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顱底凹陷癥的基本介紹
開口位攝片不能看清外側寰樞關節時即應懷疑顱底凹陷癥,Chamberlain線測量是診斷顱底凹陷的主要影像學依據,以齒狀突的1/3超過此線(正常應位于此線下方)或超過此線3mm以上可診斷;齒狀突也超過Wackenheim斜坡線,當枕大孔前后徑<19mm(正常為35mm±4mm)時可產生神經癥狀。......閱讀全文
診斷顱底凹陷癥的基本介紹
開口位攝片不能看清外側寰樞關節時即應懷疑顱底凹陷癥,Chamberlain線測量是診斷顱底凹陷的主要影像學依據,以齒狀突的1/3超過此線(正常應位于此線下方)或超過此線3mm以上可診斷;齒狀突也超過Wackenheim斜坡線,當枕大孔前后徑
關于顱底凹陷癥的基本信息介紹
顱底凹陷癥(basilar invagination)是枕骨大孔周圍的顱底骨向上陷入顱腔,迫使其下方的寰樞椎(齒狀突)升高進入顱底,可合并部位的其他骨發育異常(如椎體分節障礙、寰椎融合障礙),并可合并神經結構畸形(如Chiari畸形、小腦扁桃體下疝和脊髓積水等),這些畸形可見于30%的顱底凹陷患
治療顱底凹陷癥的相關介紹
需注意手術治療時可能出現呼吸功能障礙加重或呼吸衰竭。 1.顱底凹陷癥常合并齒狀突異常,并使齒狀突突入顱后窩,進而壓迫橋延腦和頸髓,用Halo環行頸牽引治療有癥狀的患者多可恢復。 2.顱底凹陷常合并Chiari畸形,如骨結構在腹側壓迫延頸髓,在行顱后窩減壓前需先行腹側減壓,解除腹側結構對延髓的
關于顱底凹陷癥的檢查介紹
1.X線平片 顱頸側位測量樞椎齒狀突:在腭枕線(腭后緣到枕大孔后上緣連線)高出3毫米。顱骨正位的齒狀突尖距離二腹肌線(兩側二腹肌連線)小于10毫米。 2.CT和MRI(磁共振成像) 可發現合并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中腦導水管狹窄和脊髓空洞癥等。
關于顱底凹陷癥的分型介紹
顱底凹陷常有顱底基底部、枕骨鱗部、枕骨外的異常,可分為兩型: 1.前變化型 枕骨基底部變短(斜坡變短),斜向水平方向,枕骨大孔平面向上移位,常合并扁平顱底,使顱后窩變小; 2.中線旁陷入 為枕骨外骨發育障礙,枕骨髁發育不良,斜坡向后移位進入顱后窩,斜坡下陷使枕骨鱗部下降。
關于顱底凹陷癥的病因分析
多為先天性畸形,又稱扁平顱底。因骨病等其他原因致者少見。這在臨床上并不少見。可因顱底枕骨大孔區的骨緣向上內翻,這樣環椎向上陷入,樞椎齒狀突向上向前進入枕骨大孔,壓迫延髓及頸神經根,產生癥狀。
簡述顱底凹陷癥的臨床表現
先天性顱底凹陷癥常在中年以后逐漸出現神經功能障礙癥狀,常在青少年起病,隨年齡增長、顱頸關節退變和韌帶松弛,逐漸發展為顱頸區關節不穩定而引起上頸髓、腦干、小腦、后組顱神經和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癥狀,如眼球震顫、眩暈、共濟失調、四肢和軀干運動和感覺障礙,嚴重者可出現呼吸抑制、睡眠性呼吸困難等。
伴有顱底凹陷癥的三叉神經痛病例分析
?1.病歷摘要?病例1:女,46歲;以“右側面部間斷性閃電樣疼痛術后復發1年”于2017年5月入院。疼痛性質為燒灼樣、針刺樣,驟發突止,持續時間數秒到數分鐘。疼痛以三叉神經第1、2支為主,嚴重時侵及第3支。右側面部有明確扳機點,在外界刺激下極易誘發,對冷、熱刺激尤為明顯。口服卡馬西平效果尚可。3年前
誤診為單純Chiari畸形的寰枕交界區畸形合并顱底凹陷癥...
