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羌塘中部中央隆起帶再次發現古特提斯洋證據
西藏羌塘盆地是青藏高原北部重要的含有多種資源潛力的盆地,近年來成為油氣、礦產資源勘查的重要地區。而羌塘盆地的構造演化是學術界關注和爭論的焦點。爭論的關鍵科學問題是羌塘盆地中部的中央隆起帶(高壓變質帶)是原位形成的,抑或是由北側的金沙江帶向南俯沖形成的;另一科學問題則是判斷羌塘盆地中部中央隆起帶是代表了原特提斯洋至古特提斯洋的連續演化還是兩個洋盆的獨立演化。為探究古特提斯洋的早期演化及其與原特提斯洋的關系等地質學者長期關注且存在爭議的科學問題,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考團隊多次前往羌塘盆地中部開展科學考察。2020年的考察中,科考人員在尼瑪縣榮瑪鄉北部岡塘錯一帶發現了放射蟲硅質巖。近期,南京古生物所副研究員李鑫、研究員張以春等,聯合日本東北大學準教授鈴木紀毅以及南京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徐州)等同行,針對北部岡塘錯一帶新發現的放射蟲硅質巖展開實驗和系統研究,發現了重要的晚泥盆世放射蟲動物群。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岡瓦納研究》(......閱讀全文
藏北羌塘中部中央隆起帶再次發現古特提斯洋證據
西藏羌塘盆地是青藏高原北部重要的含有多種資源潛力的盆地,近年來成為油氣、礦產資源勘查的重要地區。而羌塘盆地的構造演化是學術界關注和爭論的焦點。爭論的關鍵科學問題是羌塘盆地中部的中央隆起帶(高壓變質帶)是原位形成的,抑或是由北側的金沙江帶向南俯沖形成的;另一科學問題則是判斷羌塘盆地中部中央隆起帶是代表
古脊椎所等揭示雙棱鯡類歷史與西特提斯洋演化關系
鯡形超目(Clupeomorpha)魚類分為鯡目(Clupeoformes)(如沙丁魚和長江刀魚等)和已滅絕的埃笠姆鯡目(Ellimmichthyiformes)兩大類。埃笠姆鯡俗稱雙棱鯡(double armored herrings),其記錄最早見于早白堊世,并延續至漸新世(漸新世材料尚在研
古脊椎所等揭示雙棱鯡類歷史與西特提斯洋演化關系
鯡形超目(Clupeomorpha)魚類分為鯡目(Clupeoformes)(如沙丁魚和長江刀魚等)和已滅絕的埃笠姆鯡目(Ellimmichthyiformes)兩大類。埃笠姆鯡俗稱雙棱鯡(double armored herrings),其記錄最早見于早白堊世,并延續至漸新世(漸新世材料尚在研
廣州地化所在古特提斯洋俯沖侵蝕作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俯沖侵蝕是大洋俯沖過程中的基本地質過程,是地表物質進入地球深部的主要機制,對于地球深部物質循環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前人對于俯沖侵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現代活動大陸邊緣的地球物理觀測以及數值模擬上,如何在古俯沖帶或板塊縫合帶中識別地質歷史時期的俯沖侵蝕作用一直是研究的難點,尤其是通過對板塊縫合帶
地質地球所西藏蛇綠巖研究揭示特提斯洋演化歷史
新特提斯洋是中生代以來位于南半球岡瓦納大陸和北半球歐亞大陸之間的古海洋,它的構造演化直接塑造了現今洋陸格局,因此一直是地質學關注的重要問題。新特提斯洋的演化存在諸多爭議,關鍵一點在于其大洋巖石圈是否保存于現今大陸之上,這也直接限制了人們對特提斯基本問題的理解,如新特提斯洋的打開和俯沖時代、俯沖機
研究闡明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與北太平洋地區風塵關系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中亞黃土研究組基于地球化學元素的主成分分析,探討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砂地球化學特征的空間異質性,揭示了沙漠不同區域的主要物源,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上。團隊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以東-西和南-北向采集了大量的沙漠砂樣品,采用人工
祁連山及鄰區在奧陶紀時位置很可能相距很遠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4984.shtm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魏鑫與團隊成員合作,對祁連山及鄰區中奧陶世末期-晚奧陶世(達瑞威爾晚期-凱迪期)的三葉蟲動物群進行了梳理和統計,并結合同時期全球其它地區
北羌塘地體晚古生代古地理重建方面取得進展
青藏高原是由從岡瓦納大陸裂解的多個微陸塊依次碰撞拼貼至亞洲大陸南緣形成的。這些微陸塊是如何從岡瓦納大陸裂離出來并最終碰撞增生到亞洲大陸上的是青藏高原研究的熱點,也是正在進行的特提斯重大計劃所圍繞的關鍵科學問題。這些起源于岡瓦納的微陸塊的向北運動,伴隨著古、中、新特提斯洋的開啟和關閉,決定了特提斯
