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的繁殖栽培
丁香以播種、扦插繁殖為主,也可用嫁接、壓條和分株繁殖。采用種子播種時,要將種子先進行層積,至翌年春季進行播種;夏季用嫩枝扦插和硬枝扦插,成活率高;嫁接時可用芽接或枝接法;壓條時將根際萌蘗條壓入土中,壓后保持土壤濕潤,當年秋季即可隔離母株另行栽植;分株多在早春萌芽前或秋季落葉后進行,將整墩植株掘出分叢栽植。秋季分株時要先假植,翌年春列地上枝條適當修剪后移栽。[8]......閱讀全文
母丁香和公丁香的區別
公丁香[花蕾]、母丁香[果實]。兩者的功效、主治功能基本相似,暖胃,溫腎;治胃寒痛脹、呃逆、吐瀉、痹痛、疝痛、口臭、牙痛。但公丁香藥力足,母丁香則藥力較弱,一般都以公丁香入藥。 公丁香還可以叫做丁子香、支解香以及雄丁香等名字,主要是丁香的花蕾叫做公丁香,其作用也和母丁香不大相同,其性溫,味辛,
丁香的作用
丁香品種很多,真正藥用的丁香是桃金娘科植物(一般的觀賞花木丁香為木犀科植物,要予以區別),以花蕾和果實入藥。人們把未開放的花蕾稱為公丁香或雄丁香,而把未成熟的果實稱為母丁香或雌丁香,其用法與用量基本相同。通常使用的是公丁香。公丁香的花蕾開始呈白色,漸次變綠色,最后呈鮮紅色時可采集。將采得的花蕾除
丁香的簡介
丁香(紫丁香)是木樨科丁香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1],著名的庭園花木,是哈爾濱市花。 它因花筒細長如釘且香出名,花序碩大、開花繁茂,花色淡雅、芳香,習性強健,栽培簡易,因而在園林中廣泛栽培應用。
丁香酸的定義
中文名丁香酸外文名Syringate別????名3,5-二甲氧基-4-羥基苯甲酸化學式C9H10O5分子量197.1648CAS登錄號530-57-4EINECS登錄號208-486-8水溶性微溶
丁香的繁殖栽培
丁香以播種、扦插繁殖為主,也可用嫁接、壓條和分株繁殖。采用種子播種時,要將種子先進行層積,至翌年春季進行播種;夏季用嫩枝扦插和硬枝扦插,成活率高;嫁接時可用芽接或枝接法;壓條時將根際萌蘗條壓入土中,壓后保持土壤濕潤,當年秋季即可隔離母株另行栽植;分株多在早春萌芽前或秋季落葉后進行,將整墩植株掘出
丁香蓼的介紹
丁香蓼,中藥名。為柳葉菜科植物丁香蓼Ludwigia prostrataRoxb.的全草。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等地。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化瘀止血之功效。常用于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目赤腫痛,濕熱瀉痢,黃疸,淋痛,水腫,帶下,吐血,尿血,腸風便血,疔腫
丁香蓼的主治
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目赤腫痛,濕熱瀉痢,黃疸,淋痛,水腫,帶下,吐血,尿血,腸風便血,疔腫,疥瘡,跌打傷腫,外傷出血,蛇蟲、狂犬咬傷。
?丁香酸的用途
用于有機合成。本品廣泛的運用于醫藥、香料、農藥化學和有機合成工業 。
什么是母丁香
母丁香其實是丁香花的果實,具體的說應該是未成熟的果實。稱為近成熟果實,干燥果實呈卵圓形或橢圓形,長約2~3厘米,直徑約0.6~1厘米。外表呈褐色,或帶有土紅色粉末,粗糙,多細皺紋,上端宿萼有4裂片。
公丁香的特征
