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制造商遭美聯邦貿易委員會調查
據《華爾街日報》當地時間13日報道,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在發給ChatGPT制造商OpenAI的一封信中表示,該委員會正在調查其是否違反了消費者保護法。 報道稱,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在這封民事調查要求信函中提出了數十個問題,包括該公司的營銷活動、訓練AI模型的做法以及對用戶個人信息的處理。 另據《華盛頓郵報》報道,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本周向OpenAI發出了一份長達20頁的民事調查要求書,要求其提供有關如何解決與其人工智能模型相關風險的記錄。這是迄今為止OpenAI在美國業務面臨的最有力的監管威脅。 文件稱,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正在調查OpenAI是否存在“涉及隱私或數據安全的不公或欺騙行為”,及是否存在“違反《聯邦貿易委員會法》第5條、與損害消費者利益有關的不公或欺騙行為,包括名譽損害等”。 據報道,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還提到了在2020年3月被曝出的一個信息漏洞,該漏洞“允許一些用戶看到其他用戶聊天記錄中的標題”......閱讀全文
因美納數據隱私保護能力獲認可,構建隱私安全保障體系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圣迭戈,2023年4月12日——全球基因測序和芯片技術的領導者因美納(納斯達克股票代碼:ILMN)宣布其六個基于云技術的信息學程序已獲得國際隱私認證。ISO/IEC 27701認證表明因美納已落實并嚴格遵守了國際數據隱私的相關要求。?已通過ISO/IEC 27701認證的因美納程序包
“數字藥片”:健康優先于隱私?
所謂“數字藥片”,玄機在于藥片內部植入了含有硅、鎂、銅等材料構成的芯片。患者服用后,藥片會和胃酸發生反應,然后發出信號。通過藍牙監測患者是否服藥、何時服藥的信息傳輸到手機APP。經過病人同意,醫生和看護可以訪問相關數據。 追蹤病患用藥狀況 對于患有精神分裂癥和阿茲海默癥的人來說,遵守
化學位移的影響隱私
化學位移取決于核外電子云密度,因此影響電子云密度的各種因素都對化學位移有影響,影響最大的是電負性和各向異性效應。(1)電負性(誘導效應)電負性對化學位移的影響可概述為:電負性大的原子(或基團)吸電子能力強,1H核附近的吸電子基團使質子峰向低場移(左移),給電子基團使質子峰向高場移(右移)。這是因為吸
ChatGPT漏洞引發數據隱私安全擔憂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6806.shtm 近日,在社交平臺Reddit和推特上,有用戶分享了在聊天機器人ChatGPT上看到了不屬于自己的聊天記錄。ChatGPT的企業負責人表示,ChatGPT近日被發現存在漏洞,用戶可
能保護隱私的光控膜
設想某天你乘飛機出行,飛機飛行平穩后,你打開隨身攜帶的筆記本電腦,打算利用旅行中的這段時間處理一下公務或者娛樂一會兒,然而鄰座乘客時不時撇來的目光讓你感到一絲不快甚至擔憂。也許他并非有意窺探,你仍然擔心自己的商業機密或是個人隱私有泄露的危險。 然而當你把一種稱為光控膜的薄膜貼到你的筆記本電腦的
基因是隱私 神圣不可侵
今后,除非一個人被宣判有罪,否則無論嫌疑犯、兒童或任何其他個體,英國警察都無權獲取其脫氧核糖核酸(DNA)信息。這是Nuffield生物倫理學委員會在于9月18日發布的一份報告中給出的結論,該委員會是英國政府下屬的一家獨立顧問機構。?自從英國萊斯特大學遺傳學家Alec Jeffreys在1984年第
基因數據噪音或可保護患者隱私
大型基因組數據庫對于科學家尋找同疾病相關的遺傳變異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不過,對于貢獻了DNA的人來說,這會帶來隱私風險。一項2013年的研究顯示,黑客能利用網絡上公開可用的信息,從被匿名的基因組數據中辨別出人們的身份。 為解決這些擔憂,一個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家Bonnie Berger
隱私計算:商業化之路還有多遠?
