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真菌感染性口炎的基本信息介紹
真菌感染性口炎是指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炎中以白色念珠菌致病力最強,兒童期感染常稱之為鵝口瘡(thrush)。念珠菌是人體常見的寄生菌,其致病力弱,僅在一定條件下感染致病,故為條件致病菌,近年來隨著抗生素及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廣泛應用,使念珠菌感染日益增多。......閱讀全文
關于小兒細菌感染性口炎的病理病因分析
在正常人口腔內存在一定數量的各種細菌,在一般情況下并不致病。但當內外環境發生變化,身體防御能力下降時,如感冒發熱、感染、濫用抗生素和(或)腎上腺皮質激素;化療和放療等,口腔內細菌增殖活躍,毒力增強,菌群關系失調,就可發病。致病菌主要包括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
關于真菌感染的基本信息介紹
真菌感染(fungal infection):對人類有致病性的真菌約有300多個種類。除新型隱球菌和蕈外,醫學上有意義的致病性真菌幾乎都是霉菌。根據侵犯人體部位的不同,臨床上將致病真菌分為淺部真菌和深部真菌。真菌性腸炎即屬于深部真菌病。淺部真菌(癬菌)僅侵犯皮膚、毛發和指(趾)甲,而深部真菌能侵
關于感染性哮喘的基本信息介紹
研究發現,呼吸道感染特別是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可以誘發或加重氣道變應性炎癥,是引起支氣管哮喘的主要因素之一。有些研究者還發現感染性哮喘的發病機制也涉及到IgE和I型變態反應,因此近年臨床上已不將感染性哮喘視為內源性哮喘。過去曾將感染性哮喘列為內源性哮喘的主要種類,甚至將感染性哮喘與內源性哮喘視為同一
診斷小兒病毒感染性口炎的依據介紹
依據臨床表現:發熱,口腔黏膜、牙齦及口周皮膚上出現紅斑疹,很快出現單個或成叢的皰疹,破潰后形成潰瘍,潰瘍面上有黃白色滲出物覆蓋。疼痛、流口水、拒食、煩躁等典型癥狀。還有細胞學、血清學的檢查結果陽性。即可做出診斷。
關于著色真菌病的基本信息介紹
著色真菌病是指由暗色孢科真菌引起的皮膚、皮下組織和內臟的感染性疾病,包括暗色絲孢霉菌病和皮膚著色芽生菌病。本病病程長,常因皮膚損傷后感染,局部出現丘疹、結節、潰瘍或結痂,常數年或數十年不愈,可造成肢殘,重癥者可危及生命。 病原體經外傷植入,并在接種部位的皮膚、黏膜及其下方組織繼續存留而引起感染
關于皰疹性口炎的基本介紹
皰疹性口炎是一種由單純皰疹病毒所致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臨床上以出現簇集性小水皰為特征,有自限性,易復發。 單純皰疹病毒感染,主要通過飛沫、唾液、及皰疹液直接接觸傳播,也可以通過食具和衣物間接傳染,傳染方式主要為直接經呼吸道、口腔、鼻、眼結膜、生殖器黏膜或破損皮膚進入人體。
治療小兒病毒感染性口炎的簡介
對單純性皰疹沒有特效藥治療,采用局部治療,減少患兒痛苦。 1.康復新液漱口,每日四次。 2.西瓜霜口腔噴霧劑。 3.1%雷氟奴爾濕敷后涂擦魚肝油軟膏。 4.思密達(蒙脫石散劑)調成糊狀涂在潰瘍面上。 5.口服清熱解毒的中藥。
關于真菌感染型灰指甲的基本信息介紹
真菌可產生約150種不同毒素,有不少毒素可灰指甲的治療偏方致癌且毒性極強,如霉菌中黃曲霉素B1的毒性比巨毒品氰化鉀還毒幾十倍,是強致癌物灰指甲影響人整體美觀,危害健康,損害自身形象,真菌性甲型灰指甲給工作生活帶來不便,如握手、端茶、傳遞物品、走親訪友等,他(她)人都不愿與之接觸,真菌感染型灰指甲
用藥治療小兒細菌感染性口炎的簡介
1.消炎控制感染 可給予抗生素和磺胺類藥物。最好做藥物敏感實驗,選用對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 2.一般治療 患者要多休息,多飲水,適當補充維生素C及B族維生素。 3.中藥 可選用清熱解毒的藥物,方藥可選用銀翹散、導赤丹、清胃散和清瘟敗毒飲等。 4.局部用藥 口腔局部止痛用1%普魯卡因飯前含漱