廣州地化所揭示早古生代構造演化和古地理位置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生劉兵兵和研究員彭頭平等,選取云南西部昌寧-孟連古特提斯縫合帶兩側的保山和臨滄地塊古生界碎屑沉積巖為研究對象,開展詳細的碎屑鋯石U-Pb年代學和Hf同位素研究,厘清臨滄地體的構造屬性,揭示三江特提斯構造域原、古特提斯洋盆的演化歷史,并重建保山、臨滄和思茅-印支地塊
特提斯地球動力系統重大研究計劃項目指南發布
國科金發計〔2022〕27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現發布特提斯地球動力系統重大研究計劃2022年度項目指南,請申請人及依托單位按項目指南中所述的要求和注意事項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2022年6月15日特提斯地球動力系統重大研究計劃2022年度項目指南特提斯地球動力系統重大研究計劃(以下簡稱本計
地質地球所等提出印度亞洲大陸碰撞新模型
印度-亞洲大陸碰撞是地質歷史時期的重大構造事件,形成“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雄偉的喜馬拉雅山脈,對亞洲乃至全球的海陸分布格局、氣候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產生深遠影響。青藏高原是研究陸-陸碰撞最為理想的天然實驗室,對印度-亞洲大陸初始碰撞時間和碰撞動力學過程的研究長期以來是固體地球科學領域的前沿和熱點。印
福州洋里污水廠提標改造
7月2日,安裝人員在福州洋里污水廠二期MBR池調試液位計。 近日,福州洋里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完成土建和設備安裝,進入通水試運行階段。本次提標改造工程進一步提高污水處理標準,實現出水一級A達標排放。洋里污水廠位于福州鼓山南麓,擔負著76平方公里、150萬人口的污水處理任務,日處理污
地質地球所等獲得特提斯構造帶地幔頂部P波速度
由新特提斯洋閉合導致非洲板塊、阿拉伯板塊、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碰撞而形成的特提斯造山帶是當今全球最大的陸陸碰撞造山帶,對該構造帶深部結構及動力學過程的研究也是地球科學界的熱點。地震層析成像是探測地球內部結構直接有效的手段,利用地震波路徑集中于上地幔頂部的Pn波這一優勢震相可以獲得地幔頂部高分辨率的
廣州地化所提出板片拉力引發被動陸緣巖漿作用
板塊構造解釋了地球上產生于大洋中脊或俯沖帶的絕大部分巖漿作用,而遠離俯沖帶的板內巖漿作用常常與地幔柱或其它深部地幔過程有關。傳統觀點認為,大陸裂解之后形成的被動陸緣通常被認為是穩定的、沒有巖漿活動的。因此,被動陸緣巖漿作用的例子非常少,人們對其與板塊構造的關系知之甚少。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
早白堊世放射蟲動物群研究獲進展
東岡瓦納大陸主要由印度、南極洲、澳大利亞和其他一些微大陸組成,在中侏羅世與非洲大陸分離。早白堊世1.32億年前,隨著澳大利亞西北處新的洋中脊擴張,印度大陸從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向北漂移,在晚白堊世時期到達熱帶-亞熱帶區域(30°S-30°N),最終在新生代早期與歐亞大陸碰撞,這一過程直接影響全球古
我國在青藏班怒帶洋殼榴輝巖熱折返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洋殼榴輝巖是經歷幾十甚至數百公里深俯沖的洋殼物質通過某種構造機制折返到地表的產物,對于研究板塊構造運動以及地殼深部動力學過程具有重要的意義。大多數洋殼榴輝巖在折返過程中通常會經歷不同程度的低溫退變作用(如,藍片巖相或綠片巖相)改造(冷折返),而部分則會遭受高溫變質作用(麻粒巖相)的強烈疊加(熱折
海平面下降百余米--印度洋中的“重力洞”是怎么形成的
我們生活在一個密度大致均勻的球體上,但你是否以為地球表面的重力在各處都一樣?事實上,更精確的計算表明,不同地點的地球重力存在微小但可測量的差異,而這也導致了海平面的高低起伏。 在印度洋中部,有一個巨大的“重力洞”,這里的海平面比全球平均水平低了100余米,幾十年來,它的形成之謎一直困擾著科學家
聯合國水事會議開幕-古特雷斯:水資源正處于重重問題
當地時間3月22日,聯合國水事會議開幕,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開幕辭中表示,“水資源正處于重重問題中”。 古特雷斯表示,人類正在通過過度消費、不可持續利用及全球變暖,加速消耗水資源這一“人類命脈”。 古特雷斯提出要從四方面加強水資源的利用:減少水資源管理鴻溝、大規模投資水利衛生系統、加強恢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水資源正處于重重問題中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6752.shtm 當地時間3月22日,聯合國水事會議開幕,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開幕辭中表示,“水資源正處于重重問題中”。 古特雷斯表示,人類正在通過過度消費、不可持續利用及全球變暖,加速消耗
