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大學成功研發超屬性電子皮膚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7435.shtm 中新網南京3月30日電(記者 申冉)質地功能接近人類真實皮膚,同時可接收輸出電信號……近日,東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吳俊教授課題組成功研發出超屬性凝膠電子皮膚,使它擁有像人類一樣的觸覺感知系統。相關成果已于國際著名學術期刊《ACS Nano》在線發表。 柔韌、濕潤、略帶粘性,摸上去類似人類皮膚……在吳俊課題組的實驗室內,記者現場看到了一小片這種“類人”電子皮膚。就是這樣一片薄薄的膜狀物,也許在未來可以覆蓋在機器人表面,使之擁有類似人類的觸覺感知系統。 據吳俊介紹,所謂電子皮膚,是指具有人體皮膚柔軟、可拉伸、可感知多重信息等形態功能的人造柔性傳感器。“最理想狀態,是能夠像人類皮膚一樣,對不同接觸壓力背后的信息進......閱讀全文
科研人員成功研發新型觸覺電子皮膚
皮膚是人體面積最大的感官系統。記者近日獲悉,香港城市大學參與的跨院校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一套“皮膚集成的觸覺界面”系統。這套以皮膚為媒介的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系統,可以通過緊貼皮膚的無線致動器,將能源轉換成機械動能,將觸覺刺激傳送到人體。該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自然》上。 據介紹,
東南大學成功研發超屬性電子皮膚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7435.shtm 中新網南京3月30日電(記者 申冉)質地功能接近人類真實皮膚,同時可接收輸出電信號……近日,東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吳俊教授課題組成功研發出超屬性凝膠電子皮膚,使它擁有像人類一
東南大學成功研發超屬性電子皮膚
質地功能接近人類真實皮膚,同時可接收輸出電信號……近日,東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吳俊教授課題組成功研發出超屬性凝膠電子皮膚,使它擁有像人類一樣的觸覺感知系統。相關成果已于國際著名學術期刊《ACS Nano》在線發表。柔韌、濕潤、略帶粘性,摸上去類似人類皮膚……在吳俊課題組的實驗室內,記者現場看到了
多功能電子皮膚或讓機器人擁有觸覺
為機器人穿上一層智能電子皮膚,也許它們可以像人一樣感知環境,在更多的場景里幫助人類開拓未知疆域。3月28日,記者從東南大學獲悉,該校團隊近日研發出一款可以感知溫度、壓力、濕度等環境信息,同時具備可拉伸、自愈合、抗菌性等特性的全屬性凝膠電子皮膚。相關成果在線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美國化學學會·納米》。?
王華濤小組研制電子皮膚-讓觸覺更真實
如何讓智能機器人更像人類,只給它提供聽覺、視覺,讓它能與人對話,這似乎還遠遠不夠。因為在人類的五感中,除了聽覺和視覺,還包括觸覺、味覺、嗅覺。機器人不需要吃飯,那么味覺和嗅覺似乎就不那么重要了,但觸覺作為最重要的定位手段,則是機器人應該具備的。電子皮膚 王華濤課題組供圖 于是,科學家希望在機器
科學家制造出可提供仿真觸覺的電子皮膚
斯坦福大學Bao研究小組的科學家們創造了一種新的電子皮膚,可以模仿觸摸的感覺。一些人稱之為"電子皮膚",它在《科學》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中得到了詳細介紹。這種皮膚令人感興趣,因為它不僅柔軟且可拉伸,而且還能產生類似神經的脈沖,直接與大腦溝通。以前試圖制造這樣的皮膚需要非常堅硬的電子器件,以便轉換觸覺和
新型水凝膠皮膚具有觸覺傳感能力
英國劍橋大學生物啟發機器人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創造了一種新的基于水凝膠的皮膚,這種極其柔韌的皮膚使用一系列電極和一種算法重建觸覺刺激,讓機器人能夠檢測物體的觸覺特性,復制人類的觸覺,有望促進軟體機器人的開發。相關研究論文刊發于3日出版的《今日材料電子》雜志。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都對如何用柔性和可拉伸材料制
塑料造的皮膚也能擁有人類觸覺?