關于壞死性齦口炎的檢查介紹
1.詢問發病過程及全身情況,有無誘發因素,如過度疲勞、營養不良等。并詢問夜間牙齦自發出血和疼痛情況。 2.檢查牙齦壞死部位、深淺和形狀,是否容易出血,有無牙槽骨暴露及牙齒松動,注意假膜顏色和特殊口臭,并檢查相對唇頰黏膜有無潰瘍。 3.必要時檢驗血常規,并取標本作涂片檢查。
真菌毒素的基本信息介紹
真菌毒素是真菌在食品或飼料里生長所產生的代謝產物,對人類和動物都有害。真菌毒素造成中毒的最早記載是11世紀歐洲的麥角中毒,這種中毒的臨床癥狀曾在中世紀的圣像畫中描述過。 由于麥角菌的菌核中會形成有毒的生物堿,所以這種疾病仍稱為麥角中毒。急性麥角中毒的癥狀是產生幻覺和肌肉痙攣,進而發展為四肢動脈
簡述小兒病毒感染性口炎的臨床表現
急性發病,患兒常有煩躁、拒食、發熱與局部淋巴結腫大。2~3天后體溫下降,但口腔癥狀加重,最初表現為唇紅部位和臨近口周皮膚及口腔黏膜,彌漫性潮紅或出現散在的紅斑疹,在24小時內形成散在的或密集成群的小水皰,呈圓形或橢圓形,周圍環繞紅暈,水皰很快破潰,形成表淺大、小潰瘍,表面覆有黃白色分泌物。潰瘍一
關于創傷性口炎的基本介紹
創傷性口炎是由機械性、化學性、物理性等因素造成口腔黏膜損傷所致的非特異性急、慢性炎癥。 1.化學因素 常見的化學物質為具有腐蝕性的強酸、強堿,口腔治療用藥酚、硝酸銀、三氧化二砷等接觸了口腔黏膜。臨床上多見于誤入口腔或使用不當。 2.機械性因素 機械刺激時是創傷性口炎最常見的原因,多形成創
關于小兒壞死性齦口炎的基本介紹
小兒壞死性齦口炎是由梭狀桿菌和奮森螺旋體混合感染引起的急性壞死性潰瘍性口腔病變。未及時治療重癥病例可導致患兒死亡。治療原則是去除病因,控制感染、消除炎癥,防止病損蔓延和促進組織恢復。
關于小兒壞死性齦口炎的檢查介紹
1.外周血 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計數顯著增多。 2.涂片檢查 可見大量梭狀桿菌和螺旋體。 3.組織病理檢查 為非特異性炎癥改變,上皮破壞,有大量纖維素性滲出,壞死上皮細胞、多形核白細胞及多種細菌和纖維蛋白形成假膜。固有層有大量炎癥細胞浸潤。基層水腫變性,結締組織毛細血管擴張。必要時做
感染性發熱的基本信息介紹
感染性發熱(infectious fever),由各種病原體,如細菌、病毒、真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螺旋體、瘧原蟲等侵入機體所引起的感染,不論是急性還是慢性、局限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現發熱。其發病機制是由于病原微生物的代謝產物或其毒素作用于白細胞而產生并釋放內源性致熱源(endogenou
關于創傷性口炎的鑒別診斷介紹
1.較小的潰瘍需與輕型復發性口瘡相鑒別,創傷性潰瘍有明顯的局部損傷因素,潰瘍大小不一,與刺激物相一致,無復發性、自限性。而復發性口瘡無明顯局部因素,圓形或橢圓形,有復發性和自限性。 2.較大的潰瘍需與腺周口瘡、結核性潰瘍、癌腫相鑒別。
腦部感染性疾病的基本信息介紹
腦部感染是指細菌、病毒、寄生蟲、立克次體、螺旋體等引起的腦及腦膜的炎癥性疾病。呈急性或亞急性顱內壓增高,少數表現為慢性顱內壓增高,起病時常有感染癥狀,如發熱、全身不適、血象增高等。部分病例有意識障礙、精神錯亂、肌陣攣及癲癇發作等,嚴重者數日內發展至深昏迷。有些病例可出現精神錯亂,表現為呆滯、言語
關于真菌毒素的基本介紹
當時已經知道,吃了用發霉的糧食做的面包會生病。這一廣泛流行的中毒現象,在歐洲先被稱為“靈火”,后來又稱為圣安東尼之火。造成較大社會影響的真菌毒素中毒事件有1913年俄羅斯東西伯利亞的食物中毒造成的白細胞缺乏病,1952年美國佐治亞州發生的動物急性致死性肝炎和1960年英國發生的火雞X病。我國50
關于真菌感染的檢查介紹
1.詳詢有無外傷史及手術史,受傷時間、場所,受傷后的處理,發病時間、病情發展經過,有無破傷風預防接種史;對女性患者,應詳詢分娩或流產史;如為新生兒,應詢問分娩史及臍帶處理的情況。有少數病例無損傷史,亦未見明顯的創口。 2.檢查受傷部位、創口情況,創口周圍肌肉有無痙攣及抽動,特別注意腹直肌是否強
關于真菌毒素的防治介紹
