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代糖到底安不安全?
近年來,減糖風潮興起,人造甜味劑因其較少的含糖量和較低的卡路里,成為很多人的心頭好。然而,法國一項經過同行評審的大規模研究發現,人造甜味劑可能并非健康的糖替代品,食用大量人造甜味劑(尤其是軟飲料中常用的阿斯巴甜和乙酰磺胺酸鉀(俗稱安賽蜜))的人患癌癥,尤其是乳腺癌和與肥胖相關癌癥的風險增加。研究發表在近日的《公共科學圖書館·醫學》上。為了評估人造甜味劑的潛在致癌性,研究人員分析了參與法國一項大型營養健康研究的102865名法國成年人的數據,這些參與者平均年齡為42.2±14.5歲,其中78.5%是女性。 研究人員收集了參與者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等信息,以及病史、飲食、生活方式和健康數據等信息,體重增加、糖尿病、癌癥家族史等信息,并從24小時飲食記錄中收集了有關人工甜味劑攝入量的數據,以評估參與者的能量、酒精、鈉、飽和脂肪酸、纖維、糖、全谷物食品和乳制品的基線攝入量。隨后,研究人員每6個月進行一次隨訪,并在此期間收集了參與者的......閱讀全文
院士建言減糖:甜味劑給消費者多一種選擇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近日在一場論壇上就中國居民面臨的減糖問題建言。他表示,飲料行業用甜味劑取代糖將是一種趨勢,但這不意味著不再有含糖飲料,而是給消費者更多的選擇。 攝糖過量影響健康 “糖不是‘毒藥’,人們對甜味的喜好是與生俱來的。”陳君石說,從營養學角度來說,糖也是人體所必須的營養物質。此外
“甜蜜誘惑”侵蝕孩子健康 兒童“減糖”“戒糖”刻不容緩
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指出,嗜糖之害,甚于吸煙,長期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會使人的壽命明顯縮短,并提出了“戒糖”口號。但是近年來,中國人對糖的消耗量居高不下,特別是孩子,2008年我國兒童人均每天喝飲料715毫升,10年時間翻了一番。而目前市售飲料中大部分為含糖飲料,多數飲品含糖量為8%~11%,一瓶容
人造甜味劑增加食欲
動物和人類實驗均證實,人造甜味劑能讓你感到饑餓,并吃得更多。而澳大利亞研究人員首次發現了這一應答背后的機理。近日,刊登于《細胞—新陳代謝》期刊上的研究論文揭示了人造甜味素對大腦調節食欲功能的影響,并且它們能改變人的味覺。 悉尼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了大腦中的一個能感覺和結合甜味與食物所含能量的新系統
人工甜味劑被證明和糖代謝異常有關
我們越來越熟悉的無糖食品和飲料,究竟是健康的代名詞?還是反過來會為健康帶來隱患?以色列科學家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攝入那些常用的、無熱量的人造甜味劑,有可能增加葡萄糖不耐受,從而導致血糖升高的風險。 9月18日發表在英國《自然》期刊上對小鼠和人類的這項研究指出,在喂養小鼠的飼料中添加甜味劑,會影
九機構聯合倡議食品行業減鹽、減油、減糖
??在第七屆中國健康生活方式大會上,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國家行動辦公室等九家機構聯合發布了《推動食品行業“減鹽、減油、減糖”的聯合倡議》,以配合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的“三減三健”倡導,呼吁食品行業行動起來促進“三減”落地,促進公眾健康水平提高。??“三減”的最終實現有賴于消費者主動采取科學理性的消費行為
食用代糖到底安不安全?
