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研究中心5月11日在深圳分別與意大利國家器官分配中心和西班牙器官捐獻與移植研究院簽訂合作協議,就國家級器官分配系統的研究、器官捐獻與移植的患者安全和器官獲取組織專業人員培訓開展長期合作。 根據協議,意大利國家器官分配中心將與我方就我國國家級器官分配系統的建設、器官捐獻與分配患者安全監測系統的建立和維護以及歐盟器官捐獻成功模式在中國的應用、相關專業人員的培訓等項目進行深入合作。 同時,我國將與西班牙器官捐獻與移植研究院開展為期5年的器官獲取組織專業培訓合作項目,包括為我國器官獲取組織的醫務人員提供培訓教育,為我國器官獲取和器官移植專家提供海外高等教育機會,幫助建設中國器官獲取組織和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獻項目等。 據介紹,我國每年約有30萬患者等待器官移植。目前全國有164家人體器官獲取組織,它們負責開展人體器官獲取,使用中國器官分配與共......閱讀全文
3月19日,中國首個器官捐獻志愿者登記網站(www.savelife.org.cn)正式啟動,器官捐獻志愿者及家屬、醫生、國家主管官員、世衛組織官員等,以及宣傳大使曾志偉參加開通儀式。邵沛攝 “我國器官移植醫院要重新洗牌”,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在昨天舉行的器
有了器官,在配型適合的情況下,先分配給誰?是依據病情的嚴重性分配,還是依據患者等待時間長短分配?最近,國家衛生計生委公布的(簡稱《規定》)正式實施,《規定》對人體器官獲取組織及器官捐獻協調員的職責等進行了統一規范,強制要求165家獲準開展人體器官移植項目的醫院使用“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并要
記者5日從2017年全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會議上獲悉,我國人體器官捐獻志愿登記人數近30萬,完成器官捐獻案例已累計超1.2萬例。2017年前7個月,我國完成捐獻2866例,同比增長33%,實現跨越式發展。我國器官移植技術和質量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規范、公平、高效的體系受到國際贊譽。 “提高
目前我國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每年大概有150萬人,可其中只有約1萬人能夠做上手術,不到1%。據悉,我國臨床手術量僅次美國,已成第2大器官移植國。2010年11月14日播出的央視《經濟半小時》對此進行了關注,以下為節目實錄: 前一陣子我們報道了各地醫院出現的血荒。實際上,現在很多醫院緊缺的醫
當提及器官移植排斥反應,某些器官可能要比其它器官復雜地多,一些可移植的器官,比如肝臟,其能很容易被機體免疫系統接受,而且很少引起機體的免疫反應和排斥反應;但皮膚卻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問題,皮膚移植常常會有很高的排斥率,但目前研究人員并不清楚其中的原因。圖片來源:ifpnews.com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
由于死囚的減少和爭議的增加,中國決定把移植器官的來源放在公民逝世后的捐獻上,并承諾在未來5年內徹底改變以死囚捐獻作為主要來源的做法。 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最近表示,一個全國層面的公民逝世后人體器官捐獻體系正在建立之中,目前試點工作已在全國16個省市展開。 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通過
日前,世界上最大的豬肉生產商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宣布,他們新組建了一個單獨的生物科學單元,專門為醫療提供豬的器官,希望形成用于人體移植的豬器官生產鏈,并由此來填補人類器官捐獻的空缺,為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提供一條生路。 像生產肉腸那樣“生產”器官以供給人類進行移植!這并非是天方夜譚,那些科幻片中
有資質醫院面臨重新洗牌 預計需新增100家移植醫院 “下一步要對全國169家擁有器官移植資質的醫院重新洗牌,明確準入機制,同時取消部分移植醫院的資格。”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在日前舉辦的2014器官捐獻國際合作論壇上表示。 即將出局的醫院包括三類,一是沒有開
