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急性淤膽型肝炎的基本介紹
(1)臨床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診斷,有關肝炎病原學檢查為陽性。 (2)黃疸深而持續時間長達3周以上,具有”三分離”特征,即黃疸重而消化道癥狀輕。黃疸重而ALT上升幅度低。但病初ALT可明顯升高,而后出現黃疸深,ALT下降,黃疸重而PT和PTA下降不明顯。 (3)具有梗阻性黃疸特征,皮膚瘙癢,陶土色大便,血清膽汁酸濃度明顯升高,可達正常水平10倍左右,而且持續時間長。血清AKP、R-GT、總膽固醇及血清脂蛋白X等可輕度至中度增高,而尿膽原明顯減少或消失。 (4)除外藥物等原因及原發性或繼發性腫瘤所致肝外梗阻性黃疸。 (5)肝組織學檢查符合急性淤膽型肝炎的組織學特征。......閱讀全文
關于急性淤膽型肝炎的基本介紹
(1)臨床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診斷,有關肝炎病原學檢查為陽性。 (2)黃疸深而持續時間長達3周以上,具有”三分離”特征,即黃疸重而消化道癥狀輕。黃疸重而ALT上升幅度低。但病初ALT可明顯升高,而后出現黃疸深,ALT下降,黃疸重而PT和PTA下降不明顯。 (3)具有梗阻性黃疸特征,皮膚瘙癢,陶
關于淤膽型肝炎的基本介紹
起病類似急性黃疸型肝炎,但自覺癥狀常較輕,有明顯肝大、皮膚瘙癢、大便色淺,血清堿性磷酸酶、γ-轉肽酶、膽固醇均有明顯增高,黃疸深,膽紅素升高以直接增高為主,轉氨酶上升幅度小,凝血酶原時間和凝血酶原活動度正常。較輕的臨床癥狀和深度黃疸不相平行為其特點。
關于淤膽型肝炎的預后介紹
病程雖長,但預后良好,多數病人可逐漸自愈,很少轉為慢性。有一部分重癥淤膽型肝炎,特別是慢性重癥淤膽型肝炎,若黃疸持續不退甚至繼續加深,可發展為膽汁性肝硬化,或者發生肝細胞液化性和凝固性壞死,而演變為亞急性或慢性重型肝炎,導致嚴重的后果。
關于淤膽型肝炎的檢查介紹
1.血液檢查 血清膽紅素明顯升高,以直接膽紅素為主。R-谷氨酰轉肽酶、堿性磷酸酶、膽固醇及血清膽汁酸均升高。疾病初起,ALT明顯升高,但很快下降,出現酶疸分離。 部分病人入院時凝血酶原活動度下降,但經補充維生素K1,3~7天后即迅速得到糾正。 2.B超檢查 無肝外梗阻表現。 3.病理檢
關于淤膽型肝炎的簡介
淤膽型肝炎是因多種原因引起肝細胞和(或)毛細膽管膽汁分泌障礙,導致部分或完全性膽汁阻滯為特征的綜合征。占黃疸型肝炎的2~8%。病毒性淤膽型肝炎約占病毒性肝炎病人的3%,甲、乙、戊型肝炎均可引起,多發生于急性肝炎發病數周之后。
關于慢性淤膽型肝炎的診斷介紹
(1)臨床符合慢性活動性肝炎或肝硬化的診斷。多有乙肝或丙肝病毒的抗原、抗體血清學指標或HBV-DNA/HCV-RNA陽性。 (2)有梗阻性黃疸臨床特征并除外肝外梗阻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內梗阻性黃疸。 (3)肝活檢符合慢性活動肝炎或肝硬化的組織學改變,并有淤膽型肝炎的形態學特征。
關于淤膽型肝炎的鑒別診斷介紹
1.肝細胞性黃疸 伴有輕重不等的肝細胞衰竭的癥狀與體征,如異常乏力,食欲減退、蜘蛛痣、肝掌及肝功能損害的生化改變等。總膽紅素(TBlL)一般在200umol/L以下,少數肝細胞衰竭的患者TBIL可在200umol/L以上。 2.先天性黃疸 是遺傳性生理障礙的一類疾病,大多為新生兒或少兒。
關于淤膽型肝炎的病因分析
淤膽型肝炎是因多種原因引起肝細胞和(或)毛細膽管膽汁分泌障礙,導致部分或完全性膽汁阻滯。多發生于急性肝炎發病數周之后。膽汁淤積性黃疸常見于自身免疫性肝炎(淤膽型)、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藥物性肝炎和病毒性淤膽型肝炎。
淤膽型肝炎的癥狀
