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診斷真菌性腸炎?
真菌性腸炎的診斷比較困難,臨床病例多數被漏診或誤診,一是由于臨床癥狀一般不嚴重,缺乏特征性表現,少數甚至無明顯腹瀉,如曲菌腸炎;二是由于實驗室檢查中具確診意義的項目不多,有些項目又難以推廣應用。因此,真菌性腸炎的診斷需要運用多種方法,如病原學、病理學、免疫學等手段作綜合分析。......閱讀全文
真菌性腸炎的體征及病理
病因 1、當機體患嚴重肝腎疾病、粒細胞缺乏癥、或惡性腫瘤時引起惡質體,均可導致機體免疫功能降低,是常見的真菌性腸炎的引發原因。 2、真菌性腸火炎還是繼發于消化道某些疾病,如痢疾、腸梗阻、食道膿中等。由于這些疾病破壞了腸道粘膜的完整性,給真菌的侵入創造了條件,也是真菌性腸炎的引發原因[1]
真菌性腸炎的病理及生理
病理 引起真菌性腸炎的病原主要是念珠菌,其次是曲菌、毛霉菌、組織胞漿菌、副球孢子菌和地絲菌等。偶見球孢子菌、馬爾尼菲青真菌和新型隱球菌。念珠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也是人體正常菌群之一,為條件致病性真菌中的主要一屬,共有150余種。其中以白念珠菌和熱帶念珠菌最常見,且致病性較強。念珠菌為雙相型真菌
真菌性腸炎的體征及病理
體征 1.念珠菌腸炎最常見,好發于兒童,尤其是營養不良或嚴重衰竭的嬰兒。主要表現為腹瀉,大便每天10~20次,呈水樣或豆腐渣樣,泡沫比較多且呈黃綠色,可伴有腹脹、低熱,甚至嘔吐,但腹痛少見。糞標本碘涂片可見大量出芽酵母和菌絲,培養多為白色念珠菌。患兒常伴有鵝口瘡。有基礎疾病的患者則往往于發病前
真菌性腸炎的病理及生理
病理 引起真菌性腸炎的病原主要是念珠菌,其次是曲菌、毛霉菌、組織胞漿菌、副球孢子菌和地絲菌等。偶見球孢子菌、馬爾尼菲青真菌和新型隱球菌。念珠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也是人體正常菌群之一,為條件致病性真菌中的主要一屬,共有150余種。其中以白念珠菌和熱帶念珠菌最常見,且致病性較強。念珠菌為雙相型真菌
如何診斷嗜酸細胞性胃腸炎?
主要根據臨床表現、血象、放射學和內鏡加病理檢查結果進行診斷。 1.Talley標準 ①存在胃腸道癥狀。 ②活檢病理顯示從食管到結腸的胃腸道有1個或1個以上部位的嗜酸性粒細胞浸潤,或有放射學結腸異常伴周圍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③除外寄生蟲感染和胃腸道以外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的疾病
關于真菌性腸炎的檢查方式介紹
病原學檢查: 1.直接鏡檢標本 以10%氫氧化鉀或生理鹽水制片,高倍鏡下發現大量菌絲和孢子有診斷意義。對于雙相型真菌,僅查到孢子可能是正常帶菌。真菌性腸炎的6種常見病原多數情況下直接鏡檢即可鑒定,但孢子、菌絲和其他背景物質有時相互混淆,不易辨認。 2.染色 鏡檢常用的染色方法: ①革蘭
概述真菌性腸炎的臨床表現
1.念珠菌腸炎 最常見,好發于兒童,尤其是營養不良或嚴重衰竭的嬰兒。主要表現為腹瀉,大便每天10~20次,呈水樣或豆腐渣樣,泡沫比較多且呈黃綠色,可伴有腹脹、低熱,甚至嘔吐,但腹痛少見。糞標本碘涂片可見大量出芽酵母和菌絲,培養多為白色念珠菌。患兒常伴有鵝口瘡。有基礎疾病的患者則往往于發病前有應
如何診斷心臟真菌感染?
真菌性心內膜炎的診斷常較困難,根據臨床表現常難與細菌性心內膜炎相鑒別。 實驗室異常發現,包括貧血、白細胞數計數異常、血沉增快、蛋白尿和顯微鏡下血尿或膿尿常見,但為非診斷性表現。如果懷疑真菌性心內膜炎,血培養基中發現的革蘭陰性菌株可能提供重要的診斷線索。曲菌心內膜炎患者血培養經常陰性的原因可能是
放射性腸炎的診斷
本病的診斷一般不困難。有放療史結合臨床表現和有關檢查,可以確定病變的性質和部位,即可明確診斷。放射性腸炎的晚期表現和癌腫的復發與轉移需做X線鋇劑檢查、腸系膜血管造影、內鏡檢查、活組織檢查以資鑒別。在鑒別診斷時應考慮其他疾病,如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Crohn病、腸結核、腸道脂代謝障礙綜合征(Wh
如何診斷隱源性多灶性潰瘍性狹窄性小腸炎?