隱私計算是在不泄露數據原始信息的前提下,對數據進行分析計算,實現數據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避免流通過程中的數據資產損失和隱私信息泄漏。近年來,隱私計算技術從無到有發展迅速,并隨之產生了相關軟硬件產品,在市場上掀起一股熱潮。 盡管如此,隱私計算行業仍處于初期階段,市場環境和商業規模尚未發展成
美加州擬頒布DNA隱私法
去年,遺傳信息的使用和所有權等問題在美國至少5個州的法案中被提及。目前,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法者正在斟酌頒布一項新法案來保護該州居民的DNA隱私權。但是,相關科研人員擔心,一旦該法案得到通過,可能會對基因科研工作帶來極大的、破壞性的影響。 《自然》雜志相關報道稱,這項名為《遺傳信息隱
白宮發布精準醫學隱私及信任原則草案
7月8日,時值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出精準醫學計劃周年之際,白宮對外發布名為《精準醫學計劃:建議的隱私和信任準則》(簡稱準則)的文件草案,就精準醫學計劃實施中可能涉及的患者隱私和數據保護等問題提出了政府的系列意見。 根據精準醫學計劃的實施方案,組織一個由上百萬志愿者參與的研究聯盟是該計劃的核心目
基因隱私會成為你的“痛點”嗎
在未曾謀面的某家網店下單,郵寄去你的一口唾液或一滴血,他們就能告訴你,你的祖先來自何方,你的智力和體能是好是壞,甚至還能預測你可能患哪種疾病。時下,商用化、面向個人的基因檢測正在鋪開,最近,美國政府放寬了商業化基因檢測,很多人擔心,這在為人類打開一扇醫學大門的同時,也會打開一個事關基因隱私安全的
我們真的需要如此嚴密的隱私保護方法嗎?
一、軍備競賽? ?如今經濟發展迅速,大多數人早已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在追求更加便利更加多元化服務的過程中,隱私成了大眾關注的焦點。隨著越來越多的隱私泄露事件曝光,隱私泄露似乎成了一條紅線,一旦觸碰便聲名掃地。于是,大量的專家學者開始致力于隱私保護的研究,隱私保護的方法也開始層層升級,算法越來越復雜
“長安鏈”融合隱私計算助力醫療數據安全流轉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267.shtm
手機應用程序內置廣告存隱私安全風險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3月19日報告說,對智能手機用戶而言,手機應用程序中的內置廣告可對用戶構成隱私和安全風險。 研究人員去年3月至5月抽樣調查了10萬個適用于安卓操作系統的手機應用程序。測試報告顯示,其中的297個程序含有特殊廣告,可令手機從遠端服務器下載并運行某些代碼。
常見在線健康營銷行為可能侵犯患者隱私
1996年,美國通過了《健康保險攜帶和責任法案》(HIPAA),以保護敏感的受保護健康信息(PHI)在未經患者同意的情況下不被披露。但近日發表于《模式》期刊的一項研究表明,某些PHI并不像預期的那么安全。研究人員回顧了5家數字醫藥公司的策略和跨站點跟蹤軟件的行動,以演示如何與社交網站臉書共享與健康話
CES后記:可穿戴設備不可回避的隱私問題
一年一度的CES周五在拉斯維加斯落幕,沉寂了十年的智能手表在這屆展會上死灰復燃,可穿戴設備從概念走向現實。與此同時,基于互聯網、根植于物聯網及具有移動智能的可穿戴設備,因其感知并記錄用戶身體和行為的“一切”信息,故引發業界對用戶數據安全和個人信息保護的擔憂。 一、可穿戴設備被CES引爆
《細胞系統》:基因數據噪音或可保護患者隱私
大型基因組數據庫對于科學家尋找同疾病相關的遺傳變異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不過,對于貢獻了DNA的人來說,這會帶來隱私風險。一項2013年的研究顯示,黑客能利用網絡上公開可用的信息,從被匿名的基因組數據中辨別出人們的身份。 為解決這些擔憂,一個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家Bonnie B
《細胞系統》:基因數據噪音或可保護患者隱私
大型基因組數據庫對于科學家尋找同疾病相關的遺傳變異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不過,對于貢獻了DNA的人來說,這會帶來隱私風險。一項2013年的研究顯示,黑客能利用網絡上公開可用的信息,從被匿名的基因組數據中辨別出人們的身份。 為解決這些擔憂,一個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家Bonnie Berger
微生物DNA進行人體識別引發隱私擔憂
研究人員已經發現寄生于人體的微生物的聚集DNA,它又被稱為‘gut print’,可以唯一地識別某個人。但這引發了隱私問題。 研究結果于5月11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表明它可能識別人體微生物棲息研究方面的匿名參與者。該微生物將會透露個人健康、飲食或種族方面的細節。4月29日發表在
“得物刪視頻”風波,說到底還是隱私焦慮
我的手機不歸我管?APP不僅能“監控”聊天記錄,還能“動手”刪除我手機里的東西?近日,有網友發文稱,得物APP試圖刪除他手機里的視頻,被自己的手機成功攔截。13日晚上,得物回應稱,經過核實,APP刪除的是臨時緩存文件,并非用戶手機內的原視頻,并公布了處理過程示意圖。 刪除的是緩存文件,不是原視頻,
子孫后代信息都可能被公開,基因隱私告急!