癥狀表現輕而黃疸深:由于淤膽型肝炎的肝細胞壞死不重,而以淤膽為主,故癥狀相對較輕,黃疸可以很深。 尿色深黃而大便色淺:由于膽道系統有炎癥,造成梗阻,排泄至腸道的膽汁成分減少,故大便顏色淺,似陶土色,故稱陶土色大便,而淤滯的膽紅素逆流至血液,由尿排出,故尿色極深。 淤膽型肝炎體征表現是肝臟腫大
淤膽型肝炎的診斷
1、 臨床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診斷,有關肝炎病原學檢查為陽性。 2、 黃疸深而持續時間長達3周以上,具有”三分離”特征,即黃疸重而消化道癥狀輕。黃疸重而ALT上升幅度低。但病初ALT可明顯升高,而后出現黃疸深,ALT下降,黃疸重而PT和PTA下降不明。 3、 具有梗阻性黃疸特征,皮膚瘙癢,陶土
淤膽型肝炎的治療
淤膽型肝炎治療的基本原則與普通肝炎相似,但是以消退黃疸為主要目的。 A、熊去氧膽酸(UDCA):減輕病人乏力、腹瀉、瘙癢等癥狀,可保持細胞膜穩定性,減輕肝細胞炎癥,改善肝功,增加毛細膽管碳酸鹽分泌,促進膽汁分泌,增加膽汁流量,促進黃疸消退。每天500mg,分次口服,無明顯毒副反應。最近有人提出
淤膽型肝炎的檢查
淤膽型肝炎實驗室檢查呈“六高”現象:表現為血清總膽紅素升高,以結合膽紅素(直接膽紅素)升高為主(>70%);堿性磷酸酶(ALP)升高;γ一谷氨酰轉酞酶(1一GT)升高;膽固醇(cH)升高;膽汁酸(TBA)升高;β球蛋白升高。 淤膽型肝炎病理檢查示微膽管淤膽,膽管增生明顯,電子顯微鏡下可見毛細膽
淤膽型肝炎的鑒別
肝細胞性黃疸,膽汁淤積性黃疸,先天性黃疸,溶血性黃疸。臨床上以前兩類較常見,兩者一般來說是容易鑒別,肝細胞性黃疸伴有輕重不等的肝細胞衰竭的癥狀與體征,如異常乏力,食欲減退、蜘蛛痣、肝掌及肝功能損害的生化改變等,總膽紅素(TBlL)一般在200umol/l以下,少數肝細胞衰竭的患者TBIL可在20
檢查淤膽型肝炎的方式介紹
1、血液檢查 血清膽紅素明顯升高,以直接膽紅素為主。R-谷氨酰轉肽酶、堿性磷酸酶、膽固醇及血清膽汁酸均升高。疾病初起,ALT明顯升高,但很快下降,出現酶疸分離。 部分病人入院時凝血酶原活動度下降,但經補充維生素K1,3~7天后即迅速得到糾正。 2、B超檢查 無肝外梗阻表現。 3、病理檢
如何診斷淤膽型肝炎?
1.急性淤膽型肝炎 (1)臨床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診斷,有關肝炎病原學檢查為陽性。 (2)黃疸深而持續時間長達3周以上,具有”三分離”特征,即黃疸重而消化道癥狀輕。黃疸重而ALT上升幅度低。但病初ALT可明顯升高,而后出現黃疸深,ALT下降,黃疸重而PT和PTA下降不明顯。 (3)具有梗阻性
慢性淤膽型肝炎的診斷
1、 臨床符合慢性活動性肝炎或肝硬化的診斷。多有乙肝或丙肝病毒的抗原、抗體血清學指標或HBV-DNA/HCV-DNA陽性。 2、 有梗阻性黃疸臨床特征并除外肝外梗阻或其它原因所致的肝內梗阻性黃疸。 3、 肝活檢符合慢性活動肝炎或肝硬化的組織學改變,并有淤膽型肝炎的形態學特征。
治療淤膽型肝炎的簡介
淤膽型肝炎治療的基本原則與普通肝炎相似,但是以消退黃疸為主要目的。 1.熊去氧膽酸(UDCA) 減輕病人乏力、腹瀉、瘙癢等癥狀,可保持細胞膜穩定性,減輕肝細胞炎癥,改善肝功,增加毛細膽管碳酸鹽分泌,促進膽汁分泌,增加膽汁流量,促進黃疸消退。無明顯毒副反應。最近有人提出UDCA可作為IFN治療
淤膽型肝炎的病因分析
淤膽型肝炎是因多種原因引起肝細胞和(或)毛細膽管膽汁分泌障礙,導致部分或完全性膽汁阻滯為特征的綜合征。占黃疸型肝炎的2~8%。病毒性淤膽型肝炎約占病毒性肝炎病人的3%,甲、乙、戊型肝炎均可引起,多發生于急性肝炎發病數周之后。 多發生于急性肝炎發病數周之后。膽汁淤積性黃疸常見于自身免疫性肝炎(淤
淤膽型肝炎的鑒別診斷
1、肝細胞性黃疸 伴有輕重不等的肝細胞衰竭的癥狀與體征,如異常乏力,食欲減退、蜘蛛痣、肝掌及肝功能損害的生化改變等。總膽紅素(TBlL)一般在200umol/L以下,少數肝細胞衰竭的患者TBIL可在200umol/L以上。 2、先天性黃疸 是遺傳性生理障礙的一類疾病,大多為新生兒或少兒。
怎樣治療淤膽型肝炎?