常綠喬木,高10-15米。樹皮灰白而光滑;葉對生,葉片革質,卵狀長橢圓形,全緣.密布油腺點,葉柄明顯。葉芽頂尖,紅色或粉紅色;花3朵1組,圓錐花序,花瓣4片,白色而現微紫色,花萼呈筒狀,頂端4裂。裂片呈三角形,鮮紅色,雄蕊多數,子房下位;漿果卵圓形,紅色或深紫色,內有種子1枚,呈橢圓形。花期 1
公丁香的簡介
公丁香一般指丁子香(桃金娘科香料植物),原產于印度尼西亞的一種香料,含丁香油,油中主要含有揮發性倍半萜類化合物及酚類、酯類化合物丁香油酚等。 其精油局部被應用于減輕牙痛和嘴部疼痛,花蕾干燥后可做為一種食物香料,產地主要有印度尼西亞、印度、巴基斯坦等國。
公丁香的介紹
公丁香一般指丁子香(桃金娘科香料植物),原產于印度尼西亞的一種香料,含丁香油,油中主要含有揮發性倍半萜類化合物及酚類、酯類化合物丁香油酚等。 其精油局部被應用于減輕牙痛和嘴部疼痛,花蕾干燥后可做為一種食物香料,產地主要有印度尼西亞、印度、巴基斯坦等國。
母丁香的概述
母丁香,桃金娘科植物丁香(藥用丁香)的近成熟果實,干燥果實呈卵圓形或橢圓形,長約2~3厘米,直徑約0.6~1厘米。外表呈褐色,或帶有土紅色粉末,粗糙,多細皺紋,上端宿萼有4裂片。 味辛、性溫,可治暴心氣痛、胃寒嘔逆、風冷齒痛、牙宣、口臭、婦人陰冷、小兒疝氣等癥。
母丁香的介紹
母丁香,桃金娘科植物丁香(藥用丁香)的近成熟果實,干燥果實呈卵圓形或橢圓形,長約2~3厘米,直徑約0.6~1厘米。外表呈褐色,或帶有土紅色粉末,粗糙,多細皺紋,上端宿萼有4裂片。 味辛、性溫,可治暴心氣痛、胃寒嘔逆、風冷齒痛、牙宣、口臭、婦人陰冷、小兒疝氣等癥。
丁香的臨床應用
治癬 丁香16克,加入70%酒精至100毫升,浸48小時后去渣。每日外搽患處3次,觀察31例病史在2年以上的體癬及足癬患者,一般在治療1天后癥狀即見消退,2天后患處開始有皮屑脫落。病史較長或曾經其它癬藥治療而不能控制者,則于治療后2~3天癥狀才開始消退,一般經3~5天亦能治愈。但有20%左右治
公丁香的概述
公丁香一般指丁子香(桃金娘科香料植物),原產于印度尼西亞的一種香料,含丁香油,油中主要含有揮發性倍半萜類化合物及酚類、酯類化合物丁香油酚等。 其精油局部被應用于減輕牙痛和嘴部疼痛,花蕾干燥后可做為一種食物香料,產地主要有印度尼西亞、印度、巴基斯坦等國。
丁香的分布范圍
中國產于東北、華北、西北(除新疆)以至西南達四川西北部(松潘、南坪)。生山坡叢林、山溝溪邊、山谷路旁及灘地水邊,海拔300-2400米。主要分布于西南及黃河流域以北各省區,長江以北各庭園普遍栽培。[7]
什么是丁香酚
【中文名稱】 丁香酚 【英文名稱】 Eugenol 【別 名】 丁香油酚 Eugenic acid, Coryophyllic acid 【化學名稱】 Phenolk 2-methoxy-4-(4-propenyl)- 【分 子 式】 C10H12O2; 【分 子 量】 164.20
丁香的形態特征
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5米;樹皮灰褐色或灰色。小枝、花序軸、花梗、苞片、花萼、幼葉兩面以及葉柄均無毛而密被腺毛。小枝較粗,疏生皮孔。葉片革質或厚紙質,卵圓形至腎形,寬常大于長,長2-14厘米,寬2-15厘米,先端短凸尖至長漸尖或銳尖,基部心形、截形至近圓形,或寬楔形,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萌枝上
丁香配伍應用
配五味子:五味子苦酸,平降肝經氣火。二藥合用,主治奔豚,其病機在開在腎,皆所相宜。 配柿蒂、干姜 :柿蒂下逆氣。干姜補中陽,三藥合用,胃寒去,逆氣平,胃虛復.則呃逆自止。胸痞亦除。 配五味子,再伍以莪術(別名廣茂),溫腎散寒,平降沖逆,散結消瘀,舉三治一,非此莫效。” 配黃連、乳汁 《本草