近年來,減糖風潮興起,人造甜味劑因其較少的含糖量和較低的卡路里,成為很多人的心頭好。然而,法國一項經過同行評審的大規模研究發現,人造甜味劑可能并非健康的糖替代品,食用大量人造甜味劑(尤其是軟飲料中常用的阿斯巴甜和乙酰磺胺酸鉀(俗稱安賽蜜))的人患癌癥,尤其是乳腺癌和與肥胖相關癌癥的風險增加。研究發表
控糖限糖,注意“隱形糖”
我們還在限鹽的時候,國外又開始限糖了。世界頂尖研究型大學美國康涅狄格學院的專家近日對外發出警告,長期攝入高糖食品會傷及全身,因為高糖食品便宜又容易獲得,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們的危害可能比毒品更大”。 醫學實驗證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甜食對大腦的作用和毒品有異曲同工之效。如果讓動物習慣性地攝
無糖也會胖 別讓人工甜味劑蒙住了眼
盛夏里來杯涼爽的飲料或者冰激凌,是件讓人愜意的事情。想吃甜食又怕胖,那就加點甜度高、熱量低的人工甜味劑吧。這聽上去是個不錯的選擇。不過,科學家發現,人工甜味劑可能會改變腸道菌群的構成,從而導致肥胖。 很多人都對人工甜味劑偏愛有加,尤其是既想吃蛋糕又不想在身上長滿贅肉的人們。人工甜味劑主要有阿
世衛組織建議 勿用非糖甜味劑控制體重
據新華社電?世界衛生組織15日發布一份關于非糖甜味劑的新指南,建議不要使用安賽蜜、阿斯巴甜、糖精等非糖甜味劑來控制體重或降低非傳染性疾病風險。世衛組織指出,對現有證據的系統性回顧表明,使用非糖甜味劑在降低成人或兒童體脂方面沒有任何長期益處。長期使用非糖甜味劑可能存在潛在不良影響,如增加2型糖尿病、心
麥芽糖、果糖、葡萄糖、異麥芽糖、麥芽三糖五種糖的分離
1 色譜條件 色譜柱:月旭Xtimate?NH2(4.6×300mm,5μm)(貨號:00103-21044) 流動相:乙腈/水=75/25 檢測器:RID檢測器 柱溫:30℃ 流速:1.0ml/min 進樣量:50μL 注意事項:\ 2 譜圖
世衛組織:建議不要使用非糖甜味劑來控制體重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689.shtm 當地時間15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一項關于非糖甜味劑的新指南,建議不要使用非糖甜味劑來控制體重,或以此降低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 根據世衛組織官網于15日發布的消息,世衛組織提
小心可樂無糖不發胖消費陷阱
無糖可樂自上市以來,受到無數減肥人士的特別偏愛。不少人人認為在享受可樂帶來口腔、味蕾感官上快感的同時,還不用擔心可樂里糖分所帶來的“能量爆炸”。然而近日,有科學家出來警告:事實并不如此。根據可樂配料表可知,一罐330毫升的有糖可口可樂含糖量11.75%,即含糖量是35克。其中,主要甜味的成分為白砂糖
游離糖與內源糖的關系
世界衛生組織將糖區分為游離糖 與內源糖。根據世衛組織1990年制定的標準,成年人每日攝取的游離糖不應超過當天攝取全部熱量的10%。2015年頒布的《成人與兒童糖攝入指南》,將游離糖的攝入進一步減少到低于總能量攝入的5%(有條件建議)。以減少超重、肥胖和蛀牙的風險。
醛糖和酮糖的區別
醛糖和酮糖具有醇羥基和羰基的性質,都是還原糖,因為酮糖分子內雖然無醛基,但其羰基受相鄰α碳原子上羥基的影響,而呈現出還原活性。兩者的鑒別:(1)西利萬諾夫試驗(Seliwanofs test),間苯二酚于鹽酸中與酮糖反應呈紅色,而醛糖呈色很淺;(2)弱氧化劑,如溴水可將醛糖氧化成相應的糖酸,而對酮糖
建議停止使用非糖甜味劑?世衛組織沒這么說
日前,世界衛生組織在其官網發布一則關于非糖甜味劑的新指南,建議不要使用非糖甜味劑來控制體重或降低非傳染性疾病風險。 指南發布后,有解讀稱非糖甜味劑有害、世衛組織建議停止使用無糖甜味劑。紅星資本局查閱指南原文發現,此解讀并不準確,世衛組織強調,指南中的 " 干預 " 是不建議將非糖甜味劑納入飲食
"糖高宗"詭異發跡史 "金融糖"比"產銷糖"沖擊明顯
在經過長達半年多時間醞釀之后,食糖價格在今年八九月份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迅速飆升,從5000多元/噸迅速上漲到6000多元/噸,10月中旬以來,在不到半個月時間里,又迅速從6000多元/噸飆升到7000元/噸,進入11月之后,報價更一度逼近7500元/噸的歷史高位。糖價高企,被
膳食對減重及糖代謝穩態改善研究獲進展
近日,《臨床內分泌與代謝雜志》(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林旭研究組與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寧光/研究員王計秋團隊合作的題為Isocaloric-restric
AMAMFSAc19001 糖 糖產品 樣品制備
試驗過程 ??? (a)固態(糖等)——必要時先粉碎拌勻,然后用刮勺盡快將粗糖充分混合。有塊狀物存在時可在玻璃板上用玻璃或鐵制滾筒碾碎,也可在清潔干燥的研缽中用桿使其分散。 ??? (b)半固態(糖膏等)——稱50g樣品,將糖的晶體溶解在少量體積的水中,然后刪洗到250ml的溶量瓶中,稀釋至刻
你跌入“無糖飲料”的陷阱了嗎?“無糖飲料”不是真無糖
