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科研大協作的創新支撐作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7091.shtm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中國農業科學院小麥產業專家團派出的小分隊分赴河南、山東等小麥主產省份,實地指導各地小麥生產,用科技助力糧食豐收。 小麥產業“鏈長面廣”,涉及良種培育、病蟲害防治、土壤改良、食品安全等環節,科技需求呈現出從單項技術向綜合技術、從單點突破向系統集成方向發展的新趨勢,單靠一兩個專家、一兩個研究團隊顯然不夠。與此同時,小麥生產還面臨氣候變化異常、品種更新加速、品質要求提高等一系列挑戰。要解決這些問題、確保穩產高產,必須實行團隊合作、協同攻關。 為此,中國農業科學院小麥產業專家團組建起全方位、成建制、常態化的穩產保供科技支撐隊伍,通過整合良種培育、栽培耕作、地力提升、植保減災、收儲加工、產業信息等方面科技力量,協同地方農業主管部門與農業科研院所、種業公司、專業種植合作......閱讀全文
建創新生態 推動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
為了營造更加充滿生機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讓“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活力競相迸發,浙江除發放1億元創新劵外,今年將推動全省500家以上省級創新載體50000臺(套)科研儀器設備向社會提供開放共享,服務企業50萬家次,帶動50萬人創新創業,使科研儀器設備使用率提高5個百分點,基本建成科研設施與儀器
香港科研機構有望納入國家創新體系
內地與香港科技合作委員會10月27日在香港舉行第五次會議,探討了使香港科研機構與企業逐步納入國家創新體系的設想。 雙方總結了自第四次會議以來的合作進展,通過了委員會下年度的工作重點,并就加強內地與香港不同層面的科技合作、配合中國內地的“十二五”規劃等進行了探討。 兩地同意繼續探討更
山東財政20條釋放科研人員創新活力
為切實解決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中存在的“難點”“痛點”“堵點”問題,近日,山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提出四個方面20條舉措,進一步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充分釋放創新活力。 《措施》明確簡化財政科研項目預算編制內容,直接
中國重大科研裝備自主創新試點項目啟動
探索重大科研裝備自主研制組織管理新機制 3月28日,財政部和中科院在京召開重大科研裝備自主創新試點項目啟動會,正式啟動了深紫外全固態激光源前沿裝備研制、復現高超聲速飛行條件的脈沖風洞研制、綜合極端條件實驗系統、海底流動地震觀測臺陣、超導成像頻譜儀、VLBI數字機帶轉換器、同步輻射納米成像設備、中能
深圳施行科創條例 激勵科研人員創新
《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條例》1日起施行,這是覆蓋科技創新全生態鏈的地方性法規。結合深圳實際,該條例做出不少鼓勵和保護科技創新的制度設計。 為提升深圳原始創新能力,條例以立法形式固定財政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資金投入比例不低于市級科技研發資金的30%,為基礎研究提供了持續穩定的
科研經費管理改革:創新從棘手處著眼
“現在,承擔科研項目的負責人看上去都很疲憊。”在6月9日舉行的兩院院士大會學習中央領導同志講話精神座談會上,中科院院士周衛健如是說。 多年的科研工作經歷讓她看到,由于在科研經費分配管理上真正用于人的經費太少,導致項目負責人只能靠多申請項目維持正常的科研活動。 與此同時,科研經費違規使用、科研
代表:科研“以量稱重” 傷的是創新力
“我們國家的研究者每年發表那么多論文,獲得那么多專利,但似乎并沒有對科技進步產生多大貢獻,大量成果都沒有真正得到轉化。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科研經費的浪費,不利于創新型國家建設。”在審議“兩高”工作報告時,全國人大代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研究中心主任侯蓉臨時“跑題”,將關注的重點轉向了她一直
王曉東:為中國科研創新探索新路
“這里沒有所謂的行政級別和編制,我們致力于為創新人才提供自由生長的土壤。”5月27日,在位于北京東北郊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千人計劃”專家、中科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曉東對記者如是說。 2005年成立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北生所),是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一
蔣高明:怎樣釋放科研人員的創新動力
