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瓦屋山:野生大熊貓頻繁出沒
記者23日從大熊貓國家公園眉山管理分局獲悉,該局工作人員在整理瓦屋山區域智慧林草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系統布設的紅外相機時,發現相機多次拍到野生大熊貓外出活動的珍貴視頻和圖片。 近期紅外相機拍攝傳回的多個畫面中,可清楚看出這幾只野生大熊貓活動環境明顯不同,活動時間有早有晚。它們時而倚著樹干磨皮擦癢,時而聞嗅樹干,時而駐足覓食。隨后的2023年3月1日、5日以及13日,紅外相機均再次拍到野生大熊貓外出活動情況。 春季是野生大熊貓發情期,它們會通過肛周腺、尿液、糞便等化學標記來“定地盤”,同時也是在告訴適齡的異性熊貓們,自己有意“找對象”,想“脫單”了。 據了解,瓦屋山區域智慧林草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系統自運行以來,已多次捕捉到大熊貓、林麝、小熊貓、毛冠鹿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活動圖像。(完)......閱讀全文
四川瓦屋山:野生大熊貓頻繁出沒
記者23日從大熊貓國家公園眉山管理分局獲悉,該局工作人員在整理瓦屋山區域智慧林草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系統布設的紅外相機時,發現相機多次拍到野生大熊貓外出活動的珍貴視頻和圖片。 近期紅外相機拍攝傳回的多個畫面中,可清楚看出這幾只野生大熊貓活動環境明顯不同,活動時間有早有晚。它們時而倚著樹干磨皮擦癢,時
四川黃龍野生大熊貓為爭奪交配權變“功夫熊貓”
在過往的幾年里,人工智能(AI)預訓練大模型(以下簡稱大模型)的參數規模之爭愈演愈烈: 由埃隆·馬斯克等人共建的人工智能非營利組織OpenAI于2020年發布的GPT-3的參數量達到1750億,是其前代的100多倍;距離GPT-3問世不足一年,谷歌重磅推出Switch Transf
九寨溝震區未發現野生大熊貓傷亡
在四川九寨溝7.0級地震發生二周后,來自四川林業部門的監測和調查表明,有340只野生大熊貓的九寨溝震區尚未發現野生大熊貓傷亡情況。 這是記者23日從四川省林業廳主持召開的“九寨溝7.0級地震生態環境影響評估與災后恢復重建專家座談會”上獲知的消息。 四川省林業生態環境監測中心辦公室副
中國建立野外監測站保護野生大熊貓
一項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導實施的大熊貓棲息地監控保護計劃,將于11月下旬在位于四川雅安的大熊貓棲息地正式啟動,當地政府將建立3個野外監測站,對野外大熊貓進行實時監測保護。?四川雅安世界遺產辦公室官員11月7日在第三屆世界自然遺產大會上介紹說,野外監測站將利用衛星定位系統等設備對大熊貓棲息地進行動態全
西華師范大學發文哀悼胡錦矗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055.shtm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國著名動物學家、世界著名大熊貓研究專家、大熊貓生態生物學奠基人,西華師范大學教授、珍稀動植物研究所原所長、中國動物學會獸類學分會副理事長胡錦矗先生,因病醫治
保護國寶的國寶走了,大熊貓教授胡錦矗逝世
2月16日晚11點,國際公認的大熊貓生態生物學研究奠基人胡錦矗去世,享年94歲。牽頭開展全國第一次大熊貓野外調查研究;第一次調查出中國野生大熊貓的數量……當今中國大熊貓研究領域,胡錦矗被稱作“熊貓教父”。在野外調查期間,胡錦矗在臥龍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大熊貓野外生態觀察站,取名“五一棚”。以“五一棚”
拯救“植物大熊貓” 云南野生稻研究獲重大進展
記者8月25日從云南省農科院生物技術與種質資源研究所了解到,云南野生稻保護與遺傳特性研究取得重大進展,研究成果被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內的鑒定專家組肯定為“整體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云南省農科院生物技術與種質資源研究所副所長程在全介紹,野生稻是水稻的原始祖先,被專家稱為“
熊貓寶寶有了新家園
今年8月,《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獲得國家正式批復。記者近日從四川省林業廳獲悉,方案將四川、陜西、甘肅三省合計80多個大熊貓保護地有機整合劃入國家公園。大熊貓國家公園有何特點?建立國家公園如何保護好大熊貓?記者近日采訪了四川省林業廳廳長堯斯丹。 大熊貓國家公園與一般公園有何不同?
