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南加州大學、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和薩克生物研究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小鼠毛發也有24小時生物鐘(circadian clock)來進行生長和恢復性修復。研究人員并以此猜測在一天晚些時候給癌癥病人進行有毒副作用的化療就可能讓他們的頭發脫落最小化。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近期出版的《PNAS》期刊上。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如果小鼠在早上接受化療,那么它們會丟失85%的毛發,但是如果在晚上進行治療的話,只會丟失17%。他們確定了小鼠毛發生物鐘的準確定時,并揭示出這種生物鐘背后的生物學機制,即哪些分子指導毛發何時生長和何時修復損傷。他們然后利用化療測試了這種生物鐘。 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發現特別令人感興趣,這是因為它們有助于開發出新的化療:這些新的療法讓對諸如頭發和骨髓之類的正常組織的副作用最小化,同時維持對癌細胞的預期效果。我們如今將利用我們的發現來設計新的基于晝夜節律(也就是生物鐘)的方法來治療癌......閱讀全文
北京時間10月2日下午17:30,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來自緬因大學的研究者Jeffrey C. Hall, 布蘭迪斯大學的研究者Michael Rosbash和洛克菲勒大學的研究者Michael W. Young因發現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而獲得此獎。 地球上的生命適應了地球的
眾所周知,2017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頒發給了三位美國遺傳學家杰弗里·霍爾(Jeffrey C. Hall)、邁克爾·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以及邁克爾·楊(Michael W. Young),以表彰他們在發現果蠅生物節律分子機制方面的貢獻。而在此前,醫學界真正將生物節律——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球上大部分生物從幾十萬年前就開始就遵從這種大自然的特殊規律。當然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并沒有非常在意這中自然規律/現象,直到現代醫學的發展進步才讓我們將這種順應自然的規律同生物鐘畫起了等號。當然隨之而來的就是科學家們對生物鐘的各種深度研究。 很多科學研究都發現,人類生活中各
研究人員發現,在白天神經元中高鈉離子通道活性會開動細胞,最終喚醒動物;在夜間高鉀離子通道活性會關閉細胞,使動物入睡。更好地理解這一機制能夠有助于研發新藥物解決與睡眠-覺醒問題有關的生物鐘困擾。 十五年前,一只奇怪的突變果蠅吸引了西北大學生理節律專家Ravi Allada博士的注意力和好奇心,
最近,來自德克薩斯大學(UT)西南醫學中心試圖了解遺傳密碼的生理學家,發現了一個此前未知的代碼,有助于解釋“為形成一種特定類型的細胞,應該制造哪種蛋白質?” 人體是由數十萬億個細胞組成的。每一個細胞都含有成千上萬個蛋白質,它們決定著細胞的形態及其需要執行的功能。反過來,蛋白質是由數百個氨基酸組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科技廳(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國務院各有關部門辦公廳(室): 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是《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部署的、引領未來發展、對科學和技術發展有很強帶動作用的基礎研究發展計劃。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讀壓力如何影響機體健康,分享給大家! 圖片來源:intelligentinsurer.com 【1】Nature:早期壓力可有助于延長壽命 doi:10.1038/s41586-019-1814-y 一項發表在Nature雜志上的最新研究發現,年輕時
