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土星環與土星相比顯得異常年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582.shtm......閱讀全文
科學家發現土星飛碟形狀衛星來自土星光環
計算機合成的“亞特拉斯”衛星圖片 北京時間6月1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近日,法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土星光環可能形成了眾多奇形怪狀的小衛星,其中一些飛碟形狀的衛星是由光環中的冰和塵埃所形成。 一般認為,那些圍繞土星運行的較大衛星大約在45億年前成形。然而,科學家們通
科學家揭示土星木星內部驚人差異
利用行星探測器發出的無線電信號,研究人員得以穿透隱藏在木星和土星內部的旋渦云。在那里,巨大的壓力將物質轉化為地球上未知的形態。這項由意大利羅馬大學Luciano Iess領導的研究,將美國宇航局(NASA)的兩架探測器(探測土星的“卡西尼”號和探測木星的“朱諾”號)發出的信號用于探測這些氣態巨行
《自然》封面文章:科學家剖析土星大白斑
土星上的大白斑。(圖片提供:NASA/JPL-Caltech/SSI) ? 去年年底,土星的北半球突然出現了一個小而明亮的斑點,并且在短短幾周的時間里發展到接近地球直徑的規模,而這其實是一場仍在肆虐的雷暴。 天文學家最早在去年12月初的一天觀測到這場雷暴,當時的云團據估算僅
《科學》:開普勒發現兩顆系外“土星”
為了尋找系外行星,開普勒正在監視超過15萬顆恒星的光強度變化。 美國宇航局(NASA)在今年6月受到了批評,當時它宣稱其空基望遠鏡開普勒發現了706顆潛在的新系外行星,但僅僅公布了其中306顆候選行星的數據。為了排除由真正新發現的系外行星發出的“錯誤警報”,開普勒的科學團隊希望給自
《自然》:科學家觀測到迄今最大土星環
(圖片來源:NASA) 美國航天局10月7日說,科學家利用斯皮策太空望遠鏡觀測到一個巨型土星環,這是迄今觀測到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環,足以容納10億顆地球。 這一暗淡的土星環由微小粒子構成,環內側距土星約600萬公里,外側距土星約1800萬公里。土星最遠衛星之一的土衛九在這一環內圍
最新研究:土星環與土星相比顯得異常年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582.shtm
科學發現宇宙曾受到其他宇宙撞擊 沖擊致不對稱
據國外媒體報道,歐洲空間局的普朗克探測器通過超高靈敏度的緊密儀器繪制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各向異性圖,揭示出宇宙存在神秘的“時空漣漪”現象,科學家發現早期宇宙中存在不明特征的大尺度結構,如圖中所示,在灰色線條右邊出現了宇宙溫度分布極為不均勻的現象,波動的尺度比左邊更大,科學家猜測這些信息是否隱藏了
低能宇宙相變參數空間研究取得進展
宇宙溫度從遠大于1012開爾文的高溫冷卻到如今接近絕對零度,經歷了138億年的歷史。早期宇宙是混沌的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經歷了基于粒子物理模型的數次標志性相變后,當前宇宙相對穩定的結構得以形成。在相變發生過程中,真空泡泡不斷產生,膨脹、碰撞、融合,最終物理參數穩定在有效勢能的真空附近。原則上,相
低能宇宙相變參數空間研究取得進展
宇宙溫度從遠大于1012開爾文的高溫冷卻到如今接近絕對零度,經歷了138億年的歷史。早期宇宙是混沌的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經歷了基于粒子物理模型的數次標志性相變后,當前宇宙相對穩定的結構得以形成。在相變發生過程中,真空泡泡不斷產生,膨脹、碰撞、融合,最終物理參數穩定在有效勢能的真空附近。原則上,相
NASA科學氣球助力破解宇宙謎題
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9日報道,數十年來,NASA已朝地球大氣層發射了多個科研氣球,現在,這個“氣球項目”再接再厲,其計劃攜帶更多靈敏設備,調查宇宙起源以及研究宇宙射線。 調查宇宙起源的設備名為“原初暴脹極化探測器(PIPER)”,它將在未來數年進行一系列測試飛行,主要目標是證明
逐夢科學世界 探索浩瀚宇宙
“確切說,我們是在本宇宙室女座超本星系團本星系團獵戶座懸臂太陽系第三環。”配合著地球逐漸隱匿在璀璨銀河的畫面,《夢幻西游》主角逍遙生“現身”科普動畫《夢幻書院》,正在與小伙伴劍俠客、骨精靈討論,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究竟需要出動多少只喜鵲,才能幫助“牛郎”與“織女”搭通跨越銀河系的“鵲橋”。為了進一步激
