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的概述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系圓形或卵圓形糠秕孢子菌引起的皮膚毛囊性真菌感染。1973年由potter正式報道和命名。多見于年輕患者。皮損為孤立散在的紅色圓頂毛囊性丘疹或膿皰。排除細菌性毛囊炎、尋常型痤瘡、丘疹型皮膚念珠菌病、嗜酸性膿皰性毛囊炎等疾病,即可診斷。損害廣泛或嚴重者,可口服酮康唑片。......閱讀全文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的概述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系圓形或卵圓形糠秕孢子菌引起的皮膚毛囊性真菌感染。1973年由potter正式報道和命名。多見于年輕患者。皮損為孤立散在的紅色圓頂毛囊性丘疹或膿皰。排除細菌性毛囊炎、尋常型痤瘡、丘疹型皮膚念珠菌病、嗜酸性膿皰性毛囊炎等疾病,即可診斷。損害廣泛或嚴重者,可口服酮康唑片。
治療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的簡介
1.局部治療 本病侵犯毛囊,部位較深。外用一般抗真菌藥效果較差,含有滲透劑的外用抗真菌藥療效顯著,但易反復發作。 ①用2%酮康唑洗劑洗澡,每天1次,在患部擦至發泡后,先停留5分鐘,再用清水沖干凈。與其他藥聯合應用可有協同作用。 ②聯苯芐唑酊或霜外用,本品含滲透劑,療效較好。 2.全身治療
關于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的病因分析
本病的病原菌為馬拉色菌,不僅能侵犯皮膚表面和毛囊漏斗部頂端,亦能侵犯毛囊深部。長期用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會促發病原菌在毛囊內大量繁殖,其脂肪分解酶使毛囊的甘油三酯變為游離脂肪酸,刺激毛囊口產生脫屑,引起毛囊導管阻塞。細胞碎屑積聚和游離脂肪酸的刺激,引起阻塞的毛囊擴張,繼而破裂,內容物釋
關于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的檢查介紹
1.實驗室檢查 (1)直接鏡檢:取皮疹毛囊角栓加15%氫氧化鉀液直接鏡檢,見短粗菌絲或成堆的圓形或卵圓形厚壁孢子。 (2)真菌培養:在沙堡培養基加1~2ml橄欖油或其他植物油,接種鱗屑后37℃培養,3天后即有奶油色酵母樣菌落生長。 2.病理組織檢查 (1)受累的毛囊上皮角
診斷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的基本介紹
一、診斷: 1.典型癥狀 男性發病明顯多于女性,好發于皮脂腺豐富的部位,皮疹形態相對單一。主要表現為紅色毛囊性較粗大的圓頂狀丘疹,有少許膿皰。自覺有輕度癢感或不適感。 2.輔助檢查 鏡檢在毛囊角栓內發現短粗菌絲或成堆的圓形或卵圓形厚壁孢子,或培養有奶油色酵母樣菌落生長。病理檢查毛囊腔內見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的病因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系圓形或卵圓形糠秕孢子菌引起的皮膚毛囊性真菌感染。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的診斷
依據皮損為孤立散在的紅色圓頂毛囊性丘疹或膿皰,2~4mm大小。好發于皮脂腺豐富的部位如上背、前胸,偶見于肩部、手臂、小腿、面部和頸部等。嚴重者有膿頭形成,內含病原菌,稱痤瘡樣糠秕孢子菌毛囊炎(acniform pityriasis folliculitis)。病程慢性。皮損有不同程度瘙癢,有時有
關于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的基本信息介紹
馬拉色菌性毛囊炎曾稱為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是由馬拉色菌引起的慢性復發性毛囊炎性皮膚病,毛囊堵塞可能是發病的主要原因。本病好發于脂溢部位,多見于夏秋季節。皮損為密集或散在分布的紅色毛囊性紅斑、丘疹和膿皰。 本病多見于中青年男性,好發于頸部、前胸與肩背部,典型的皮損為半球形炎性毛囊丘疹或小膿皰,直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的發病機制
病原菌侵入皮膚后,在毛囊繁殖生長,引起孤立散在的紅色圓頂毛囊性丘疹或膿皰,2~4mm大小。嚴重者有膿頭形成。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的鑒別診斷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主要應與細菌性毛囊炎、尋常型痤瘡、丘疹型皮膚念珠菌病、嗜酸性膿皰性毛囊炎等疾病相鑒別。 細菌性毛囊炎由細菌引起,起病急,病程較短。損害為紅色毛囊丘疹,頂端迅速化膿,周圍繞以紅暈,主要有癢痛感。尋常型痤瘡慣發于顏面部、上胸與背部,典型有黑頭損害。丘疹型皮膚念珠菌病損害外觀似糠秕孢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的治療介紹
1.2%酮康唑洗劑或酮康唑霜局部使用。 2.損害廣泛或嚴重者,可口服酮康唑片0.2g,1次/d,連服2周,伊曲康唑0.2g,1次/d,連服2周;或氟康唑0.1g,1次/d,連服2周。 3.去除誘發因素 保持皮膚清潔,健康和干燥,盡可能避免局部長期使用皮質激素等。
什么是糠秕孢子菌?
