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茄的簡介
藏茄又名樟柳檉,為多年生草本唐古特莨菪的根和種子。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肅。四川、西藏。每年9~10月采摘,無臭,味苦。主要化學成份為山莨菪堿、紅古豆堿,可口服易可外用,具有鎮痛,麻醉,解痙,消腫的功效。......閱讀全文
藏茄的簡介
藏茄又名樟柳檉,為多年生草本唐古特莨菪的根和種子。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肅。四川、西藏。每年9~10月采摘,無臭,味苦。主要化學成份為山莨菪堿、紅古豆堿,可口服易可外用,具有鎮痛,麻醉,解痙,消腫的功效。
藏茄的藥理作用
①中樞作用山莨菪堿為阿托品結構類似物,作用亦相似。 中樞作用方面較阿托品弱6倍甚至20余倍(不麻醉貓的腦電活動、大鼠回避性條件反射以及對抗震顫素對小鼠的作用等)。 一般對動物行為尤見明顯影響,部分動物較給藥前更安靜,甚至瞌睡,較大劑量很少出現類似阿托品引起的動物行為的興奮。 ②末梢作用及毒
藏茄的功能主治
鎮痛,麻醉,解痙,消腫。 ①《陜甘寧青中草藥選》:鎮痛解痙,有麻醉作用。 ②《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 ③《青藏高原藥物圖鑒》:有麻醉鎮痛作用。 治病毒惡瘡。 【用法與用量】內服:配成酊劑、合劑口服,外用:研末調敷。
藏茄的化學成分
地上部分含東莨菪堿(scopolamine),天仙子胺(舊稱莨菪堿)(hyoscyamine),紅古豆堿(cuscohygrine),樟柳堿(anisodien),山莨菪堿(anisodamine)[1],去水阿托品(dehydratedatropine),3α-(4,4,4-三氯代-2-苯基丁
藏茄的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
化學成分 地上部分含東莨菪堿(scopolamine),天仙子胺(舊稱莨菪堿)(hyoscyamine),紅古豆堿(cuscohygrine),樟柳堿(anisodien),山莨菪堿(anisodamine)[1],去水阿托品(dehydratedatropine),3α-(4,4,4-三氯代
丁茄的簡介
丁茄,中藥名。為茄科植物丁茄 Solanum surattense Burm.f.的根、果或全草。分布于長江以南至福建、臺灣、廣西、廣東、云南等地。具有鎮咳平喘,化瘀止痛之功效。常用于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胃脘痛,風濕痹痛,瘰疬,寒性膿瘍,癰腫瘡毒,跌打損傷。
水茄的介紹
水茄是茄屬的果實,產云南(東南部、南部及西南部)、廣西、廣東、臺灣。喜生長于熱帶地方的路旁,荒地,灌木叢中,溝谷及村莊附近等潮濕地方,海拔200-1650米。普遍分布于熱帶印度,東經緬甸、泰國,南至菲律賓、馬來亞,也分布于熱帶美洲,可以食用。
丁茄的介紹
丁茄,中藥名。為茄科植物丁茄 Solanum surattense Burm.f.的根、果或全草。分布于長江以南至福建、臺灣、廣西、廣東、云南等地。具有鎮咳平喘,化瘀止痛之功效。常用于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胃脘痛,風濕痹痛,瘰疬,寒性膿瘍,癰腫瘡毒,跌打損傷。
水茄的形態特征
灌木,高1-2米,小枝,葉下面,葉柄及花序柄均被具長柄,短柄或無柄稍不等長5-9分枝的塵土色星狀毛。小枝疏具基部寬扁的皮刺,皮刺淡黃色,基部疏被星狀毛,長2.5-10毫米,寬2-10毫米,尖端略彎曲。葉單生或雙生,卵形至橢圓形,長6-12-(19)厘米,寬4-9-(13)厘米,先端尖,基部心臟形
