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布氏桿菌肺炎的并發癥的治療
布氏菌性腦膜炎及心內膜炎在治療上有其特殊之處,值得注意。 (1)布氏菌性腦膜炎:治療時應考慮藥物是否易于透過血腦屏障。到目前為止,對革蘭陰性桿菌有效的抗生素中,以磺胺、氯霉素及甲氧芐芐啶(TMP)透過最好。從臨床治療效果看,亦似以氯霉素合用鏈霉素效果較好。磺胺甲噁甲噁唑/甲氧芐芐芐啶(TMP-SMZ)也值得試用,但用量似宜偏大,療程亦應較長。 (2)布氏菌性心內膜炎:病死率很高,許多藥物的聯合應用均告失敗。包括氯霉素、青霉素、鏈霉素、磺胺、四環素。僅Spink報告1例羊種患者應用鏈霉素、四環素及利福平,合用主動脈瓣置換人工瓣膜而治愈。本病應用抗生素的時間必須很長,除臨床癥狀消失,栓塞現象消失,血培養多次陰性之外,IgG抗體效價的明顯下降,常揭示病原菌的徹底清除。......閱讀全文
關于布氏桿菌肺炎的病因分析
布氏菌屬由6個種20個生物型組成。主要的有羊布氏菌(Br.melitensis)能感染山羊,為1887年Bruce在馬耳他島患者脾臟內分離得到;牛布氏菌(Br.abortus)感染牛,為1897年Bang從牛流產胎兒中分得;豬布氏菌(Br.suis)感染豬,為1914年Traum從豬流產胎兒中分
概述布氏桿菌肺炎的發病機制
布氏菌自皮膚、黏膜侵入人體后,被吞噬細胞吞噬,隨淋巴液到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和淋巴結。根據人體的抗病能力和侵入菌的數量和毒力,病原菌或在局部被消滅,或在淋巴結生長繁殖而形成感染灶。當病原菌生長增殖達相當數量后,突破淋巴結屏障而進入血流。這一階段為潛伏期,一般為2~3周。在菌血癥期,由于內毒素的作用,
概述布氏桿菌肺炎的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較復雜,從單純發熱至急性敗血癥表現不等,可早期出現休克。常有多器官損害,肺部受累普遍,一般牛型較輕,羊型和豬型大多較重。其表現形式可為急性,有時呈爆發性敗血癥迅速致命,亦可為慢性。 [2] 急性期 發病多徐緩,急驟起病者僅占10%~30%,多數患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先兆癥狀。此期的主要
布氏桿菌的治療和預防
主要為抗菌藥物治療及對癥療法。急性期最有效藥物為四環素,0.25~0.5g/次,每天四次。連服4周為一個療程。停一周后可依病情再用藥1~2個療程。必要時可以加用鏈霉素。TMP-SMZ也可選用,對于關節癥狀頑固,變態反應強的較重癥例可以考慮特異性菌苗療法。關節有積液時,可抽出液體,內注鏈霉素0.2
關于布氏桿菌肺炎的基本信息介紹
布氏桿菌肺炎(pneumonia due to brucella species)是由布氏菌屬(Brucella)細菌所引起的肺部急性或慢性感染,屬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病。 布氏桿菌肺炎臨床表現較復雜,從單純發熱至急性敗血癥表現不等,可早期出現休克。急性期發病多徐緩,急驟起病者僅占10%~30%