近年來,市面上出現各種無糖飲料,宣稱“0糖、0脂、0卡”,受到不少人青睞。本市公共營養師王鑫提示,無糖飲料并不是真無糖,長期喝照樣會發胖。 無糖飲料之所以稱“無糖”,是指產品里不添加蔗糖、葡萄糖、麥芽糖、果糖、乳糖等含糖原料。根據國家標準規定,當100g(固體)或100mL(液體)的糖含量≤0.5
阿斯巴甜到底甜不甜
近日,關于人造甜味劑之一的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話題沖上熱搜,引發公眾廣泛關注。阿斯巴甜到底安不安全?消費者能否繼續開懷暢飲無糖飲料? 記者注意到,對于阿斯巴甜的安全性,國際上多個健康組織和監管機構,包括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食品
糖友要控糖 更要護心腎
“一大早起來晨練,在跳廣場舞的時候,猛一回頭,突然感覺胸痛、眩暈,眼前發黑,就栽倒在地上了。”躺在醫院病床上的林阿姨,一邊慶幸有人幫忙喊120,送到醫院急救搶回了一條命;另一邊,萬萬沒料到,自己這次心臟病發作與患了10多年的糖尿病有關。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發癥。”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如何應對“潛伏”高手——糖腎和糖網
師出同門的“難兄難弟” 眼睛與腎臟分屬于不同的器官,貌似沒什么關聯,但實際上,兩者的關系非同一般。糖尿病腎病(簡稱“糖腎”)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簡稱“糖網”)就像是一對形影不離的“難兄難弟”,往往同時或先后出現在同一位病人身上。這是因為,“糖腎”與“糖眼”同屬于微血管病變,并且具有共同的發病機
靜脈血漿糖(VPG)和血清糖測定
靜脈血漿糖(VPG)和血清糖測定原來用還原糖試劑(如鄰甲苯胺)測定,現改進為用“真”糖試劑測定,如己糖激酶、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葡萄糖氧化酶等;從手工操作改進為半自動或自動測定。因為鄰甲苯胺對醛糖(如葡萄糖、半乳糖、木糖甚至抗壞血酸)均可有反應,并在酸性環境中產生綠色,因而可用比色法測定。但鄰甲苯胺
攝入過量人工甜味劑 恐增加患糖尿病風險
新出爐的一項研究表明,攝入大量人造甜味劑可能會影響人體對糖的反應,并可能增加人們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據合眾國際社報道,澳大利亞阿得雷德大學醫學院(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楊格副教授(Richard Young)指出,這項研究顯示,人工甜味劑的攝入量可能會降低人體對
人們是否應該放棄甜味劑?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807.shtm世界衛生組織5月15日發布了一份關于非糖甜味劑的新指南,建議大多數人避免食用安賽蜜、阿斯巴甜、糖精等非糖甜味劑。此前,一項2022年的研究發現,這些甜味劑無助于長期控制體重,還可能導致
關于D-甘露醇的應用領域介紹
1.可用作甜味劑、防粘劑、營養增補劑、品質改良劑、保濕劑。 2.可用于塑料行業制松香酸酯及人造甘油樹脂、雷管(硝化甘露糖醇)等;經氫溴酸反應可制得二溴甘露糖醇。 3.甜味劑、營養增補劑、品質改良劑、防黏劑等。具有低熱量、低甜度,可代替食糖用于糖尿病、肥胖癥患者的特殊食品,也是口香糖和醒酒藥的
零糖也不健康?常用人工甜味劑具有基因毒性,會破壞DNA
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全世界范圍內,肥胖已經成為了一個主要公共健康問題。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有近20億人超重或肥胖,從1975到2016年,全球肥胖率翻了近3倍,每年因超重或肥胖導致的死亡高達280萬。全球范圍內肥胖率的快速增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高糖飲食等生活因素的影響,為了減
糖發酵測定
實驗方法原理?酸的產生可利用指示劑來斷定。在配制培養基時預先加入溴甲酚紫[pH5.2(黃色)~6.8(紫色)],當發酵產酸時,可使培養基由紫色變為黃色。氣體的產生可由發酵管中倒置的德漢氏小管中有無氣泡來證明。實驗材料?大腸桿菌普通變形桿菌試劑、試劑盒?葡萄糖發酵培養基乳糖發酵培養基儀器、耗材?試管試
糖發酵管
成分 牛肉膏 5g 蛋白胨 10g 氯化鈉 3g 磷酸氫二鈉(Na2HPO4·12H2O) 2g 0.2%滇麝香草酚藍溶液 12mL 蒸餾水 1000mL pH7.4 制法? 1 葡萄糖發酵管按上述成分配好后,按0.5%加入葡萄糖,分裝于有
糖解作用
在糖解作用中,此分子是2-磷酸甘油酸在烯醇化酶(enolase)的催化下生成,是一個高能磷酸分子。接下來磷酸烯醇丙酮酸將會進入糖解作用的第10個,也是最后一個步驟中。在糖解作用的最后步驟里,磷酸烯醇丙酮酸將會經由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的催化,使原本接在氧原子上的磷酸根轉移到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