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北大博士生收獲“命中注定的論文”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2067.shtm 文 |《中國科學報》記者 沈春蕾 今年9月,他完成了一項被廣大越野跑者稱為殿堂級賽事的環勃朗峰超級越野賽(UTMB)。而在此前的8個月時間里,他扛著雪板出沒在全球多個滑雪勝地,從夏威夷的天文臺到阿拉斯加的險峻山峰,留下了很多讓人眼饞的照片。 連續奔跑攀登100公里后,王凱翔抵達法國霞慕尼的UTMB 終點拱門。攝影師小金供圖 他曾獲2020-2021雪季全國大學生滑雪挑戰賽團體冠軍、超級定點滑雪公開賽多屆冠亞軍,也是國內最年輕的百公里越野賽事完賽者之一,還是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特約攝影師…… 他叫王凱翔,現在是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天文系天體物理專業博士研究生。“今年的生日得晚兩天再慶祝,我在等一份特殊的生日禮物。”11月7日是王凱翔的生日,他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有點興奮......閱讀全文
上海天文臺揭示盤星系角動量方向與大尺度環境的關系
根據等級結構形成理論,原初密度場在引力作用下不斷演化,促使暗物質聚集成團,小的結構首先形成,然后通過吸積和并合形成更大的暗暈結構。在暗暈提供的引力勢阱下,重子物質坍縮其中,從而形成了最初的星系。在宇宙結構形成過程之中,星系、暗暈和周圍環境會發生相互作用,因此星系的各種性質和其所在的局部環境,所在
“中國天眼”發現宇宙中最大原子氣體結構
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徐聰研究員領導的國際團隊,利用“中國天眼”FAST發現了迄今為止在宇宙中探測到的最大的原子氣體系統——在對著名致密星系群“斯蒂芬五重星系”及周圍天區的氫原子氣體進行了成像觀測時,發現了1個尺度大約為200萬光年的巨大原子氣體系統,比我們所在的銀
95%是最新發現!迄今最大時域多星光譜星表發布
利用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的中分辨率光譜數據,來自國家天文臺等單位的研究人員發現了3133顆光譜雙星以及132顆光譜三星,并精確測量了它們的視向速度,其中95%為最新發現的多星系統。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國際知名天文期刊《天體物理學報增刊》。 “這是迄今最大的具有時域光譜信息的多星星表,
銀河系超軟X射線源研究有新發現
從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了解到,該臺研究人員發現超軟X射線源天箭座V的連續軌道光變曲線存在奇特的無規律變化,首次揭示了射線源周圍很可能存在分布不均勻的星周物質和不規則的物質損失。同時分析了其中心密近雙星系統的軌道周期變化,給出了物質轉移率的大致范圍。國際權威天文學雜志《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發表了
紫臺合作發現宇宙中奇特“新物種”超紅星系
在距離地球幾乎130億光年遠的遙遠宇宙中,潛藏著一類特殊類型的星系。由于塵埃的遮蔽及距離我們太遙遠,這類星系如此暗弱以致于哈勃空間望遠鏡也難以發現它們。借助美國宇航局的斯皮澤紅外空間望遠鏡才首次發現四個這類超紅星系。天文學家雖然可以描述這類新“物種”成員的特征,但還不能解釋為什么它們如此之紅。
中國天眼超深場巡天發現迄今最遠中性氫星系
中國天眼(FAST)發現一批迄今最遙遠中性氫星系樣本。5月10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志通訊》上。氫是宇宙中最早形成的元素,通常以中性氫的形式存在。中性氫是星系中氣體循環的重要組成成分,為恒星形成區提供燃料,是探討星系動力學結構的重要探針。同時,中性氫旋轉曲線提供了暗物質存在的觀測證
中國天眼發現迄今最大原子氣體系統
10月19日,《自然》雜志發表中國天眼(FAST)的新成果。在該成果中,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徐聰領導的國際團隊,發現了1個尺度大約為2百萬光年的巨大原子氣體系統,比我們所在的銀河系大20 倍。這是迄今為止在宇宙中探測到的最大的原子氣體系統。 記者了解到,這項發現對研究星系及其氣體在宇宙中的
近鄰星系的冷塵埃性質與亞毫米超研究中獲進展
星際塵埃在晚型星的包層中形成,通過(超)新星爆發或星風進入星際空間,其是星系星際介質的重要成分,約占星際介質總質量的百分之一。研究塵埃性質是認識星際介質循環、星系演化的方法之一。得益于多波段觀測數據,天文學家廣泛使用能譜擬合方法研究星系的冷塵埃性質,在很多星系中探測到亞毫米波段的過量輻射(亞毫米
上海天文臺等提出活動星系核準周期爆發現象的新模型