基因檢測正逐漸廣為人知,一些嗅覺靈敏的公司也不失時機地推出利用基因檢測預測疾病的商業化服務。在我們面前,一邊是精準醫學打開的未來醫療世界大門,一邊是海量數據帶來的隱私安全“黑洞”。關注基因信息安全,正是為了基因檢測和精準醫學更好地發展。 基因檢測亂象叢生 近年來,基因檢測揭開神秘面紗
Nature:風險!微生物組可能泄露個人隱私
源自人類糞便的細菌DNA可作為“腸道紋”(gut print)來識別個人身份。 通過寄居某人體內的微生物DNA可識別出此人的身份。 研究人員發現,通過寄居人體的微生物集成DNA,能夠特異性地識別出個人的身份,這就產生了個人隱私問題。 這項發現刊登于5月11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Pr
Nature:風險!微生物組可能泄露個人隱私
研究人員發現,通過寄居人體的微生物集成DNA,能夠特異性地識別出個人的身份,這就產生了個人隱私問題。 這項發現刊登于5月11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文章指出,在一項匿名試驗研究中,通過寄生于
芯片、反壟斷、數據隱私......熱門議題不看就out了
“缺芯”、“反壟斷”、“數據隱私”、“自動駕駛”、“氫能”、“元宇宙”......越來越多的科技圈熱詞掀起了全民討論度,預示著前沿科技正在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社會“底色”。在2022年的“兩會”中,對科技的討論也同樣成為主旋律。硬科技方面,在“一芯難求”的大環境下,國產替代是重點提案話題 ; 以自動駕駛
隱私問題: 生物識別技術發展的“攔路虎”
蘋果公司每次推出一個版本的iPhone就會引發一個搶購狂潮。近期發布的新品iPhone 5S含帶最新的指紋辨識系統,在HOME鍵輕輕用手指頭一按就能“指紋辨識”設定密碼,這是一大亮點。可盡管這項技術很可能為消費者提供比輸入傳統密碼更快的方式,但生物識別掃描仍引發了一些人的“隱私擔憂”。在英國
歐盟發布保護云數據個人隱私技術成果
歐盟近期發布了一項與云數據個人隱私保護有關的最新科研成果,該成果由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資助下的“云安”(SafeCloud)項目組完成。 歐盟高度重視個人隱私數據保護,5月25日生效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為個人隱私保護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而近期“云安”項目公布的個人隱私數據保護技術
隱私計算落地的曙光?業內專家:算力提升是關鍵
當下數據價值挖掘受隱私保護掣肘,常常形成“數據孤島”,“隱私計算”常被認為是破解該問題的有效方式。然而,隱私計算的發展和落地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即安全與效率二者之間的平衡問題。對此,在日前召開的“聯邦學習安全效率與開源生態”線上論壇中,加拿大皇家科學院及工程院兩院院士、FATE開源社區技
互動數據可識別匿名個體?隱私防火墻待加強
一項新研究認為,人際互動數據或可長期用來識別匿名數據集中個體的身份。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Yves-Alexandre de Montjoye和同事研究認為,處理這類數據的現行做法可能并不符合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的匿名化標準。為了開展服務或出于研究目的,短信應用、手機運營商、社交媒體
日本研發新隱私保護技術 可瞬間隱去個人信息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人們的隱私保護也變得越來越重要。據日本《朝日新聞》2月5日報道,日本KDDI研究所2月4日宣布開發出一種新系統,這種系統可在瞬間從交流網站等網絡空間的投稿留言中檢索出個人信息,并將這些涉及隱私的內容轉換成特殊符號。 報道稱,研發該系統的目的是防止家庭住址和姓名等個人信息
鄔賀銓:大數據時代的個人隱私如何保護
大數據時代、物聯網、可穿戴設備、智能汽車……萬物互聯的時代越走越近,安全威脅也如影相隨。 “萬物互聯將會是未來的趨勢。” 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鄔賀銓在今天上午開幕的2014年中國互聯網安全大會上表示,未來不僅手機、電腦、電視機等傳統信息化設備會連入網絡,家用電器和工廠設備、基礎設施等也將逐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