丁香酸的物性數據
性狀:白色針狀結晶。密度(g/ cm3,25/4℃):1.335熔點(oC):204-207沸點(oC,常壓):351沸點(oC,8kPa):192~193(1866pa)閃點(oF):155溶解性:易溶于丙酮、乙醚和氯仿,溶于乙醇,微溶于水。
?丁香酸的物性數據
性狀:白色針狀結晶。密度(g/ cm3,25/4℃):1.335熔點(oC):204-207沸點(oC,常壓):351沸點(oC,8kPa):192~193(1866pa)閃點(oF):155溶解性:易溶于丙酮、乙醚和氯仿,溶于乙醇,微溶于水。
丁香的功效是什么
丁香是一味中藥,作用與功效是溫中降逆、補腎助陽,用于治療脾胃虛寒、呃逆嘔吐、食少吐瀉、心腹冷痛、腎虛陽痿等癥狀。丁香來源于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味辛,性溫,歸脾、胃、肺和腎經。丁香屬于藥食同源的中藥,既可以藥用,也可以作為食物來食用,我們日常做飯用的香料中就有丁香。 丁香需要注意其配伍禁
丁香的功能主治
溫中,暖腎,降逆。治呃逆,嘔吐,反胃,瀉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氣,癬疾。 ①《藥性論》:"治冷氣腹痛。" ②《海藥本草》:"主風疳匿,骨槽勞臭。治氣,烏髭發,殺蟲,療五痔,辟惡去邪。治奶頭花,止五色毒痢,正氣,止心腹痛。" ③《日華子本草》:"治口氣,反胃,療腎氣,奔豚氣,陰痛,壯陽,暖腰
母丁香有什么作用
丁香主要是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主要用于脾胃氣滯導致的脘腹脹滿,食少便溏等癥狀。丁香主要是溫中降逆,散寒止痛,溫腎助陽,主要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導致的嘔吐、呃逆等癥狀。
公丁香的特性介紹
丁香原產于熱帶,喜熱帶海洋性氣候。喜生于高溫、潮濕、靜風、溫差小的熱帶雨林氣候環境中。我國海南種植區,其年均氣溫23.1℃-24.4℃,月平均最高氣溫26.0℃-28.4℃,月平均最低氣溫16.7℃-18.8℃,年降雨量1330-2530mm。溫度低于5℃時,嫩葉受害,落蕾,落花;達3℃時植株死
母丁香的成分介紹
母丁香含丁香油,其主要成分為丁香酚和沒食 子鞣酸等芳香類物質。 從母丁香粗提物中可分離到高純度的鞣花 酸、鼠李素和槲皮素。
丁香蓼的性狀鑒別
本品全株較光滑。主根明顯,長圓錐形多分枝。莖直徑0.2-0.8cm,莖下部節上多須狀根;上部多分枝,有棱角約5條,暗紫色或棕綠色,易折斷,斷面灰白色,中空。單葉互生,多皺縮,完整者展平后呈披針形,全緣,先端漸尖,基部漸狹,長4-7cm,寬1-2cm。花1-2朵,腋生,無梗。花萼、花瓣均4裂,萼宿
丁香蓼的形態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40-60cm。須根多數;幼苗平臥地上,或作傾臥狀,后抽莖直立或下部斜升,多分枝,有縱棱,略紅紫色,無毛或微被短毛。葉互生;葉柄長3-8mm;葉片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2-8cm,寬1-2cm,全緣,近無毛,上面有紫紅色斑點。花兩性,單生于葉腋,黃色,無柄,基部有小苞片2;萼筒與
丁香酸的物品信息
中文名稱:丁香酸英文名稱:Syringic acid分子式:C9H10O5分子量:19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