近期,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博士生潘鑫、研究員李雙良、顧敏峰,浙江大學教授曹新伍,西班牙天體生物中心天文學家Giovanni Miniutti組成的合作團隊,提出了一種新的吸積盤模型來解釋近年新觀測到的活動星系核GSN 069中的準周期爆發現象(QPEs)。該模型對QPEs時標(即爆發周期)、爆
云南天文臺在聚星系統中的密近雙星研究方面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雙星與變星研究團隊副研究員廖文萍和研究員錢聲幫等在聚星系統中的密近雙星研究方面獲新進展。他們發現軌道不共面的“三胞胎”三星組成的特殊聚星系統,為探討密近雙星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天然的天體物理實驗室。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天文學雜志《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Monthly
“遲暮”星系團中有“旺年”星系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一個“垂垂老矣”的星系團中含有“正值旺年”的星系,此景令科學家頗為迷惑。但一組國際天文學家在對這個可能是宇宙中最悠遠、最古老的星系團進行觀察分析后,驚奇發現該遠古的星系團居然仍在積極扮演一個“造星工廠”的角色。 此前人類已發現上萬個星系團,它們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等發現兩種新的超脈澤
由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王均智領銜的研究團組利用位于西班牙的IRAM 30米毫米波望遠鏡在近鄰的活動星系NGC1068中測到了氧化硅以及甲醇分子的超脈澤發射。相關研究成果今天(美國東部時間11月11日)在線發表于《自然—通訊》。 分析表明,氧化硅脈澤來自非常靠近星系中心黑洞的高溫氣體盤,而甲醇
研究解釋了一類特殊低質量X射線雙星的形成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7827.shtm 近日,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劉棟棟副研究員和王博研究員利用吸積致塌縮型超新星解釋了一類特殊低質量X射線雙星的形成。這一題為“Evolving ONe WD+He WD system
迄今最遙遠cD型星系距地約115億光年
近日,《天體物理學報》報道了迄今發現的最遙遠的cD型星系。這個命名為GOODS-S J033237.19-274608.1的星系由沈陽師范大學/加州大學圣克魯茲分校科研人員劉鳳山博士聯合美、法、意、中、德的十余所科研機構的二十余位天文學家共同發現。這個星系位于GOODS-South Fi
特大質量黑洞從星系獲得“養料”方式揭示
英國《自然》雜志15日發表的一項天體物理學研究稱,天文學家發現一特大質量黑洞從水母星系獲得“養料”,并解釋了這種“供養”的方式。 超大質量黑洞的質量可達太陽的數10億倍至100億倍,其亮度最終會使所在的整個星系相形見絀,甚至一些星系的演化會受其中心特大質量黑洞的影響。一般認為,大部分星系的中心
“中國天眼”發現迄今最遠中性氫星系
“中國天眼”FAST近期發現了6個距離地球約50億光年的中性氫星系,這是人類迄今直接探測到的最遠的一批中性氫星系。相關成果10日在國際學術期刊《天體物理學雜志通訊》在線發表。 據介紹,氫是宇宙中最早形成的元素,通常以中性氫形式存在。中性氫廣泛存在于宇宙的不同時期,是不同尺度物質分布的最佳示蹤物之一
矮糠的分布范圍
產自廣西、廣東及四川、云南、貴州等地。據《證類本草》壕州零陵香及《植物名實圖考》的零陵香附圖,均似唇形科植物羅勒Ocimum basilicum L.或九層塔O.Sanctum L.,但用羅勒作零陵香者,僅見于江浙地區。九層塔則僅在臺灣及海南島有分布。市售之零陵香商品主要為靈香草,該種與《證類本
矮糠的形態特征
干燥全草,多扭曲不直,呈灰綠至紫棕綠色。表面有縱定線紋及3條棱翅,一側常生有須狀不定根。質脆,易折斷,斷面三角形,類黃白色。葉互生,有長柄,葉片卵形多皺折,基部楔形具翼,羽狀網脈顯著,類紙質。有時于葉腋處帶有球形蒴果,類白色,果柄細長,長達3石厘米,萼宿存,果皮薄,內藏多數細小的棕黑色種子,呈立
LAMOST發布光譜數據突破兩千萬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7515.shtm2023年3月30日,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對國內天文學家和國際合作者發布了LAMOST DR10(v1.0版本)數據集。該數據集包含光譜總數2229萬余條,是目前國際上其它巡天望遠鏡發布光
研究人員利用SOFIA天文臺數據揭示了一個被摧毀行星系統
一旦一顆恒星演化到主序星階段之外--這是恒星演化的最長階段,在此期間,恒星核心的核聚變產生的輻射被引力所平衡--它可能擁有的任何行星系統的命運就是一個謎。天文學家通常不知道在這一點之后行星會發生什么,或者它們是否能夠生存。 WD 2226-210的光譜能量分布疊加在哈勃太空望遠鏡的螺旋星云圖像