目前,中國科研人員面臨的各種壓力越來越大。除了應付沒完沒了的檢查、驗收、評估、晉職、答辯,還要忙著申請課題、發表論文、開各種會議。即使指導研究生,也以發表高影響因子論文為導向,從來不愿意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做事、做學問。在上述壓力之下,研究人員的創新動力不足,再加上科研環境中不健康的因素
“異想天開”是科研創新的突破口
“異想天開”往往能為科學探索提供鮮活的命題和無限的遐想空間,把“異想天開”與嚴謹的科學求證結合起來,可能會取得更多原始創新的突破 日前,《自然》雜志在線發表了一篇論文,描述的是中國科學院覃重軍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創造了自然界不存在的全新生命。有意思的是,這
重塑科研生產體系 ?聚焦主責踔厲創新
在國家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引導下,西安光機所一系列前沿研究與關鍵技術攻關開花結果,更多的國家型號任務接踵而至,科技人員越來越忙。然而加班加點和挑燈夜戰并沒有消減拖期交付風險,它始終似懸頂之劍讓人顧忌。為順利投產,科研人員完成設計后還要跟產,“科學家”變成了“工程師”。深陷跟產過程既浪費了科研
中國的科技創新被科研體系扼殺了嗎?
看到本文的標題,人們一定會大吃一驚。翻開今天的中外媒體,充斥的全是中國科技飛速進步,感覺是馬上要領導世界的架式。2016年中國科技論文數量超越美國,更是讓中國人信心爆棚。 這些成就僅從論文統計數據本身角度來看,客觀上確實是不錯的。坦率地說,我本人是長期對中國的發展持最樂觀態度者。即使在很多年前
無錫職院:以科研機制改革推進科技創新
錢王歡博士主持的《碳纖維增強金屬的柔性受壓電鑄制造技術研究》和高雅博士主持的《可擴展交換網絡的負載均衡技術研究》,同獲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立項;曹小兵博士作為第二完成人參與完成的一項科研成果,榮膺中國人民解放軍科技進步三等獎……無錫職業技術學院今年的科研成果獲獎和科研項目立
中以兩國共建跨學科國際合作創新中心 促進科研創新
10月25日,來自中國和以色列兩國的學者、創業者和兩國投資機構、工業界的領軍人物匯聚清華大學XIN中心,開展了深入的技術交流及創新探討。 今年5月20日,清華大學和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兩校校長在以色列共同簽署合作協議,共建以科學技術為主的跨學科國際合作創新平臺。旨在成為中以國家層面創新科技的溝通
“深港創新圈”首個檢驗檢疫科研項目通過驗收
基于RFID的深港一體化食品安全供應鏈公共信息平臺搭建成功 日前,深圳檢驗檢疫局承擔的2007年首屆“深港創新圈”項目―――“基于RFID的深港一體化食品安全供應鏈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及示范性應用”課題順利通過驗收。這是深港合作建立“深港創新圈”以來,首個通過驗收的檢驗檢疫科研項目。香港創新署
路甬祥:科研單位要充分尊重個體創新思維
“對比國內科研現狀,無論是科研環境,還是科研人員個體,這都是一個巨大的反差!”在中國科學院大學近日舉辦的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上,中國科學院前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路甬祥從沃森和克里克發現DNA雙螺旋分子結構的故事談到其對國內科學研究的啟示時如是感慨。 今年是DNA雙螺旋結構發現即《核酸的分子結
推動科研創新 總理今年以來提了哪些硬要求
“一流科研機構、一流高校、一流科技成果從來不是靠政府部門‘管’出來的!”“高科技企業要發展,必須吸引人才,一個很重要的手段就是期權激勵。”……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考察時、講話中、批示里,李克強總理數次提及科研創新,今年5月份,總理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的講話更是數次被參會科研人員的掌聲打斷。國務院
吉林科研人員成創新創業生力軍
12歲的孫寧每周都會準時守在電視機旁,觀看《加油!向未來》節目。 節目邀請了很多科學達人,通過開展一個個有趣神奇的科學實驗,設計問答環節,讓觀眾在感受樂趣的同時,向全民科普科學知識。 “現場實驗有大有小,大型實驗邀請知名短跑運動員和戰斗機賽跑;小型實驗用刀叉和玻璃杯就能完成。”中科院長春光學
生物物理所科研儀器集成創新獲得新突破
5月11日,由生物物理所劉志杰研究員領銜設計和構建的“自動化、高通量基因到晶體流水線”通過專家組技術驗收。 在“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學前沿,加強原始科學創新、加強關鍵技術創新與集成”的辦院方針指引下,生物物理所利用有限的科研資源將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研究對象定位于難度較大的“人源膜蛋
我國又添科研重器 世界舞臺創新競技
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 成為國際五大穩態強磁場之一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9月27日在安徽合肥通過國家驗收。驗收專家組認為項目全面完成了建設目標,各項關鍵參數達到或超過設計指標,“技術和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它的建成,也標志著中國已成為國際五大穩態強