淤膽型肝炎治療的基本原則與普通肝炎相似,但是以消退黃疸為主要目的。 1、熊去氧膽酸(UDCA) 減輕病人乏力、腹瀉、瘙癢等癥狀,可保持細胞膜穩定性,減輕肝細胞炎癥,改善肝功,增加毛細膽管碳酸鹽分泌,促進膽汁分泌,增加膽汁流量,促進黃疸消退。無明顯毒副反應。最近有人提出UDCA可作為IFN治療
淤膽型肝炎的病因是什么
淤膽型肝炎是因多種原因引起肝細胞和(或)毛細膽管膽汁分泌障礙,導致部分或完全性膽汁流阻滯。多發生于急性肝炎發病數周之后。膽汁淤積性黃疸常見于自身免疫性肝炎(淤膽型)、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藥物性肝炎和病毒性淤膽型肝炎。
淤膽型肝炎的病因及癥狀
病因 淤膽型肝炎是因多種原因引起肝細胞和(或)毛細膽管膽汁分泌障礙,導致部分或完全性膽汁流阻滯。多發生于急性肝炎發病數周之后。膽汁淤積性黃疸常見于自身免疫性肝炎(淤膽型)、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藥物性肝炎和病毒性淤膽型肝炎。 癥狀 癥狀表現輕而黃疸深:由于淤膽型肝炎的肝細
淤膽型肝炎的癥狀及檢查
癥狀 癥狀表現輕而黃疸深:由于淤膽型肝炎的肝細胞壞死不重,而以淤膽為主,故癥狀相對較輕,黃疸可以很深。 尿色深黃而大便色淺:由于膽道系統有炎癥,造成梗阻,排泄至腸道的膽汁成分減少,故大便顏色淺,似陶土色,故稱陶土色大便,而淤滯的膽紅素逆流至血液,由尿排出,故尿色極深。 淤膽型肝炎體征表現是
簡述淤膽型肝炎的臨床表現
主要表現為較長時期的肝內梗阻性黃疸,表現有黃疸較深,不易消退,自覺癥狀較輕,皮膚瘙癢或有灼熱感,抓后有細小出血點及淤斑,右脅脹痛,肝臟腫大,稍感乏力,口咽干燥,小便深黃,大便色淺或灰白。
淤膽型肝炎的臨床表現和預后相關介紹
臨床表現 主要表現為較長時期的肝內梗阻性黃疸,表現有黃疸較深,不易消退,自覺癥狀較輕,皮膚瘙癢或有灼熱感,抓后有細小出血點及淤斑,右脅脹痛,肝臟腫大,稍感乏力,口咽干燥,小便深黃,大便色淺或灰白。 預后 病程雖長,但預后良好,多數病人可逐漸自愈,很少轉為慢性。有一部分重癥淤膽型肝炎,特別是
急性黃疸型肝炎的基本信息介紹
急性黃疸型肝炎是急性肝炎的一個臨床分型,根據急性肝炎患者有無黃疸表現及血清膽紅素是否升高,將急性肝炎分為急性黃疸型肝炎和急性無黃疸型肝炎。急性黃疸型肝炎是基于臨床癥狀的診斷而不是病因診斷。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此型肝炎,最常見于甲型病毒性肝炎,其次為戊型病毒性肝炎。
關于丁型肝炎病毒的基本介紹
1977年意大利學者Rizzetto用免疫熒光法在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肝細胞核內發現一種新的病毒抗原,并稱為δ因子(delta agent)。它是一種缺陷病毒,必須在HBV或其他嗜肝DNA病毒的輔助下才能復制增殖,現已正式命名為丁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D virus,HDV)。 HD
關于戊型肝炎病毒的基本介紹
戊型肝炎(Hepatitis E )是一種經糞一口傳播的急性傳染病。自1955年印度由水源污染發生了第1次戊型肝炎大暴發以來,先后在印度、尼泊爾、蘇丹、蘇聯吉爾吉斯及我國新疆等地都有流行。 1989年9月,東京國際HNANB及血液傳染病會議正式命名為戊型肝炎,其病原體戊型肝炎病毒 (Hepat
關于丁型肝炎抗原的基本介紹
丁型肝炎病毒抗原存在于受感染的細胞內和外周。丁型肝炎病毒急性感染早期,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陽性期內可在血液中檢出丁型肝炎病毒抗原,持續1-2周;慢性感染時可持續保持于低滴度水平。
急性黃疸型肝炎的介紹
急性黃疸型肝炎是急性肝炎的一個臨床分型,根據急性肝炎患者有無黃疸表現及血清膽紅素是否升高,將急性肝炎分為急性黃疸型肝炎和急性無黃疸型肝炎。急性黃疸型肝炎是基于臨床癥狀的診斷而不是病因診斷。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此型肝炎,最常見于甲型病毒性肝炎,其次為戊型病毒性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