最近,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生物學家首次證實,骨關節炎患者那些痛苦和使人衰弱的癥狀,與人體生物鐘有著本質的聯系。 這項研究是由英國關節炎研究會(Arthritis Research UK)的資深研究員孟慶軍(音譯,Qing-Jun Meng)博士帶領完成的,可能在未來的幾年中,為關節病患者的藥物治
最近,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生物學家首次證實,骨關節炎患者那些痛苦和使人衰弱的癥狀,與人體生物鐘有著本質的聯系。 這項研究是由英國關節炎研究會(Arthritis Research UK)的資深研究員孟慶軍(音 譯,Qing-Jun Meng)博士帶領完成的,可能在未來的幾年中,為關節病患者的藥物
眾所周知,為了適應地球自轉引起的晝夜改變(尤其是光強和溫度),地球生物會通過生物鐘調控自己的活動。生物鐘周期與地球自轉周期相符,大約是24小時。那么,這個周期到底是怎樣決定并執行下來的呢? 日本分子科學研究所 (IMS)的科學家們發現,地球的自轉周期(24小時)銘刻在生物鐘蛋白KaiC的原子結
頒發聘任證書 7月9日,美國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杰出教授Susan Golden和James Golden教授應邀到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訪問交流,并受聘為研究所客座研究員。所長王利生為他們頒發了聘任證書。副所長呂雪峰出席聘任儀式并主持學術報告會。 報
近年來,芝加哥大學趙英明教授課題組運用高分辨質譜技術發現了多種組蛋白密碼,極大豐富了表觀遺傳修飾調控機制。在剛剛上線的國際知名期刊Molecular Cell上,該課題組又同時報道了三項最新研究成果。其中第一項研究首次發現了一種跟酮體代謝密切相關的表觀遺傳新修飾——組蛋白三羥基丁酰化[1];第二
時間可能真的是一切,至少在涉及實驗鼠飲食時是如此。因為,飼喂時間會影響它們的生物鐘。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Plus 北京時間8月31日發表在《細胞—代謝》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報告稱,限制動物進食時間可以改善肥胖和其他代謝問題,甚至即使它們的飲食不健康也是如此。研究結果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Plus 時間可能真的是一切,至少在涉及實驗鼠飲食時是如此。因為,飼喂時間會影響它們的生物鐘。 北京時間8月31日發表在《細胞—代謝》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報告稱,限制動物進食時間可以改善肥胖和其他代謝問題,甚至即使它們的飲食不健康也是如此。研究結果表明,生物
Nature雜志推薦的2015年7月19日 ~ 2015年8月18日前十位的研究進展介紹如下。 1.父母關系遠近與身高和智力有關 研究者對102個群組和超過35萬個體進行的這項聯合元分析,通過觀察連續純合子片段(ROH,沿其全部長度被推斷為純合性的片段)研究了純合性對具有公共衛生重要性
在植物中和在很多其他真核生物中,生物鐘不僅通過影響基因轉錄、而且通過改變生物的氧化還原狀態來確保生物過程每天的有節奏波動。氧化還原節奏與生物鐘相聯系的分子機制以及氧化還原-生物節律相互作用的生物學意義仍不清楚。Xinnian Dong及同事識別出了擬南芥的這種氧化還原節奏的一個出乎意料的調控因
當你的工作輪調到上夜班時,你的體重有可能會因此猛增;當你在每個工作日的早上7點醒來,周末卻一直睡到正午時,你的周六和周日有可能會過得暈暈乎乎。 “生物鐘驅使我們的生活按照一定的節律運轉,破壞這些周期會導致嚴重的身體和情緒問題”密歇根大學分子、細胞和發育生物學助理教授Orie Shafe
許多人向往朝九晚五的生活,我們也常常聽說工作時間不規律或者頻繁倒時差會使人面臨各種健康風險,從體重增加到癌癥。不過要驗證生物鐘擾亂與疾病之間的因果關系,需要進行數十年的人類研究,而且會涉及很多變數。 荷蘭科學家們日前開發了一個新小鼠實驗模型,他們讓小鼠經受與人類相似的晝夜節律紊亂,然后研究小鼠
2008年12月余萬霰在南極考察 在我國第25次南極考察現場計劃中,有一個健康檢查項目非常醒目,即“中國赴南極考察隊員生物鐘基因及若干生物節律檢測及研究意義”。這項由南昌大學醫學院教授余萬霰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是我國首次在南極考察隊員中開展生物鐘基因檢測與研究。