簡述布魯氏桿菌病的發病機制
病菌自皮膚或粘膜侵入人體,隨淋巴液達淋巴結,被吞噬細胞吞噬。如吞噬細胞未能將菌殺滅,則細菌在胞內生長繁殖,形成局部原發病灶。此階段有人稱為淋巴源性遷徙階段,相當于潛伏期。細菌在吞噬細胞內大量繁殖導致吞噬細胞破裂,隨之大量細菌進入淋巴液和血循環形成菌血癥。在血液里細菌又被血流中的吞噬細胞吞噬,并隨
關于布氏桿菌肺炎的實驗室檢查介紹
1、血象 白細胞計數在正常范圍內或偏低,淋巴細胞相對或絕對增多,有時可見到異常淋巴細胞。血沉增速。部分病例可有正色素大細胞性貧血。 2、細菌培養 血培養和骨髓培養可分離出病原菌,牛布氏菌初分離時不易生長,需有適宜的二氧化化碳環境。綿羊布氏菌的血培養陽性率較高,急性期或復發時可達70%~80
手術治療布魯氏桿菌病的簡介
(1) 經藥物治療一個療程癥狀不見好轉,具有下列指征應手術治療: ①椎旁膿腫或腰大肌膿腫; ②椎間盤破壞; ③脊柱不穩定; ④脊髓或神經根受壓; ⑤伴有其他細菌混合感染者。 (2)手術方式依脊柱結核病灶清除術方法,實施布氏桿菌性脊椎炎病灶清除術,手術途徑則視病灶部位而定。 (3)手
布氏菌肺炎的并發癥
本病易合并敗血癥,部分病例為爆發性、致命性常伴多發性內臟膿腫。急性期常并發心肌炎、心包炎心內膜炎腦膜炎、膽囊炎、肝脾膿腫、骨髓炎、睪丸炎等,個別孕婦患者可導致流產。慢性期可有關節和脊柱僵直肌腱攣縮變硬等。
布氏菌肺炎的并發癥
本病易合并敗血癥,部分病例為爆發性,致命性,常伴多發性內臟膿腫,急性期常并發心肌炎,心包炎,心內膜炎,腦膜炎,膽囊炎,肝脾膿腫,骨髓炎,睪丸炎等,個別孕婦患者可導致流產,慢性期可有關節和脊柱僵直,肌腱攣縮變硬等。[1]
簡述布魯氏桿菌病的臨床表現
1、疾病癥狀 患者常呈弛張型低熱、乏力、盜汗、食欲不振、貧血,有些病例還出現肺部、胃腸道、皮下組織、睪丸、附睪、卵巢、膽囊、腎及腦部感染。可以伴有肝脾淋巴結腫大,多發性、游走性全身肌肉和大關節痛,以后表現為骨骼受累,其中脊柱受累最常見,尤其是腰椎。受侵部位出現持續性腰痛及下背痛,局部壓痛,叩擊
關于布氏桿菌肺炎的流行病學介紹
1、傳染源 本病的傳染源主要是病畜。國內以病羊為主,其次為牛,豬僅在個別地區存在,人與人傳染的可能性極少。其他動物,如鹿、馬、駱駝、狗、貓等也可得本病,但除在特定條件下,一般作為傳染源的意義較小。除家畜外,許多野生動物也可感染本病,如野牛、野兔、野鹿、小家鼠以及黑線姬鼠等嚙齒類動物。羊、牛、豬
布氏桿菌的病理
布氏桿菌首先感染家畜。家畜臨床表現不明顯。但懷孕的母畜則極易引起流產或死胎,所排出的羊水、胎盤、分泌物中含大量布氏桿菌,特別有傳染力。而其皮毛,尿糞,奶液中均有此菌。排菌可長達三個月以上。人通過與家畜的接觸,服用了污染的奶及畜肉,吸入了含菌的塵土或菌進入眼結合膜等途徑,皆可遭受感染。發病年齡大多
非手術治療布魯氏桿菌病的簡介
(1)基礎治療和對癥治療 ①休息。急性期發熱患者應臥床休息,除上廁所外,一般不宜下床活動;間歇期可在室內活動,也不宜過多。 ②飲食。應增加營養,給高熱量、多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并給足夠水分及電解質。 ③出汗要及時擦干,避免風吹。每日溫水擦浴并更換衣褲一次。 ④高熱者可用物理方法降溫,持