糠秕孢子菌(Malassezia)是一種常見的真菌,存在于人體的皮膚、頭發和指甲等部位。它是一種酵母菌,通常不會引起疾病,但在某些情況下,如免疫系統受損或皮膚受損時,糠秕孢子菌可能會過度生長并引起感染。 糠秕孢子菌感染可以引起多種皮膚疾病,如頭皮屑、脂溢性皮炎、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等。此外,糠秕孢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的臨床表現
多見于年輕患者。皮損為孤立散在的紅色圓頂毛囊性丘疹或膿皰,2~4mm大小。好發于皮脂腺豐富的部位如上背、前胸,偶見于肩部、手臂、小腿、面部和頸部等。嚴重者有膿頭形成,內含病原菌,稱痤瘡樣糠秕孢子菌毛囊炎(acniform pityriasis folliculitis)。病程慢性。皮損有不同程度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的癥狀有哪些?
皮膚上出現紅色、瘙癢的小疙瘩或丘疹,有時伴隨著膿皰和結痂。 病變部位通常在頭皮、面部、頸部、胸部和背部等部位。 病變部位可能會有輕微的疼痛或灼熱感。 病變部位可能會有輕微的腫脹和紅腫。 病變部位可能會有脫發現象。 病變部位可能會有異味。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的實驗室檢查
刮取損害或膿液置顯微鏡下直接鏡檢可見大量圓形、卵圓形厚壁孢子,直徑為2~5μm,部分有“出芽”。常聚集成堆,無菌絲。培養需含脂培養基,有糠秕孢子菌生長。因糠秕孢子菌為人體皮膚正常菌群,皮脂腺活躍可促進嗜脂性的糠秕孢子菌生長,故直接鏡檢和真菌培養一般不作為診斷常規。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的鑒別診斷及治療
鑒別診斷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主要應與細菌性毛囊炎、尋常型痤瘡、丘疹型皮膚念珠菌病、嗜酸性膿皰性毛囊炎等疾病相鑒別。 細菌性毛囊炎由細菌引起,起病急,病程較短。損害為紅色毛囊丘疹,頂端迅速化膿,周圍繞以紅暈,主要有癢痛感。尋常型痤瘡慣發于顏面部、上胸與背部,典型有黑頭損害。丘疹型皮膚念珠菌病損害
簡述糠秕孢子菌的診斷要點
1.癥狀體征 (1)皮損為孤立散在的紅色圓頂毛囊性丘疹或膿包,常發生在皮脂溢出的部位,如胸背、頸、肩部。嚴重者有膿頭形成,內含病原菌,病程慢。 (2)自覺有不同程度的瘙癢,常伴有花斑癬、痤瘡、脂溢性皮炎等。 2.輔助檢查 可做組織病理檢查 [1] 。
關于糠秕孢子菌的基本介紹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是由圓形糠秕孢子菌或/和卵圓形糠秕孢子菌所引起的毛囊炎性病變。發病多在30歲左右,男性多于女性,好發于背、胸、頸、面及肩等處。皮疹多為毛囊性炎癥丘疹,直徑2-4毫米,間有膿皰,散在分布,且對稱。自覺不同程度的瘙癢,常伴灼熱或刺痛感。 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是由糠秕馬拉色菌引起的皮膚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的病因及臨床表現
病因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系圓形或卵圓形糠秕孢子菌引起的皮膚毛囊性真菌感染。 發病機制 病原菌侵入皮膚后,在毛囊繁殖生長,引起孤立散在的紅色圓頂毛囊性丘疹或膿皰,2~4mm大小。嚴重者有膿頭形成。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的流行病學
本病分布世界各地,但多見于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以南美、非洲和東南亞更為常見,在我國,花斑癬的發病率南方高于北方。在熱帶地區,約有50%的人群患本病。患者中多為成年人,男性多于女性,青壯年多于老年人。有人認為此病具有家族易感性,家祖同患本病者占5.8%~18.8%,夫妻同患本病者約占6%。發病
關于糠秕孢子菌的檢查診斷介紹
