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得主、美籍華人物理學家丁肇中3日公布了其主持的阿爾法磁譜儀項目的首批研究成果,實驗觀察到宇宙射線流中正電子存在的比率符合關于暗物質存在的理論預測,但目前尚沒有充分證據排除其他可能性。 據介紹,用于探測宇宙射線中的粒子的“阿爾法磁譜儀2”在從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的運轉期間,記錄了250億個宇宙射線事件。科研人員說,他們在宇宙射線流中發現了過量的正電子存在。實驗還顯示,實驗數據隨著時間推移并沒有發生顯著的變化,也與宇宙射線來源方向沒有顯著關系。 該實驗的結果符合宇宙中暗物質粒子碰撞湮滅產生正電子的理論,但還不能排除其他可能性,例如正電子可能來自位于銀河系平面附近的脈沖星。這個研究結果即將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實驗負責人丁肇中說:“在未來幾個月的時間里,阿爾法磁譜儀將能夠確定地告訴我們這些正電子是不是暗物質的信號,或者它們是不是有其他起源。” 暗物質和暗能量是在現代天文學和物理學最......閱讀全文
切侖科夫計數器(Cherenkov counter)因前蘇聯物理學家切侖科夫(Pavel Alekseyevich Cherenkov,1904-1990)發現的一種特殊的光效應而命名。1934年,切連科夫在研究發自鐳放射源的輻射穿入不同的液體并被液體吸收時發生的現象時發現了一種獨特的輻射效
全球關注的阿爾法磁譜儀項目18日公布最新研究成果,進一步顯示暗物質可能存在。對此該項目首席科學家、著名華人物理學家丁肇中接 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慎重表示:“是不是暗物質?要看最后一個結果。” 目前,科學界通過天文觀測結果推測暗物質 可能存在,但在半個世紀以來的宇宙射線實驗研究中,還未發現暗物
強場物理是最近幾年迅速發展起來的慣性約束聚變(ICF)的研究新方向。與傳統慣性約束聚變中心點火方式不同,它提出“快點火”的概念。“快點火”的許多優點顯示用超短脈沖實現慣性約束聚變是有前景的,也是最經濟的。根據“快點火”概念的設想,超短脈沖與等離子體相互作用產生的超熱電子能有效地點燃熱核燃料,所以超熱
丁肇中 我向大家介紹的是我所經歷的實驗,講我所做的實驗,我的實驗包括兩種,第一種,探索宇宙中最基本的結構,另一種是尋找宇宙的起源,在國際空間站上。 我小時候在重慶長大,那個時候常常有日本飛機徘徊在上空,所以我沒有機會上學,同時,那個時候我對上學特別沒有興趣。今天,我們正享受著由人們對基礎學科的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的研制團隊17日宣布,鑒于衛星目前運行狀態依然良好、關鍵科學數據仍在累積,衛星科研團隊已與各保障部門商定,讓“悟空”延長兩年工作時間。 暗物質衛星“悟空”是我國首顆天文衛星。到12月17日,衛星發射已滿3年,達到預期使用壽命。截至這一日,“悟空”已在500公里外的太陽
為了加深人們對復雜而廣袤無垠的宇宙的理解,科學家們正在制造越來越龐大的科研工具,開展越來越有野心的科學實驗。然而,要做到這些并非易事,因為這些科學實驗和工具動輒耗資數億美元,而且需要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專業的科研人員群策群力才能完成。但是,所有這些實驗給我們帶來了令人驚喜的結果,讓
從“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到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從“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到“慧眼號”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5年來,我國已成功發射多顆科學實驗衛星,取得了一批先進科研成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6年和2017年新年賀詞中兩次提到科學衛星,表明他對我國空間科
5月29日,上海,一群“白大褂”圍在一起,為一個剛剛誕生的“寶寶”稱重。 這溫馨的一刻發生在中科院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的衛星總裝測試廠房里。這一天,中國科學衛星系列的首發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研制取得重要進展,由四層粒子探測器組成的科學探測有效載荷聯試成功,順利交付衛星總體,預計今年年底在
《自然》雜志日前對2011年的科研熱點進行了預測,涵蓋生命科學、醫學科學、地球科學、數理科學四大領域。 Eemian時期氣候反演研究 格陵蘭北部冰芯鉆取(NEEM)項目目前已成功在2500多米深處達到基巖。科學家正在對冰芯中所含氣體和各種粒子進行分析以獲取Eemian間冰期(這一時期的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