微創治療布魯氏桿菌病的介紹
具備微創脊柱結核治療經驗的醫生,可以選擇微創治療脊柱結核的方法治療該疾病 (1)適應癥選擇: ①單純藥物治療,臨床癥狀無效,疼痛不緩解; ②椎間盤周圍出現了膿腫。 (2)微創的方法:CT引導下病灶內穿刺、置管、引流、灌注沖洗。 (3)微創合并內固定的方法:對于單純微創治療后,脊柱不穩定
布氏桿菌介紹
? 布氏桿菌屬(Brucella)是一類革蘭氏陰性的短小桿菌,牛、羊、豬等動物最易感染,引起母畜傳染性流產。人類接觸帶菌動物或食用病畜及其乳制品,均可被感染。布氏桿菌病廣泛分布世界各地。我國部分地區曾有流行,現已基本控制。布氏桿菌也是帝國主義者列為失能性生物戰劑之一。布氏桿菌屬分為羊、牛、豬、鼠、綿
布氏桿菌的感染表現
大多數病人有急性感染表現。主要為波浪狀發燒為其特點,發燒約2~3周,繼之1~2周無燒期,以后再發燒。常伴多汗,頭痛,乏力,游走性關節痛(主要為大關節)。有時全身癥狀消退后,才出現局部癥狀。腰椎受累后,出現持續性腰背痛,伴肌肉痙攣,活動受限后,影響行走。常可產生坐骨神經痛。局部有壓痛及叩痛,少數病
布氏桿菌病的檢查
⑴血像:白細胞計數正常或偏低,淋巴細胞相對增多。 ⑵細菌學檢查:血,骨髓,尿均可作培養,早期血,骨髓培養陽性可達70%~80%。 ⑶血清學檢查: ①血清凝集試驗,病程2周以上可陽性,效價在1∶100以上,兩次測定效價成倍上升,有助診斷。 ②補體結合試驗,效價在1∶10以上為陽性。 ③抗
布氏桿菌的病原介紹
布氏桿菌是革蘭氏陰性需氧桿菌。分類上為布氏桿菌屬。本屬細菌為非抗酸性,無芽胞,無莢膜,無鞭毛,呈球桿狀。組織涂片或滲出液中常集結成團,且可見于細胞內,培養物中多單個排列。布氏桿菌屬有6個種,即牛種、羊種、豬種、綿羊種、犬種和沙林鼠種,前5種感染家畜。布氏桿菌在土壤、水中和皮毛上能存活幾個月,一般
布氏桿菌病的介紹
布氏桿菌感染(90%) 布氏桿菌首先感染家畜,家畜臨床表現不明顯,但懷孕的母畜則極易引起流產或死胎,所排出的羊水,胎盤,分泌物中含大量布氏桿菌,特別有傳染力,而其皮毛,尿糞,奶液中均有此菌,排菌可長達三個月以上,人通過與家畜的接觸,服用了污染的奶及畜肉,吸入了含菌的塵土或菌進入眼結合膜等途徑,
布氏桿菌的基本介紹
布氏桿菌是一類革蘭氏陰性的短小桿菌,牛、羊、豬等動物最易感染,引起母畜傳染性流產。人類接觸帶菌動物或食用病畜及其乳制品,均可被感染。我國部分地區曾有流行,現已基本控制。布氏桿菌也是帝國主義者列為失能性生物戰劑之一。布氏桿菌屬分為羊、牛、豬、鼠、綿羊及犬布氏桿菌6個種,20個生物型。中國流行的主要
布氏桿菌的病理分析
布氏桿菌首先感染家畜。家畜臨床表現不明顯。但懷孕的母畜則極易引起流產或死胎,所排出的羊水、胎盤、分泌物中含大量布氏桿菌,特別有傳染力。而其皮毛,尿糞,奶液中均有此菌。排菌可長達三個月以上。人通過與家畜的接觸,服用了污染的奶及畜肉,吸入了含菌的塵土或菌進入眼結合膜等途徑,皆可遭受感染。發病年齡大多
關于布氏桿菌的防治措施
本病無治療價值,一般不予治療。發病后的防治措施是:用試管凝集或平板凝集反應進行羊群檢疫,發現呈陽性和可疑反應的羊均應及時隔離,以淘汰屠宰為宜。嚴禁與假定健康羊接觸。必須對污染的用具和場所進行徹底消毒,流產胎兒、胎衣、羊水和產道分泌物應深埋。凝集反應陰性羊用布氏桿菌豬型2號弱毒苗或羊型5號弱毒苗進
