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碎補的藥理作用及功能主治
藥理作用 1.據 中國藥科大學周銅水等研究,槲蕨根莖水煎劑(20g/kg,30g/kg)及柚皮甙 (相當原藥20g/kg )灌胃對實驗性大鼠骨損傷愈合有促進作用。 2.骨碎補水煎劑7.5-50g/kg灌胃,對大鼠實驗性 關節炎具有刺激骨 關節軟骨細胞代償性增生作用,并能部分改善由于力學應力線改變造成關節軟骨的退行性變,從而降低骨關節病變率。 3.骨碎補雙氫黃酮甙能增加 體外培養 大白鼠乳鼠心肌細胞的搏動頻率,使收縮有力,并對心肌細胞有起搏作用,其作用機理,可能類似一種β-受體 激動劑。 4.骨碎補水煎液(100%)0.8ml/kg口服,對實驗性 高血脂兔可明顯預防血清 膽甾醇、甘油三酯的上升,并能防止主動脈壁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 5.豚鼠實驗提示,骨碎補煎劑與卡那霉素合用可減輕卡那霉素對耳蝸的毒性作用,但不能控制停藥后中毒性耳聾的發展。 6.骨碎補煎劑在試管內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長。 骨碎補水煎劑7.5、10、2......閱讀全文
骨碎補的介紹
骨碎補(學名:Davallia mariesii T. Moore ex Baker,別名:巖連姜),骨碎補科骨碎補屬附生蕨類植物。它生于山地林中樹干上或巖石上,海拔500~700米。 其植株高可達40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1],鱗片闊披針形或披針形;葉遠生,葉柄深禾稈色或帶棕色,葉片五角形,
骨碎補的概述
骨碎補(學名:Davallia mariesii T. Moore ex Baker,別名:巖連姜),骨碎補科骨碎補屬附生蕨類植物。它生于山地林中樹干上或巖石上,海拔500~700米。 其植株高可達40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1],鱗片闊披針形或披針形;葉遠生,葉柄深禾稈色或帶棕色,葉片五角形,
骨碎補的簡介
骨碎補(學名:Davallia mariesii T. Moore ex Baker,別名:巖連姜),骨碎補科骨碎補屬附生蕨類植物。它生于山地林中樹干上或巖石上,海拔500~700米。 其植株高可達40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1],鱗片闊披針形或披針形;葉遠生,葉柄深禾稈色或帶棕色,葉片五角形,
骨碎補的概述
骨碎補(拉丁學名:Davallia trichomanoides Blume),俗名狼尾蕨、磁山骨碎補、海州骨碎補等,是骨碎補科骨碎補屬植物,[1]《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近危物種。[2] 骨碎補株高15-40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葉遠生,基部被鱗片,葉片五角形,孢子囊
骨碎補的簡介
骨碎補(拉丁學名:Davallia trichomanoides Blume),俗名狼尾蕨、磁山骨碎補、海州骨碎補等,是骨碎補科骨碎補屬植物,[1]《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近危物種。[2] 骨碎補株高15-40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葉遠生,基部被鱗片,葉片五角形,孢子囊
骨碎補的介紹
骨碎補(拉丁學名:Davallia trichomanoides Blume),俗名狼尾蕨、磁山骨碎補、海州骨碎補等,是骨碎補科骨碎補屬植物,[1]《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近危物種。[2] 骨碎補株高15-40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葉遠生,基部被鱗片,葉片五角形,孢子囊
骨碎補的功用主治
補腎,活血,止血。治腎虛久瀉及腰痛, 風濕痹痛,齒痛,耳鳴,跌打閃挫、骨傷,闌尾炎,斑禿,雞眼。 ①《藥性論》:"主骨中毒氣,風血疼痛,五勞六極,口(一作'足')手不收,上熱下冷。" ②《日華子本草》:"治惡瘡,蝕爛肉,殺蟲。" ③《開寶本草》:"主破血,止血,補傷折。"
骨碎補屬的概述
骨碎補為骨碎補科骨碎補屬植物華南骨碎補Davallia formosana Hayata、水龍骨科槲蕨屬植物槲蕨 Drynaria fortunei(Kuntze) J. Smith或崖姜蕨屬植物崖姜蕨Pseudodrynaria coronans (Wall.) Ching的干燥根莖。在我省藥
