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丙戊酸的其他形式的相互作用介紹
與鋰:本品對血清鋰水平沒有影響。 與口服避孕藥:由于丙戊酸沒有酶誘導活性,因此它不會減低婦女服用的激素類避孕藥對雌激素-孕激素的作用。苯巴比妥、撲米酮:由于丙戊酸對肝臟代謝的抑制作用,可導致苯巴比妥或撲米酮的血藥濃度增加,出現藥物過量的現象,在兒童中多發。同時,由于苯巴比妥或撲米酮對肝臟代謝的誘導作用可使丙戊酸的血藥濃度降低。 在聯合治療的頭15天內應進行臨床監測,任何鎮靜的癥狀出現時應迅速減低苯巴比妥或撲米酮的劑量。尤其應對兩抗驚厥藥物的血藥濃度進行能夠監測。 苯妥英(并可外延至磷酰苯妥英) :可導致苯妥英血藥濃度的改變。同時,由于苯妥英對肝臟代謝的誘導作用可使丙戊酸的血藥藥濃度存在減低的風險。應進行臨床監測和血藥濃度測定,并適當調整兩抗驚厥藥物的劑量。 托吡酯:存在出現高氨血癥或腦病的風險,通常由于在服用托比之的同時服用丙戊酸鹽導致。在治療初期應增加臨床監測和實驗室監測,并注意該反應的征兆。 西咪替丁和紅霉素:......閱讀全文
使用丙戊酸鈉片糖衣過量的介紹
早期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瀉、畏食等消化道癥狀,繼而出現肌無力、四肢震顫、共濟失調、嗜睡、意識模糊或昏迷。一旦發現中毒征象,應立即停藥,并依病情給予對癥治療及支持療法。
老年人使用丙戊酸的相關介紹
與年輕的成年患者相比,老年患者(年齡大于68歲)清除丙戊酸鈉的能力出現下降,而且發生率可能出現增加,所以在這些患者中,起始給藥劑量應該下降。同時,給藥劑量的增加速度應該更加緩慢,并且需要規律地對液體和營養物質的攝取、脫水、嗜睡以及其它不良事件進行監測。當患者食物和液體的攝取量出現下降,或者患者出
丙戊酸鈉的制劑類型
(1)丙戊酸鈉片(2)注射用丙戊酸鈉
丙戊酸鎂的制劑類型
丙戊酸鎂片
丙戊酸鈉的檢查方法
堿度取本品1.0g,加水20ml溶解后,依法測定(通則0631),pH值應為7.5~9.0。溶液的澄清度與顏色取本品1.0g,加新沸過的冷水l0ml使溶解后,溶液應澄清無色。如顯色,與黃色1號標準比色液(通則0901第一法)比較,不得更深;如顯渾濁,與1號濁度標準液(通則0902第一法)比較,不得更
丙戊酸鎂的檢查方法
堿度取本品1.0g,加水20ml,充分振搖,依法測定(通則0631),pH值應為8.0~10.0有關物質照氣相色譜法(通則0521)測定。臨用新制供試品溶液取本品約0.5g,置分液漏斗中,加水10ml,加稀硫酸5ml,振搖使溶解,用二氯甲烷提取3次,毎次20ml,合并二氯甲烷液,加無水硫酸鈉適量,振
簡述丙戊酸的生產方法
1.由二丙基丙二酸經消除脫羧而得。將二丙基丙二酸投入反應鍋,加熱至180℃,反應物漸漸熔化,逸出大量二氧化碳氣體。消除反應結束后,減壓蒸餾,收集112-114℃(0.93-1.06kPa)餾分,即為2-丙基戊酸,收率86%。 [1] 2.制法: 二丙基丙二酸:于裝有攪拌器、回流冷凝器的反應瓶
關于丙戊酸鈉片糖衣的藥代動力學介紹
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1~2小時達血藥濃度峰值。飯后服藥吸收較慢,但不影響吸收總量。腦脊液中藥物濃度為血藥總濃度的10%~20%,血漿蛋白結合率為85%~95%,半衰期(t1/2)為9~18小時。在肝內代謝,經腎臟排泄。肝損害患者的半衰期明顯延長。