布氏桿菌的病理變化
剖檢常見的病變是胎衣部分或全部呈黃色膠樣浸潤,其中有部分覆有纖維蛋白和膿液,胎衣增厚并有出血點。流產胎兒主要為敗血癥病變,漿膜與黏膜有出血點與出血斑,皮下和肌肉間發生漿液性浸潤,脾臟和淋巴結腫大,肝臟中出現壞死灶。公羊得病時,可發生化膿性壞死性睪丸炎和附睪炎,睪丸腫大,后期睪丸萎縮。
布氏桿菌病的鑒別診斷
①化膿性脊柱炎:起病急,高熱不呈間歇性,全身 中毒癥狀重,白血球總數可達2萬/mm3以上及中性白血球數增加,血培養陽性,椎旁膿腫或髂窩膿腫出現較早,將抽出的膿液進行細菌學的檢查即能明確診斷,X線上表現骨破壞多于修復。 ②脊柱結核:發病慢,低燒盜汗,無其他關節痛,血沉快,結核菌素皮內的試驗呈強
恐怖的布魯氏桿菌來襲
布魯氏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桿菌,專性需氧,細胞內寄生,常寄生在羊、狗、豬、牛等動物體內,人由于接觸感染了布魯氏桿菌的牲畜及其污染的產品如肉制品、奶制品等而感染布魯氏菌病,傳播途徑為呼吸道、消化道、生殖系統粘膜甚至皮膚等。布魯氏菌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病,可引起波浪熱、關節痛、盜汗、流產等癥狀,容易遷延不愈
關于布魯氏桿菌的簡介
布魯氏桿菌(Brucella)是一種革蘭氏陰性的不運動細菌,無莢膜(光滑型有微莢膜),觸酶、氧化酶陽性,絕對嗜氧菌,可還原硝酸鹽,細胞內寄生,可以在很多種家畜體內存活。 布魯氏桿菌會引起布魯氏桿菌病,簡稱布病,它是一種人畜共患的慢性傳染性疾病,危害較大。在我國該疾病的主要傳染源為牛、羊、豬3種
簡述腺病毒肺炎的并發癥
可并發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肺炎球菌、肺炎桿菌、綠膿桿菌等感染,以致病勢更為嚴重。 少數病例可并發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尤其易發生在有繼發細菌感染時,在DIC發生前均有微循環功能障礙,最初多僅限于呼吸道及胃腸道小量出血;以后可有肺、胃腸及皮膚廣泛出血。
簡述腸桿菌肺炎的并發癥
腸桿菌肺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為菌血癥。文獻報道在各種原因的腸桿菌菌血癥中,先由呼吸道感染,再發展為菌血癥者占11%,僅次于腹部臟器和泌尿系感染者。因此當疑及肺部感染系血源播散所致者或伴有菌血癥者,應進行血培養。如腸桿菌陽性,即可確診。
簡述大葉肺炎的并發癥
大葉性肺炎并發癥較少見,如治療不及時、病原菌毒力強或機體反應性過高則可出現肺膿腫、膿胸或膿氣胸。嚴重感染細菌入血繁殖并播散可致敗血癥或膿毒敗血癥。如引起末梢循環衰竭及中毒癥狀可導致感染性休克。病變累及胸膜導致纖維素滲出而發生纖維素性胸膜炎。 肺肉質變(pulmonary carnifica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