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組測序揭示龜鱉軀體發育及進化機制
龜鱉類有著漫長且成功的演化歷史,是形態學上最為特化的爬行動物之一。全球共有龜鱉類動物13科、89屬、270余種,被分為兩個特征明確的支系 ——側頸龜亞目和曲頸龜亞目。中華鱉和綠海龜分別是曲頸龜中鱉類和海龜類的典型代表,對其進行基因組學研究,有助于理清龜鱉類系統發育及其軀體進化機制。 日前,由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日本理化研究所發育生物學中心、英國桑格研究所等合作完成的中華鱉、綠海龜基因組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自然—遺傳學》雜志。該研究從基因組水平揭示了龜鱉軀體發育進化歷程,為深入研究基因組DNA作為指導胚胎發生的“藍圖”提供了新線索。 此次研究人員對中華鱉和綠海龜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組裝注釋。系統發育分析發現,龜鱉類很可能是鱷類和鳥類共同祖先的姐妹群,并形成一種推測,即龜鱉類的出現是否和當時海洋動物的滅絕有關。該研究還對龜鱉類特異性基因進行了初步分析,發現在中華鱉和綠海龜基因組中均呈現出嗅覺受體家族的高度擴......閱讀全文
氣溫飆升爬行動物“稱霸”
大約2.5億年前,爬行動物數量和多樣性激增的導火索,可能是此前數百萬年開始的全球氣溫飆升,而不是人們之前認為的填補哺乳動物大規模滅絕留下的空白。這一研究結果近日發表于《科學進展》。在大約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兩次大規模火山爆發導致全球氣溫上升約30℃。“火山向大氣中釋放了大量溫室氣體,導致了強烈
氣候變暖加速爬行動物進化
英國科學家最新發表在《地質學》雜志上的文章稱,3億年前,全球變暖嚴重破壞了地球上的熱帶雨林,從而導致了爬行動物的進化爆發,為一億年后恐龍的崛起鋪平了道路。 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和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的科學家對爬行動物化石分析后得出上述結論。他們指出,在距今3億多年前的石
這種爬行動物有鐵牙
科莫多巨蜥是自然界中最大膽、最可怕的食肉動物之一。這種爬行動物身長可達3米,能捕食比自己大許多倍的獵物,并像名廚一樣將食物切成薄片和方塊。“它們用一排排鋒利的牛排刀狀的牙齒切入獵物,然后撕下,大塊吞咽。”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古生物學家Aaron LeBlanc說,“這種牙齒形狀在食肉恐龍中很常見。”在印
侏羅紀骨架揭示爬行動物演化
? Bellairsia gracilis藝術復原圖? 圖片來自:作者Elsa Panciroli? ?Bellairsia gracilis化石實物照片,化石保存于蘇格蘭國家博物館。圖片來自:Elsa Panciroli? 科學家描述了來自中侏羅世蘇格蘭的一個早期爬行動物的近完整
首次測定玉米蛇基因組序列
在現有的5000種哺乳動物中,有超過100種已經進行了基因組測序,但是,只有9種爬行動物(在10000個物種當中)的基因組對科學界來說是可用的。最近,瑞士日內瓦大學(UNIGE)的一個研究小組,構建了一個大的數據庫,其中就包括一種爬行動物——玉米蛇的新基因組測序,這種蛇越來越多地被用來了解爬行動
兩棲爬行動物:它們也該被拯救
多數兩棲爬行類動物體型較小,長得又其貌不揚,因此,它們很少能夠成為人們眼里的明星物種。但在進化學上,它們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兩棲爬行動物是脊椎動物從水體到陸地演化過程中的過渡類群。 什么是地球上最瀕危的動物?你一定想不到,它來自一種爬行動物——斑鱉。斑鱉原產于太湖流域,從最開始命名到最終確認這
巴西發現“似鱷非鱷”古代爬行動物
科技日報訊?(記者張夢然)據《科學報告》6月20日發表的一項研究,科學家在巴西新發現了一種形似鱷魚的古老掠食性爬行動物,其屬于假鱷類。根據對研究標本的分析,這一物種可追溯到2.37億年前的中—晚三疊世,是巴西首次發現此類小型掠食性爬行動物。在恐龍占據統治地位之前,假鱷類曾是三疊世時期(2.52億—2
巴西發現“似鱷非鱷”古代爬行動物
據《科學報告》6月20日發表的一項研究,科學家在巴西新發現了一種形似鱷魚的古老掠食性爬行動物,其屬于假鱷類。根據對研究標本的分析,這一物種可追溯到2.37億年前的中—晚三疊世,是巴西首次發現此類小型掠食性爬行動物。在恐龍占據統治地位之前,假鱷類曾是三疊世時期(2.52億—2.01億年前)常見的古代四
巴西發現新的小型古代鱷形爬行動物