關于丙戊酸的計算機化學數據介紹
1.疏水參數計算參考值(XlogP):無 2.氫鍵供體數量:1 3.氫鍵受體數量:2 4.可旋轉化學鍵數量:5 5.互變異構體數量:無 6.拓撲分子極性表面積37.3 7.重原子數量:10 8.表面電荷:0 9.復雜度:93.4 10.同位素原子數量:0 11.確定原子立構中
關于甲基丙二酸尿癥的其他表現介紹
甲基丙二酸尿癥常導致多臟器損害。患者肝臟常明顯腫大,肝功能異常。骨質疏松較為常見,嚴重時可導致骨折。腎小管酸中毒、間質性腎炎、高尿酸血癥、尿酸鹽腎病、遺尿癥等慢性腎損害也屢見報道。嚴重患者合并溶血尿毒綜合征,表現為微血管性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腎功能衰竭、高血壓。患者血液系統異常多見巨幼細胞性
使用丙戊酸鈉片的不良反應介紹
1、常見不良反應表現為腹瀉、消化不良、惡心、嘔吐、胃腸道痙攣、可引起月經周期改變; 2、較少見短暫的脫發、便秘、倦睡、眩暈、疲乏、頭痛、共濟失調、輕微震顫、異常興奮、不安和煩躁; 3、長期服用偶見胰腺炎及急性肝壞死; 4、可使血小板減少引起紫癜、出血和出血時間延長,應定期檢查血相; 5、
丙戊酸鈉的基本性狀
本品為白色結晶性粉末或顆粒;有強吸濕性本品在水中極易溶解,在甲醇或乙醇中易溶,在丙酮中幾乎不溶。
丙戊酸鎂的基本性狀
本品為白色結晶性粉末或顆粒本品在水或乙醇中微溶;在稀酸中略溶。
丙戊酸鈉的鑒別方法
(1)取有關物質項下的供試品溶液1ml,置1ml量瓶中,用二氯甲烷稀釋至刻度,搖勻,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丙戊酸鈉對照品約10mg,置分液漏斗中,加水10ml,加稀硫酸5ml,振搖,用二氯甲烷提取3次,每次20ml,合并二氯甲烷液,加無水硫酸鈉適量,振搖,濾過,濾液置旋轉蒸發器上蒸干(溫度不超過30℃
丙戊酸鎂的含量測定方法
取本品約0.4g,精密稱定,加水50ml,溶解后,加乙醚30ml,照電位滴定法(通則0701),用玻璃-飽和甘汞電極,用鹽酸滴定液(0.lmol/L)滴定至pH3.8,即得。每1ml的鹽酸滴定液(0.1mol/L)相當于15.54mg的C16H3oMgO
丙戊酸鎂的鑒別方法
(1)取有關物質項下的供試品溶液1ml,置10ml量瓶中,用二氯甲烷稀釋至刻度,搖勻,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丙戊酸鎂對照品約10mg,置分液漏斗中,加水10ml,加稀硫酸5ml,振搖,用二氯甲烷提取3次,每次20ml,合并二氯甲烷液,加入無水硫酸鈉適量,振搖,濾過,濾液置旋轉蒸發器上蒸干(溫度不超過3
丙戊酸鎂片的檢查方法
有關物質照氣相色譜法(通則0521)測定。臨用新制。供試品溶液取本品細粉適量(約相當于丙戊酸鎂0.5g),照丙戊酸鎂有關物質項下的供試品溶液,自“置分液漏斗中”起,依法制備。對照溶液精密量取供試品溶液1ml,置100ml量瓶中,用二氯甲烷稀釋至刻度,搖勻系統適用性溶液、色譜條件、系統適用性要求與測定
丙戊酸鈉的含量測定方法
取本品約0.5g,精密稱定,加水30ml溶解后,加乙醚30ml,照電位滴定法(通則0701),用玻璃飽和甘汞電極,用鹽酸滴定液(0.1molL)滴定至pH4.5。每1ml鹽酸滴定液(0.1mol/L)相當于16.62mg的C8H1sNaO2。
丙戊酸鈉片的檢查方法