北京時間8月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目前美國接近1500名患者等待肺器官移植。但是捐獻者提供肺器官數量不夠,同時通過抑制受體免疫系統,使患者身體不排斥新器官是十分危險的。實驗室培育的肺器官將為急需肺器官移植患者帶來希望,這些人工培育的肺器官是采用受體自己的細胞生長而成,并且最新實驗表明,可將人
北京時間8月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目前美國接近1500名患者等待肺器官移植。但是捐獻者提供肺器官數量不夠,同時通過抑制受體免疫系統,使患者身體不排斥新器官是十分危險的。實驗室培育的肺器官將為急需肺器官移植患者帶來希望,這些人工培育的肺器官是采用受體自己的細胞生長而成,并且最新實驗表明,可將人
北京時間8月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目前美國接近1500名患者等待肺器官移植。但是捐獻者提供肺器官數量不夠,同時通過抑制受體免疫系統,使患者身體不排斥新器官是十分危險的。實驗室培育的肺器官將為急需肺器官移植患者帶來希望,這些人工培育的肺器官是采用受體自己的細胞生長而成,并且最新實驗表明,可將人
Andrew Kasarskis博士是Icahn基因中心遺傳與基因組中心的副主任。他目前領導著一些專攻治療和診斷的合作項目,而他自己的研究也主要在病原體檢測,藥物基因組學,睡眠與遺傳的關系幾個方面展開。在加入西奈山之前,他曾經就職于PacBio,Sage Bionetworks和Merck。他有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醫學中心的科學家使用一系列復雜儀器培育豬肺,它是由受體細胞培育而成。 科學家在實驗室里采用一系列復雜的儀器,使用每個受體豬自身細胞和營養物質用于清洗和培育新肺器官。 北京時間8月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目前美國接近1500名患者等待肺器官移植。但是捐獻者提供肺器官數量不夠,同時
昨日,由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與瑞典隆德大學醫學院聯合建立的“重慶新隆思迪國際聯合實驗室”在新橋醫院成立。據悉,此實驗室將開展心肺復蘇、急救、器官移植、營養和康復等領域的高新技術研究、開發和人才培訓。 據了解,重慶新隆思迪國際聯合實驗室主要由國際知名專家瑞典隆德大學醫學院胸心外科Stig S
近日,來自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在線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發現器官移植過程中免疫耐受的存在并非永久性,在已經形成免疫耐受的病人體內還可能再發生免疫排斥,但不會形成永久性的免疫記憶,而調節性T細胞在免疫耐受形成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器
衛生部近日印發《世界衛生組織人體細胞、組織和器官移植指導原則(草案)》。《原則(草案)》提出,只有在符合這些指導原則的情況下,才可以以移植為目的,從死者或者活體身上摘取細胞、組織和器官。 2008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執委會第123屆會議討論了人體細胞組織和器官移植問題,形成了《世界衛生組織
類器官(Organoids)是將具有干性潛能的細胞在體外進行3D培養,形成多種特異性細胞類型集合的微器官團,能夠體外再現真實器官的三維構造及生理功能。然而體外培養的類器官往往缺乏有效的血管,隨著類器官體積的增加,缺氧及代謝廢物累積導致細胞凋亡,最終致使組織壞死,因此目前培養的類器官無論是形態大小還是
中國人體器官獲取組織聯盟(簡稱OPO聯盟)23日在中南醫院宣告成立并召開第一屆籌備委員會,該聯盟將盡快制定出器官獲取組織行業準入標準和技術規范,對該行業進行統一管理和行業自律。 OPO聯盟執行主席、中南醫院器官移植專家葉啟發教授介紹,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黃潔夫主任委員出任該聯盟名譽主席
最近,被挖去眼球導致雙目失明的山西6歲男童斌斌繼在眼科醫院成功接受了義眼球移植手術后,又即將植入義眼片,醫生希望在兩三個月之后斌斌可以使用“電子導盲儀”。這種儀器可以把影像化為脈沖訊號,通過舌頭將訊號傳到腦部,使斌斌能“看見”物體的輪廓。 生活中類似 “電子導盲儀”這樣的人造器官正在影