《科學報告》6月20日發表的一篇論文描述了巴西發現的一種新的古老掠食性爬行動物,命名為Parvosuchus aurelioi,它屬于一類名為假鱷類(pseudosuchians)的形似鱷的爬行動物。這一標本可追溯到2.37億年前的中-晚三疊世,是巴西首次發現這一類小型掠食性爬行動物。在恐龍占據統治
巴西發現新的小型古代鱷形爬行動物
《科學報告》6月20日發表的一篇論文描述了巴西發現的一種新的古老掠食性爬行動物,命名為Parvosuchus aurelioi,它屬于一類名為假鱷類(pseudosuchians)的形似鱷的爬行動物。這一標本可追溯到2.37億年前的中-晚三疊世,是巴西首次發現這一類小型掠食性爬行動物。在恐龍
巴西發現新的小型古代鱷形爬行動物
巴西科學家發現一種新的古老掠食性爬行動物,它屬于一類被稱為假鱷類的形似鱷的爬行動物。這一標本可追溯到2.37億年前的中-晚三疊世,是巴西首次發現這一類小型掠食性爬行動物。相關論文近日發表于《科學報告》。在恐龍占據統治地位之前,假鱷類曾是三疊世時期(2.52-2.01億年前)常見的古代四足爬行動物,其
侏羅紀蜥蜴頭骨為爬行動物演化帶來見解
美國耶魯大學的科學家描述了北美晚侏羅紀(約1.45億年前)兩個蜥蜴物種部分保留的頭骨。兩個化石都屬于有鱗類冠群(這一類群包含現生蜥蜴),并為這一演化支中各類群的關系提供了見解。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自然—通訊》。早期有鱗類演化的化石數量有限,而且通常保存不佳,現有最古老未粉碎的骨骼材料約來自白堊紀(約
爬行動物卵生與胎生繁殖模式進化遺傳機制揭示
脊椎動物繁殖模式主要分為卵生和胎生兩種。卵生如何進化為胎生是十分重要的基礎性生物學問題。13日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消息,中外研究人員合作,成功揭示了爬行動物卵生和胎生繁殖模式進化遺傳機制。 胎生繁殖模式具有優化胚胎發育環境和保護胚胎不受外在不利影響的作用,因而可以大大提高后代的存活率
爬行動物卵生和胎生繁殖模式進化的遺傳機制
脊椎動物繁殖模式主要分為兩種:卵生(oviparity)和胎生(viviparity)。卵生繁殖模式是指母體產卵,隨后卵在外界環境中孵化至卵內胚胎完全發育而孵出幼體;而胎生繁殖模式則是母體將受精卵滯留在子宮或輸卵管內直至胚胎發育完全,由母體直接分娩產出。胎生繁殖模式具有優化胚胎發育環境和保護胚胎
1.67億年前化石骨架揭示爬行動物演化
中新網北京10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論文,研究人員描述了來自中侏羅世(約1.67億年前)蘇格蘭的一個早期爬行動物的近完整骨架化石,這件化石或能增進人們對決定爬行動物(如現代蜥蜴和蛇)軀體結構的解剖學轉變的認識。 該論文介紹,有鱗類是一個爬行動物類
爬行動物卵生和胎生繁殖模式進化的遺傳機制
脊椎動物繁殖模式主要分為兩種:卵生(oviparity)和胎生(viviparity)。卵生繁殖模式是指母體產卵,隨后卵在外界環境中孵化至卵內胚胎完全發育而孵出幼體;而胎生繁殖模式則是母體將受精卵滯留在子宮或輸卵管內直至胚胎發育完全,由母體直接分娩產出。胎生繁殖模式具有優化胚胎發育環境和保護胚胎
Nature:基因組測序解析這種與恐龍同時代的動物
喙頭蜥(tuatara)是新西蘭標志性的陸生脊椎動物,從三疊紀到現在一直沒怎么進化,被人稱為爬行動物中的“活化石”。在2.5億年前,這種動物還有不少親戚,但只有它們活到了現在。因此,對喙頭蜥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們了解羊膜動物的進化。近日,新西蘭奧塔哥大學、歐洲生物信息學研究所(EMBL-EBI)等機構
中國古老長吻海洋爬行動物化石現世
?奇異羅平龍化石。圖片來自:尚慶華等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尚慶華等介紹了一種新發現的古老長吻海洋爬行動物化石。該發現為海洋爬行動物的早期進化提供了新的見解。相關成果1月5日在線發表于《科學報告》。該化石出土于云南省羅平縣關嶺組二段,其所在巖層可追溯至約2.44億年前的三疊紀,彼時早
1萬多種爬行動物物種中超21%存在滅絕風險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評估爬行動物滅絕風險的生態學論文稱,研究人員對全球1萬多種爬行動物物種進行了一次全面評估,發現超過21%的物種存在滅絕風險。這項研究結果顯示,需要采取緊急保育行動來防止部分爬行動物走向滅絕,包括許多鱷魚和烏龜物種。? ? 該論文介紹,研究人員已經對鳥、哺乳動物
1萬多種爬行動物物種中超21%存在滅絕風險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評估爬行動物滅絕風險的生態學論文稱,研究人員對全球1萬多種爬行動物物種進行了一次全面評估,發現超過21%的物種存在滅絕風險。這項研究結果顯示,需要采取緊急保育行動來防止部分爬行動物走向滅絕,包括許多鱷魚和烏龜物種。 該論文介紹,
