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昌俊院士:中國式創新需要堅持系統論觀念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186.shtm......閱讀全文
蔣昌俊院士:中國式創新需要堅持系統論觀念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186.shtm
劉昌俊委員:高度重視報廢汽車環境污染
這次,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大學教授劉昌俊是連任全國政協委員。上屆政協履職工作中,他結合自己從事的能源環境研究,提出了幾個受到關注的提案,“關于應對報廢汽車相關土地資源與環境問題的建議”就是其中之一。“立足本職崗位,做好調查研究,就熟悉領域有針對性提出好的建議才能形成一個好提案。”劉昌俊對《中國科學報》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是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11月12日,日本實驗高能物理學家小柴昌俊去世。 小柴昌俊生于1926年,因為對“宇宙中微子探測”的貢獻,與戴維斯(Ray Davis Jr.)分享了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另一半授予了對宇宙X射線探測做出重要貢獻的賈科尼(R. Giacconi)[1]。 小柴昌俊是一位杰出的科學家
2024第二屆全國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創新挑戰賽智能視聽專項晉級賽在常州落幕
9月23日至24日,以“場景驅動·數智強國”為主題的2024第二屆全國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創新挑戰賽智能視聽專項賽在常州落幕,44支項目團隊獲特等獎、一等獎和二等獎。本次專項賽由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研究中心、常州市人民政府主辦,全國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創新挑戰賽組委會、常州市鐘樓區人民
因轉型而“新”-因創新而“昌”
5月31日,浙江理工大學新昌研究院院長胡旭東早早來到浙江新昌縣,參加這里舉辦的全國首個縣域科技日活動。這位自稱是“死心塌地在新昌的研發人”獲得了當地產學研合作好專家的稱號。在他看來,新昌科技日既是新昌當地科研工作者的節日,也是來自全國各地在新昌搞科研人的節日。 新昌,八山半水分半田,外出靠一條
首屆CCF大學校長論壇在哈工程舉辦
5月25日,首屆CCF大學校長論壇在哈爾濱工程大學舉辦。哈爾濱工程大學黨委書記高巖、黑龍江省教育廳副廳長程爽、CCF秘書長唐衛清先后致辭。論壇由哈爾濱工程大學副校長於志文主持。計算機學科的未來如何發展、計算如何賦能相關學科和學校的發展、計算機學科如何推動高等教育的發展,為推進教育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蔣高明:過度發表或影響國家科技創新
建議取消碩士博士論文掛鉤;取消職稱評定與論文數量掛鉤,僅僅要求出示少量代表作,強調科學貢獻;取消經費申請附論文清單,讓科研回到科研。 最近,科學網某網友披露了一組數據:作為開放獲取的電子刊物Plos One發表論文量劇增,從2008年的2720篇,發展到2013年的324
直播預告丨全國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創新挑戰賽閉幕式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5129.shtm ? 直播時間:2023年12月30日(周六)08:30——10:00 直播平臺: 科學網APP (科學網微博直播間鏈接) 科學網微博
蔣高明:怎樣釋放科研人員的創新動力
目前,中國科研人員面臨的各種壓力越來越大。除了應付沒完沒了的檢查、驗收、評估、晉職、答辯,還要忙著申請課題、發表論文、開各種會議。即使指導研究生,也以發表高影響因子論文為導向,從來不愿意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做事、做學問。在上述壓力之下,研究人員的創新動力不足,再加上科研環境中不健康的因素
蔣平安委員:加快種業改革創新步伐
“糧安天下,種筑基石。種子是糧食安全的關鍵,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是現代農業的芯片。誰掌握了種子,誰就掌握了農業科技的制高點。”2021年全國兩會召開,全國政協委員、新疆農業大學校長蔣平安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 他同時指出,我國種業存在的突出問題有民族種業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創
劉昌孝:中國醫藥創新缺什么?