近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刊載的一篇論文,在全世界引起轟動。哈佛大學和生物技術公司eGenesis的研究人員,運用一種新興熱門的基因編輯技術,敲除了豬基因組中可能有害的病毒基因,攻克了豬器官用于人體移植的重大難關,給全世界眾多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帶來希望。論文的第一作者、今年29歲的楊璐菡,繼
中新網9月8日電 英國生殖學專家溫斯頓爵士計劃在未來的三個月內開始飼養一些已接受基因改良的豬,這些豬能提供可用于人類器官移植的心臟、肝臟和腎。 據香港《大公報》引述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的報道,溫斯頓透露,這種技術的核心是,將含有人類基因的病毒注入到小豬的睪丸,或直接將這些病毒注入到精子中。溫斯頓
2015年12月20日,中國器官移植發展基金會專家委員會正式成立。該專家委員會由基金會提名和單位推薦產生,來自全國器官移植、醫學倫理、新聞傳播、法律、急診科、神經外科、重癥醫學科等領域的100余名專家組成。 據悉,專家委員會將在基金會的領導下,依照《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基金會管理條例》《人體捐
近日,第一屆中國器官移植醫師年會在杭召開。錢江晚記者從會上了解到:以后,移植器官可以私人定制,器官來源的最大瓶頸有望突破;我國高發、增速最快的疾病糖尿病有望根治。 此次會議由中國醫師協會器官移植醫師分會主辦、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浙江省醫師協會協辦,有國內外300余專家參加。 中國工程院院士
我國將正式啟動器官移植 器官捐獻信息將全國聯網范圍擴展到全國所有省份 為期三年的器官移植試點終于要在全國全面鋪開了。昨天(2月25日),衛生部和中國紅十字會舉行全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視頻會議,會上傳來消息,我國目前已初步建立全國器官移植和捐獻體系,從本月開始,人體器官
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但是當生命終結時,一個器官捐獻的決定,也許能讓有限的生命通過器官移植延續下去。 我國于20世紀60年代啟動器官移植工作。幾十年來,我國器官移植臨床和科研工作成績取得了較大進展,目前年均器官移植數量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移植患者的1年生存率和5年生存率等指標已居國際領先
2010年:1087人;2014年:22660人;2016年,104538人——幾何級的增長,顯示的是過去7年間通過書面或網絡途徑在我國登記捐獻遺體和器官的志愿者人數。 當生命不可挽救時,“自愿、無償”捐獻能用的器官,讓生命以另外一種方式延續,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的主動選擇。然而,器官捐獻,這項
隨著20世紀的重大醫學成就之一 ——器官移植手術的廣泛應用,器官供體短缺的矛盾也日趨嚴重。據統計,目前大約有4/5需器官移植的病人在等待供體的過程中死亡,因此急需解決器官移植供體的來源問題。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下,由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生物制造研究中心教授史廷春帶領的課題組,通過制造人工器官為解決這個
今年3月份,中國紅十字會與衛生部在山東等10省市啟動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就人體器官捐獻的招募、獲取和分配等工作進行全面探索。如今,兩個月的時間過去了,記者調查發現,青島醫院器官移植缺口依然很大,眾多患者都因為器官短缺而在苦苦等待。4年來,青島市紅十字會僅接收眼角膜34只。而
豬即將作為人類救生器官的供體來源!What?普通民眾表示驚掉了下巴,當然這不是肉眼凡胎能看到的,這不怪你們……,美女科學家楊璐菡的大腦回路吃瓜群眾看不懂。 當異種胰島移植治療Ⅰ型糖尿病臨床研究獲得重大突破,成功將醫用供體豬的胰島移植到I型糖尿病患者身上時,你看到的還只是豬肉嗎?是數以萬計的豬肝
定制器官是科學家和患者的共同夢想。大腦若有一天也能更換,你還是你嗎?瑞典外科醫生為氣管癌患者制造的人造氣管。 全球首例自體干細胞人造氣管移植手術實施成功 近日,瑞典外科醫生首次將一個完全“成長”于實驗室中的人造氣管成功移植入患者體內,使這位飽受折磨的患者重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