誤診為單純Chiari畸形的寰枕交界區畸形合并顱底凹陷癥翻修手術病例分析寰枕交界區畸形病因復雜,診治困難,而疾病誤診誤治常導致更為嚴重的后果。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2018年1月收治1例外院誤診的寰枕交界區畸形病例,并對診療方法作進一步探討。?1.病歷摘要?女,46歲;因“行走不穩30余年,枕頸部術后
淺談顱底凹陷癥所致困難氣道1例圍術期的處理體會
困難氣道是指具有5年以上臨床經驗的麻醉醫師,在面罩通氣或氣管插管時遇到困難的情況,約90%以上的困難氣道可通過術前評估發現。對已預測的困難氣道,有準備有步驟地處理將顯著提高患者安全性,反之,若在麻醉誘導時才臨時發現會增加患者的麻醉風險。現報道顱底凹陷癥所致未預料的困難氣道1例,以提醒麻醉醫師高度重視
顱底骨折的診斷依據
1.臨床征象 (1)顱前窩骨折:眶周皮下及眼球結合膜下瘀血,表現“熊貓”眼征。鼻腔流血并伴腦脊液鼻漏。可合并嗅神經、視神經、腦垂體、丘腦和額葉腦挫傷癥狀。 (2)顱中窩骨折:外耳道流血并腦脊液耳漏,常伴有聽神經、面神經、三叉神經、外展神經和顳葉腦損傷癥狀。少數患者合并頸內動脈-海綿竇瘺或外傷
關于顱底骨折的檢查和診斷介紹
檢查 1.鼻咽后部軟組織厚度常超過15mm,以傷后12~24小時最為明顯。 2.X線檢查的陽性率僅為50%。 3.CT的層厚和層距分別選定在3mm和2mm的掃描條件可提高CT平掃的診斷率,高分辨CT的冠狀掃描和CT三維重建可進步一提高發現率。 4.顱內積氣。 診斷 與顱蓋骨骨折不同,
側顱底腫瘤的鑒別診斷
典型的癥狀與體征是診斷的依據。X線顳骨斷層片和逆行頸靜脈造影有助于確定腫瘤原發部位與破壞范圍。選擇性頸動脈造影,數字減影法動脈造影能顯示腫瘤的血供。CT、MRI有利于判斷有無顱內侵犯。為避免大出血,活檢應極慎重。本病須與耳息肉、膽固醇肉芽腫,特發性血鼓室、中耳血管瘤、中耳癌、腦膜瘤、第Ⅸ、ⅩⅡ、
側顱底腫瘤的并發癥
1、顱窩底腫瘤可能出現嗅覺喪失,腦脊液鼻漏。 2、海綿竇腫瘤可能出現動眼神經、外展神經等麻痹。 3、小腦腦橋角及頸靜脈孔區腫瘤可能出現三叉神經、面神經、聽神經損害與吞咽困難、嗆咳等后組顱神經癥狀。 4、斜坡和枕大孔區腫瘤術后可能出現呼吸功能障礙。[2]
顱底骨折的并發癥是什么
1、顱前窩骨折伴有腦脊液鼻漏和嗅、視神經的損傷。 2、顱中窩骨著橫行骨折病人可有第5、6、7或8對顱神經的損傷;而縱形骨折則往往造成傳導性耳聾;皆可造成腦脊液鼻漏和鼓室積血。
治療顱底骨折的相關介紹
顱底骨折本身不需要特殊處理,治療重點應針對顱底骨折引起腦脊液漏、大量鼻出血、顱內高壓和頸椎骨折等并發癥和后遺癥。 1.一般治療 合并腦脊液漏者患者應取半坐臥位,頭偏向患側,保持口鼻咽部和外耳道清潔,切忌盲目堵塞漏出的腦脊液,并積極預防感染。 2.手術閉瘺 腦脊液漏經保守治療4周以上不愈者
關于狹顱癥的診斷和鑒別診斷介紹
一、診斷 很多“顱縫早閉”者因平臥體位所致,如懷疑是這種原因,應囑其父母避免患兒平坦頭位,并于6-8周后復查,若無改善,則為顱縫早閉。輔助檢查如下: 1.顱縫早閉處可有骨性隆起; 2.拇指輕壓骨縫不能使兩側顱骨活動; 3.X線平片:發現骨縫過早消失,代之以融合處骨密度增加,并有腦回壓跡增
良性顱內高壓癥的基本介紹
良性顱內高壓癥(benign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又稱原發性顱內壓增高癥(primary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假腦瘤癥(pseudocerebri tumor),以顱內壓增高為特征。常以頭痛起病,可同時伴有惡心、嘔吐等癥狀。本癥
側顱底腫瘤的并發癥及檢查
并發癥 1、顱窩底腫瘤可能出現嗅覺喪失,腦脊液鼻漏。 2、海綿竇腫瘤可能出現動眼神經、外展神經等麻痹。 3、小腦腦橋角及頸靜脈孔區腫瘤可能出現三叉神經、面神經、聽神經損害與吞咽困難、嗆咳等后組顱神經癥狀。 4、斜坡和枕大孔區腫瘤術后可能出現呼吸功能障礙。[2] 檢查 典型的癥狀與體征
側顱底腫瘤的病因及并發癥