科學家觀測土星激波結構:加速粒子似超新星
北京時間2月2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宇航局卡西尼探測器在土星附近觀測到一次強烈的太陽風,在此過程中卡西尼觀測到粒子在這里被加速到極高的能級。這種效應與粒子在超新星遺跡中被加速的原理是相類似的。日本空間與天文研究研究所的亞當?馬斯特斯(Adam Masters)表示:“
土星最大衛星發現生命跡象 40億年后或取代地球
?? 科學家發現,土星最大的衛星土衛六,也就是“泰坦”,存在有原始生命體。 中新網6月6日電?據臺灣“東森新聞網”6日報道,地球不是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科學家,日前在土星的最大衛星泰坦(Titan)上也發現了生命的跡象
“卡西尼”號數據顯示土星并非一直有環
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近日報道,土星環是土星的標志,但這個環何時形成?NASA的“卡西尼”號(Cassini)探測器最新提供的數據顯示,土星環可能比土星本身的形成晚得多,形成于1000萬至1億年前,約相當于地球上的恐龍時代。 土星形成于約45億年前。有線索表明,它的環系統是后來才
跟著科學去旅行:天文旅游探奇宇宙
又是一年七夕時。相傳,每年的這個夜晚,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詩里說“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自有一番浪漫與清雅。牛郎與織女的愛情神話我們早已熟知,但是神話畢竟是神話。在天文學上,牛郎星與織女星之間的距離有16.4光年,即使牛郎跑得快,每天跑100公里,也要跑43億年時間才能與織女相
《科學》:宇宙膨脹或會永不停止
據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計算太空里的暗能量總數的科學家推斷,這種無法解釋的力的分布情況,意味著宇宙的膨脹過程可能會一直持續下去,永不停止。 北京時間8月2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科學家發現,宇宙可能會永遠膨脹下去。美國宇航局研究人員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計算宇宙里存在的神秘“暗能量”
科學家揭秘宇宙中恒星總數
大約3乘以10的23次方之多,是人們原先預想數量的3倍 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究竟有多少顆星星?英國權威科學雜志《自然》12月1日告訴大家,宇宙中恒星的數量至少達到了3乘以10的23次方之多,是人們原先預想數量的3倍。 來自美國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的天文學家在夏威夷一天象中心潛心觀測兩年后發現,在銀
美觀測到流星體沖撞土星光環證據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4月25日宣稱,“卡西尼”號宇宙飛船首次獲得小流星體變成碎片后沖進土星光環的直接證據。 太陽系里有許多速度極快的小星體,行星經常遭受它們的撞擊。沖擊土星光環的流星體大小從1厘米到幾米不等。研究人員曾花費數年時間識別2005年、2009年和2012年9個流星體留
霍金:科學足以解釋宇宙 神學沒有必要
據香港《星島日報》報道,全球知名物理學家霍金繼發表新書主張宇宙非上帝創造之后,又在電視上說:“神學是沒有必要的。”他這番話勢必再引起爭議。 據報道,霍金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絡的清談節目“Larry King Live”中說:“上帝可能存在,但是科學可以解釋宇宙不需要一個創世者。”
王亞平:探索浩瀚宇宙 播種科學夢想
“大家好,我是王亞平,本次授課由我主講……”聲音從遠離地面300多公里的天宮一號傳回地面課堂,屏幕前的學生凝神屏息,看著由神舟十號乘組航天員進行的現場直播! 2013年6月20日,中國人第一次把課堂搬到了太空。之后,2021年12月9日、2022年3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
NASA觀測到流星體沖撞土星光環證據