有關物質照氣相色譜法(通則0521)測定。臨用新制。供試品溶液取本品10片,如為糖衣片除去糖衣,精密稱定,研細取細粉適量(約相當于丙戊酸鈉0.5g),照丙戊酸鈉有關物質項下的供試品溶液,自“置分液漏斗中”起,依法制備。對照溶液精密量取供試品溶液1ml,置100m量瓶中用二氯甲烷稀釋至刻度,搖勻。系統
簡述丙戊酸的物化性質
外觀與性狀:透明液體 密度:0.92 熔點:-21.25oC 沸點:220°C(lit.) 閃點:232°F 折射率:n20/D 1.425(lit.) 水溶解性:微溶 穩定性:常溫常壓穩定 儲存條件:庫房通風低溫干燥,與氧化劑分開存放
簡述丙戊酸的適應癥
1、適應癥 (1)癲癇 既可作為單藥治療,可也作為添加治療。 *用于治療全面性癲癇:包括失神發作、肌陣攣發作、強直陣攣發作、失張力發作及混合型發作,特殊類型綜合征(West,Lennox-Gastaut綜合征)等。 *用于治療部分性癲癇:局部癲癇發作、伴有或不伴有全面性發作。 (2)躁
關于精氨酸的與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介紹
1.與谷氨酸鈉、谷氨酸鉀合用,可增加療效。 2.可使細胞內鉀移到細胞外,而螺內酯可少腎臟的鉀排泄,兩者聯用時可引起高鉀血癥。 3.由于雌激素可誘導生長激素升高,故使用雌激素補充治療或口服含雌激素避孕藥的患者,應用于進行垂體功能測定時,可出現生長激素水平假性升高,從而干擾對垂體功能的判斷。
使用丙戊酸鈉片糖衣的不良反應介紹
常見有惡心、嘔吐、畏食、腹瀉等不良反應。少數可出現嗜睡、震顫、共濟失調、脫發、異常興奮與煩躁不安等。偶見過敏性皮疹、血小板減少或血小板聚集抑制引起異常出血、白細胞減少或中毒性肝損害。
關于甲羥戊酸的基本介紹
甲羥戊酸mevalonic acid (MVA) 又叫甲瓦龍酸、甲戊二羥酸。化學式C6H12O4,3,5-二羥-3-甲基戊酸。 是麥爾克(Merck)公司研究人員在酒精發酵廢液中作為乳酸菌的乙酸代替生長因子發現的,最初稱為二檞斗酸(divalonic acid)。后來田村學造又獨立地在日本清酒
丙戊酸鈉片的基本性狀
本品為糖衣片或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顯白色或類白色
丙戊酸鈉片的鑒別方法
(1)取有關物質項下的供試品溶液1ml,置10ml量瓶中,用二氯甲烷稀釋至刻度,搖勻,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丙戊酸鈉對照品約10mg,置分液漏斗中,加水10ml,加稀硫酸5ml,振搖,用二氯甲烷提取3次,每次20ml,合并二氯甲烷液加無水硫酸鈉適量,振搖,濾過,濾液置旋轉蒸發器上蒸干(溫度不超過30℃
丙戊酸鎂片的含量測定方法
取本品20片,精密稱定,研細,精密稱取適量(約相當于丙戊酸鎂0.3g),加水50ml,加熱使丙戊酸鎂溶解,放冷,自“加乙醚30ml”起,照丙戊酸鎂含量測定項下的方法測定,即得。
丙戊酸鎂片的基本性狀
本品為白色片。
丙戊酸鈉的類別及貯藏方法
類別抗癲癇藥。貯藏密封,在干燥處保存。
使用丙戊酸鈉的不良反應
1.常見不良反應表現為腹瀉、消化不良、惡心、嘔吐、胃腸道痙攣、可引起月經周期改變。 2.較少見短暫的脫發、便秘、倦睡、眩暈、疲乏、頭痛、共濟失調、輕微震顫、異常興奮、不安和煩躁。 3.長期服用偶見胰腺炎及急性肝壞死。 4.可使血小板減少引起紫癜、出血和出血時間延長,應定期檢查血相。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