1.不明原因的小腸狹窄和梗阻。 2.病理檢查顯示黏膜層和黏膜下層的淺表潰瘍。 3.慢性病程,反復發作,尤術后易復發。 4.紅細胞沉降率和C反應蛋白等炎癥指標正常。 5.糖皮質激素治療有效。
彎曲菌性腸炎如何護理
飲食給易消化的半流食,必要時適當補液。 1.調整日常生活與工作量,有規律地進行活動和鍛煉,避免勞累。 2.保持情緒穩定,避免情緒激動和緊張。 3.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大便,多食水果及高纖維素食物。 4.避免寒冷刺激,注意保暖。[1]
如何預防放射性腸炎?
應避免進食纖維素多或對腸壁有刺激的食物,宜食用少渣、低脂及產氣少的食物。如胡蘿卜、菠菜等,既潤腸又補充維生素。還應注意保持肛門及會陰部清潔,穿寬松內褲。癥狀嚴重者,可暫停放療,并大劑量應用維生素、輸液補充各種靜脈營養及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抗生素,以減輕局部炎癥反應,促進恢復。
偽膜性腸炎的診斷鑒別
在使用抗生素期間或停用抗生素后短期內,特別是在應用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后,突然出現無紅細胞的粘液腹瀉;或腹部手術后病情反而惡化,并出現腹瀉時,應想到本病。通過乙狀結腸鏡檢查,見到偽膜及糞中細胞毒素測定陽性可迅速獲得診斷。 (一)實驗室檢查周圍血白細胞增多,多在10,000~20,000/mm3
潰瘍性腸炎的鑒別診斷
潰瘍性腸炎根據死后肉眼病變較易獲得診斷,根據典型的腸管潰瘍以及伴發的肝壞死和脾腫大出血,便可做出臨床診斷。確診需進一步作病原學檢查。 本病應與球蟲病、組織滴蟲病、壞死性腸炎以及包涵體
彎曲菌性腸炎的鑒別診斷
(一)細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常見急性腸道傳染病,以結腸化膿性炎癥為主要病變,有全身中毒癥狀、腹痛、腹瀉、里急后重、排膿血便等臨床表現。典型菌痢有高熱、腹痛腹瀉、瀉膿血便。腹痛在下腹或左下腹,左下腹明顯壓痛,且有腸索,伴明顯里急后重。糞檢有較多膿細胞、吞噬細胞。重者常脫水。這都有利于和本病區
彎曲菌性腸炎的鑒別診斷
(一)細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常見急性腸道傳染病,以結腸化膿性炎癥為主要病變,有全身中毒癥狀、腹痛、腹瀉、里急后重、排膿血便等臨床表現。典型菌痢有高熱、腹痛腹瀉、瀉膿血便。腹痛在下腹或左下腹,左下腹明顯壓痛,且有腸索,伴明顯里急后重。糞檢有較多膿細胞、吞噬細胞。重者常脫水。這都有利于和本病區
彎曲菌性腸炎的鑒別診斷
(一)細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常見急性腸道傳染病,以結腸化膿性炎癥為主要病變,有全身中毒癥狀、腹痛、腹瀉、里急后重、排膿血便等臨床表現。典型菌痢有高熱、腹痛腹瀉、瀉膿血便。腹痛在下腹或左下腹,左下腹明顯壓痛,且有腸索,伴明顯里急后重。糞檢有較多膿細胞、吞噬細胞。重者常脫水。這都有利于和本病區
假膜性腸炎的鑒別診斷
臨床上診斷假膜性腸炎,應注意與下列疾病相區別。 1.腸扭轉或腸套疊復位術后腸扭轉或套疊造成腸管缺血、缺氧,在血循環改善后,由于毒素吸收出現高熱及腹瀉,有時需和假膜性腸炎鑒別。腸扭轉或腸套疊復位術后出現的腹瀉來自于腸道積存的內容物,腹瀉的次數和量少于假膜性腸炎而且不會越來越多,內容物中所含的有形
如何診斷缺血性結腸炎?