水茄的分布范圍
產自云南(東南部、南部及西南部)、廣西、廣東、臺灣。普遍分布于熱帶印度,東經緬甸、泰國,南至菲律賓、馬來亞,也分布于熱帶美洲。 原產地:美洲加勒比地區;現熱帶地區廣布。 中國分布現狀:西藏(墨脫)、云南(東南部、南部及西南部)、貴州、廣西廣東、海南、香港、澳門、福建、臺灣
丁茄的形態特征
亞灌木,高30-60cm。莖有勁直的長刺,幼嫩部混生刺毛。葉互生,具有刺長柄;葉片寬卵形,長5-12cm,寬5-10cm,5-7羽狀淺裂,兩面均被緊貼的硬毛,脈上均有長刺。夏秋開花,聚傘花序腋生,花少數或單生;萼先端5裂,有長刺;花冠輻狀,白色,裂片披針形;雄蕊5;子房上位。漿果球形,直徑2.5
丁茄的生長環境
生于村旁、路旁、園邊、半陰濕肥沃的地方。分布于長江以南至福建、臺灣、廣西、廣東、云南等地。
丁茄的鑒定介紹
根近圓柱形,分枝而扭曲,頂端有時附有細直皮刺的殘莖,莖枝無毛,或切成2-3cm的短段,直徑5-15mm。表面灰黃色,刮去栓皮后呈白色。體輕,質松,斷面黃白色,有裂隙,髓心淡綠色,氣特異,味苦、辛。
紅地茄的概述
蛇果(學名:Malus pumila 'Red delicious'),是薔薇科、蘋果屬植物,蛇果又名紅元帥,為紅香蕉(元帥)的濃條紅型芽變,是世界主要栽培品種之一。果實大,圓錐形,平均單果重200克,大者可達500克以上。果頂有五棱狀凸起,果樁高、果形美,棱部五棱明顯,果色鮮紅
紅地茄的簡介
蛇果(學名:Malus pumila 'Red delicious'),是薔薇科、蘋果屬植物,蛇果又名紅元帥,為紅香蕉(元帥)的濃條紅型芽變,是世界主要栽培品種之一。果實大,圓錐形,平均單果重200克,大者可達500克以上。果頂有五棱狀凸起,果樁高、果形美,棱部五棱明顯,果色鮮紅
山莨菪的相關配伍介紹
1、治潰瘍病,急、慢性胃腸炎,胃腸神經癥,膽道蛔蟲癥,膽石癥等引起的疼痛,藏茄根100g,研碎,加入70%乙醇適量,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規定(同顛茄酊)制成藏茄酊。每次0.6-1.5ml,每日量2-4.5ml。如配成合劑,藏茄酊60ml加水至1000ml。每次10-15ml,每日2-3次內服
擬癲茄的形態特征
多年生草本,植株高0.8-1.5m。莖常帶深藍紫以。葉在莖下部互生,上部常一大一小雙生;葉柄幾無或長達4.5cm,葉片紙質,橢圓形至卵形,長11.5-17.5cm,寬4.5-7.5cm,全緣,兩面無毛。花單生于葉腋,花梗纖細,稍下垂;花萼紙質,半球狀,5淺裂,果時增大成膀胱狀,不貼近果實而遠較果
紅地茄形態特征介紹
蛇果果實大,圓錐形,平均單果重200克,大者可達500克以上。果頂有五棱狀凸起,果樁高、果形美,棱部五棱明顯,果色鮮紅。初時出現明顯的斷續紅條紋,隨后出現紅色霞,充分著色后全果濃紅,并有明顯的紫紅粗條紋,果面富有光澤,十分鮮艷奪目。果點淺褐色或灰白色,果肩起伏不平。果肉黃白色,肉質脆,質中粗,較
紅地茄的生長習性
蛇果產美國,也是美國的主栽品種最適栽培區是美國西部華盛頓州維納奇。那里的年平均氣溫十點六度,一月份的氣溫為-3℃,夏季為18.3~21.1℃,年降水量為177.8~254.0毫米,但蛇果的年灌水量為1061~1143毫米,所以要有充足的水源在這種氣候下病蟲害發生較輕。春季溫暖花期平均氣溫為15℃
水茄的藥用價值介紹
【來源】以根入藥,全年可采,洗凈曬干。【性味歸經】辛,微涼。有小毒。 【功能主治】散瘀,通經,消腫,止痛,止咳。 根:用于跌打瘀痛,腰肌勞損,胃痛,牙痛,閉經,久咳。 鮮葉:搗爛外敷可治無名腫毒。 【用法用量】根:水煎服或浸酒服,3~5錢。 【注意】青光眼病人忌內服,以免增加眼壓而使病