無論是植物,動物,還是細菌真菌,在生理或者分子機理作用方面都存在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s),但是要進行這一領域的研究并不容易,首先需要跨越模型系統,晝夜節律研究包含了核心生物鐘蛋白和其調控因子之間的詳細分子相互作用,維持多變環境中,一段持續時間內穩定的系統整體水平分析,還有對于不
蛋白質研究等6個重大科學研究計劃2012CB910100代謝相關蛋白質修飾在腫瘤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及機制趙世民復旦大學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教育部良好通過2012CB910200天然免疫應答相關蛋白的鑒定、結構與功能舒紅兵武漢大學教育部優秀通過2012CB910300泛素-蛋白酶體:系統性發現其底物
最近,美國德克薩斯大學(UT)西南醫學中心的神經科學家,確定了對決定晝夜節律至關重要的神經元。生物鐘晝夜節律是一個24小時過程,控制著睡眠和清醒周期,以及其他重要的身體功能,如激素的分泌、代謝和血壓。延伸閱讀:美國院士Science:生物鐘周期的關鍵因素。 晝夜節律是由位于大腦下丘腦的視交叉上
人類和其他動物為何睡眠是生理學剩下的深層奧秘之一。神經科學的主導理論是睡眠是大腦“下線”時回放記憶以便更好地編碼它們(“記憶鞏固”)。 另一種主導的競爭性理論就是睡眠在大腦網絡的再平衡(re-balancing)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在清醒(waking,也譯作醒著,或者喚醒)時的學習期間,大腦
研究以綠藻為對象,是否適用于人類尚待深入研究 法國國家科研中心11月15日發表公報說,該機構研究人員通過對綠藻的觀測,揭開了生物鐘“守時”的秘密。 此前科學家認為,生物鐘“守時”的秘密在于一些分子對光線十分敏感,但他們隨后注意到,每天的長短總會有變化,陽光強度也會隨著天氣改變,不過生物
法國國家科研中心15日發表公報說,該機構研究人員通過對綠藻的觀測,揭開了生物鐘“守時”的秘密。 為了揭開其中的奧秘,法國國家科研中心巴紐爾斯海洋觀測站的研究人員對常見的單細胞綠藻進行了24小時觀測,并根據其體內蛋白質的生成數量繪制了曲線圖。結果他們發現,生物鐘只在某些特定時
幾十年來,對衰老和限制壽命的過程的了解一直困擾著生物學家。三十年前,通過鑒定延長多細胞模式生物壽命的基因變異,衰老生物學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科學可信度。 在本文,我們總結了標志著這一科學成就的里程碑事件,討論了不同的衰老途徑和過程,并提出衰老研究正在進入一個具有獨特的醫學、商業和社會意義的新時代。
如果你經常熬夜或者通宵看《權力的游戲》,那第二天你的脾氣可能會變得暴躁。但如果連著幾周或幾個月沒休息好,那你可能會患上抑郁或出現其他持久的情緒問題。最近,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HHMI)的研究人員發現了造成這種聯系的一個可能的原
開花植物的種子會在不利條件下保持休眠狀態,等到條件有利的時候再萌發,生成一個新的植株。種子的休眠和萌發受到內部和外部信號的嚴格控制。雖然人們知道光敏色素調控初級種子休眠,但還不清楚其中的分子機制。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八月十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發表文章,揭
油菜素甾醇(BR)是廣泛存在于植物界的主要生長促進激素。BR信號通路在植物發育中有重要的功能。BIN2(BR-INSENSITIVE 2)是BR信號通路的一個關鍵調控子,但人們對控制BIN2的機制還知之甚少。 華中農業大學和復旦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發現,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6能夠與BIN2互作
福建農林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吉林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Photoactivation and inactivation of Arabidopsis cryptochrome 2”的文章,首次解析了生物最古老的光受體之一——隱花色素的工作機制,確定了隱花色素在不同光信號下的活性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