1.五十歲及以上患者。伴有高血壓病、動脈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有時可有便秘,感染、服降壓藥、心律失常,休克等誘因。 2.突發腹痛,腹瀉及便血。 3.多有貧血,結腸鏡有特征性缺血壞死表現;鋇灌腸X線檢查,急性期可見拇指印,后期腸道狹管征象;腸系膜動脈造影可發現血管狹窄或阻塞表現。
致病性大腸桿菌性腸炎的診斷及鑒別診斷
診斷 依據大便培養大腸埃希桿菌陽性及血清型鑒定陽性尚不能確診,必須同時有臨床表現及流行病學支持才能診斷為本病。 鑒別診斷 致病性大腸桿菌性腸炎需要與其鑒別的疾病有痢疾、沙門菌腸炎、空腸彎曲菌腸炎、病毒性腸炎和幼兒急疹等。
結核性直腸炎的診斷
患者有肺結核或曾有肺結核的病史,以后有腹瀉等癥狀。指診可觸及潰瘍面硬,周邊隆起,鏡下可見潛行性邊緣不整齊的潰瘍,潰瘍表面有分泌物。從分泌物可檢查出結核桿菌。
放射性直腸炎的診斷
有鐳照射治療史,大便帶膿血、粘液和脫落的壞死組織。直腸鏡下可見腸壁充血、腫脹呈赤褐色,或已浸潤、變硬、壞死、潰瘍、穿孔,最后形成狹窄。病理檢查可見細胞急速分裂,纖維組織肥大,血管、淋巴管擴張,管壁變性,應與惡性腫瘤鑒別。
細菌性結腸炎的診斷
一般應根據流行學史和臨床表現初步加以判斷。進一步確診需依賴實驗室檢查。細菌性腸炎可作嘔吐物及大便培養,獲得病原菌即可確診。有些病原菌如沙門氏菌感染可作血培養
放射性腸炎的檢查及診斷
檢查 1.直腸指診 放射性腸炎的早期或損傷較輕者指診可無特殊發現。也可只有肛門括約肌痙攣和觸痛。有的直腸前壁可有水腫、增厚、變硬、指套染血。有時可觸及潰瘍、狹窄或瘺道,有3%嚴重直腸損害者形成直腸陰道瘺。同時做陰道檢查可助于診斷。 2.內鏡檢查 在開始的數周內可見腸黏膜充血、水腫、顆粒樣
偽膜性結腸炎的診斷
1、病史 詳詢有無大手術史及較長時間應用廣譜抗生素史;有無休克、心力衰竭、尿毒癥、結腸梗阻等病吏;有無發熱;有無腹痛、惡心、腹脹;有無大量腹瀉,腹瀉物是否呈綠色海水樣或黃色蛋花樣稀便,有無脫落的偽膜;腹瀉后腹脹是否減輕。 2、體檢 注意全身情況變化,有無脈搏增快、血壓下降、呼吸急促等休克表
真菌感染性口炎的診斷及鑒別診斷
診斷 根據各型臨床表現,配合念珠菌涂片、培養和鑒定,一般比較容易診斷。慢性增殖型念珠菌病應結合組織病理檢查。 鑒別診斷 與口腔黏膜上乳凝塊鑒別,嬰兒喂奶后乳凝塊附著于頰黏膜,喂水后常自行脫落,或用壓舌板輕輕可擦去,附著處黏膜光滑,無紅腫和糜爛,可助鑒別。
如何診斷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
1.臨床表現 典型臨床表現為慢性腹瀉、黏液血便,腹痛呈慢性反復發作或持續性,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少數患者典型癥狀不明顯,只出現便秘或無明顯血便,應結合輔助檢查協助診斷。仔細詢問患者各項既往病史,注意有無關節、口腔、眼、皮膚、肝脾等腸外表現。 2.乙狀、纖維結腸鏡 (1)受累結腸黏膜呈
真菌感染性口炎的鑒別診斷
與口腔黏膜上乳凝塊鑒別,嬰兒喂奶后乳凝塊附著于頰黏膜,喂水后常自行脫落,或用壓舌板輕輕可擦去,附著處黏膜光滑,無紅腫和糜爛,可助鑒別。
真菌性鼻竇炎的表現診斷
真菌性鼻-鼻竇炎先單側鼻竇起病,以上頜竇發病率最高,其次為蝶竇、篩竇,額竇罕見。進一步發展累及多竇。其臨床表現視不同臨床類型和嚴重程度而異。常用的是外用中藥真菌性鼻竇炎,每天兩次,治療徹底。 1.真菌球:多見于老人,女性多于男性。病人通常免疫功能正常。單側鼻竇發病,以上頜竇發病率最高,其次為蝶
如何診斷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
主要依據流行病學資料及臨床表現進行診斷。 1.流行病學資料 根據流行季節、流行地區,出現相似腸道癥狀患者,應注意本病。 2.臨床表現 潛伏期較短,起病較急,表現為腹瀉,排黃色水樣便,部分患兒可伴呼吸道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