丁茄的生長環境及鑒別
生長環境 生于村旁、路旁、園邊、半陰濕肥沃的地方。分布于長江以南至福建、臺灣、廣西、廣東、云南等地。 性狀鑒別 根近圓柱形,分枝而扭曲,頂端有時附有細直皮刺的殘莖,莖枝無毛,或切成2-3cm的短段,直徑5-15mm。表面灰黃色,刮去栓皮后呈白色。體輕,質松,斷面黃白色,有裂隙,髓心淡綠色,
玫瑰茄提取物的介紹
玫瑰茄提取物為錦葵科植物玫瑰茄的花,具有平肝降火、清熱消炎、生津止渴、降壓減脂、醒腦安神、清除自由基等作用。
恐龍食譜藏秘密
蔣志海制圖 最近,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吳妍、尤海魯和李小強合作發現的一份距今1億多年前的馬鬃龍“食譜”,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有意思的是,這只恐龍所吃的和人類的主食水稻、小麥、玉米,同屬禾本科的植物。恐龍的食物種類本來就是化石研究的難點,那么,這份食譜背后透露出哪些重要訊息? 植硅體
琥珀化石藏“小強”
這塊琥珀化石中的蟑螂和自己的排泄物困在了一起。圖片來源:《自然科學》 琥珀化石中的顆粒狀物質很可能是昆蟲的排泄物,而倒霉的昆蟲有可能為之所困。本月,來自斯洛伐克的科學家在《自然科學》發表了一項研究。他們真的在一塊琥珀標本中發現了這一稀有場景,并從昆蟲及其排泄物中找到了早期共生作用的證據。 科學家
擬癲茄的化學成分
根莖含總生物堿 2.70%-3.55%,其中天仙子胺(舊稱莨菪堿)(hyoscyamine)1.10%-1.50%,東莨菪堿(scopolamin)1.65%-2.05%,還含東莨菪素(scopoletin),紅古豆堿(cuscohygrine)。
水茄的形態特征及生長環境
形態特征 灌木,高1-2米,小枝,葉下面,葉柄及花序柄均被具長柄,短柄或無柄稍不等長5-9分枝的塵土色星狀毛。小枝疏具基部寬扁的皮刺,皮刺淡黃色,基部疏被星狀毛,長2.5-10毫米,寬2-10毫米,尖端略彎曲。葉單生或雙生,卵形至橢圓形,長6-12-(19)厘米,寬4-9-(13)厘米,先端尖
玫瑰茄提取物的形態介紹
植物資源分布,玫瑰茄是錦葵科木槿屬一年生草本植物或多年生灌木,生長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原產于西非、印度及馬來亞,盛產于墨西哥南部熱帶地區,當地人經常采摘其花蕊,曬干后泡茶飲用。 在中國的廣東、廣西、福建、臺灣、云南均有分布,云南南部有栽培。
被子植物(Ⅳ)菊亞綱_茄科鑒定
實驗材料馬鈴薯番茄辣椒曼陀羅龍葵枸杞加瓜田旋花銀灰旋花打碗花圓葉牽牛菟絲子益母草薄荷黃芩筋骨草白蠟樹華北紫丁香地黃忍冬藍靛果忍冬向日葵刺兒菜蒲公英蒙山萵苣等植物的新鮮材料或臘葉標本儀器、耗材實體顯微鏡放大鏡鑷子解剖針刀片培養皿載玻片蓋玻片實驗步驟(一)茄科 (Solanaceae)本科約 80 屬,
水茄的生長環境及分布范圍
生長環境 喜生長于熱帶地方的路旁,荒地,生長于海拔200-1650米的灌木叢中,溝谷及村莊附近等潮濕地方。 分布范圍 產自云南(東南部、南部及西南部)、廣西、廣東、臺灣。普遍分布于熱帶印度,東經緬甸、泰國,南至菲律賓、馬來亞,也分布于熱帶美洲。 原產地:美洲加勒比地區;現熱帶地區廣布。
丁茄的形態特征及生長環境
形態特征 亞灌木,高30-60cm。莖有勁直的長刺,幼嫩部混生刺毛。葉互生,具有刺長柄;葉片寬卵形,長5-12cm,寬5-10cm,5-7羽狀淺裂,兩面均被緊貼的硬毛,脈上均有長刺。夏秋開花,聚傘花序腋生,花少數或單生;萼先端5裂,有長刺;花冠輻狀,白色,裂片披針形;雄蕊5;子房上位。漿果球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