賈鶴鵬:科研經費增長難解企業創新軟肋
盡管中國的研發經費連年大幅度增長,但是國內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性提高,參加由科學新聞雜志組織的“崛起的力量——自主創新戰略引領中國企業國際化之路”高峰論壇的與會專家認為。 據國家統計局和科技部等單位發布的《2008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08年,中國全社會研究與
北京將建醫學科研院所創新研究平臺
日前,北京市市屬醫學科研院所“十二五”公益性科技發展規劃公布。規劃指出,“十二五”期間,北京將建立較完善的市屬醫學科研院所創新研究平臺,各醫學科研院所年均承擔政府性公益性項目5項以上;政府性公益性項目成果轉化率達到80%;政府及相關部門滿意度達到80%。 據介紹,北京市市屬醫學科研院
評論:從科研“三性”論創新資源配置
“要完善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資源配置方式,解決簡單套用行政預算和財務管理方法管理科技資源等問題,優化基礎研究、戰略高技術研究、社會公益類研究的支持方式,力求科技創新活動效率最大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 科技創新,需要資源支撐;
劉嘉麒院士:科普和科研創新同等重要
“科學普及是一種文明、一種素養,它有著凈化社會的功能。”在日前舉行的第11屆北京科學傳播創新與發展論壇暨2013年北京科學嘉年華國際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指出,重視科學普及和重視科學技術創新同樣重要。 劉嘉麒在報告中講道:“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科學發展史,科學無時無處不在。但是科學只有
對創新主體調查:"科研圍著經費轉"仍存在
一系列旨在讓科研人員告別“經費煩惱”的“松綁”政策,帶來了許多積極變化 科研經費是創新活動的重要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要著力改革和創新科研經費使用和管理方式,讓經費為人的創造性活動服務,而不能讓人的創造性活動為經費服務”。近年來,我國出臺了以《關于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
科研誠信與負責任創新專委會成立
9月21日,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科研誠信與負責任創新專業委員會成立。專委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論壇在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舉辦。 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理事長穆榮平到會祝賀,他宣讀了同意成立科研誠信與負責任創新專業委員會的文件,并向專委會首任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和秘書長頒發聘書。他指出
科研誠信與負責任創新專委會成立
科研誠信與負責任創新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召開。(會務方供圖) 9月21日,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科研誠信與負責任創新專業委員會成立。專委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論壇在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舉辦。 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理事長穆榮平到會祝賀,他宣讀了同意成立科研誠信與負責任創新專業委員
廣西創建“十三五”國家級科研創新基地
日前,科技部、自治區政府聯合發文,批準依托廣西師范大學建設省部共建“藥用資源化學與藥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這標志著我區在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中實現歷史性突破,也是“十三五”開局我區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取得的重要成就。 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國家組織高水平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聚集培養
時評:“曬電話”讓科研機構不做創新的“孤島”
最近,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做出一個“大膽”的舉動——將該分院系統單位100個專家團隊的團隊信息、團隊介紹、典型項目案例公布在網上,科學家或課題組聯絡人員的手機號碼、電子郵箱等聯系方式也被“曬”了出來。這在中科院系統內部是第一個,其目的就是試著“破除”致使科技成果束之高閣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