1、實驗室檢查: 將毛囊角栓擠出,加10%氫氧化鉀或10%氫氧化鉀-50%派克墨水后做鏡檢,可見圓球形或卵圓形的孢子和單極出芽的芽孢 [2] 。 2、鑒別診斷: 本病需與細菌性毛囊炎、痤瘡、痤瘡樣藥疹鑒別 [2] 。 3、臨床表現: 背部、胸前、雙肩彌散性、對稱性、密集但不融合的圓頂狀
藥物治療糠秕孢子菌的相關介紹
1. 內服 ① 酮康唑:200毫克,每日1次,連服10天。 ② 氟康唑:每日50毫克,連續2-4周。 服用維胺脂膠囊,每日3次 2. 外用 1%特比萘芬霜:每日2次。 民間驗方: 龍李藥酒配方: 穿山甲5克、烏梢蛇15、克黃蓮30克、紅花30克、白芷60克、黃柏50克、露蜂房3克、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的流行病學及病因
流行病學 本病分布世界各地,但多見于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以南美、非洲和東南亞更為常見,在我國,花斑癬的發病率南方高于北方。在熱帶地區,約有50%的人群患本病。患者中多為成年人,男性多于女性,青壯年多于老年人。有人認為此病具有家族易感性,家祖同患本病者占5.8%~18.8%,夫妻同患本病者約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的實驗室檢查及輔助檢查
實驗室檢查 刮取損害或膿液置顯微鏡下直接鏡檢可見大量圓形、卵圓形厚壁孢子,直徑為2~5μm,部分有“出芽”。常聚集成堆,無菌絲。培養需含脂培養基,有糠秕孢子菌生長。因糠秕孢子菌為人體皮膚正常菌群,皮脂腺活躍可促進嗜脂性的糠秕孢子菌生長,故直接鏡檢和真菌培養一般不作為診斷常規。 輔助檢查 組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的并發癥及實驗室檢查
并發癥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系圓形或卵圓形糠秕孢子菌引起的皮膚毛囊性真菌感染。 實驗室檢查 刮取損害或膿液置顯微鏡下直接鏡檢可見大量圓形、卵圓形厚壁孢子,直徑為2~5μm,部分有“出芽”。常聚集成堆,無菌絲。培養需含脂培養基,有糠秕孢子菌生長。因糠秕孢子菌為人體皮膚正常菌群,皮脂腺活躍可促進嗜
關于馬拉色菌病的基本信息介紹
馬拉色菌病(infection of Pityrosporum)是馬拉色菌引起的皮膚淺表角質層和毛囊感染,偶可見引起系統性感染。目前對馬拉色菌研究較為深入,主要指花斑癬及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故將花斑癬和糠秕孢子菌毛囊炎合并,建立本病。此外,本菌與脂溢性皮炎和銀屑病的發病有一定關系。
馬拉色菌病的概述
馬拉色菌病(infection of Pityrosporum)是馬拉色菌引起的皮膚淺表角質層和毛囊感染,偶可見引起系統性感染。目前對馬拉色菌研究較為深入,主要指花斑癬及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故將花斑癬和糠秕孢子菌毛囊炎合并,建立本病。此外,本菌與脂溢性皮炎和銀屑病的發病有一定關系。
什么是酵母菌?
酵母菌是一種單細胞真菌,具有發酵糖類的能力。這一微生物雖小,卻在人類生活和工業應用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以下將從其定義、種類、應用及對人體的影響四個方面進行深入探討: 酵母菌的基本定義 科學分類:酵母菌屬于單細胞真菌,在生物分類上大多被歸入子囊菌門。它們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包括在植物表面和
孢子絲菌病的概述
孢子絲菌病是由申克孢子絲菌所引起的皮膚、皮下組織及其附近淋巴管的慢性感染,偶可播散致全身,引起系統損害。本病在中國散在發病,但多見于東北及長江以南沿海地區。孢子絲菌寄生于植物、土壤中,皮膚外傷可感染此病。真菌鏡檢不易找到病原體,需作真菌培養,取膿液、組織塊作真菌培養,鑒定菌種即可確診。常見的孢子
孢子絲菌凝集試驗的概述
孢子絲菌病是由申克孢子絲菌所引起的皮膚、皮下組織及其附近淋巴管的慢性感染,偶可播散致全身,引起系統損害。可發生于任何年齡組,從嬰幼兒到老人,無性別差異。地理分布以溫熱帶多見。職業特點以農民或在陰暗潮濕環境中工作及園林工作者為多。