鮑哲南手中拿著一款透明的薄膜材料,乍看就像是購物頻道中熱銷的戳不破的保鮮膜。這是一種誕生于美國斯坦福大學化學工程實驗室,導電性、拉伸性俱佳的高分子材料。鮑哲南用專業科學術語將它稱為“柔性電極”。 在未來,作為人造皮膚的材料,一方面,它具備高柔韌度的拉伸性,同時,和人類的皮膚一樣,它能夠自我修復
水凝膠人造皮膚,能模擬人類觸覺感知
機器人技術的發展一直是人類探索的熱點話題,如何讓機器人更像人類,不僅在外形上,還要在功能上,是許多科學家的追求。近日,劍橋大學的仿生機器人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就取得了重要的進展,他們研發了一種基于水凝膠的機器人皮膚,能夠模擬人類的觸覺感知,為機器人技術的發展開辟了新的可能性。 水凝膠是一種不溶于水
韓國發明人造皮膚-內置觸覺感知裝置
據韓聯社12月10日報道,韓國首爾大學研究團隊日前開發出了一種質感柔軟、有伸縮性的智能人造皮膚,可以通過材料中的微型感知裝置感受溫濕度、壓力和各種觸覺。這項研究成果9日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 據悉,智能人造皮膚用超薄膜聚酰亞胺(PI)和單晶
接近真實皮膚,東大團隊研發全屬性凝膠電子皮膚
近日,東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吳俊課題組研發了一種水驅動機械性能可調的全屬性凝膠電子皮膚,可以實現多信息的集成耦合。其最新成果已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ACS Nano在線發表。據吳俊介紹,電子皮膚包括兩層含義,首先要具備皮膚一樣的特征,形態柔軟、可拉伸等,同時也具備皮膚一樣的功能,能夠感知到溫度、
電子皮膚知健康
從生病后才去醫院看病,到主動體檢,爭取早發現早治療,再到主動預防、主動監測身體狀況,人類對于健康與疾病認識的改變,歷經了成百年上千年。近幾年,人們用于監測健康狀況的儀器越來越小巧,甚至手環、戒指都成為了隨時監測心跳、運動情況的設備。 而隨著材料學科的發展,一些幾乎與皮膚一樣薄軟的材料讓科學家研
觸覺檢查作用
觸覺是接觸、滑動、壓覺等機械刺激的總稱,是動物重要定位手段。
超強感應柔性電子皮膚問世
一款可同時感應壓力和摩擦力的柔性電子皮膚。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近日,電子科技大學副教授宋遠強、教授張懷武和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解維華研究小組聯合研發出一款可同時感應壓力和摩擦力的柔性電子皮膚。研究者通過制備特殊的石墨烯包裹氯化鈉粉體作為致孔劑輔助自組裝過程制備出超強感應電子皮膚。
美國研制出新型機器人布料-機器人擁有觸覺的皮膚
一種內嵌傳感器、并能移動和伸縮的“布機器人”即將大顯身手了。它們將會幫助未來的機器人獲得擁有“觸覺”的“皮膚”,成為增強人體力量和耐力的機器人外衣,減輕飛行員和宇航員航行時受到的沖擊力,還可能成為人類探索太空的得力助手。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研究人員在構成機器人的棉質布料中,混合了由柔性
人造皮膚破損后可自行修復,有望造出有觸覺的機器人
圖為不混溶動態聚合物薄膜的5層交替層壓薄膜的深度剖面數字顯微鏡照片。圖片來源:斯坦福大學據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上的論文報道,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首次展示了一種多層薄膜傳感器,這種人造電子皮膚可在愈合過程中自動重新排列。這是模仿人類皮膚的關鍵一步。這一進步預示著一個機器人和假肢新時代或將到來,
用假肢恢復觸覺
一項研究提供了一個使用大腦電刺激通過假肢讓沒有能力感受接觸的人們恢復觸覺的一份藍圖。Sliman Bensmaia及其同事在獼猴身上測試了這種技術,通過直接刺激大腦的處理觸覺的初級軀體感覺皮層(S1)從而傳遞操縱物體的關鍵信息。這些信號傳遞了關于一個物體對手施加的壓力大小、它接觸到手的哪一部
“電子皮膚”幫你監測身體狀況
佩戴各種運動手環、醫療手表等“穿戴式設備”的人士越來越多。不過,在不久的將來,這些也許都不再需要,只要輕輕將一塊“電子皮膚”貼在皮膚表面,你需要的一切人體信息就可以輕松獲得。 昨天上午,在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中科大創客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包括“Alpha-Skin”電子皮膚系列產品在內的首批5
變色龍仿生電子皮膚問世