紫金山天文臺揭示近距雙星系統中S型行星的形成機制
8月21日,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季江徽課題組對近距雙星系統中S型行星(行星環繞雙星中的一顆運行)形成機制的研究。該工作揭示環雙星的多行星系統內部發生的散射過程和
上海天文臺在雙棒星系的形成與演化理論研究中取得進展
我們生活在銀河系之中,曾經我們以為銀河系是一個普通的旋渦星系,現在已知道它原來是一個棒旋星系。其實,大部分旋渦星系都像銀河系一樣,因星系盤自身的不穩定性而在星系中心形成由大量恒星聚集而成的“棒”狀結構,這一類星系被稱為棒旋星系。其中,還有一個子類的棒旋星系很特殊,它們包含兩個棒,小棒嵌在大棒中,
紫金山天文臺揭示銀河系衛星星系奇異分布的可能起源
最近,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南極天文和射電天文研究部研究員康熙帶領的團組研究了銀河系衛星星系的速度分布,指出其奇異分布可以用目前流行的冷暗物質模型解釋,同時他們也指出:與大部分漩渦星系不一樣,我們所在的銀河系形成歷史可能比較特殊,宇宙中呈現銀河系衛星星系這種分布的可能性只有1%。 天文學家一直
天龍星團多體數值模擬成果發布
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外專千人”教授瑞奈爾?斯普澤母(Rainer Spurzem)率領的、中歐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利用國家天文臺“老虎”小型GPU集群,以及德國馬普計算與數據裝置的高性能GPU集群,首次實現了對百萬恒星組成的球狀星團的多體模擬。這是迄今為止, 國際上規模最大、最為逼真的星團
迄今最小恒星,半徑僅約地球7倍
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王曉鋒課題組與合作者利用清華大學—馬化騰巡天望遠鏡(TMTS)發現了一顆距離地球約2760光年、軌道周期僅為20.5分鐘的致密雙星系統(即TMTS J0526),并解密了其物理起源。2月9日,該成果以《20.5分鐘分離雙星中七倍地球半徑的氦燃燒星》為題在線發表于《自然—天文學》。該
國家能源致密油氣研發中心建成-致密油或成發展重點
1月9日,國家能源致密油氣研發中心在京正式揭牌成立。該中心由中國石油集團科學技術研究院、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和中國石油大學共同組建,是國家能源局2014年8月批復的第5批國家能源研發中心之一。 據了解,致密油氣是非常規油氣的一種重要類型。致密油氣是指儲集在覆壓基質滲透率小于或等于0.1
中國天眼FAST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1月6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李菂研究員領導的團隊,通過FAST平臺,采用原創的中性氫窄線自吸收方法,首次獲得原恒星核包層中具有高置信度的塞曼效應測量結果。3月18日,李菂領導的團隊通過分析包括FAST、美國綠岸望遠鏡GBT在內的多項數據,首次提出了能夠統一解釋重復快速射電暴偏振頻率演化的機制
LAMOST巡天發現銀河系并合矮星系的化學證據
4月30日,國際科學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在線發布我國天文學家主導的一項新發現。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趙剛領導的中日合作研究團隊證實了銀河系內一顆重元素(包括銀、銪、金、鈾等)含量超高的恒星起源自被銀河系瓦解的矮星系,首次揭示了這類稀有恒星的吸積起源,深化了對
流浪星體誤入歧途喚醒黑洞遭“捕食”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歐洲空間局(ESA)通過國際伽馬射線天體物理實驗室太空望遠鏡(Integral)發現,在距我們4700萬光年遠的NGC 4845星系中,一個黑洞正從“沉睡”中醒來,“吞吃”誤經它身邊的低質量星體——褐矮星或巨行星,此前的幾十年里它一直很安靜。天文學家預測,這類“吞噬
中國天眼FAST揭示黑洞噴流的復雜動力學特性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北京時間7月26日,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志(Nature)發表了圍繞中國天眼FAST的最新科研成果。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天文學系與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聯合領導的國際合作研究論文“Sub-second periodic radio oscill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