骨碎補功效與作用
1.中藥骨碎補能夠補腎健骨,尤其是對于腎陰虛或者腎陽虛而引起的腰膝酸軟,骨痿軟無力,四肢無力,或者是其他一些相關腎虛的表現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2.中藥骨碎補還能夠療傷續筋,在臨床上對于外科的跌打損傷以及骨折或者其他一些外科疾病有較好的緩解作用,尤其善于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3.中藥骨碎補止痛
骨碎補的臨床應用
1、防治鏈霉素毒性及過敏反應:取骨碎補干片5錢,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視需要可長期服用。對已知有鏈霉素 毒性反應者,用鏈霉素同時使用本藥,可防其毒性反應;既往有鏈霉素過敏的患者再次使用時,除從小劑量開始外,并加服本藥脫敏。對使用鏈霉素過程中已出現毒性或過敏反應者,則用本劑治療;臨床觀察21例(
骨碎補的形態特征
植株高15-40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粗4-5毫米,密被蓬松的灰棕色鱗片;鱗片闊披針形或披針形,長達8毫米,先端長漸尖,邊緣有睫毛,中部色較深,邊緣色較淺。葉遠生,相距1-5厘米;葉柄長6-20厘米,粗1-1. 5毫米[1],深禾稈色或帶棕色,上面有淺縱溝,基部被鱗片,向上光滑;葉片五角形,長寬
骨碎補的臨床應用
1、防治鏈霉素毒性及過敏反應:取骨碎補干片5錢,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視需要可長期服用。對已知有鏈霉素 毒性反應者,用鏈霉素同時使用本藥,可防其毒性反應;既往有鏈霉素過敏的患者再次使用時,除從小劑量開始外,并加服本藥脫敏。對使用鏈霉素過程中已出現毒性或過敏反應者,則用本劑治療;臨床觀察21例(
骨碎補的含量測定
照 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用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甲醇-醋酸-水(35:4:65)為流動 相;檢測波長為283nm 。理論板數按柚皮苷峰計算應不低于3000。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精密稱取在110℃ 干燥至恒重的柚皮苷對照品20mg,置100ml 量瓶中,加甲
骨碎補的形態特征
植株高15-40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粗4-5毫米,密被蓬松的灰棕色鱗片;鱗片闊披針形或披針形,長達8毫米,先端長漸尖,邊緣有睫毛,中部色較深,邊緣色較淺。葉遠生,相距1-5厘米;葉柄長6-20厘米,粗1-1. 5毫米[5],深禾稈色或帶棕色,上面有淺縱溝,基部被鱗片,向上光滑;葉片五角形,長寬
骨碎補丸的介紹
【藥物組成】荊芥穗1兩,白附子(炮)1兩,牛膝(酒浸,焙干)1兩,肉蓯蓉(酒浸1宿,切作片,焙)1兩,骨碎補(去毛,炒)半兩,威靈仙(去苗)半兩,縮砂仁半兩,地龍 (去土,微炒)2錢半,沒藥2錢半,自然銅(醋淬9遍)半兩,草烏頭(炮,去皮臍)半兩,半夏(湯洗7次)半兩。 【處方來源】《局方
骨碎補的分布范圍
產于遼寧(大連)、山東( 嶗山、昆箭山、牟平、 招遠、威海)、江蘇(海州)及臺灣。朝鮮南部及日本也有分布。模式標本產地:日本。 槲蕨,附生于樹上、山林石壁上或墻上。分布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江西、湖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中華槲蕨,生于高山地帶的石上或樹上。 分布青海、甘肅、陜西、
骨碎補的分布范圍
產于遼寧(大連)、山東( 嶗山、昆箭山、牟平、 招遠、威海)、江蘇(海州)及臺灣。朝鮮南部及日本也有分布。模式標本產地:日本。 槲蕨,附生于樹上、山林石壁上或墻上。分布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江西、湖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中華槲蕨,生于高山地帶的石上或樹上。 分布青海、甘肅、陜西、
骨碎補的含量測定
照 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用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甲醇-醋酸-水(35:4:65)為流動 相;檢測波長為283nm 。理論板數按柚皮苷峰計算應不低于3000。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精密稱取在110℃ 干燥至恒重的柚皮苷對照品20mg,置100ml 量瓶中,加甲