研究提出亞洲鱗齒魚演化研究新觀點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光輝詳細研究了我國貴州、云南2.4億年前的興義亞洲鱗齒魚的解剖學特征,解決了該古魚類半個多世紀來令人困惑的分類學問題,提出亞洲鱗齒魚不是鱗齒魚類而是近鯡形類弓鰭魚目的近親(預言魚目)的新觀點。 亞洲鱗齒魚代表中國三疊紀預言魚目最年輕的化石記錄,其重新歸
新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建起綠色屏障
6月10日,新疆準噶爾盆地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奇臺縣西北灣治沙站的工作人員騎摩托車在人工林區內巡邏。奇臺縣位于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東南緣,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橫貫縣境中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采樵、過度放牧等人類活動影響,沙漠前緣植被破壞殆盡,大量固定沙丘變為半固定和流動沙丘,附近大批
仝亞博等GRL:基于特提斯喜馬拉雅地體重磁化作用的印度亞洲板塊三階段碰撞新模式
新生代早期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的碰撞和持續匯聚,不僅形成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一系列橫貫亞洲大陸的巨型造山帶,還強烈改造了亞洲大陸的地貌格局,深刻影響了全球生態與環境演化。近半個世紀以來,國內外諸多科研團隊在青藏高原拉薩地塊和特提斯-喜馬拉雅地體內開展了大量的沉積與地層學、古地磁學、地球化學
二氧化碳升高,臺風增強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800.shtm全球變暖條件下,臺風發生的強度和頻率該如何變化?或許我們能從古氣候研究中獲得啟示。7月11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教授胡永云團隊與合作者,結合氣候模擬結果和地質記錄,指出在
能源之星——斯特林引擎
一、環保的工業革命 從十八世紀初葉開始,一連串對往復式蒸汽機的改良,確定了動力機械的實用性,促成能源科技的突飛猛進,人類從此掙脫了人力和獸力的限制,生產力一夕暴增,引發了以碳能源為基礎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深遠改變全體人類的文明軌跡。 人類于是發展出一種極度依賴能源的生活方式。然而,人
能斯特方程是什么
能斯特方程電對的標準電極電勢是在298K下,反應物的濃度為1mol·L-1(反應物為氣態時,其分壓為101kPa)時測得的,如果反應物的濃度和溫度發生改變,則電對的電極電勢也隨著發生變化,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用能斯特方程表示.假定反應為:氧化型+ne還原型式中E——某一定濃度下的電極電勢;E——標準電
什么是能斯特方程
化學反應實際上經常在非標準狀態下進行,而且反應過程中離子濃度也會改變。例如,實驗室氯氣的制備方法之一,是用二氧化錳與濃鹽酸反應;在加熱的情況下,氯氣可以不斷發生。但是利用標準電極電勢來判斷上述反應的方向,卻會得出相反的結論。能斯特方程中的參數MnO2+4HCl=MnCl2+Cl2+2H2O 還原劑
?什么是能斯特方程?
能斯特方程,是指用以定量描述某種離子在A、B兩體系間形成的擴散電位的方程表達式。在電化學中,能斯特方程用來計算電極上相對于標準電勢而言的指定氧化還原對的平衡電壓。能斯特方程只有在氧化還原對中兩種物質同時存在時才有意義。這一方程把化學能和原電池電極電位聯系起來,在電化學方面有重大貢獻,故以其發現者德國
山西運城:水果出“洋”助推特色農業提檔升級
山西省運城市水果出口量占到全國水果出口總量的11.5%,出口覆蓋了近40個國家和地區,從過去盛產糧棉到如今靠產業增收致富,運城市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推動特色農業提檔升級。 今年上半年,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的果業大戶王萬保一點兒也沒閑著,他打算把自己的品牌打入阿聯酋、德國、法國等國際高端市場。
古脊椎所等揭示2.4億年前最小的預言魚目物種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團隊在《古脊椎動物學報》上,報道了貴州中華真頜魚在云貴地區多個化石點的新發現,詳細描述了中華真頜魚的骨骼特征,澄清了分類學上的爭議,提出了中華真頜魚屬于預言魚目的新觀點。?貴州中華真頜魚命名于1959年,是我國西南地區最早發現的近鯡形類之一。模式標本
青藏高原發現首例非俯沖成因玻安巖系火山巖
近日,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碰撞隆升及影響團隊研究員史仁燈等在青藏高原西部日土地區發現首例非俯沖成因玻安巖系火山巖,為探討大洋俯沖及陸-陸碰撞造山提供新視角。該成果發表于國際地學期刊《巖石學》。 玻安巖是指具有尖晶石、橄欖石、輝石斑晶和高鎂、高硅、低鈦地球化學特征的安山巖。最早在18世紀,被發現于西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