圖片來源:NASA/JPL-Caltech/Space Science Institute/Cornell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4月25日宣稱,“卡西尼”號宇宙飛船首次獲得小流星體變成碎片后沖進土星光環的直接證據。 太陽系里有許多速度極快的小星體,行星經常遭受它們的撞擊
土星衛星上發現生命存在證據
據英國《每日郵報》在線版6月7日(北京時間)報道,美國宇航局(NASA)科學家們表示,他們已在土星最大的衛星——土衛六(泰坦,Titan)上發現了生命存在的證據。這些原始形態的早期外星生命正在“呼吸”著土衛六大氣層氣體,并且以地表可燃物為食。這可能代表了地球水基生命形式之外的另一種
科學家“看見了”大爆炸之前的宇宙
一般意義上,要問宇宙大爆炸之前發生了什么并不科學,因為根據大爆炸理論,時間本身便產生于大爆炸的那一瞬間,在此之前時間概念尚不存在。但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1月23日報道,英國牛津大學物理學家羅杰·彭羅斯和亞美尼亞埃里溫物理研究院的瓦赫·古薩德揚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發現了一種圓環結構
英科學家首次發現多重宇宙存在證據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中顯示的圓形圖案 據英國《每日郵報》12月16日報道,英國天文學家日前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了我們所在宇宙很久之前曾受到其他平行宇宙“擠壓”的證據。 英國倫敦大學物理與天文學學院的史蒂夫·菲尼和他的研究團隊在研究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一種充滿整個宇宙的
科學家使用類星體破解宇宙時間謎團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指出,遙遠且古老宇宙的運行速度似乎比今天觀測到的慢得多,但追溯如此亙古的時間是極大挑戰。在一項最新研究中,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科學家使用類星體作為“時鐘”破解了這個謎團。他們發現,在宇宙很年輕時,天體的運行速度似乎是今天看到的1/5,這是迄今對宇宙時間膨脹最早的觀測。相關研究論文
《自然》:科學家研發出繪制“宇宙結構”新技術
據“中央社”報道,暗能量是用來解釋宇宙的加速膨脹,臺灣“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發出繪制“大尺度宇宙結構”的新技術,幫助科學家更深入探索暗能量,研究結果日前被刊登上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雜志。 據報道,此項跨區域研究計劃由“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員與
科學家確定影響人類文明宇宙事件
????? 據國外媒體報道,剛剛過去的2012年經歷了瑪雅文明的“世界末日”,許多預言家認為古文明流傳的世界末日傳說可能影響現代人類的命運,但是根據宇宙學家的觀點,天體事件更可能成為挑戰地球軌道安全環境的因素。在最近三年,科學家們確定了數件影響人類文明的宇宙事件。 科學家認為危險級近地小行
科學家從流動沙粒中發現早期宇宙景象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1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曾經這樣寫道:一粒沙中包含一個世界。物理學家在這方面做得更好,他們最近在流動的沙粒和宇宙誕生之間發現了令人驚訝的聯系。 左側三張照片(側視效果)顯示的是一串沙粒撞到一個平的圓柱體上0.5毫秒、2.5毫秒和9.5毫秒后的情形。
科學家最新研究揭示宇宙最早恒星如何誕生
計算機模擬宇宙中第一顆恒星是如何誕生的? 據國外媒體報道,日前,科學家最新研究揭示宇宙中最早的恒星是如何誕生的。他們稱,恒星誕生之初的原始物質僅是氫和氦,當宇宙大爆炸之后的3分鐘內,氫、氦等物質將聚集在一起,它們是產生恒星的主要因素,在聚集過程中通過核聚變反應,恒星產生碳、氧、鎂、
木星土星內或漂浮大量“鉆石山”
圖為《外星海洋》中的插圖,顯示機器人手伸出來抓住鉆石,收集并運回地球。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0月10日(北京時間)報道,美國行星科學家最近一項研究表明,在木星和土星大氣深處,它們液態的氫/氦洪流中可能漂浮著大塊的鉆石。 木星和土星都屬于氣體巨行星,主要成分是氫和氦。加利福尼亞專業工程行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