后輩追憶胡錦矗:愛生如子 堅持授課到84歲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013.shtm2月17日,記者從西華師范大學獲悉,被譽為“中國大熊貓研究第一人”的胡錦矗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2023年2月16日22時08分在四川南充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不幸逝世,享年94歲。胡錦矗
探秘大熊貓國家公園
這是一條“熊貓生態走廊”,橫跨四川、陜西、甘肅三省,棲息著全國總量80%以上的野生大熊貓; 這是一個被“傘護”的生態家園,除了大熊貓,還生活著雪豹、川金絲猴、綠尾虹雉、朱鹮、珙桐、紅豆杉等8000多種野生動植物; 這是一個被譽為全球野生動物保護的經典成功案例,經過幾代人科學保護,大熊貓受威脅
大熊貓小種群保護與復壯研究開放實驗室建成投入使用
1月22日,“大熊貓小種群保護與復壯研究開放實驗室啟用活動”在石棉舉行。四川新聞網記者從省林業廳獲悉,此次啟用活動標志著四川首個自然保護區與科研院所合作建設的實驗室建成投入使用。 據了解,“大熊貓小種群保護與復壯研究開放實驗室”主要從事大熊貓非損傷性遺傳研究、大熊貓生態學研究,建設小相嶺大熊貓
甘肅首次大范圍采集大熊貓DNA信息
甘肅省第四次大熊貓調查工作日前正式啟動,范圍涉及文縣、武都、舟曲、迭部等9縣區。調查將利用兩年半時間對生活在甘肅地區的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狀況、分布區經濟社會狀況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查,并將首次大范圍采集大熊貓DNA信息。 據悉,大熊貓主要分布在我國四川西部、陜西西南部和甘肅南部的
大熊貓國家公園設立一年來取得階段性進展
橫跨岷山、秦嶺等山系,海拔高差近6000米,在大熊貓國家公園中,不僅生活著1340只野生大熊貓,還分布有川金絲猴、紅豆杉、珙桐等野生動植物8000余種,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熱點地區之一。自去年10月正式設立以來,大熊貓國家公園在依法依規管控、科普宣傳、協調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等方面取得階段性進展。每天
“護傘效應”正幫助除大熊貓以外的瀕危物種
“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40年間從1114只增加到1864只”“大熊貓受威脅程度等級從‘瀕危’降為‘易危’”……國新辦發布的《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記錄了我國保護大熊貓的成就,折射出野生動物棲息地空間不斷拓展、種群數量不斷增加的可喜局面。大熊貓瀕危程度的“降級”,印證著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升級
“長隆超級大熊貓節”正式啟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094.shtm7月1日,“長隆超級大熊貓節”在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啟動。據悉,該活動將貫穿整個暑期,持續至8月20日。 ???“長隆超級大熊貓節”啟動現場。鄧泳怡 供圖長隆野生動物世界育有1
提高凍乳品質,加強野化培訓……他們用科技保護國寶
從內蒙古到四川成都,90后“熊貓博士”王東輝運用研究成果幫助大熊貓迎接嶄新生命;在野化培訓基地身著偽裝服,飼養一只只大熊貓,張大磊用大熊貓看不見的方式幫它們未來回歸自然;長期在野外參與巡護,林紅強則在一次次偶遇中,默默守護身邊那群可愛的朋友……大熊貓是人類的朋友。在神州大地,眾多年輕人用科研、野化培
全球唯一存活大熊貓三胞胎在廣州誕生
這是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提供的大熊貓媽媽“菊笑”懷抱一只幼仔的照片。這是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提供的三胞胎大熊貓幼仔照片。 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12日對外宣布,來自四川臥龍的大熊貓媽媽“菊笑”于7月29日凌晨陸續誕下三只熊貓幼仔,經過15天后大熊貓寶寶健康狀況良好,成為全球目前唯一存活的
四川首個大熊貓繁育野放研究中心奠基
5月29日,大熊貓基地震后重建項目之一,“中華熊貓谷?成都大熊貓繁育野放研究中心”在四川都江堰市玉堂鎮馬家溝奠基。 據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費立松介紹,目前,大熊貓的繁殖、飼養技術已取得突破,野放研究是將國寶大熊貓送歸自然的最后一步。 根據《拯救大熊貓》等相關文獻記載,1953
全國最大的大熊貓科普教育基地今起投入使用