骨碎補的藥理作用
1.據 中國藥科大學周銅水等研究,槲蕨根莖水煎劑(20g/kg,30g/kg)及柚皮甙 (相當原藥20g/kg )灌胃對實驗性大鼠骨損傷愈合有促進作用。 2.骨碎補水煎劑7.5-50g/kg灌胃,對大鼠實驗性 關節炎具有刺激骨 關節軟骨細胞代償性增生作用,并能部分改善由于力學應力線改變造成關節
骨碎補的功能主治
補腎強骨,續傷止痛。用于腎虛腰痛,耳鳴耳聾,牙齒松動,跌撲閃挫,筋骨折傷;外治斑禿,白癜風。
骨碎補丸的臨床應用
①治療 腮腺炎取鮮 威靈仙根洗凈、切細、搗爛,每用1斤加 米醋半斤,浸于玻璃瓶內,蓋緊勿令泄氣。3日后取出醋浸液,用棉簽蘸涂患處,每2~3小時涂抹1次。治療32例,除4例效果不明外,均于1~3天內癥狀消失。 ②治療 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將威靈仙根烘干研成細粉,每次取3錢與雞蛋1個攪勻,用菜油或
骨碎補丸的組成介紹
荊芥穗1兩,白附子(炮)1兩,牛膝(酒浸,焙干)1兩,肉蓯蓉(酒浸1宿,切作片,焙)1兩,骨碎補(去毛,炒)半兩,威靈仙(去苗)半兩,縮砂仁半兩,地龍 (去土,微炒)2錢半,沒藥2錢半,自然銅(醋淬9遍)半兩,草烏頭(炮,去皮臍)半兩,半夏(湯洗7次)半兩。
骨碎補的藥理作用
1.據 中國藥科大學周銅水等研究,槲蕨根莖水煎劑(20g/kg,30g/kg)及柚皮甙 (相當原藥20g/kg )灌胃對實驗性大鼠骨損傷愈合有促進作用。 2.骨碎補水煎劑7.5-50g/kg灌胃,對大鼠實驗性 關節炎具有刺激骨 關節軟骨細胞代償性增生作用,并能部分改善由于力學應力線改變造成關節
骨碎補的鑒別方法
性狀鑒定 1.根莖為不規側背腹扁平的條狀、塊狀或片狀,多彎曲,兩側常有縊縮和分枝,長3-20cm,寬0.7-1.5cm。表面密被棕色或紅棕色細小鱗片,緊貼者呈膜質盾狀;直伸者披針形,先端尖,邊緣流蘇狀(睫毛),并于中柄基部和根莖嫩端較密集。鱗片脫落處顯棕色,可見細小縱向紋理和溝脊。上面有葉柄痕
骨碎補的化學成分
槲蕨根莖含淀粉16.4%、葡萄糖5.37%,還含柚皮甙。 槲蕨根莖含柚皮甙(naringin),21-何帕烯(hop-21-ene),9(11) 羊齒烯[fern-9(11)ene],7-羊齒烯(fern-7-ene,)3-雁齒烯(filic-3-ene),β-谷 甾醇(β-sitostero
骨碎補的化學成分介紹
槲蕨根莖含淀粉16.4%、葡萄糖5.37%,還含柚皮甙。 槲蕨根莖含柚皮甙(naringin),21-何帕烯(hop-21-ene),9(11) 羊齒烯[fern-9(11)ene],7-羊齒烯(fern-7-ene,)3-雁齒烯(filic-3-ene),β-谷 甾醇(β-sitostero
骨碎補的形態特征及生長習性
形態特征 植株高15-40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粗4-5毫米,密被蓬松的灰棕色鱗片;鱗片闊披針形或披針形,長達8毫米,先端長漸尖,邊緣有睫毛,中部色較深,邊緣色較淺。葉遠生,相距1-5厘米;葉柄長6-20厘米,粗1-1. 5毫米[1],深禾稈色或帶棕色,上面有淺縱溝,基部被鱗片,向上光滑;葉片
骨碎補的形態特征及生長習性
形態特征 植株高15-40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粗4-5毫米,密被蓬松的灰棕色鱗片;鱗片闊披針形或披針形,長達8毫米,先端長漸尖,邊緣有睫毛,中部色較深,邊緣色較淺。葉遠生,相距1-5厘米;葉柄長6-20厘米,粗1-1. 5毫米[5],深禾稈色或帶棕色,上面有淺縱溝,基部被鱗片,向上光滑;葉片
骨碎補的生長習性及分布范圍
生長習性 生于山地林中樹干上或巖石上,海拔500-700米。 分布范圍 產于遼寧(大連)、山東( 嶗山、昆箭山、牟平、 招遠、威海)、江蘇(海州)及臺灣。朝鮮南部及日本也有分布。模式標本產地:日本。 槲蕨,附生于樹上、山林石壁上或墻上。分布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江西、湖北、四川、
骨碎補的生長習性及分布范圍
生長習性 生于山地林中樹干上或巖石上,海拔500-700米。 分布范圍 產于遼寧(大連)、山東( 嶗山、昆箭山、牟平、 招遠、威海)、江蘇(海州)及臺灣。朝鮮南部及日本也有分布。模式標本產地:日本。 槲蕨,附生于樹上、山林石壁上或墻上。分布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江西、湖北、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