病因 本瘤源于頸靜脈球體或舌咽神經鼓支,形成血管性肉芽組織,有包膜,色暗紅,表面光滑或略有側顱底結節,顯微鏡下見其由多角形上皮樣細胞團塊圍繞的薄壁血管構成,血管無收縮功能易出血,瘤細胞大小不一,胞漿豐富,核橢圓,不分裂,嗜鉻反應陰性,瘤細胞間有少量淋巴細胞,成纖維細胞及彈力纖維。腫瘤生長緩慢,
關于顱內高壓癥的鑒別診斷介紹
顱內壓是指顱腔內容物對顱腔內壁的壓力。腦脊液循環通暢時,通常以側臥位腰段蛛網膜下腔穿刺所測的腦脊液靜水壓力為代表,亦可經顱內監護系統直接測得。正常成人為0.8~1.8kPa(80~180mmH2O),兒童較低。在病理情況下,當顱內壓監護測得的壓力或腰椎穿刺測得的腦脊液壓力超過2kPa(200mm
顱底骨折的好發部位介紹
1.顱前窩由額骨的眶板、篩板、蝶骨體前部和蝶骨小翼構成,其中篩板和眶板為骨折的好發部位。 2.顱中窩由蝶骨大小翼、蝶骨體、顳骨鱗部和巖部構成,骨折后可出現海綿竇綜合征、致命性鼻出血、眶上裂綜合征、面聽神經損傷、眩暈和平衡覺障礙、腦脊液耳漏(鼓膜破裂)或鼻漏(骨膜未破)。 3.顱后窩前界為鞍背
關于狹顱癥的基本信息介紹
狹顱癥又稱顱縫早閉或顱縫骨化癥,新生兒發生率為0.6/1000。由于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顱縫過早閉合,以致顱腔狹小不能適應腦的正常發育,可表現為顱內壓升高、發育遲緩、智能低下、精神活動異常、癲癇發作等癥狀。治療方法首選手術,多以整容為目的,一般于生后6個月至1歲時手術。
顱內高壓癥的基本信息介紹
顱內高壓癥(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是由多種顱內、外疾病引起的顱腔內容物的體積增加并超出顱內壓調節代償范圍的一種常見的臨床綜合征。頭痛、嘔吐和視乳頭水腫稱為顱內壓增高三聯征,為顱內壓增高的典型表現。若病理性、持續性的顱內壓增高,可出現危及病人生命的緊急情況,顱內壓增高
顱底骨折的病因
顱底骨折大多為顱蓋和顱底的聯合骨折,絕大多數為線形骨折。發生的原因: (1)顱蓋骨折延伸而來。 (2)暴力作用于附近的顱底平面。 (3)頭部擠壓傷,暴力使顱骨普遍彎曲變形所致。 (4)個別情況下,垂直方向沖擊頭頂部或從高處墜落時,臀部著地。按其解剖部位分為:顱前窩骨折;顱中窩骨折;顱后窩
顱底骨折的損傷機制和特點介紹
損傷機制 顱底骨折多為顱蓋骨折的骨折線向顱底的延續,以線性骨折為主;當骨折線經過鼻旁竇或巖骨乳突氣房而與鼻腔或外耳道相通,同時伴有硬膜破裂時形成隱匿性開放性骨折。 特點 1.有明確的外傷史; 2.鄰近軟組織的遲發性瘀斑; 3.鄰近的五官出血和腦脊液漏; 4.鄰近的顱神經損傷; 5.
簡述顱底骨折的臨床表現介紹
顱底骨折根據部位不同,可有各自的特征性臨床表現: 1.顱前窩骨折 嘔吐黑紅色或咖啡色液體,傷后數小時出現“熊貓眼”征(眶周皮下和球結合膜下紫藍色淤斑),可有腦脊液鼻漏、不同程度的嗅覺障礙和(或)視力下降,可伴有額葉的腦挫裂傷。 2.顱中窩骨折 腦脊液鼻漏或(和)顱內積氣;腦脊液耳漏;引起
顱內壓增高綜合癥的基本介紹
凡由多種致病因素引起顱內容積增加,側臥位腰椎穿刺所測得的腦脊液壓力超過1.92kpa,即為顱內壓增高,若出現頭痛、嘔吐、視力障礙及視乳頭水腫等一系列臨床表現時,稱為顱內壓增高綜合征。
側顱底腫瘤的病因
本瘤源于頸靜脈球體或舌咽神經鼓支,形成血管性肉芽組織,有包膜,色暗紅,表面光滑或略有側顱底結節,顯微鏡下見其由多角形上皮樣細胞團塊圍繞的薄壁血管構成,血管無收縮功能易出血,瘤細胞大小不一,胞漿豐富,核橢圓,不分裂,嗜鉻反應陰性,瘤細胞間有少量淋巴細胞,成纖維細胞及彈力纖維。腫瘤生長緩慢,可向鄰近
側顱底腫瘤的檢查
典型的癥狀與體征是診斷的依據。X線顳骨斷層片和逆行頸靜脈造影有助于確定腫瘤原發部位與破壞范圍。選擇性頸動脈造影,數字減影法動脈造影能顯示腫瘤的血供。CT、MRI有利于判斷有無顱內侵犯。為避免大出血,活檢應極慎重。本病須與耳息肉、膽固醇肉芽腫,特發性血鼓室、中耳血管瘤、中耳癌、腦膜瘤、第Ⅸ、Ⅹ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