經過兩年多的精心籌備,全國最大的大熊貓科普教育基地今天在四川成都投入使用。 2022年的第一天,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新的科研園區、科普教育試驗區以及線上體驗區迎來首批體驗者,整個新擴建的園區總面積達3570畝,有43只大熊貓入住美麗“新家”。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自1987年建立以來,堅
環境修復為野生動物提供更好棲息地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142.shtm 央視網消息:旗艦物種,是衡量一個地區生態保護水平和生物多樣性的標桿。近年來,我國加大環保力度,旗艦物種頻頻現身。 東寧境內同一地點發現兩只異性東北虎 最近,東
糞便DNA證實大熊貓仍具進化潛力
傳統觀點認為大熊貓已走到進化盡頭——— 大熊貓作為地球千萬年變遷的見證者,伴隨著人類走到現今,曾經和它同時代的劍齒象、巨貘等動物早已滅絕消失,人們普遍認為,像大熊貓這樣古老而進食單一的物種能撐到今天似乎是一個不小的奇跡。然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魏輔文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小組采用的最新的研究方法發現
擴大保護生物多樣性 首批國家公園正式設立
10月12日,習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宣布,中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第一批國家公園涉及青海、西藏、四川、陜西、甘肅、吉林、黑龍江、海南、福建、江西等10個省份,均處于我國生
紅外相機拍到多個珍稀物種畫面
? “近日,陜西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利用紅外相機首次拍攝到一只野生棕色大熊貓,這是繼1992年在長青保護區發現野生棕色大熊貓之后的第二次記錄。”16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保護司巡視員嚴旬告訴記者。 紅外相機十分適合用于探測行蹤隱秘、數量稀少的野生動物。嚴旬介紹,原國家林業局支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布設
四川康定普沙絨境內發現珍稀瀕危植物五小葉槭
記者17日從四川甘孜州康定市委宣傳部獲悉,該市普沙絨鄉境內發現被稱為植物界“大熊貓”的五小葉槭植物。 據了解,五小葉槭由于獨特葉型和絢麗的色彩,是世界上最具觀賞價值的兩種槭樹之一,與著名觀賞樹種中國“鴿子樹”珙桐齊名。其在野外天然分布極其稀少,相關研究單位多次尋找野生五小葉槭,目前只發現了4個
魏輔文:記恩師胡錦矗先生二三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154.shtm 2月16日晚22點11分,驚悉恩師仙逝,夜不能寐,與先生相處的日子歷歷在目。2月7日去病房看望先生時,期盼他老人家能挺過來,唉……今天再次翻開曾撰寫的這篇舊文,感慨萬千。以此寄托
評論:環境保護 不能只靠上天恩賜
11月6日,在若爾蓋濕地集結了160只黑頸鶴。而一般情況下,成群的黑頸鶴僅在20只左右。這跟今年若爾蓋高原夏季雨量充沛、濕地面積擴大了1-3倍有很大關系。能看到這樣的景色,我們很欣喜,失去的高原正在一步步回來。然而,成都觀鳥會會長沈尤卻有一個更美好的“愿景”:如果像今年這樣充沛的雨水保持5年,若
中科院動物所大熊貓最新研究成果
大熊貓憨態可愛的外表、以竹為生的獨特食性、不為人所知的生活習性等使它在世界范圍內幾乎是最受關注的物種,并因而成為世界自然保護的象征。綜合大熊貓化石及現生種體型大小變化、食物特化、種群數量急劇下降、棲息地破碎化、圈養種群繁殖衰退和竹子開花等多方面的研究,傳統的觀點認為大熊貓已走到進化歷史的盡頭,其瀕危
追憶大熊貓專家胡錦矗:竹林深處踏跡尋蹤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559.shtm 2023年2月16日,著名大熊貓研究專家、大熊貓生態生物學奠基人、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的前身——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第一任主任胡錦矗逝世,享年94歲。為紀念胡錦矗為大熊貓保護
第四次大熊貓調查啟動 首次增加DNA分析
日前,國家林業局保護司司長張希武在湖南長沙召開的中國生態學學會學術年會上透露,第四次全國大熊貓調查工作10月正式啟動。 中科院動物所研究員魏輔文在會上介紹,第四次大熊貓調查將在上次大熊貓調查技術手段的基礎上增加DNA分析。 魏輔文課題組建立的DNA調查方法,是從采集到的野生
英知名野生動物節目主持人:大熊貓保衛戰遠未結束
Nigel Marven 1960年出生于英國,自幼就表現出對大自然的熱愛。大學畢業后,加入英國BBC廣播公司自然歷史部從事野生動植物紀錄片的拍攝工作。在BBC的20年來,Nigel主持和制作了大量風靡全球的紀錄片和系列節目,如《馬文帶你看世界》、《不可思議的旅程》等,在全球超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