真菌為喜好氧氣的微生物,在厭氧條件下幾乎不能生長。谷物貯存使用的抽真空或充氮氣等方法都是有效的措施。由于這些方法昂貴并不適合于農民使用。如果谷物貯存時及時通風也能防止霉菌的生長和產毒。因為通風可以帶走谷物中的水分并降低溫度。干燥、低溫、厭氧是防止霉變的主要措施。其中以保持干燥最為重要。
關于感染性休克的治療介紹
除積極控制感染外,應針對休克的病生理給予補充血容量、糾正酸中毒、調整血管舒縮功能、消除血細胞聚集以防止微循環淤滯,以及維護重要臟器的功能等。治療的目的在于恢復全身各臟器組織的血液灌注和正常代謝。在治療過程中,必須嚴密觀察,充分估計病情的變化,及時加以防治。 1.病因治療 在病原菌未明確前,可
關于感染性甲溝炎的基本介紹
甲周組織的急性或慢性感染。 急性甲溝炎的病原菌通常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假單胞菌屬或變形桿菌屬,有時為白色念珠菌(參見第113節)或單純皰疹病毒。它們通過由于甲倒刺,甲廓損傷或慢性刺激(如水和去污劑)引起的表皮破損處進入。慢性甲溝炎通常發生在長期接觸水的職業(如服務員,酒吧招待員,洗碟子的人)或繼發
關于皰疹性口炎的鑒別診斷
1. 口炎型口瘡:為散在分布的單個小潰瘍,病程反復,不經過發皰期,潰瘍主要分布于口腔內角化程度較差的黏膜處,不造成齦炎,兒童少見,無皮膚損害。 2. 三叉神經帶狀皰疹: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水皰沿三叉神經分布成帶狀排列,不超過中線,疼痛劇烈,愈后一般不再復發。 3. 手足口病:由柯薩奇A
蕈樣真菌病的基本信息介紹
蕈樣真菌病(mycosisfungoides,MF)是一種T細胞起源的惡性腫瘤。 又稱蕈樣肉芽腫(granulomafungoides),奧斯波茨(Auspitz)氏皮膚病,阿利貝爾氏病。是一種向上皮性皮膚淋巴瘤。其特征為輔助T細胞增生Langerhasns細胞和交指狀網狀細胞也參與病變。病程
關于真菌性肺炎的概況介紹
引起原發性真菌性肺炎的大多是皮炎芽生菌,莢膜組織胞漿菌或粗球孢子菌,其次是申克孢子絲菌,隱球菌,曲菌或毛霉菌等菌屬.真菌性肺炎可能是抗菌治療的一種合并癥,尤見于因病情嚴重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療以及患有艾滋病而致防御功能下降的病人。
關于真菌性腸炎的基本介紹
真菌性腸炎主要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白色念珠菌是腸道正常菌群之一,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或腎上腺皮質激素,真菌可大量繁殖引起腸炎。2歲以下嬰幼兒發病較多。起病可急可緩,大便次數增加,為黃色稀水便,泡沫多,有黏液,有發霉氣味,有的像豆腐渣樣,嚴重的可為膿便或膿血便,可有低熱、嘔吐、腹脹及腹痛。
關于真菌感染的鑒別診斷介紹
如真菌性腸炎需與腸道腹瀉疾病鑒別: 1.霍亂 大流行現已少見,多為局部暴發流行。患者有劇烈吐瀉,吐瀉物呈米泔水樣或黃水樣,無腹痛,不發熱,常迅速出現嚴重脫水和微循環衰竭。吐瀉物直接鏡檢可見大量呈魚群樣運動的弧菌。 2.細菌性痢疾 終年均有發病,多見于夏秋季。主要病變是結腸的化膿性炎癥。患
關于感染性休克的檢查的介紹
1.血象 白細胞計數大多增高,在15×109/L~30×109/L之間,中性粒細胞增多伴核左移現象。血細胞壓積和血紅蛋白增高為血液濃縮的標志。并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時血小板進行性減少。 2.病原學檢查 在抗菌藥物治療前常規進行血(或其他體液、滲出物)和膿液培養(包括厭氧菌培養)。分
關于感染性腹瀉病的基本介紹
我國感染性腹瀉病的主要病原為致瀉性大腸桿菌、志賀氏菌、空腸彎曲菌、沙門氏菌、輪狀病毒,仍以細菌性病原為主(城市57.6%,農村占64.9%) 引起小兒腹瀉的病原種類很多,根據全國各地資料報道我國感染性腹瀉病的主要病原為致瀉性大腸桿菌、志賀氏菌、空腸彎曲菌、沙門氏菌、輪狀病毒,仍以細菌性病原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