揭示爬行動物卵生和胎生繁殖模式進化的遺傳機制
脊椎動物繁殖模式主要分為兩種:卵生(oviparity)和胎生(viviparity)。卵生繁殖模式是指母體產卵,隨后卵在外界環境中孵化至卵內胚胎完全發育而孵出幼體;而胎生繁殖模式則是母體將受精卵滯留在子宮或輸卵管內直至胚胎發育完全,由母體直接分娩產出。胎生繁殖模式具有優化胚胎發育環境和保護胚胎
德國發現2.9億年前最古老爬行動物腳印
據國外媒體報道,科學家們最近在德國中部地區發現了世界上最古老爬行動物留下的腳印化石,這兩種爬行動物的名稱分別為Diadectes absitus和Orobates pabsti,它們均生活在2.9億年前的古生代時期,后來全部滅絕。?最近,科學家們已經在中部德國的塔姆巴赫地巖層中發現了Diadecte
我國多個大學研究團隊聯合完成壁虎基因組測序
南通大學顧曉松院士的研究團隊與華大基因、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和浙江大學沃森基因組科學研究院聯合完成了壁虎基因組測序,這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爬行動物基因組測序,為了解壁虎的適應性進化和生物特性提供了基礎,相關研究于11月25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爬行動物經歷了3億年的適應性進化,在形態
廣東鼎湖山發現10種新兩棲和爬行動物
近日,在位于廣東肇慶的鼎湖山自然保護區,華南師范大學教授黎振昌等新發現兩棲動物5種、爬行動物4種。此外,保護區工作人員還在野外觀察拍攝時新發現爬行動物1種。至此,鼎湖山保護區觀察記錄到的兩棲和爬行動物增至72種。 此次新發現的10種兩棲和爬行動物,含5種蛙類(華南湍蛙、長趾纖蛙、臺北纖蛙、
英國發現的這種海洋爬行動物可能是史上最大的
一項新研究發現,在英格蘭西南部一個海灘上出土的2億年前的古生魚龍化石,可能是迄今發現的最大海洋爬行動物的一部分。4月17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2020年,業余化石獵人在英格蘭薩默塞特郡的藍錨海灘偶然發現了一塊巨大的骨頭。經過進一步檢查,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Dean Lomax和
英國發現的這種海洋爬行動物可能是史上最大的
一項新研究發現,在英格蘭西南部一個海灘上出土的2億年前的古生魚龍化石,可能是迄今發現的最大海洋爬行動物的一部分。4月17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一具被沖到海灘上的魚龍尸體的插圖。圖片來源:Sergey Krasovskiy2020年,業余化石獵人在英格蘭薩默塞特郡的藍錨海灘偶
中國科學家復原海洋爬行動物化石“錐子頭海怪”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學家昨天在科學期刊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論文,準確復原了兩年前在我國發現的奇特海洋爬行動物化石“錐子頭海怪”的形象,其外貌與所有已知物種大相徑庭。 2014年初,一種奇特的海洋爬行動物化石在我國西南腹地被發現。經檢驗,這種動物生活于2億4千萬年
我國發現2.44億年前海生爬行動物奇異羅平龍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對采自云南省羅平縣一件遠古動物化石的最新研究發現,它代表了迄今所知最古老的多指節型鰭龍類新屬種。該海生爬行動物生活年代可追溯至2.44億年前的三疊紀時期,根據化石產地和指節骨數量較多等特征,將其命名為“奇異羅平龍”。
昆明動物所等完成云南兩棲、爬行動物物種編目工作
物種名錄是進行生物多樣性研究、保護、利用以及管理的重要基礎資料。近年來分類學研究方法、技術手段不斷提高,特別是整合分類學的發展促進了生物分類體系不斷得以完善;此外,新物種不斷被發現并描述,已知物種的分布和生態數據不斷更新。由于分類的變動,物種的分布范圍、種群數量等也隨之變化,直接影響了物種的受威脅等
濾食行為或可追溯至中國古代海洋爬行動物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226.shtm 中新網北京8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BMC生態學與演化》(BMC Ecology and Evolution)8日在線發表一篇中國科研人員主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