9月2日,第十屆中國醫藥企業家科學家投資家大會暨改革開放40年醫藥行業發展成就展繼續火熱進行。一場由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魏于全,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原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林國強,天津藥物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昌孝,天津市腫瘤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希山四位
朱俊生:以全局思維推進社保制度創新
無論是費改稅之爭,還是醫療保險經辦主體之爭,很大程度上都表現為部門利益之爭。因此,我們要實現理念戰勝利益,即限制權力、權力制衡與權力知止。 對于如何評價中國過去的改革和指導未來的改革,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前曾有非常多的爭議。 其中有兩種觀點影響深遠:一是中國模式論,認為中國過去的改革開放
同濟大學調研實驗平臺建設及安全工作
日前,副校長蔣昌俊帶領實驗室與設備管理處等部門負責人到嘉定校區進行調研。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基建處、嘉定校區管委會辦公室、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有關負責同志參加調研座談。 會議圍繞“落實校長辦公會決議精神,加強實驗室安全管理,推進嘉定校區化學品倉庫建設進程”、“實地調研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985
首個交易風險防控體系為中國互聯網交易保駕護航
今天,以支付寶為代表的網絡交易已經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不確定的多樣性業務需求導致網絡交易軟件系統的交易流程、實體和方式不斷發生變化,而開放、動態網絡環境使得網絡交易軟件系統面臨著環境和惡意攻擊手段的不可預知性。網絡交易軟件系統的安全可信問題逐步凸顯。 網絡交易支付系統風險防控關鍵技術及其應
81項!第九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揭曉
10月21日,《中國科學報》從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獲悉,共有81項成果獲得了2019年度中國智能科學技術最高獎——“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其中深圳前海微眾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楊強、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肖京、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高小山分獲吳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貢獻獎。 據悉,2
上海1國內科技合作項目通訊評審專家名單公布
上海市2023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國內科技合作項目通訊評審已結束,現公布參加通訊評審的專家名單(按姓氏拼音排序)。曹錦軒、陳杭君、陳金林、崔海明、鄧廉夫、丁艷鋒、董明輝、董宇、范紅偉、方海蘭、方升佐、高秀芳、顧巧英、郭培蓓、郭思佳、黃金水、黃玉林、黃振瑞、季孔庶、姜曉斐、蔣捍東、蔣利、康宏樟、康
劉昌孝:要將企業實驗室打造為創新引擎
“實踐證明,以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為引擎、自主建設創新平臺這一舉措,有力推動了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從深層次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加速科技與經濟建設的結合。”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昌孝日前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 截至2011年底,科技部已先后批準建設96個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經過5年建設,企業國家重
信息科學部2022年度國自然基金會評專家
2022年度信息科學部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創新研究群體項目、原創探索計劃項目、重點國際(地區)合作研究與交流項目、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重點項目、面上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地區科學基金項目會評專家組成員艾渤、安建平、包志華、鮑長春、畢曉君、蔡成濤、蔡樹軍、蔡新霞、曹俊誠、曹先彬
朱俊強:用科研機構創新帶動社會公司創業
目前,國家鼓勵科研人員創新創業,在國有科研單位,科研人員甚至能保留體制內身份和待遇3年,離崗創業。 面對諸多優惠條件,科學家創業已是順水推舟。在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所長朱俊強看來,作為科研機構,應該通過技術創新帶動公司創業。 “研究員研究技術用來創新,最后可以通過知識產權入股成立公司,公司壯大
216人!基金委公布工材科學部重點項目專業評審組名單
