的稀土金屬沒有可變價態,也不能形成配合物。12族元素只有汞有可變價態,鋅基本上就是主族金屬。由于性質上的差異,
果膠物質存在的形式
果膠是一組聚半乳糖醛酸。果膠是植物中的一種酸性多糖物質,它通常為白色至淡黃色粉末,稍帶酸味,具有水溶性,工業上即可分離,其分子量約5萬一30萬,主要存在于植物的細胞壁和細胞內層,為內部細胞的支撐物質。
簡述油酸的存在形式
油酸與其他脂肪酸一起,以甘油酯的形式存在于一切動植物油脂中。在動物脂肪中,油酸在脂肪酸中約占40%~50%。在植物油中的變化較大,茶油中可高達83%,花生油中達54%,橄欖油中達55~83%,而椰子油中則只有5%~6%。
過渡金屬的存在形式
大多數過渡金屬都是以氧化物或硫化物的形式存在于地殼中,只有金、銀等幾種單質可以穩定存在。最典型的過渡金屬是4-10族。銅一族能形成配合物,但由于d10構型太穩定,最高價只能達到+3。靠近主族的稀土金屬沒有可變價態,也不能形成配合物。12族元素只有汞有可變價態,鋅基本上就是主族金屬。由于性質上的差異,
賴氨酸的存在形式介紹
按光學活性分,賴氨酸有L型(左旋)、D型(右旋)和DL型(消旋)3種構型。只有L型才能為生物所利用。 L-賴氨酸的有效成分含量一般為77%-79%。單胃動物完全不能自行合成賴氨酸,不參加轉氨基作用。D-氨基酸和L-氨基酸的氨基被乙酰化以后,才可受D-氨基酸氧化酶或L-氨基酸氧化酶的作用而脫氨基
解旋酶的作用和存在形式
解旋酶是一類解開氫鍵的酶,是由水解ATP供給能量來解開DNA的酶。它們常常依賴于單鏈的存在,并能識別復制叉的單鏈結構。一般在DNA或RNA復制過程中起到催化雙鏈DNA或RNA解旋的作用。
乙烯的存在部位及形式
乙烯廣泛存在于植物的各種組織、器官中,是由蛋氨酸在供氧充足的條件下轉化而成的。合成部位:植物體各個部位。
昆布多糖的存在形式
昆布多糖,是一種天然的成分。它在自然界的含量極其稀少,主要存在于褐藻類植物(如昆布)細胞壁中。1000g昆布中,昆布多糖的含量不到1g。與冬蟲夏草等初級滋補類保健食品不同,昆布多糖是高度提純的健康食品。生理學活性更明顯。
堿土金屬的存在形式
堿土金屬除鐳外在自然界中分布也很廣泛,鎂除光鹵石外,還有白云石CaCO3·MgCO3和菱鎂礦MgCO3等;鈹的最重要礦物是綠柱石3BeO·Al2O3·6SiO2。鈣、鍶、鋇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主要形式為難溶的碳酸鹽和硫酸鹽,如螢石CaF2、石灰石CaCO3、碳酸鍶礦SrCO3、碳酸鋇礦、石膏CaSO4·
脫落酸的存在形式
脫落酸存在于植物的葉、休眠芽、成熟種子中。通常在衰老的器官或組織中的含量比在幼嫩部分中的多。
核小RNA的存在形式
通常snRNA不是游離存在,而是與蛋白質結合成復合物,成為小核核糖核蛋白顆粒(small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 particle, Sn RNP)。snRNA不參與蛋白質合成活動,其重要功能是在RNA進行加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U3 snRNA與核仁內28S rRNA的成
端粒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端粒(英文名:Telomere)是存在于真核細胞線狀染色體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質復合體,端粒短重復序列與端粒結合蛋白一起構成了特殊的“帽子”結構,作用是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和控制細胞分裂周期。端粒、著絲粒和復制原點是染色體保持完整和穩定的三大要素。
賴氨酸的存在形式介紹
按光學活性分,賴氨酸有L型(左旋)、D型(右旋)和DL型(消旋)3種構型。只有L型才能為生物所利用。L-賴氨酸的有效成分含量一般為77%-79%。單胃動物完全不能自行合成賴氨酸,不參加轉氨基作用。D-氨基酸和L-氨基酸的氨基被乙酰化以后,才可受D-氨基酸氧化酶或L-氨基酸氧化酶的作用而脫氨基,脫氨基
復鹽的概念和存在形式
復鹽(double salt)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簡單鹽所組成的具有特定性質的化合物 ,是由兩種金屬離子(或銨根離子)和一種酸根離子構成的鹽。復鹽的溶解度一般比簡單鹽小,溶于水后以簡單水合離子形式存在。
脲酶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脲酶(Urease)一種催化尿素水解成氨和二氧化碳的酶。具有高度專一性。廣泛存在于微生物和動植物組織中,是最早得到結晶并被證明是蛋白質的一種酶。一般從刀豆中提取。是分析測定尿素時的工具酶 。
核質的定義和存在形式
存在于原核生物,是沒有由核膜包被的細胞核,也沒有染色體,只有一個位于形狀不規則且邊界不明顯區域的環形DNA分子,內含遺傳物質(DNA)。里面的核酸為雙股螺旋形式的環狀DNA,且同時具有多個相同的復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