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日前制造出一種有彈性、可變色的壓力敏感材料,它是迄今最接近變色龍皮膚的人造材料。用不同力度觸摸這種電子皮膚,它會改變顏色。研究人員指出,將來這種電子皮膚在交互式可穿戴設備、人造義肢、智能機器人等方面有著廣泛應用。 類似的變色材料以往也有,但很少有材料還能感知壓力,而且沒
“云計算和大數據”專項成果獲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覽會金獎
由東南大學完成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云計算和大數據”重點專項“云端融合的自然交互設備和工具”項目成果“面向觸摸屏圖像交互的多模式力觸覺筆和再現方法”榮獲第46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覽會”金獎,以及羅馬尼亞錫比烏大學代表團頒發的特別獎。 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創辦于1973年,是世界上舉辦歷史最長、規模
觸覺的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觸覺障礙見于后索病損。 需要檢查的人群:有觸覺障礙的患者。
觸覺的檢查過程
讓患者閉目,用棉絮或羽毛輕觸其皮膚,請他回答有無感覺,無感覺者則為觸覺障礙。
觸覺的注意事項
檢查前禁忌:檢查前要準備好所要用的棉絮或羽毛,羽毛的質地要柔軟些。 檢查時要求: 1、檢查時要求閉目。 2、檢查時患者要回答有無感覺有東西碰觸皮膚。
“電子皮膚”可以存儲數據-輸入藥物
研究人員創造了一種可以佩戴的裝置,猶如暫時性文身那么薄,可以存儲和傳輸個人運動數據,接收診斷信息,還可以通過皮膚輸入藥物。 類似這種“電子皮膚”的研究成果很多,但這款裝置是首個既可以存儲信息又可以輸送藥物的裝置,它將對病人的治療和監測結合起來。不久前,設計該裝置的研究人員將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
我國研制出人造仿生電子皮膚
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張珽研究員及其團隊,近日研制出一種新型可穿戴柔性仿生觸覺傳感器——人造仿生電子皮膚。由于該器件實現了對微小作用力的高靈敏度快速檢測,因此對脈搏、心跳、喉部肌肉群震動等人體健康相關生理信號可以實時監測,在醫療領域有廣泛應用前景。相關研究結果發表于最新一期的國際期刊
新型電子皮膚可實時檢測生理信號
實驗結果表明,這種新型電子皮膚系統除了具有優異的柔性、透明性和電化學性能以及高靈敏度之外,充電后,它還可模仿人類皮膚感知功能,貼敷于人體皮膚實現對脈搏、吞咽、肢體運動等微弱生理信號和大范圍肢體運動的多尺度人體活動的實時檢測。近日,蘭州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蘭偉教授領銜的柔性電子科研團隊在電子皮膚領域
觸摸即可發光的電子皮膚問世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21日報道,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工程師用一種柔韌靈活的塑料,首次創造出一種薄薄的電子皮膚,或稱e-皮膚,當觸摸它時能立即發光,而且壓強越大,它發出的光越明亮。這一成果有望讓機器人擁有更加真實的觸感。相關論文發表在7月21日的《自然·材料學》上。 新型e-皮膚是一種能與
“電子皮膚”將拉開醫療革命的序幕
“電子皮膚”讓生物組織和電子設備的界線變得模糊。這些跟膠片一般大小的設備誕生于2011年,由超級微型電路、傳感器,以及其它電子部分組成。貼在皮膚上,就跟一次性紋身一樣伸展自如。在過去幾個月里,科學家們不斷“實戰操練”,將這項設備應用到日常生活中,一場醫療監控革命的大幕正在徐徐展開。 “電子皮膚
新型電子皮膚讓“死皮”重獲感知
生命體總能進化出各種復雜、精細的結構來實現特定的功能,皮膚就是這類杰作中的代表之一,它不僅是人體的天然屏障,也是感知外界環境變化的門戶。基于皮革的電子皮膚設計原理示意圖 但在生活中,人體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外傷進而在不同程度上損壞皮膚,因此,人工皮膚在前期的肢體保護和后期的仿真修復過程中都具有重要
-“電子皮膚”改善乳腺癌早期檢測
近日,科學家們開發出一種可用于乳腺癌早期檢測的新設備——“電子皮膚”。它能夠感受到手指檢測乳房時會錯過的一些小腫塊。檢測出腫塊的大小和形狀將有助于乳腺癌的早期診斷。研究人員在一個硅膠乳房模型上測試了這個新設備。相關文章發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