2022年重點項目(含重點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工程與材料科學部專業評審組名單(匯總)(按姓氏拼音排序)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相關規定,現公布2022年重點項目(含重點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工程與材料科學部專業評審組名單(匯總)(按姓氏拼音排序)如下: 白海洋,蔡偉平,曹炳陽,
蔣華良院士,人工智能結合DNA編碼開發創新藥
阿爾脈生物牽手再鼎醫藥 2021年3月12日,再鼎醫藥與阿爾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阿爾脈生物”)簽訂新藥發現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阿爾脈生物將利用其人工智能(AI)技術、大數據和其獨特的Intelligence DNA編碼化合物庫(iDEL)平臺,以及相關設計、合成和篩選技術,與再鼎醫藥
劉昌孝:精準醫療+科學監管助推藥物創新發展
2015年,“精準醫學”成為全球醫學界關注的熱點。精準醫學的短期目標是為癌癥找到更多、更好的治療手段,其長期目標是為實現多種疾病的個體化治療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以基因組學為背景的大數據是發展精準醫學的基礎;以個體化治療為中心、整合不同數據層的生物學數據庫,以及高度關聯的知識網絡則是邁向精確醫學
劉昌孝院士:關注世界醫藥創新發展和監管改革
高投入、高風險和低回報仍是全球藥企面臨的挑戰,2017年回報率僅為3.1%,遠低于2010年的10.7%,也低于2016年的3.7%,這意味著研發水平提高,付出的成本就越高,獲得的效益則越低,企業的競爭性研究成果來之不易。圖片來源于網絡 特別是進入中國市場的跨國藥企,還面臨著如何進醫院、進醫保
2022年面上/青年科學基金/地區項目評審專家名單公布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相關規定,現公布2022年面上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地區科學基金項目工程與材料科學部專業評審組名單(匯總)(按姓氏拼音排序)如下:蔡偉華,蔡袁強,車仁超,陳昶樂,陳磊,陳樹君,陳小龍,陳學思,程群峰,程水源,程翔,池汝安,崔洪芝,戴李宗,單智偉,翟俊宜,翟薇,丁曉峰,定明
基金委工材學部發布3項目評審專家名單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相關規定,現公布2022年面上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地區科學基金項目工程與材料科學部專業評審組名單(匯總)(按姓氏拼音排序)如下:蔡偉華,蔡袁強,車仁超,陳昶樂,陳磊,陳樹君,陳小龍,陳學思,程群峰,程水源,程翔,池汝安,崔洪芝,戴李宗,單智偉,翟俊宜,翟薇,丁曉峰,定明
上海公布一個科普專項項目通訊評審專家名單
上海市2024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科普專項項目通訊評審專家名單公布上海市2024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科普專項項目通訊評審已結束,現公布參加通訊評審的專家名單(按姓氏拼音排序)。曹寅、陳暢、陳春宏、陳軍、陳志華、陳志龍、程軍、崔玖潔、戴曉波、戴錚、鄧偉、丁宏、董宇、方剛、傅威、高紅昌、顧非、顧
28位院士加盟!985大學重磅科研平臺,揭牌!
12月23日,依托同濟大學建設的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以下簡稱“科學中心”)學術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在上海舉行。會上,依托同濟大學建設的教育部自主智能無人系統前沿科學中心揭牌。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陳鳴波表示,自主智能無人系統是人工智能最為關鍵的領域,與國家重大戰略、上海科創中心建設
葉篤正、閔恩澤、師昌緒獲首屆創新方法成就獎
首屆“創新方法研究會創新方法成就獎”12月20日在京頒獎,葉篤正、閔恩澤、師昌緒三位院士獲獎。 葉篤正為著名的氣象學家,開創和建立了青藏高原氣象學理論系統,2005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閔恩澤為中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人,獲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師昌緒為著名材料學家,開發鑄
張榮: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高校應怎樣發揮作用?
世界一流大學都是在服務國家事業發展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我國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舉措,也是我國國家戰略體系中的關鍵一環。近幾年,廈門大學走上了發展快車道,順利入選世界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廈門大學在爭創‘雙一流’的過程當中,是怎樣做出自身
趙俊:麻醉學科技術進步和創新的引領者
我國著名醫學家、醫學教育家,現代麻醉學科的重要開拓者和奠基人,北京協和醫院麻醉科創始人、首任科主任趙俊教授因病醫治無效,于7月13日逝世,享年96歲。 在從事麻醉醫療教學科研工作中,趙俊通過臨床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我國開展硬膜外阻滯麻醉、靜脈普魯卡因嘜啶麻醉、以動脈輸血為主的綜合復蘇方法、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